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

「中國大陸的很多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這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中國指的是孫中山等人建立的中華民國。中國大陸有很多人對臺灣的台獨政治力量極為不滿,認為「政治是政治,國家是國家,你可以不認同共產黨或者國民黨,但不能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這種觀點至少現在大陸政府已經不這樣認為了,大陸政府的觀點現在默認了一中各表。只要承認是中國就行--百無一用是書生 () 16:56 2006年4月27日 (UTC)

我覺得,如果可能的話,最好避免使用「有人」這樣含糊的主語。--Pierre 20:19 2006年4月27日 (UTC)
中國我在台灣用搜尋引擎查到的中國條目是上面這個,請問這兩條目有何差別嗎?--winertai 01:31 2006年4月28日 (UTC)
那個應該是用戶頁。--Pierre 15:41 2006年4月28日 (UTC)

我覺得沒有必要為此傷害兩岸人民的感情,既然有爭議,就表明其實台灣同胞也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是政治混亂了現在人的思維,所以不管是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華民國,其實概念上都一樣,都是中國,與其在這裏爭論不休,何不就此進行一些投票.比如說,贊成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贊成中華民國的,還是乾脆就用中國二字,至於在解釋上,完全可以多花點篇幅來說明現在的中國狀況,尤其是台灣和大陸的現狀!

很多台灣人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不是政治上的認同,而是國家上的認同。至於是不是中華民族的話,比較沒有認同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事實,講說認不認同反而很奇怪。

中國、黃帝、同胞

有一篇好文章:《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沈松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mz/wen/jxy/index.htm --Pierre 12:36 2006年5月16日 (UTC)

外語中的「中國」

「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a或其變體。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見的說法是「秦」、「契丹」、「絲」、「赤那」、支那、「茶」和「昌南」。茶和昌南的說法已經被否定。」

我想問「茶和昌南的說法已經被否定」是甚麼意思? Martin 04:36 2006年5月26日 (UTC)

就是說CHINA的語源已經可以完全排除「茶」和「昌南」的說法。另外你添加了「支那」,我想這更是反的了。支那是日本對Chine(Chine)的音譯,晚至近代才出現。--涓生 01:04 2006年5月27日 (UTC)

末睇提捨(Madhya-desa),佛典中「中國」的音譯

本條目外語中的「中國」之段落,有如下的一段話:

此外,自古有些文化優秀的民族,每視其本國為世界之中心,故自稱「中國」,對他國則稱「邊國」。在印度,中國原本是指位於恆河中游的地帶,古稱為拘羅國土,此地即是婆羅門文明之中心地,婆羅門教於此地區建立其堅固之基礎,又稱為婆羅門國、雅利安邦。及至佛陀時代,中國則大抵指以摩揭陀、憍薩羅為中心的區域,佛陀即以此一地區為行化重心,當時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為印度新興勢力之中心,為了有別於婆羅門教之「舊中國」,故也稱其為「新中國」。另據賢愚經卷七記載,「中國」又指羅悅祇、舍衛、王舍城等地,其數眾多,不能具說。故在佛教與佛典中的「中國」,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國家與區域。

上文中說:佛典中的「中國」,指的是有正信佛法弘化的國家與區域。這種說法並無錯誤,但是容易造成誤解。梵名Madhya-desa(s上頭有一撇)的音譯是末睇提捨,意譯才是中國。「或雲末睇是中,提捨是國;百億之中心,斯其事也。」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之註)。所以,中國在古印度語梵文是Madhya-desa(s上頭有一撇),不是cina和chinas。 --中國之子 08:04 2006年6月21日 (UTC)

這裏有兩個中國概念,一個是梵語意譯的「中國」,一個是梵語稱呼中國的名字(當然,其是否是稱呼中國,存在爭議)。原文說梵語稱中國為cina,是從後一個意義上說的,因此沒有錯。這兩個中國概念應該分別表述。我已作修改。謝謝。--鳥甲 08:35:03 2006年6月22日 (UTC)

中國疆域之流變

下面這段敘述似乎有點曖昧不明:

直至元朝中國的疆域達到鼎盛,受到蒙古族的統治,帶來北方草原民族的剽悍武力,使得版圖更一度擴及歐洲東部地區,並造成歐洲各國的恐慌,稱為「黃害」。

究竟是蒙古族的權力範圍達到鼎盛?還是中國的疆域達到鼎盛?究竟是蒙古族當年率領剽悍的中國人遠征至歐州東部地區?還是中國亡於蒙古族?蒙古族的權力範圍,與蒙古族入主中國,應該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黃害」(或是「[黃禍」),『黃』之一字,指的是蒙古族?或是中國人? --中國之子 08:45 2006年6月22日 (UTC)

元朝是中國朝代,這點從明朝修《元史》就已經確認。但遠徵到歐洲東部,是蒙古帝國干的,的確並非中國元朝所為。--鳥甲 08:59:34 2006年6月22日 (UTC)

元朝的疆域,據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序: :「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 「西極流沙」是不是指歐洲東部地區? 元朝正式設立的行省有十一個,有否包括歐洲東部地區? --中國之子 09:17 2006年6月22日 (UTC)

對《元史》的這段疆域表述,有人解釋為:「從西部今新疆地區到東北的鄂霍次克海,自北面的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至南部的南海地區,都屬於元朝的版圖。」[1] 元朝的11行省,也不包括歐洲。--鳥甲 09:29:44 2006年6月22日 (UTC)
給鳥甲,若你以明朝修《元史》來認定元朝是中國朝代,就大錯特錯了。朱元璋是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為號召來推翻蒙古人侵略中國並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殘暴政權!宋濂為朱元璋北伐所草檄文: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濟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憫。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挈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腥膻,生民擾攘,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

 洛城小四 17:12 2006年9月5日 (UTC)洛城小四 

能否舉出法律文件來證明?

