花橋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七星公園內,在靈劍溪小東江合流處附近跨小東江。現橋全長134.66米。1963年公佈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花橋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桂林市七星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63年2月26日
地圖

歷史

編輯

宋代繪製的《靜江府城池圖》已有該橋,為橋亭式五孔石橋,大致與現在水橋部分相同。因建於嘉熙年間,成為「嘉熙橋」。明代因橋兩側花木繁茂,始有今名,稱作「花橋」。清代因橋東端有小山突起,形如天柱,改名為「天柱橋」,該石柱又稱「芙蓉石」,於文革期間嵌上「毛澤東思想萬歲」數字,如今仍在。

現在的石橋建於明代。元末明初,橋樑被洪水衝垮。明景泰七年(1456年),時任桂林知府的何永全在原來的橋基上鋪設木板,使能通行,名為「嘉熙橋」。嘉靖十九年(1540年),靖江安肅王朱經扶妃徐氏發「內帑」擴建,橋由五孔擴為十一孔,東邊四孔為水橋,西邊七孔為旱橋,橋孔自東向西依次縮小。平時河水由水橋橋孔通過,汛期可走旱橋橋孔,以提高排洪能力。明時有「花橋」之名。康熙二十年(1681年)廣西巡撫郝浴主持開挖河道,以平緩水流,並於橋北兩側築堤,時稱該橋為「天柱橋」。光緒十八年(1892年)黃興科增修橋亭。1965年又增修一孔。現水橋上方有橋亭,橋亭及旱橋欄杆為混凝土砌築。[1][2][3]

相關圖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