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耶律大石

由周子仪在話題耶律大石二次征金?上作出的最新留言:9 年前
優良條目耶律大石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14年3月10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14年3月6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優良級中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優良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候選 編輯

    投票期:2014年3月3日 (一) 13:38 (UTC) 至 2014年3月10日 (一) 13:38 (UTC)
    ↑投票者沒有註明理由,所以本票無效,請投票者補充理由。

    耶律大石二次征金? 編輯

    文中提到:另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1135年,耶律大石再次率軍攻打金朝,金熙宗派粘罕迎戰。金軍進入沙漠後與西遼軍征戰三晝夜不分勝敗,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加上本為契丹人的副將臨陣倒戈,致使粘罕大敗而歸。但此段史料的真實性待考。

    引用來源為《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七十八》:

    御林牙兵忽然猖獗,干冒陛下。用臣出師之任,臣受命欲謁駑鈍之力,盡淺拙之謀以狂巷。耶律潛伏沙黨,復反交攻凡三晝夜,其勝負未分猶可為戰。奈杜允糧草已斷,人馬凍死。御林牙兵知我深入重地,前不樵蘇,後又糧斷,所以王師失利,又副將外家得心生反逆,背負朝廷。外家得之反,背有其由也。

    僅僅基於「林牙」二字並列就將「御林牙兵」理解為「耶律大石林牙之兵」,而「御」字無從解釋,不妥。「牙兵」當解為「護衛兵」(參見「牙將」),與「御林」並列,語意較為通順。至於宗翰在表中提到的「耶律」,蓋「牙兵」叛亂之渠魁。遼入金後,宗翰有契丹副將,則御林軍亦可有契丹將領。


    此處可參見《靖康稗史箋證·卷六 呻吟語》記載:

    [天會十三年(1135)]七月,虜酋粘罕縊於獄。先,御林牙兵叛,亶令粘罕討之。交攻三晝夜,勝負未分,糧草已盡,人馬僵凍。副將外家得有異心,數千騎無故自潰。亶下粘罕獄,密遣人縊殺之。

    下文注引《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七十八》同一片段。按,設若西遼果真伐金,宋人似不應謂曰「叛」。


    綜上所述,文中有關耶律大石1135年寇金的說法不太可靠,如果沒有旁證,應當刪去。 Zhieaanm留言2014年10月18日 (六) 02:45 (UTC)回覆

    您提的問題很嚴謹,本人此條目參考了魏良弢《西遼是研究》和紀宗安的《西遼史論》,這段資料都有記載,但都注名資料可信度可疑,所以本人沒有把這場戰爭和1134年的戰爭並在一起。關於御字,本人的淺見是可以通假為「遇」字,同音通假,這樣可以合理解釋。《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七十八》記載,耶律潛伏沙黨。當時遼朝已經滅亡,有能力與金朝對抗的只有耶律大石的西遼。不知這種解釋可否讓您滿意,歡迎您再提出質疑。周子儀浪漫謊言 2014年10月23日 (四) 13:50 (UTC)回覆

    返回 "耶律大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