以下這段話出自「中國」這一段落,能否舉出法律文件來證明其敘述的真實性? 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因為1912年3月11日臨時大總統所頒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全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並無中國一辭,也無國家的說法。 --中國之子 10:04 2006年6月27日 (UTC)

我認爲這是習慣問題,並沒有法律明文確認「中國」具有法律上的意義,因爲並沒有明文規定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或許有但我不知道)。而「中華民國」這個名稱具有法律上的意義,同時又習慣上簡稱為「中國」,因此可以延伸說「中國」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涓生 10:34 2006年6月27日 (UTC)

如果中華民國簡稱為「中國」,中華帝國可不可以簡稱為「中國」?中華共和國可不可以簡稱為「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不可以簡稱為「中國」?大家都簡稱為「中國」,大家都那麼愛「中國」,不是早就天下太平了麼?為何還有那麼多的爭端?

--中國之子 10:59 2006年6月27日 (UTC)

我同意中國之子的意見,說「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並無根據。--鳥甲 15:10:36 2006年6月27日 (UTC)
是的,應該是中華民國寫進了法律而非中國。中華民國在成立時確實簡稱為中國,但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不然怎麽會有中國國民黨,中國人等等説法,而不是中華民國國民黨,中華民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明文規定簡稱中華民國,後有人認爲不妥,並且沒有國際慣例在法律中確定國號簡稱,因此廢除了中華民國的簡稱。--涓生 17:44 2006年6月27日 (UTC)
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中國就是中國,不可混淆。中華民國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國號,是1912年1月1日纔出現的一個國號。未有中華民國之前就有中國,將來即使中華民國因某種因素而消失,中國依然存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中華民國如果簡稱為中國中華民國一旦消失,中國也會隨着消失,其然乎?豈其然乎!

--中國之子 10:16 2006年6月28日 (UTC)

足下中國人

中國人的說法,不是近代纔出現。漢書陸賈傳,陸賈告訴趙佗一段話,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將之繫於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陸生至,尉佗錐結、箕倨見陸生。陸生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資治通鑑》卷十二漢紀四高帝十一年)。可見中國人的說法,由來已久。 --中國之子 11:27 2006年6月28日 (UTC)

五點小意見

  1. 詞源中,第一個參考資料的連結有問題,請更正。
  2. 第一幅地圖是英文版本,如改為中文版本會比較好。
  3. 請填補明朝之前的經濟描述。
  4. 請填補哲學思想的描述。譬如:儒家(仁)及法家(義)。
  5. 請介紹一下中國境內的語言。因為現在只見文字,不見語言部份。

謝謝。 --小為 08:32 2006年7月12日 (UTC)

秦朝之前已有郡縣制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郡縣制的王朝,皇帝為天子,但並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郡縣制不是從秦朝開始,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三,郡縣,已有辯解。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亦有論述。秦始皇不過是將行之已久的郡縣制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主體架構,郡(守、尉、監),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中國之子 11:07 2006年7月25日 (UTC)

條目的內容

現時的內容有些大而無當,個人還是以為最初的版本比較好,只是圍繞「中國」討論,敘述文化、地理、政治上的中國。現在的很多內容大多在其他條目中已經有,例如歷史部分,重複性太大--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10 2006年7月25日 (UTC)

同意百無一用是書生同志的意見。--鳥甲 19:55 2006年9月9日 (UTC)

出現了的兩個版本

這陣子在編輯有關「中國」定義裏面出現了以下兩個版本:

洛城小四的新版: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西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天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係,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髮左衽」? 「披髮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髮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髮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裏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髮左衽矣」。這裏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裏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勳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原來的版本:

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北宋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裏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吳越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滿清的雍正皇帝在其著名的《大義覺迷錄》中宣稱:「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清朝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着超過三千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詞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按照傳統的觀點以世界中心自居而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多數官方正式文書上還是把「大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個人覺得依照文章來看,似乎舊版更可切合條目的定義。不知大家看法如何?--妙詩人 15:42 2006年9月4日 (UTC)

:我強烈質疑編輯那一段舊版的作者之居心,在舊版整段文章中,幾乎都是刻意的將在中國歷史上出現時間不常的所謂少數民族政權訂義為合法代表中國的政權,他將五代中的少數幾個例子就不負責任地以此證明中國並非僅漢人之中國,而在滿清雍正時代更是荒謬的引用所謂的《大義覺迷錄》,舊版作者他難道不知道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也提到了滿州人並非中國人,而是中國的主人,中國在當時只是滿州的一部分而已,也就是在當時是中國的亡國時期,舊版作者引用《大義覺迷錄》中:

「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荊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為夷狄可乎?至於漢、唐、宋全盛之時,北狄、西戎世為邊患,從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並以此段對廣大漢人不公平且不公義的言論來證明他所謂的中國非僅是漢人之中國,是非常之荒謬且嚴重地污辱了明末清初廣大試圖保衛國土之漢人先烈,根本是有意為滿清侵略中國的惡行有意的美化、粉飾甚至合理化!

