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主義

政治理念

蔣介石主義(Chiangism),又稱蔣介石的學說蔣介石政治哲學蔣介石思想蔣主義,是蔣中正(字介石)在中國國民黨統治中國期間在大陸和台灣的一種右翼獨裁民族主義政治意識形態,主要基於儒學[1]三民主義意識形態,並被應用於新生活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蔣主義是許多政治意識形態的混合體,包括革命民族主義英語Revolutionary nationalism、三民主義、社會主義(直到1955年)、軍國主義儒家基督新教循道宗藍統論憲政主義法西斯主義[2]威權資本主義(從1955年開始)和保守主義等。

蔣介石

學者們對法西斯主義對蔣介石意識形態影響的程度有不同的看法。在中國抗日戰爭[3]、內亂和國共內戰[4]期間,蔣政府實施發展性獨裁使用了非常時期的特殊法律落實黨國資本主義威權統治。

在中國大陸,蔣主義的影響力因共產黨的鎮壓反革命運動而大大減弱。在台灣,蔣主義的大部分影響力在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開始時開始減弱,然而其民族主義反共主義思想卻被當今臺灣兩大政壇勢力泛藍泛綠兩方陣營所分別繼承,其中藍營承續了反台獨、堅持一個中國中國民族主義部分、綠營則落實了抗中保台的反共部分。[5][6]2022年發生俄烏戰爭民主進步黨執政當局宣佈加入國際社會的反俄行列,變相延續了反共抗俄的主張,但本質上已與蔣時代的主張有顯著差異。[7]

歷史 編輯

 
蔣介石與孫中山攝於1923年

中國國民黨的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這一哲學產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形態之一。在國民黨聯俄容共時期,蔣介石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社會主義領導人之一,其肖像曾與卡爾·馬克思弗拉基米爾·列寧約瑟夫·斯大林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領導人的肖像並列 。蔣介石在孫中山逝世後旋即與中國共產黨發生路線衝突並以武力清黨,在中國兩次的國共內戰中成為中共的敵人,蔣試圖對抗進而消滅由其對手毛澤東以及毛自馬列主義中衍生的思想「毛主義」所發起的全國性叛亂。

最初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深受亨利·喬治亞伯拉罕·林肯羅素密爾等西方啟蒙理論家的影響。[8]反之,蔣介石更推崇傳統儒家思想,尤其是陽明學。蔣反對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方面的西方進步意識形態。因此,蔣在思想意識上總體比孫中山在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皆更趨保守。

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譴責封建主義是反革命,並自稱為革命者。他指責其他民國軍閥是封建主義者。儘管蔣主義是保守的意識形態,其也支持並落實現代化政策,如婦女權利、科學進步和普及教育

 
蔣推動新生活運動強調四維八德的概念,於各處國民小學穿堂皆有懸掛其親書的「四維」匾。

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支持婦女的選舉權和教育,廢除傳統一夫多妻制纏足。蔣介石領導的民國政府也制定了國會女性配額,為女性保留議席。在南京十年期間,普通中國公民接受了他們從未有過的機會獲得了基礎教育,這些教育政策的推行提高了中國的識字率國民教育還提倡民主、共和、科學、憲政和以訓政為基礎的中國民族主義融匯的三民主義思想。[9][10][11][12][13]

學說 編輯

中國民族主義和反帝國主義 編輯

孫中山總理的中國國民黨是中國民族主義的革命政黨,曾獲得蘇聯的支持,為在蘇聯顧問的協助下根據列寧主義改組而成的列寧式政黨[14]

蔣介石成為國民黨領袖後警告蘇聯和其他國家不得再干涉中國事務。他對於以蘇聯、英國列強為首的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感到不滿。[15]蔣的新生活運動致力於提升國民素質,為結束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影響力而努力。中國國民黨中央俱樂部的領袖陳立夫曾說:「共產主義起源於侵佔我國的蘇維埃帝國主義」。還有人隱喻指出,「北極熊以凶暴殘忍著稱」。[16]

