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條目 長壽王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政治家及領導人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長壽王稱號「高麗王」,長壽王改稱「高麗」國號 編輯

宋書》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七月乙亥,征東大將軍高麗王高璉進號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南齊書》東南夷:「宋末,高麗王樂浪公高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南齊書》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四月,丙寅,進高麗王樂浪公高璉號驃騎大將軍。」
魏書》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帝為高麗王璉舉哀於城東行宮。」
北史》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帝為高麗王璉舉哀於城東行宮。」

高句麗後又稱高麗;「高句驪」最早見於《漢書》,「句驪」是它的簡稱;「高句麗」最早見於《三國志》,「句麗」是它的簡稱;「高麗」最早見於《宋書》、《魏書》,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稱號;中原王朝開始以「句驪」作為「高句驪」的簡稱,後以「句麗」作為「高句麗」的簡稱,南北朝時期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常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取代了「高句麗」的稱號。自此「高麗」長期作為歷史地理名稱,對朝鮮半島產生了重大影響;弓裔後高麗王,王建稱王國號高麗金日成提出「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設想,都是高麗概念的延續。
高句麗」最早作「高句驪」,讀音從「高句驪」(漢語拼音Gāogōulí,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ˊ)音讀,為古音讀詞;亦有讀「高句麗」(漢語拼音Gāogōulì,注音ㄍㄠ ㄍㄡ ㄌㄧˋ)音的,為今音讀詞;「高句麗」為音譯詞,當指古代一地名及當地部族,據查為今遼寧省境內一古代地名及當地部族,稱為「高句驪」的古代地名以及稱為「高句驪」的當地部族,確為音譯詞,原義已不太清楚;從「高句驪」到「高句麗」是中原人對繁瑣漢字的簡化,是為了書寫簡單方便;讀音應從古代高句麗部族的語音讀,而高句麗部族的語音又與現代韓語/韓語有淵源關係,現代韓語/韓語只有讀音,而沒有聲調(陰陽上去四聲),所以「高句麗」三字的讀音只有讀音而無聲調;「高句麗」三字為漢字,是中原人對「高句麗」讀音的漢字書寫形式,而古代高句麗人並沒有本部族文字且只有本部族語言,「高句麗」三字應為古代高句麗語音「Goguryeo」的三個音節的對應讀音;「Goguryeo」應為古代高句麗語讀音,現代只能找到韓語/韓語的對應讀音,且韓語/韓語有不同的拼音拼寫形式(文觀部式馬賴式),朝鮮文/韓文發明於李氏朝鮮時期,而漢字先秦時期就有,漢字文獻比朝鮮文/韓文文獻更早,也能更早的體現朝鮮半島及相關歷史的真實可考的事件情況等。
高麗」本是「高句麗」的簡稱,但「高麗王」的稱號一代一代的冠在高句麗統治者的頭銜上,就等於高句麗統治者認可了這個正式稱號,「高麗」這個稱號基本等於國號;渤海國的統治者原來自稱「震國王」,但被唐朝統治者賜以「渤海郡王」的稱號後,就以渤海國自居,後來居然叫「渤海國王」了;在朝鮮歷史上雖然沒有高句麗改國號的記載,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總在封賜「高麗王」,這種連高麗王自己都認可的事情,為何不認為「高麗」已經是國號了呢?泰封國的統治者弓裔自稱「後高麗王」被認為是復興高麗國,是否可認為「後高麗」就是國號了呢?
高句麗本來位於遼寧省境內,向遼寧省發展是很正常的事,但中原王朝也向遼寧省發展,打敗了高句麗,統治了遼寧省的大部分地區;高句麗被迫向東南的朝鮮半島發展,佔領了半島北部古朝鮮地區,開始了朝鮮化的歷程;「高句麗」本為三音節稱號,為與百濟新羅爭奪半島領土,採用了與百濟新羅等同的二音節稱號「高麗」,這樣被中原王朝封為「高麗王」、「百濟王」、「新羅王」的半島三國就有了,高麗百濟新羅也就被朝鮮歷史稱為「三國」,而中國歷史也有高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的相關記載;關於王氏高麗王朝不承認「高句麗」改稱「高麗」和不承認弓裔曾稱「後高麗王」的事情,是在王氏高麗王朝時期編纂的《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中從來沒有相關記載可見一斑,而在李氏朝鮮王朝時期編纂的《高麗史》中看到了弓裔曾稱「後高麗王」的事情,且中國多部史書(《二十四史》)記載了高句麗統治者稱「高麗王」的事情及相關高麗國、百濟國、新羅國並稱的事情。

長壽王朝鮮半島發展,遷都平壤城,開始了朝鮮化的歷程;「高句麗」本為三音節稱號,為與百濟新羅爭奪半島領土,採用了與百濟新羅等同的二音節稱號「高麗」,《二十四史》記載了高句麗統治者稱「高麗王」的事情及相關高麗國、百濟國、新羅國並稱的事情,《宋書》、《魏書》、《南齊書》、《北史》、《南史》等書都記載了「高麗」的國家稱號和「高麗王」的國王稱號。

資治通鑑》元嘉十五年戊寅,公元四三八年:
初,燕王弘至遼東,高麗王璉遣使勞之曰:「龍城王馮君,愛適野次,士馬勞乎?」弘慚怒,稱制讓之。高麗處之平郭,尋徙北豐。弘素侮高麗,政刑賞罰,猶如其國。高麗乃奪其侍人,取其太子王仁為質。弘怨高麗,遣使來上表求迎,上遣使者王白駒等迎之,並令高麗資遣。高麗王不欲使弘南來,遣將孫漱、高仇等殺弘於北豐,並其子孫十餘人,諡弘曰昭成皇帝。白駒等帥所領七千餘人掩討漱、仇,殺仇,生擒漱。高麗王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送之。上以遠國,不欲違其意,下白駒等獄;已而原之。

返回 "长寿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