我試問!若以舊作者和《大義覺迷錄》之立場和邏輯來說,是不是在六十年前日本侵略中華民國時,國軍和中國人根本就不該反抗?因為這樣就會擁有更大的領土!?舊作者之論調簡直是荒謬至極! 還有,若以滿州人曾經成功侵略中國並將中國納入其統治範圍,就以此理由來證明中國非僅只是漢人的中國,那麼我請問,若六十年前日本成功侵略中國並也將中國納入其統治範圍,然後在統治二百六十年後被推翻,難道也可以說這二百六十年也是中國的正統朝代之一?難道也可以以此謬論證明中國曾被日本人統治,所以中國不僅是漢人的,也是日本人的?!

拜託各位朋友和妙詩人好好想想,非常感謝!洛城小四 15:36 2006年9月5日 (UTC)洛城小四

  • 我將這段文章提出來討論的原因正是因為兩者各有觀點,而且洛城小四所編輯的並不比之前的版本差,因此我希望可以在這討論頁中提出來,讓大家可以有共識。小小的意見是: 如果大家覺得洛城小四的版本更好的話,我們似乎也要稍減修飾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以便上文下理可以貫通。或者洛城小四也可考慮看看可如何作更完善的編輯。大家一同努力嘛。--妙詩人 17:02 2006年9月5日 (UTC)
我非常歡迎且願意地讓妙詩人和任何朋友修飾我版本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以便上文下理可以貫通。大家一同努力!但希望其主要含義不要再次被改成舊版本嚴重的偽中華思想,謝謝。洛城小四 17:24 2006年9月5日 (UTC)洛城小四
我覺得新版不妥。這一版本的最大問題在於其不是在陳述事實,而是在進行價值判斷。這違背了維基的客觀中立原則。維基條目需要陳述的是客觀歷史。事實上,中國一詞的確在歷史上有着詞義的演變,南北朝、遼、金、元等歷代中國詞義演變都是客觀史實。《大義覺迷錄》和「亡國亡天下論」一樣,都是歷史事實,我們不能站在其中一邊批判另一邊,而應該平衡表述。當然,我支持把「亡國亡天下論」加進去,但不能向新版那樣,站在明末一些漢人的立場上來闡釋中國,鼓吹夷夏之防,這是不中立的。維基不做價值判斷,所要做的就是要把這個詞義的歷史演進呈現出來。--鳥甲 21:36 2006年9月7日 (UTC)
我已經把兩個版本都整合了進去,客觀陳述洛城小四所代表的漢族民族主義中國觀。希望大家能達成妥協。--鳥甲 21:53 2006年9月7日 (UTC)
黃宗羲何時說過「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這樣的話?現在網上找到的只是幾處BBS上的話,我懷疑這是訛傳。如果洛城小四兄認為黃宗羲的確說過,請找到證據。--鳥甲 22:08 2006年9月7日 (UTC)
我認為舊版更是違背維基中立精神,根本是一面倒的刻意為所謂曾經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正名,就《大義覺迷錄》來說,這是雍正個人以統治者之姿來闡述他對滿清侵略中國並統治之的合理化而已,況且滿清歷代皇帝皆認為自己並非中國人,而是中國的主人,同時中國只是大滿州國(大清國)的一部分而已,反之若滿清統治者若承認自己為中國人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同他們,因為外族就是外族,就像60年前若日本戰勝中華民國並統治中國同時認同自己為中國人,我們就能將他們視為中國的正統嗎?想清楚吧鳥甲洛城小四 09:59 2006年9月8日 (UTC)洛城小四

舊版中提到「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但這是不被正史和中國人所承認的!就像史稱「五胡亂華」的時代,是用「亂華」來描述此一時期外族入侵和統治部分中原地區,也就是說就算他們自許中國,也不能代表中國,就像日本人曾經在二戰時統治大部分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日本更是自稱神州,難道他們也是當時合法代表中國的政權?當然不是,因為當時的中華正統是中華民國。同理可證,在歷史上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並建立的政權從未代表過中華正統,更是無法代表中國。洛城小四 10:14 2006年9月8日 (UTC)洛城小四

