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風格,曾稱榜山風格,指1963年中國福建省龍海市榜山鎮人民抗旱時表現出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風格。[1]事跡被改編為話劇、京劇、電影等(參看《龍江頌》)。

歷史

編輯

1963年,九龍江下游的龍海縣遭受特大旱災。在九龍江西溪堵江截流引水工程中,榜山公社(現榜山鎮)自我犧牲,淹掉1300畝小麥、秧田,確保堵江工程和下游10萬畝稻田用水。4月7日,中共龍溪地委機關報《漳州報》以「榜山風格」一詞概括這一壯舉。6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郭小川撰寫的長篇通訊《旱天不旱地——記閩南抗旱鬥爭》,並配發短評《「榜山風格」的光輝》。同日,《文匯報》發表新華社記者李峰、林俊卿采寫的通訊《九龍江畔一曲抗天凱歌入雲霄》。隨後,京劇《龍江頌》和彩色電影在全國多次上映。「榜山風格」後來又稱為「龍江風格」。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陳亞芳. 关于“榜山风格”的历史回顾与重新认识. 福建黨史月刊. 1990, (5):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