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鐵目狻猊/Sandbox

鐵目狻猊 -請多指教 ?


專題一·一大批古人肖像 編輯

南薰殿舊藏 編輯

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為一獨立的院落。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  

殿內明、次間各設朱紅漆木閣,分5層,奉歷代帝王像。每軸畫像均用黃雲緞夾套包裹,裝入木色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殿之東室安奉歷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櫃,貯明代帝后冊寶。

明代,上徽號、冊封大典前,閣臣率中書於此撰寫金寶、金冊文。明崇禎三年,命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置於文華、武英兩殿,清乾隆十四年命重新裝潢,移藏於南薰殿。清乾隆14年,乾隆帝檢閱庫中積儲,發現所藏畫像多斑駁脫落,乃命工部將內府所藏的歷代帝王后妃、聖賢名臣肖像重新裝裱。其中帝后像用黃表朱里,臣工像則用朱表青里,以此來區分尊卑不同。再命大學士會同領內務府王大臣等詳定次序,竣工後進呈御覽,禮儀極為莊重。乾隆帝觀後飭令將這批畫像改貯南熏殿中,由內務府管理。從此,這批畫像也被稱為「南熏殿圖像」。 殿內明間有乾隆《御製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臥碣,文中詳細記載殿內尊藏:共有帝王賢臣畫像(卷、冊、軸)共121份,所繪大小人像共583名,

嘉慶二十年,清仁宗下令將南熏殿圖像收入《石渠寶笈三編》。受命編纂的胡敬又另編《南熏殿圖像考》二卷,對這批畫像的流傳淵源、收存考訂,對畫像中的人物都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記述。

古帝王(後)圖像軸 編輯

歷代功臣像軸 編輯

據《活計檔》(1747年)記載有二十一軸。繪漢初韓信至明初姚廣孝等二十一人。茶葉庫藏。

歷代帝王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三十七對幅,每幅縱一尺三寸五分,橫一尺六分,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題識。色澤暗淡。繪上古伏羲至宋寧宗三十七人。

宋代帝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十六對幅,尺寸失記,設色畫冠服半身像。繪宋宣祖至宋度宗十六人。

宋代後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設色,十二對幅,尺寸失記,設色冠服半身像。繪宋宣祖後至宋寧宗後十二人。

元代帝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八對幅,尺寸失記,右幅設色畫半身像,左空幅,各項簽題。繪成吉思汗至元寧宗八人。

元代後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十六對幅,每幅縱一尺九寸,橫一尺五寸八分,右幅設色半身像,左空幅,各幅標題。

元代后妃太子像冊 編輯

紙本,其中第二幅為絹本,十四對幅,縱一尺二寸八分,橫九寸四分,設色半身像,各像簽題。

明代帝后半身像冊 編輯

絹本,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項簽題。一冊:十八對幅;二冊:十五對幅。

聖君賢臣全身像冊 編輯

紙本,四十六對幅,尺寸失記,白描畫冠服全身像,各像簽題。繪伏羲至唐德宗、伯夷至韓信四十六人。

聖君賢臣半身像冊 編輯

歷代聖賢半身像冊 編輯

紙本,三十一對幅,每幅縱一尺三寸五分,橫一尺二分,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題識。色澤暗淡。繪倉頡至許衡六十二人像。

歷代聖賢名人像冊 編輯

《歷代聖賢名人像冊》(《續修大清會典》(1899年)記為《歷代聖賢名臣像》):紙本,四十五對幅,每幅縱一尺三寸七分,橫一尺,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簽題。繪周公 至趙秉文共四十五人(一人像無標題)。

至聖先賢像冊 編輯

紙本,一百二十對幅,每幅縱一尺一分,橫七寸六分,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簽題。繪春秋孔子至元初許衡百廿人。

孔子世家像 編輯

蔣復璁《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南薰殿圖像考》記載:此書不備有缺。

唐名臣像 編輯

紙本,十一對幅,每幅縱一尺四寸六分,橫一尺三分,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簽題。繪房玄齡至南唐韓熙載廿二人像。

唐宋名臣像 編輯

被溥儀隨手賞賜一外國人……杳無音訊

歷代武臣像 編輯

紙本,十五對幅,每幅縱九寸三分,橫七寸,設色畫冠服半身像,各像簽題。繪孫武至岳飛卅人像。《石渠寶笈三編》、《大清會典》均作《歷代功臣像》。

畫集系列 編輯

三才圖會 編輯

此書人物眾多,作為明朝繪圖類書的佼佼者,畫像創作不易,但千人一面,人物實在是難以辨別。

歷代古人像讚 編輯

《聖賢像讚》 編輯

晚笑堂畫傳 編輯

無雙譜 編輯

古聖賢像傳略 編輯

《歷代畫像傳》 編輯

大師風範 編輯

外國作品 編輯

野雞佚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