洛城小四兄,在我看來,您又在用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您是不是在說,清朝不是中國?這是一個在我看來匪夷所思的結論。清朝常以中國自稱,我想這有數不清的證據。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也的確以中國自稱,而且正史的確承認了很多所謂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我想您應該知道,所謂正史,就是二十四史,這裏面就包括魏書周書北史遼史金史元史,這些史書記入正史,都是在清朝以前,也是為隋朝唐朝明朝所承認的。您現在否定這些政權是中國,恐怕過於意氣用事了吧。--鳥甲 12:35 2006年9月8日 (UTC)
鳥甲兄,在二戰時,日本也統治大半中國,更以神州自稱,將中華民國稱為支那,我請問你難道當時日本代表中國正統?!同樣的,少數民族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政權,你所謂的二十四史是記錄這些歷史,並不是給予其正統歷史地位,就像五胡亂華的五胡若能代表中國正統,為什麼史稱五胡「亂」華呢?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能代表中國,為什麼朱元璋討元檄文是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而不是像歷代的推翻暴政為宗旨呢?同樣的,推翻清朝的國父亦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來推翻滿州人的統治。種種史實都是證明了漢本位史觀才是最正確的,而舊版的偽中華史觀根本是過份刻意強調少數民族過去在中國建立政權的正統性,更是不公平違背了維基精神。洛城小四 04:25 2006年9月9日 (UTC)洛城小四
洛城小四兄,你認為這些朝代應不應該叫中國是一回事,這些朝代事實上是不是自稱中國是另一回事,維基只是記錄事實,不做價值判斷。你對正史的理解有誤,正史就是要確認前朝的正統性,從而表明自己是繼承大統的正統王朝,所以南朝(南朝梁)只為南朝寫正史(宋書南齊書),北朝(北齊)只為北朝寫正史(魏書),他們是不會承認對方的正統性的,唐朝則把南朝和北朝都尊正朔,都予以修史,而元朝則把宋史金史遼史都列入正史。正史採用紀傳體,其中本紀在《史記》之後都只適用於皇帝,修正史的人是絕不會把沒有正統性的帝王記入「本紀」的!南朝齊僅有23年歷史,就有《南齊書》,新朝也有15年國祚,你為什麼看不到《新史》、《新書》呢?就是因為新朝是不被後朝所承認的非正統王朝。朱元璋上台以後把忽必烈放到歷代帝王廟祭祀,孫中山上台後也鼓吹五族共和,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放棄了他的極端大漢族主義思想,這些都說明所謂的中國不是漢族的中國,憑什麼只有漢族可以當統治者?坦白講,我對您的所謂「漢本位史觀」非常不感冒,如果我是少數民族,如果我是蒙古族人或滿族人,你是不是說我在中國必須受你們漢人的統治?漢人憑什麼就必須當統治者??更何況,我已經將您的漢本位史觀作為一家之言寫到了條目之中,請您也尊重現在的多民族史觀,謝謝。--鳥甲 10:19 2006年9月9日 (UTC)
鳥甲兄,我現在就不多說我個人所主張的歷史觀了,我來舉國父孫中山先生之著作對「元、清是否為中國政權」的表述和大明太祖高皇帝討元檄文以證明我的立場之正確

像從前蒙古、滿洲征服中國,是用少數征服多數,想利用多數的中國人做他們的奴隸。——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一講

中國幾千年以來,受過了政治力的壓迫以至於完全亡國,已有了兩次,一次是蒙元,一次是滿清。——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二講

譬如從前在東京辦《民報》時代,我們提倡民族主義,那時候駁我們民族主義的人,便說滿洲種族入主中華,我們不算是亡國:因為滿洲受過了明朝龍虎將軍的封號,滿洲來推翻明朝,不過是歷代朝延相傳的接替,可說是易朝,不是亡國。然則從前做過中國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他也曾受過了中國戶部尚書的官銜,比如赫德來滅中國,做中國的皇帝,我們可不可以說中國不是亡國呢?這些人不獨是用口頭去擁護滿洲,還要結合一個團體叫做皇黨,專保護滿清皇帝,來消滅漢人的民族思想的。——孫中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三講

(一)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於斯。滿清政府窮凶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其滿洲漢軍人等,如悔悟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作漢奸者,亦如之。(二)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孫中山《中華軍政府宣言》

大明太祖高皇帝討元檄文:

「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治天下者也。……。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濟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憫。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之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勢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天成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讎,挈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諭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腥膻,生民擾攘,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民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六)

洛城小四 19:27 2006年9月9日 (UTC)洛城小四

小四兄,您說的再多,充其量也只能證明這是一種史觀,它不是歷史上出現過的史觀的全部,也和現在的中國官方史觀不同。您是不是沒有看我說的話?就是朱元璋孫中山本人都在後來緩和了他們的漢本位民族主義立場。再說一遍:維基百科不是要做價值判斷,非要爭哪個史觀是正確的,而是要客觀表述,不僅要反映朱元璋的觀點,也要反映雍正帝的觀點,因為這都是歷史上中國詞義演變的客觀歷史。我再次提醒您,我已經把您的史觀反映到了條目里,請您尊重其他的史觀,不要在這裏試圖搞一言堂。--鳥甲 19:46 2006年9月9日 (UTC)


鳥甲兄,你不也是只能證明你所倡導的是另一種史觀?我所支持的史觀當然跟現在中共當局有出入,因為現在中共當局所編輯的中國歷史錯誤百出,根本是為了現今的政治服務而去重新詮釋過去的歷史,台灣和香港甚至日本所編譯的中國古代史都比現在中共當局正確許多。你說朱元璋孫中山本人都在後來緩和了他們的漢本位民族主義立場,有嗎?朱元璋依舊蓋長城擋韃子也就是蒙古人,並不斷征伐蒙古,孫中山在民國成立時對所謂五族共和是痛斥的,請看以下史料

更有無知妄作者,於革命成功之初,創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而官僚從而附和之。且以滿清一品武官之五色旗,為我中華民國之國旗。予爭之不已,而參議院乃以青天白日之旗為海軍旗。嗚呼,此民國成立以來,所以常在四分五裂之中,而海軍所以常常主持正義也。此民國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滿清之黃龍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員之五色旗。此無怪清帝之專製可以推覆,而滿清武人之專製難以滅絕也。天意乎,人事乎。」------孫文 1919