蔣還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因他反對小羅斯福提出由中國奪取印度支那的想法,並辯稱中國無意用自己的帝國主義取代西方的帝國主義。他還將包括美國、蘇聯和日本帝國在內的外國列強視為想要剝削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17][18][19]

威權資本主義和政府統治 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蔣介石的經濟政策轉向經濟自由主義。他利用蔣碩傑等自由派經濟學家推動臺灣經濟自由化改革,終至促成1960年代以來的台灣奇蹟[20]

不過,陶涵英語Jay Taylor (author)指出,臺灣的蔣主義發展模式仍有社會主義的成分,台灣的堅尼系數在1970年代約為0.28,低於相對平等的西德,臺灣是親西方集團中最平等的國家之一。與日本統治時期相比,收入較低的40%群體的收入份額翻了一倍,達到總收入的22%,而收入較高的20%群體則從61%縮減至39%。[21]蔣的經濟模式可以被看作是官僚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22][23]國家在指導市場經濟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經濟模式下,臺灣的中小企業蓬勃發展,與大多數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它沒有大企業壟斷的情況出現。

隨着臺灣民主化後,新自由主義背景下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使臺灣開始慢慢偏離蔣的經濟政策,轉而擁抱更加自由的市場體系。[24]

反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編輯

藍衣社是國民黨內部的法西斯極端民族主義準軍事組織。他們以貝尼托·墨索里尼國家法西斯黨黑衫軍阿道夫·希特拉納粹黨衝鋒隊為藍本,是反共產主義和嚴格的民族主義實行者。藍衣社的預期目標是消滅共產主義者、「消滅封建餘孽」和「應對外侮」,尤其是日本人和西方人。除了反共,一些國民黨成員如蔣的得力助手戴笠反美的,並想將美國的影響力從中國驅逐出去。密切的中德關係也促成了國民政府與納粹德國的合作。

新生活運動是由蔣介石在儒家思想下發起的。這是193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主導的公民運動,旨在推動文化改革和新儒家社會道德,並在對現狀的意識形態挑戰出現後,最終將中國統一在中央集權的意識形態下。該運動本身以儒家思想為藍本,混合了與法西斯主義有一些相似之處的基督教、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25] 因此,它反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國民黨作為反共運動的一部分,於1934年2月19日正式發起這項運動,並很快擴大至影響整個中國。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場運動是對納粹主義的模仿,並認為這場運動是一種新民族主義運動,用來提升蔣介石對日常生活的控制。魏斐德認為新生活運動是「儒家法西斯主義」,[26] 然而,蔣介石一再譴責敵對國家如大日本帝國等為法西斯主義和極端軍國主義。[27][28]由於德國未能在中日之間尋求緩和,中德關係也迅速惡化,導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中國後來向軸心國包括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內的所有法西斯國家宣戰,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同盟國陣營。

其他歷史學家如陶涵英語Jay Taylor (author),認為蔣介石的意識形態並不擁護法西斯主義的普遍意識形態,儘管他在1930年代對法西斯思想的同情與日俱增。[29]

在蔣介石統治期間,軍隊在中國政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1946年,國民革命軍一直處於由中國國民黨直接指揮和控制的情況下。

反資本主義和革命民族主義 編輯

與親資本主義的觀點相反,蔣介石對中國的資本家展現敵對態度,經常抨擊並沒收他們的資產供政府使用。

蔣介石同時鎮壓親共的工農組織和富有的上海資本家。蔣介石延續了孫中山的反資本主義思想。中華民國的媒體公開抨擊資本家和資本主義,支持政府控制的經濟而不是私有經濟。

陶涵指出,蔣的混合革命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受到法國共和運動和儒家思想的啟發。他將蔣描述為「左傾的儒家雅各賓主義者」。

評價 編輯

周恩來在《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新專制主義》(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中寫道[30]

從蔣介石這一切思想體系中,我們只能看出中國法西斯主義,決看不出孫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義。孫中山的思想中的唯心觀點、消極因素,被蔣介石拿來發展成為他今天的思想體系;但孫中山的思想中還有某些合理的因素,更多的革命觀點,尤其在他晚年接近了共產黨,採取了俄國革命的某些辦法後,他的三民主義便成為革命的三民主義了。而蔣介石主義,卻是另一套東西,只能成其為中國的法西斯主義。

