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見習編輯

說說我的想法,目前還很粗糙簡陋,連文字也沒有想得很有條理,但先貼出來,日後一定會慢慢改好的。


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百科全書

前言

編輯

只收集對自己有價值和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自己想起時可以迅速找到----根據自己的分類。 我想人們經常涉足的應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是對自己重要、有價值的內容。攜帶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比如維基在線百科全書)並不總是必要的,甚至有點兒不可思議。也許人們更願意帶上一本輕便的收集了自己最感受興趣內容的手冊(當然隨着興趣的漫延、知識面的擴大這本手冊會日漸成長為一本真正的百科全書,重要的一點是,它一直都是完全以個人為中心,自己決定條目的去留,自己編輯條目) (對於維基的一個缺點,即多人的合作,也許會破壞原作者的編寫思路,成為一個七拼八湊的大雜燴。當然也不排除蓄意破壞,修改一些關鍵數據,使維基百科喪失權威性,如果連真實正確都不保,那開放就沒有意義了。當然這種說法有誇大其詞的地方,只是強調不容忽略) 在個人百科全書中編寫條目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然我不是說不要到在線百科全書裏寫,而是說先在個人百科全書中寫好,當作一個備份吧。(對於同步歷史記錄,我覺得在個人維基百科中有三個選擇,一是不存檔,一旦更新,只留最新的內容;二是只保留在「個人維基百科」出現過的文章(推薦),而不同步所有歷史存檔;三當然是同步維基在線伺服器中所有關於該條目的歷史存檔,有時是有意義的。) 對於不喜歡自己的條目被肆意「篡改」的作者,這兒有條更好的路。 或經過自己精心編排整理的參考文獻,可以輕鬆地從一個概念(條目)跳到另一個概念,並可隨意切換,因為閱讀器支持多頁面瀏覽功能,這樣的閱讀是有效率的。維基百科滿足了人們刨根問底的願望。 目前除IE外,多數瀏覽器都支持(如Opera)或通過安裝插件支持(如Firefox)多頁面瀏覽功能。據說今夏推出的IE7.0測試版也將支持此功能。在閱讀時點擊頁面中另一連結條目(藍色標識),會自動在新頁面中打開。 條目都可以方便地管理,首先按一定的檢索方式(默認A-Z的字母順序)瀏覽條目,找到特定條目,勾選(前面做個小方框,想想電子郵件管理),然後執行刪除、剪切、複製等操作。 微軟的百科全書是做成了光盤銷售的,但即使擁有那麼一本(權且不說錢的問題),那也是英文的,還必須了解和習慣它的分類方案,並且真正使用到的遠沒有那麼多,也許不會超過20%,因此不必要隨時拿着一整本書,靈活的方式是在線查找自己需要的內容並收集到個人百科全書中。當然不否定一整套百科全書的意義,那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巨大工程,可以在裏面找到任何想要的內容,這也是人類的一大設想,微軟在努力,維基也在努力,當然還包括別的百科全書工程,但對於個人來說,這樣的工程太浩大,雖然可以心情徜徉於知識的浩瀚海洋中,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個人關注的重點不同,對於別的內容基本上了解一下就夠了,只有對自己有價值的內容才值得自己關注、收集並精心整理以滿足自己的隨時需要。

這種書的特點是

編輯

01可以收集維基條目

編輯

它是以條目為基本單元,在IE瀏覽器中查看某個條目時,可以通過安裝在IE中的插件,比如是「收集此條目到維基閱讀器」(暫時叫這個名字,它實際上就是一種網頁瀏覽器,只不過根據自己的需要加入了一些特殊功能),這樣這個「條目」的頁面就完整地保存到了本地,並做了適當處理存儲在一個小型數據庫中,便於維基閱讀器快速讀取。

02打印

編輯

條目本身即是基於網頁,所以可以所見即所得方式輕鬆實現打印。當然閱讀中只需要文字內容和圖片,因此可做適當處理,只打印文字和圖片部分,頁面上的其它所有元素均可去除掉。

03最重要的作用當然是閱讀了

編輯

對於已經收集到本地的內容它可以像在IE中瀏覽一樣,完整的呈現條目原貌,即說可離線閱讀,而且可以像在線一樣將要找的條目鍵入搜索框,點進入,如果本地存有該條目,則立即進入條目;如果沒有則提示聯機到維基網站下載,這時如果聯機,即可在維基閱讀器中打開該條目直接閱讀,當然別忘了收集該條目如果需要的話,如果沒有收集,離線後可能無法查閱了,必須到IE中設置「脫機工作」,點開「歷史」,然後找到該條目瀏覽。

04條目的管理

編輯

條目按一定的順序存放,以便檢索。這個順序可以是按首字母順序,也可以按類別,當然用戶可以任意定義所有條目的排序規則,或稱檢索規則。舉個例子說,想單獨建一本「世界各國概貌」,對於它包含條目的分類法,可以按洲際分,按社會制度分,按發展程度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也可以按「三個世界的劃分」分,只要定下個規則,用戶可以任意處置條目,而且各種分法可以並存,可以切換。我相信這一方式的實現,將體現出電子書較之傳統紙質書籍的優越了。