「學生應當努力革命,不要再用官僚的旗,唱官僚的歌。」------孫文於1923.8.15 在廣州全國學生總會的講話

孫文先生論民族主義(關於中華民族和五族共和)(一九二一年三月六日)列位同志﹗今天是中國國民黨特設辦事處開成立會,兄弟先有一個感想,就是 我們的中國國民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可說一說。回想從前我們推翻滿清,建設共和,組織了一個國民黨。這個國 民黨關係中國底前途很大,自從國民黨橫被解散 ,中國就亂,且亂過不了。可知歷年的禍?,民不聊生,都是國民黨解散的反響。 我們國民黨雖時與那些國賊奮鬥,然而北方底各省?現下還沒有完全入我們範圍, 南方亦只有廣東一片乾淨土成立了支部。諸君第一要明白這?中國國民黨不是政黨 ,是一種純粹的革命黨。當民國二年國民黨解散,我們同志出亡海外? 即由海外同志組織中華革命黨繼續革命。今日用的這個中國國民黨,實在就是中華革命黨。 但是無論名目如何,實質總是一樣的。共和建設雖已十年,基礎未固,不能算為成功,就是本黨的責任並未終了,仍須努力奮斗的 ,必待共和基礎十分鞏固,才算成功。且我們中國國民黨 ,與其他的種種政黨大不相同,如民未清初時候,有些明朝的遺老組織天地會。他的宗旨在反清復明,光複漢族,本來也是一個革命黨,不過他們只主張民族的革命,所以不同。我們底革命,乃主張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革命黨。三民主義,什麼叫三民主義?就是民族、民權、民生。那個時候滿虜正盤踞中原,革命家只致力於民族主義,而於民權、民生二主義都未置意。五權 憲法,關係開國的建設方針極大﹗在未光復以前,黨人一般底心理,以為一經光複 ,就可達到國利民福底目的。於今乃知不能,這個都是當日同志僅知重在民族主義 ,而輕視民權、民生二主義之過,亦即是我們本黨已達目的,亦不能穩固,何況今日民族主義還沒有完全達目的呢?﹗一、民族主義 何以說民族主義還沒有完全達到目的呢?自從滿州來到中國,我們漢族被他征服二百幾十年之久。今日滿虜雖被推翻,光復漢業,是吾民族尚未能自由獨立。這個原因,就是本黨只做了消極的功夫,沒做積極的功夫。自歐戰告終,世界局面一變,潮流所趨,都注重到民族自決。我中國尤為世界民族中底最大問題。在東亞底國家嚴格講起來,不過一個暹羅,一個日本,可稱是完全底獨立國。中國幅員廣大,民眾眾多,比較他們兩國何止數十倍。但是幅員很大,民眾雖多,只可稱個半獨立國罷了。這是什麼原故呢?就是吾黨之錯誤。自光復之後,就有世襲的官僚,頑固的舊黨,複辟的宗社黨,湊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 」豈知跟本錯誤就在這個地方。講到五族的人數,藏人不過四五十萬,蒙古人不過百萬,滿人只二百萬,回教雖眾,大都漢人。講到他們的情勢,滿州既處日人勢力 之下,蒙古向為俄人範圍,西藏亦幾成英國的囊中物,足見他們皆無自衛的能力,我們漢族應幫助他才是。漢族號稱四萬萬,或尚不止此數,而不能真正獨立組一完全 漢族的國家,實是我們漢族莫大的羞恥,這就是本黨的民族主義沒有成功。 由此可知,本黨尚須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務使滿、蒙、回、藏同化於我漢族,成一大民族主義的國家。試看彼美國,在今是號稱世界最強、最富的民族國家。他的民族結合,有黑種,有白種,幾不下數十種白種,為世界中民族最多的聯合體。自美國國家成立,有英國人、荷蘭人、德國人、法蘭西人,參加入他的組織中。美國全 部人口一萬萬,德國人種在美國的約有二千萬,實占他的人口總數五分之一;其他英、荷、法各種人在美國的數也不少。何以美國稱英、荷、法、德 、美,而稱美利堅呢?要知美利堅的新民族,乃合英、荷、法、德種人同化於美而成的名詞,亦適成其為美利堅民族,為美利堅民族,乃有今日光華燦爛的美國。看看民族的作用偉大不偉大?美國的民族主義,乃積極的民族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 ,應該講漢族的民族主義。或有人說五族共和揭櫫已久,此處單講漢族,不慮滿、 蒙、回、藏不願意嗎?此層兄弟以為可以不慮。彼滿州之附日,蒙古之附俄,西藏 之附英,即無自衛能力的表徵。然提撕振拔他們,仍賴我們漢族。兄弟現下想到一處調和的方法,即拿漢族來做個中心,使之同化於我,並且為其他民族加入我們組織建國的機會。仿美利堅民族的規模,將漢族儘管擴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的單一民族國家,與美國同為東西半球二大民族主義的國家。 民族主義國家,必有種種的關係因果,有歷史的關係亦有地球的關係。如瑞士國,他那國家已成了一個完全的民族主義的國家。瑞士位於歐洲中部, 他的國界,一面與法接壤,一面與德接壤,又一面與意大利接壤。但國土無論與何國交界,或與法蘭西交界,或與德國交界,或與意國交界,其民眾的國文、種族皆與相同,而又能組 成一完全的瑞士民族的國家,是真難得。且瑞士為行使直接民權的國家,法蘭西則為間接民權國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的民權,以瑞士為第一,民權發達一臻極則,國內的政治及民族結合,與美國大致相同,真是我們一極好的先例。 故將來無論何種民族參加於我中國,務使盡化於我漢族。本黨所持的民族主義,乃積極的民族主義。諸君不要忘記。