相關條目 編輯

其他相似的人物思想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irlik, Ari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New Life Movement: A Study in Counter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5, 34 (4) [2023-01-23]. ISSN 0021-9118. doi:10.2307/2054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5). 
  2. ^ Eastman, Lloyd E. Fascism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Blue Shirts. The China Quarterly. 1972, (49) [2023-01-23]. ISSN 0305-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1). 
  3. ^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 Summary, Combatants, Facts, & Map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6) (英語). 
  4. ^ Chinese Civil War | Summary, Causes, & Resul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英語). 
  5. ^ 張智琦. 台灣看中共百年・四|台灣的「反共意識」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01. 2021-06-30 (中文(臺灣)). 
  6. ^ 快新聞/國民黨大咖挺「九二共識」 網:剩蔡英文延續蔣經國「反共保台」. 民視新聞網. 2022-01-23 [2023-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中文(臺灣)). 
  7. ^ 李俊民. 自由廣場》想不到「反共抗俄」復活了!. 自由時報. 2022-03-05 [2023-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5) (中文(臺灣)). 
  8. ^ Yat-sen, Sun. San Min Chu I: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PDF). Chinese.larouchepub.com.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1-23). 
  9. ^ 禁纏足、興女學:南京國民政府在興女權上做出巨大努力 - 雪花新闻. Xuehua.us. 
  10. ^ Huang, Chang-Ling. Gender Quotas in Taiwan (PDF). 2.igs.ocha.ac.jp.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8-01). 
  11. ^ 从合礼到非法:纳妾制度在中国是如何被废除的?. Yangtse.com. 2020-06-29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12.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M.xzbu.com. 2012-09-12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中文). 
  13. ^ 抗戰前推動「普及教育案」的背景與實際作為 - 大中華民國. Stararctic108.weebly.com. [202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14.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504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15. ^ Fenby, Jonathan. Chiang Kai Shek: China's Generalissimo and the Nation He Lost. 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2005: 413 [2010-06-28]. ISBN 0786714840. 
  16. ^ Li, Hongshan; Hong, Zhaohui. Image, percep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268 [2010-06-28]. ISBN 0761811583. 
  17. ^ Garver, John W.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7 [28 June 2014]. ISBN 01953637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April 2016). 
  18. ^ Wertheim Tuchman, Barbara. The march of folly: from Troy to Vietnam. Random House, Inc. 1985: 235 [28 November 2010]. ISBN 0-345-30823-9. (原始內容存檔於5 October 2015). 
  19. ^ Chiang Kai-shek Quote. Libquotes.com. [23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20. ^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聯經文庫. 27 May 2015 [2023-04-27]. ISBN 97895708456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21.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2–103 [2023-04-27]. ISBN 9780674054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22. ^ name="Enclopedia of Dictators">Coppa, Frank J.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2006: 58 [15 May 2011]. ISBN 0-8204-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July 2020). 
  23. ^ Coble, Parks M. 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1927–1937. 94 of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2, reprint, illustrated. Harvard Univ Asia Center. 1986 [15 May 2011]. ISBN 0-674-8053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July 2020). 
  24. ^ 存档副本 (PDF). [2023-04-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4-21). 
  25. ^ Schoppa, R. Keith. The Revolution and Its Pa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ew York: Pearson Prentic Hall, 2nd ed. 2006, pp. 208–209 .
  26. ^ Wakeman, Frederic, Jr. (1997). 「A Revisionist View of the Nanjing Decade: Confucian Fascism.」 The China Quarterly 150: 395–432.
  27. ^ Archived copy. [19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April 2021). 
  28. ^ Chiang Kai-shek's victory speech in 1945 - YouTube. M.youtube.com. 2013-06-09 [202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29.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02–103 [2023-04-27]. ISBN 9780674054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30. ^ 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一九四三年八月十六日). www.marxists.org.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