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武城遺址,位於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城南漳河北岸的講武城村。講武城在唐朝以前稱武城,宋代以後改稱講武城。傳說三國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把這裏作為培養武將的基地。講武城的平面為平行四邊形,除南牆及東牆南段被彰河沖毀外,其餘大部分保存較為完好。20世紀50年代通過發掘,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築構件和豆、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屬於戰國古址,漢代以後曾經補築、改造或擴建,繼續沿用[1][2]

講武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講武城村
分類古遺址
時代戰國至漢
編號Ⅰ-11
登錄2006年5月

位置 編輯

講武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從古城往東5公里有東魏北齊國都古鄴城,往西10公里漳河南岸有伯陽城,往北是古趙都邯鄲,往南是殷商古都安陽。這裏是南達鄭、衛,北通燕、趙的交通要道。周圍城邑密集,商業發達繁華,是趙國南境的軍事重地,是趙都邯鄲南部、鄴城西部一座規模較大的古城[3]

名稱 編輯

據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資料顯示,此地域從龍山文化時期開始,就有人定居於此。在戰國漢代,曾發展成為城邑,即現在的講武城,但當初這座城邑的名稱並非現在之講武城之名,而是被稱之為武城。而當地民間則傳說,因三古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佔據鄴城後,經常活動在這裏,把此地作為培養武將的基地,故名講武城,經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事實上並非如此[3]

經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顯示,此地戰國時屬趙地,漢代為魏郡地。《漢書·地理志》說:「鄴有……武城」。《續漢書·郡國志》記載魏郡諸縣中有武城一縣。武城在北魏時屬鄴縣[4]。關於武城的地理位置,《水經注》「濁漳水」條有如下的記載:「彰水又東徑武城南,世謂之梁期城。梁期在鄴,北俗亦謂之兩期城,皆為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鄴縣有武城,武城即期城關。漳水又東北徑西門豹祠前。」

根《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西門豹祠在鄴縣以西十五里處。唐代鄴縣設在北齊的鄴南城內。據調查,鄴南城約在講武城東南8到9公里處,講武城的位置和《水經注》記載的武城的位置符合。1957年4月至8月,文物工作者為配合京漢鐵路磁縣以南改線工程,對講武城城內的兩座唐墓進行了發掘,唐墓所出尚登寶墓誌的記載,更可為此地乃武城作證。志文:「以大唐顯慶二年歲次丁已十一月乙酉朔廿二日丙午,合葬於故武城內。」既謂「故武城」,又可證明該城在唐代已經被廢[3]

到了宋代,武城已傳訛為講武城。《北轅錄》記載:「相、...銅雀台、講武城章河、紂之朝歌城,皆在境內」。這大約是由於唐、宋以來,城北的北齊諸冢被傳稱為曹操疑冢,武城亦因而訛為曹操所築習武之城。所以關於此地的名稱可以看出,講武城在唐代以前稱為武城,直到宋代才改稱講武城。金朝大詩人元好問的講武城詩曰:「作計千年復萬年,似嫌蒸土不能堅。祗今講武人何在,衰柳殘陽有亂蟬。」宋范成大《七十二冢》詩:「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廓公負此心。聞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自注曰:「在講武城外,曹操疑冢也。」

現狀 編輯

講武城為一座有城牆殘垣的古城,城內土地現在大部分為農田,據調查顯示,城垣為版築而成,夯層明顯,每層厚約8到111厘米,城垣現存最高處約6米左右,牆基最寬處約12米。城垣形狀大略成方形,南北長約1.15公里,東西寬約1.1公里。古城南部因被漳河沖毀,現為彎曲不齊的斷崖,斷崖高2-6米不等,有灰層暴露,在斷崖的東端還保留了一小段城垣。西垣除南端略被沖噬外,大體完整,現長1277米。北垣完整,長約1140米。東垣只殘存北端小段,現長430米。文物工作者調查,在講武城內路溝的斷壁上,暴露出灰士堆積。1957年,在講武城火車站附近,進行部分發掘,其文化堆積,上為東漢文化層,下為戰國文化層,個別地方還有較早的文化層。城內還發現不少繩紋筒瓦和板瓦、豆把、罐盆等。文物專家依據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分析後認為,講武城遺址應是一座戰國至漢代的古城廢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考古發掘價值[3]

保護 編輯

2006年5月25日,講武城遺址作為戰國至漢時期古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讲武城遗址. 邯鄲市人民政府. [2017-09-22]. [永久失效連結]
  2. ^ 讲武城遗址. 邯鄲日報社. 2015-07-14 [2017-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3. ^ 3.0 3.1 3.2 3.3 董海林; 李廣 李亞. 《邯郸名胜古迹》.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1-09: 58-60頁. ISBN 9787202059142. 
  4. ^ 《魏書·地形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