最後你提到了要客觀表述,不僅要反映朱元璋的觀點,也要反映雍正帝的觀點,我欣賞你這句話,所以更希望你也不要搞一言堂,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國父孫中山的漢本位史觀,同時亦把你所謂的雍正帝胤禛的滿清統治者史觀一起編輯條目內,這樣才是真正的維基中立精神!洛城小四 07:45 2006年9月10日 (UTC)洛城小四

小四兄,奇怪,您沒有看我編的內容麼?您沒有注意到我把您寫的東西合併進去了麼?請看我的原文:
……
但在使用中,仍有很多人把中國作為民族概念來使用,而不承認外族統治下的朝代為中國,並認為即使外族政權自稱為中國,也並不是真正的中國,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西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天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係,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根據這個標準,很多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包括清朝)都不能算是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有人認為,這裏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裏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但有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顧炎武所說的「亡天下」並非指民族國家的滅亡,而是指綱常倫理的淪喪,顧炎武原文所舉例子的也是之人好老莊而棄儒學乃是「亡天下」。[1]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勳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根據這種觀點,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相反,倒是您的版本屢次出現否定多民族史觀的看法,搞價值判斷。您要是想寫朱元璋孫中山的說法,請您自行補充,注意客觀表述。--鳥甲 14:27 2006年9月10日 (UTC)
你這種排列方式將外族入主中原正統化史觀擺在我所編輯的漢本位史觀前面,已經是一種違反中立的編輯原則,況且你將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髮左衽」? 「披髮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髮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髮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裏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這段描述刪除,又是做何居心?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中立?洛城小四 15:12 2006年9月10日 (UTC)洛城小四

您這段話只是一種中國觀,如果您想加上,請註明:「有人認為」,或者「根據歷史上某些漢人的正統觀點」云云,請不要把這種觀點當作一種確切無疑的真理。比如「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這首先就判斷了什麼是中國人,是不中立的,因為根據官方史觀,匈奴、女真人都是中國人。--鳥甲 15:27 2006年9月10日 (UTC)

這裏是維基百科,不是中共當局的教育部歷史編譯館,所謂中共官方史觀錯誤百出,匈奴都可以當做是中國人?這實在是笑話,若匈奴是中國人,為什麼不是說中國話寫中國字著中國服?為什麼中國自秦始皇開始就建立長城以抵擋匈奴等北方外族?若是中國人為什麼還需要抵擋?而女真人在歷史上建立的國家是金國和滿州國,跟中國都是對等對立的兩個國家,怎麼會是中國人呢?如果因為今天中國有滿族就能當做他們在過去的歷史上訂義為中國人,那麼今天中共所定義的中華民族包含俄羅斯族,難道俄羅斯人也是中國人?!
現今的中共當局史觀才是最不中立,學習前蘇聯當局的政策而訂出55少數民族為中華民族也罷,但竟為了現今的政治服務而竄改過去中國四千年以來的漢本位史觀。維基百科的存在就是要跳脫任何一個國家或政府的官方說法,而不是像你這般一味支持提倡最不可信之中共官方史觀。洛城小四 04:16 2006年9月11日 (UTC)洛城小四
沒錯,這裏是維基百科,不是中共當局的教育部歷史編譯館,但也不是漢網,不是推銷你們所謂漢本位史觀的地方。維基所要做的是對你們這兩種史觀都進行客觀表述,這話我說了好多遍了,希望你能聽進去。你在這裏所做的全部論證都是在進行價值判斷。你認為中國官方史觀錯誤百出,很多人還認為你的史觀錯誤百出呢。希望您冷靜一下,學會什麼是客觀中立。--鳥甲 04:34 2006年9月11日 (UTC)
你不需要一直提醒我是在進行所謂的價值判斷,因為你也是在做同樣的事,更不需一味要求我學會中立,因為你所編輯之史觀遠比我所支持更要偏頗許多,整個東亞甚至全世界各國的中國人定義,都是漢人,而中國史各朝之正統更是以漢本位之視角和立場,當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出來的人多數是支持你所謂外族入主中原正統論,可悲的是大陸有十三億人,造成了多數人之錯誤史觀和少數人之正確史觀相比,正確史觀反而變成了不中立,這不是可笑嗎?你所支持之史觀完全是建立在今日中國之多民族現況而去再詮釋過去歷史之地位,是中了中共當局利用歷史教育為現今政治服務的毒。拿元朝來做例子,你說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中國,只怕現在蒙古國還不同意呢,明明是蒙古國征服了中國,不論以古代世界觀和現代國際法來看待此段歷史,都可清楚了解是蒙古國侵略中國並在中國土地上建立元朝,如果這樣子的王朝可以稱是中國,那麼當時蒙古人統治俄羅斯是遠比滅南宋還早的,怎麼今天俄羅斯人會認為當時是亡國時期呢?這種類似史實可駁斥你的謬論實在是不勝枚舉啊!洛城小四 09:10 2006年9月11日 (UTC)洛城小四
小四兄,我苦口婆心說了很多遍了,不知道您為什麼還不明白:不管我本人認為哪個史觀是正確的,我都沒有在條目中表示出來,而只是客觀陳述兩種史觀。至於哪種史觀是正確的,那不是維基百科的責任,應該由讀者自己來判斷。維基百科應該避免站在任何一邊。您認為漢本位史觀是正確的,請到合適的地方去鼓吹,比如漢網就是很適合您的地方。如果您要在維基百科撰寫條目,就必須客觀中立,不要把您的個人觀點強加到別人身上。--鳥甲 09:47 2006年9月11日 (UTC)
鳥甲兄,我個人也認為你也是把個人觀點強加到別人身上,也就是你所謂的外族入主中原正統論,既然你一再要求所謂的中立,也認定你有客觀的陳述兩種史觀,就不應該將外族入主中原正統論史觀擺在漢本位史觀前面,這樣明顯違反中立,我認為漢本位史觀才是應該先於外族入主中原正統論,因為華夏漢人政權主宰了中國四千年幾乎所有朝代,而蒙元和滿清等外族入主中原僅佔三百五十餘年,就時間佔有率來說,漢本位史觀應該放在外族入主中原正統論之前。洛城小四 04:11 2006年9月12日 (UTC)洛城小四
小四兄,如果您不像以前那樣把其他史觀刪除並加以否定,如果您對多種史觀加以客觀陳述而不作價值評價,我並不反對您把所謂的漢本位史觀放在前面,請自便。--鳥甲 09:35 2006年9月12日 (UTC)