05搜索

編輯

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從條目名、所有文字內容中搜索鍵入的關鍵字,當然也可以搜索圖片,圖片也是一個基本單元。搜索也是電子書的巨大優勢,如果紙質書籍有此功能,在看書時不知會方便多少,要知道某個概念在哪些頁有,或這本書中有沒有相關內容,就不必看完所有目錄,或翻遍了一整本書去找各個涉及的部分。不用多說,這種優勢太明顯了。

06可以離線編輯

編輯

即可以在無網絡的環境下修改(編輯)條目內容,上傳圖片,(實質上是上傳到一種臨時文件夾,或我把它叫做中轉存儲庫,模擬上傳到伺服器),這種編輯應與在線編輯無異。等自己離線編輯的內容比較完善了,特別對於工程大一點兒的條目,上傳到伺服器只是簡單地複製源碼的過程,當然要注意自己編輯的對象是否已有人編輯好,不像冒然覆蓋別人的成果。這種離線編輯的實現將促成個性百科全書的形成,人們會將收集到的資料以百科全書的方式編輯到自己的書中,由於它可以自定義分類,強大的查找(搜索)功能,和極快的訪問速度,將使之變成一種極為便利的資料庫,還有什麼理由讓人不喜歡它呢?它會比PDF,chm更適合閱讀和存儲資料。

07重新檢索

編輯

對已條目以藍色標識,是說對存儲在本地硬盤上的條目重新檢索,就像Google桌面搜索一樣,先檢索已存條目數據,根據檢索結果,重新對每個頁面加以紅藍標識,本地硬盤數據庫中有的標以藍色,本地沒有的標以紅色。若聯機,只要點擊頁面上刷新按鈕,即可重新標識。當然除了在維基閱讀器內直接聯機查看外,還可以用IE,因此不必覺「刷新」一項略顯麻煩。

08方便地拆分合併

編輯

這個個人百科全書可以方便地拆分合併。當只需要幾個或少量條目參考時,當然沒必要帶上整個數據庫,(當收集和自己編輯百科全書成為習慣時,人們也許在工作時會習慣帶上它了),而是選定這些條目新建一本百科全書,比如單獨建一本「世界各國概貌」,然後可對其修改,添加新條目,本來百科全書間就並沒有主次,當然認定一本為主是推薦的做法。日後又可以合併,對重複條目選覆蓋或默認重命名(比如條目名後加<1>,並列入「待比較條目」,由用戶日後比較選去留即可)。當然拆分時,也可以在原書中保留條目,相當於複製了一些條目過去用於新建一本,這樣在合併時,只對內容有更改的條目選擇去留即可。當然還可以手動解決問題。也許拆分的功能使得日後用戶共享一些特別專輯成為可能。

09附加

編輯

等到時機成熟可考慮一些擴展設置,比如設計個性化的封面,對於不同專題的百科全書(那樣也許不叫百科了,這樣說,對於不同側重),當然要做不同的封面來表現書的內容;在頁面中加入某些漂亮的圖標,當點擊它們時,會彈出一個精緻的提示框,至於提示些什麼,比如,這個條目的原作者是誰,基本資料(如果需要,這個可以在更新頁面內容時,勾選相應選項即可)、這個條目所處的多種分類(列出它所處的各個分類名,比如,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按國家發達程度分>、處於亞洲<按洲際分>、是第三世界國家<按三個世界的劃分>、是社會主義國家<按社會制度分>),它們會在彈出的精緻小窗口中展示出來,因為這種分類是後期人為的,在頁面中仍然是按下載的內容顯示的,所以這個提示有其必要。而事實上,這個提示的內容也是自定義的,可以默認設置一兩個提示規則,缺省時使用,但用戶可以自己決定內容,甚至設計小框的樣式。

10同步歷史記錄

編輯

對於同步歷史記錄,我覺得在個人維基百科中有三個選擇,一是不存檔,一旦更新,只留最新的內容;二是只保留在「個人維基百科」出現過的文章(推薦),而不同步所有歷史存檔;三當然是同步維基在線伺服器中所有關於該條目的歷史存檔,有時是有意義的。

11多頁面瀏覽

編輯

可以輕鬆地從一個概念(條目)跳到另一個概念,並可隨意切換,因為閱讀器支持多頁面瀏覽功能,這樣的閱讀是有效率的。維基百科滿足了人們刨根問底的願望。 目前除IE外,多數瀏覽器都支持(如Opera)或通過安裝插件支持(如Firefox)多頁面瀏覽功能。據說今夏推出的IE7.0測試版也將支持此功能。在閱讀時點擊頁面中另一連結條目(藍色標識),會自動在新頁面中打開。

尾聲

編輯

這本百科全書的前提要求條目本身具有權威性(至少是正確的),內容詳實,敘述簡明流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這本書的價值,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看到維基中文百科目前條目還不多,非常有價值的條目也不多(這些條目需要專業人士精心編輯),整體質量還不高而說的。當然維基閱讀器可以收集任何語言的條目,不過對於中國用戶而言,最多的還是中文條目。希望閱讀器的出現可以促進維基條目質量提升計劃的快速發展,可以促進人們收集整理自己的資料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並進而熱愛編輯一些條目與大家分享,並通過分享更正條目可能出現的錯誤,對條目進行擴充,更好地組織語言表述條目等。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更有效地對知識進行收集,整理,排序並快速訪問會成為一個新的問題,「維基閱讀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雖然目前它僅止於我的個人設想,但它不久一定會出現或者已經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了。

我的聯繫方式

編輯

vivlegend@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