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梯學(英語:Hittitology;德語:Hethitologie)是對赫梯人的研究,赫梯人是一個古老的安納托利亞民族,公元前2世紀在哈圖薩周圍建立了赫梯帝國。該學科結合了赫梯文明的考古學、歷史、語言學和藝術史的各個方面。

簡介

編輯

赫梯(Hittite)是當代學界對於安納托利亞高原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一個古代文明的稱謂。赫梯學就是研究赫梯歷史、赫梯語言文字和赫梯文明的學問。「赫梯」一詞,出自《聖經》,特指生活在青銅時代末期以後的一支迦南人,後來學者用它借指青銅時代統治安納托利亞高原的王國,稱赫梯王國。

歷史

編輯

1915年,捷克亞述學家貝德日赫·赫羅茲尼在德國東方學會通訊的第66卷中發表了赫梯語屬於印歐語系的證據。在同一卷中,古代歷史學家愛德華·邁耶(Eduard Meyer)還首次對材料進行了簡要的歷史評價。這為赫梯語文學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赫梯學迅速成為一門科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貝德日赫·赫羅茲尼應徵入伍擔任打字員。他在一個非戰鬥部隊服役,所以他晚上有時間致力於「他的」學習。早在1915 ,他就證明,他在楔形文字板上記錄的語言是赫梯人的印歐語系。他不僅認出了這種語言,而且還設法閱讀和翻譯了它。在那之前,人們對《聖經》中提到的「赫梯人」知之甚少。儘管許多科學家懷疑赫羅茲尼,但時間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證實他是正確的。戰後,赫羅茲尼開始在查理大學工作,1924-25年間,他對土耳其和敘利亞進行了自己的考古考察,並成功地發現了大量楔形文字石板。

二戰前德國是國際赫梯學的中心,但國家社會主義者奪權後,該國失去了一些最重要的研究人員。格策(Albrecht Ernst Rudolf Götze)於1933年離開德國前往丹麥,最後於1934年前往耶魯大學。漢斯·古斯塔夫·古特博克(Hans Gustav Güterbock)於1936年前往安卡拉,在那裏任教至1948年。在瑞典呆了一年後,他被任命為芝加哥大學教授。

華語學術界

編輯

中國赫梯學研究於1984年起步。1986年,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開始邀請西方學者教授赫梯學。之後,在接近10年時間裏,先後有5名西方赫梯學和印歐語言學者在東北師範大學任教,培養出10餘名學生,但自1994年開始該專業就停辦。2006年左右,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開始重新招收赫梯學專業研究生。東北師範大學已經有意恢復赫梯學專業,與北京大學聯合培養赫梯學專業學生。[1]

主要赫梯學家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赫梯文明与赫梯学研究. 《光明日報》. [2022-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