請大家注意漢網民族主義者試圖對維基百科中國條目的影響

在尋找黃宗羲說過「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的來源時,我沒找到有確切的證據,而只是找到了網上BBS的資料,而且似乎都指向洛城小四在漢網論壇上的一個帖子,連結在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bbs.asp?boardid=8&id=114660&star=1&page=1 現在我無法訪問這個連結,但在Google緩存里看到了這個網頁,標題是「同志們!一起來編輯維基百科」中國」條目吧!!!

以下是帖子的原文

標題:[求助] 同志們!一起來編輯維基百科」中國」條目吧!!!洛城小四

頭銜:穿漢服坐飛機第一人 等級:卿士 威望:1 文章:3014 積分:1171 註冊:2005年7月26日 樓主


[求助] 同志們!一起來編輯維基百科「中國」條目吧!!! 在維基百科的中國條目中有很多是充滿超級偽中華的史觀,且是誇張地大幅度的偏向少數民族,讓我不禁汗顏半天...

心想怎麼大陸有這麼多偽中華呢?

而且可怕的是,每當我給予編輯,十次裏有五次都會被編輯回來

也就是說漢本位史觀再次淪陷

我希望大家能一同來以漢本位史觀來編輯從漢朝到滿清關於中國的介紹

並且是客觀的敘述,這樣成功的機會較大

拜託了各位!!!!!!

以下是其中幾段誇張的偽中華史觀...讓我看了氣到不斷發抖 (難道大陸的教科書真的是這麼教的????)

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北宋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裏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吳越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滿清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着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詞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按照傳統的觀點以世界中心自居而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多數官方正式文書上還是把「滿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兩岸漢人為漢服齊努力 2006-8-14 23:57:00

我推測,這個帖子中的洛城小四很可能就是現在的User:洛城小四兄,他公開提出要堅持所謂的漢本位史觀,談到了他看到現在所謂偽中華史觀,他會看了氣到不斷發抖。恕我直言,洛城小四兄支持漢服運動,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帶着如此強烈的民族感情,而且只是大漢民族感情,使很難做到客觀中立,很難心平氣和地編好維基百科的。洛城小四兄可以幫忙把漢網漢服運動條目寫好,當然,也要客觀描述。謝謝。--鳥甲 13:06 2006年9月8日 (UTC)

洛城小四在該帖第11樓(2006-8-16 14:06:00)號召:

……
我不是要求直接上維基百科修改
我的意思是
若有同志文筆好並願意以漢本位修改這段對中國的介紹:(原文「漢本位」即有黑體--鳥甲注)
漢朝以後,少數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國自居。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 ,將南朝叫作島夷;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如:《晉書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 「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在遼宋和金宋對峙時期更顯突出:北宋南宋都曾自稱中國,且一度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這裏的中國一詞,是和王朝的正統性緊密相連的。
由於「中國」主要是地理、文化和政治概念,所以和民族的關係甚小,古代中國人也沒有近代西方式的民族概念。歷史上夏商周三代無不出自「蠻夷戎狄」,華夏族便是夷夏不斷融和的產物。五代吳越錢鏐臨終時要子孫「善事中國」,此「中國」是指沙陀族在中原建立的後唐。五代有三代(後唐後晉後漢)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新舊《五代史》都把他們視為正統,而把南方漢人政權放在次要地位,只稱梁、唐、晉、漢、周為中國,卻不稱南方立國的各漢族政權為中國,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年譜》言「十國非中國之有也」。南宋時,女真控制中原地區,陳亮在上孝宗書中說,不能「置中國於度外」要經營荊襄「爭衡於中國」(其中的「中國」,前者指中原地區,後者指佔據中原的金國),因此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而是各族人民的中國。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滿清後期,「中國」一詞已經有着3000年的使用歷史,一直只是作為一種泛指的詞彙來使用,不曾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清廷與西方國家交流時,雖然往往按照傳統的觀點以世界中心自居而使用「中國」這個名稱來稱呼自己,但在多數官方正式文書上還是把「滿清國」作為國號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中國」這一稱謂首次具有了法律上的意義,是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
直接打在跟帖中,讓我可以把它複製並去維基百科再編輯!
兩岸漢人為漢服齊努力

所謂的新版本,最初就出現在該帖第16樓,一位叫「風之影」(頭銜:神宮廣龍堂主;等級:八等公乘;文章:1435;積分:1793;註冊:2005年6月25日)的人起草,時間是2006-8-17 22:38:00。內容如下

我寫了一段不知可否,歡迎大家指正: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西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係,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髮左衽」? 「披髮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髮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髮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裏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髮左衽矣」。這裏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裏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勳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髮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於2006-8-19 21:16:42編輯過]
忍令上國衣冠淪於戎狄
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

提醒大家注意,漢網論壇網友大多具有強烈民族主義情緒,小弟認為,這種心態對編輯維基百科甚為不利。--鳥甲 14:00 2006年9月8日 (UTC)

另外,「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就出自這裏,我一直沒有找到黃宗羲說過此話的證據,懷疑是訛傳,因此已將其刪除,如果有誰能找到證據,可以再加上。--鳥甲 14:10 2006年9月8日 (UTC)

  • 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漢族也是很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五胡、遼金元清都是中國,這是現代主流學界的基本觀點,連外國也承認。用古代人的錯誤觀點來否認現代學術觀點甚為愚蠢。Dreamer in Utopia 03:17 2006年12月3日 (UTC)

中國觀

「中」字是口加一橫,就是說不打口水仗。「國」字四面固若金湯,王者居中,一點秘密武器。


我剛才注意到關於中國觀的爭議,仔細看了洛城小四、鳥甲的觀點。感覺鳥甲很多地方說的不錯,洛城小四的說法也有合理的地方,兩者可以做一些調和。我認為,中國和地理相關,也和民族相關,更和文化相關。 --Wikiqebia 15:26 2006年9月9日 (UTC)

今天的「中國」一詞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過程,歷史上乃至今天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中國觀。本條目所要說的中國觀,是要站在這個條目今天中國的含義往前追溯。以下探討:

  • 中國和地理的關係:中國早期應該是指華夏民族形成起源的中原地區,那時相當於這一大地區文明的中心,早期漢民族尚未形成,所以各部族爭衡於中國,此時中國在地理上和中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是,隨着華夏民族、文化的形成,中國一詞逐漸和民族、文化的關聯加強起來。
  • 中國和民族的關係:一方面,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另一方面,中國不僅是漢族的中國,也是中國境內各民族(仿照美利堅民族,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的中國。
  • 中國和文化的關係:中國和中國文化是不能分開的,這個文化的核心包括思想信仰形態(如以儒家思想為主體,還有道教、漢以後的佛教...),在政治上包括政府形態(在沒有民國採用現代政體之前,就是傳統的中國朝廷帝制)。

因此,政治上的中國概念,應該和地理、民族、文化聯繫起來(現代主權上的中國的概念當然要加上法律,國際法),三者遞進,但基本上難以分割。同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自身可能會變化,後人的看法也可能會變化。比如和東晉對立的北魏,和北宋對立的遼,當時北魏、遼也自稱中國(中國代表正統),但是在當時的文化知識階層的主流看法,東晉、北宋才是正統,才是中國,這是從民族、文化上講。但他們自身也在轉變,北魏開始的北朝,民族發生很大的融合,文化上更是接受中國的文化,因此北朝在後期已經和南朝的正統性幾乎可以並舉。到我們今天來看,這些都是建立在中國的政權,不過,東晉、北宋為正統中國政權,北魏、遼為中國的割據政權。再舉一個例子,滿清滅明,應該說中國的大部分民眾在最初期並不認同滿清朝廷為中國朝廷,但是清定都北京接受中國文化,逐漸也得到認可,而清廷自己也從不以自己為中國(在關外的時候肯定稱明為中國)到認同自己為中國,而我們今天來看,清朝當然是中國(國際法上,民國也繼承清朝)。

說到清朝,有必要再分析一下中國和民族的關係。中國以漢民族為主體,因此我們可以以現代合理的觀念來想像,如果某個政權由某一少數民族把持,這樣的政權肯定缺乏合理性、正當性;機械地說,治理決定權和不同民族人口成比例才具有合理性(人人平等,一人一票)。比如清朝,特別是早期,便是由享有特權的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清朝是中國,但在民族統治的角度,政權並不正當、正義。雍正的辯護,誰來做皇帝,不應該由部族出生來決定,而應該由儒家的德、心來決定;而柳詒徵則評說,「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有思想才力者無所發洩,惟寄之於考古,庶不干當時之禁忌。其時所傳之詩,亦惟頌諛獻媚,或徜徉山水,消遣時序,及尋常應酬之作。」,這兩種對立的立場,我都贊成,前者說到合理性的一面,後者說到不合理的一面(即一個少數部族對多數人進行高壓統治,卻少有人起來反抗)。我們現在說到中國民族的問題,應該考慮到漢民族是主體,同時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兩者不應忽略任何一個。 --Wikiqebia 16:17 2006年9月9日 (UTC)

中立性

「轉而積極推進所謂台灣正名運動」中的「所謂」能否去掉,因為我覺得有着兩個字在這裏有失條目的中立性。此外,應將「台灣正名運動」維基化,這樣以來,既能在「台灣正名運動」中將各方觀點闡述清楚,又不會影響到「中國」條目的中立性。--沒落貴族 02:28 2006年10月20日 (UTC)

  1. ^ 蔡仲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辨,見 http://www.taosl.net/wcg/wg045.htm
返回 "中國/存檔3"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