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巴塱部落

中華民國原住民委員會核定部落

太巴lǎng部落阿美语AfalongTafalong),是原住民族委员会核定的一个阿美族部落,同时也是台湾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位于花莲县光复乡东境,与西边的马太鞍部落相邻[1]。为阿美族传统制陶四大中心之一[2]。“Afalong”出自于阿美语,汉译为阿巴塱,其意译则指当地有许多白螃蟹,族人因此直接以“白螃蟹”取名;后来被改称“Tafalong”,即汉译为“太巴塱[3][4][5]

太巴塱部落
Tafalong
核定部落
2020. 08.16 副总统出席“太巴塱部落”传统 llisin文化祭仪 (50232405988)
太巴塱最小年龄阶层服饰
所在国家 台湾
所在县市花莲县
所在乡镇光复乡
人口
 • 估计(2019)5,000人
时区台北时间UTC+8
民族阿美族
官方语文阿美语

在阿美族的远古传说之中,祖先来自现今丰滨乡猫公山一带,一路来到太巴塱才定居下来[1][6]。太巴塱发祥地原本被族人认为是在河床地,后来在2000年一场考古挖掘之下,在部落后方的小山坡被挖出2000余年前陶片,属于卑南文化遗址之巨石文化一部分,因此被当地族人视为这里是太巴塱发祥地[4][6]。现今,在部落内立有纪念碑与瞭望台[1][6]

历史 编辑

 
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所摄太巴塱社阿美族人

起源传说 编辑

根据太巴塱阿美族人的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住在阿拉巴耐(Arapanay,今台东市南方),但由于弗拉拉卡斯(Felalakac)为了追求迪雅玛赞(Tiyamacan)而引发大洪水,迪雅玛赞的四哥拉拉康(Lalakan)与姐姐萝济(Doci)一同驾着小木臼,在波涛淘涌的海浪中,从阿拉巴耐漂流至奇密社东北方的基拉亚散(Cilangasan),因为没有其他人漂来,姐弟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因而结为夫妻。婚后生男生女,到了第三代,有位名叫拉莉卡扬(Rarikayan no Cidal)者下山,住在奇密另立一社。他们的子女们出外狩猎,偶然发现北方的一片原野,乃从基拉亚散下山向北移动,终于在太巴塱社,他们称它为Sisaksakai[7]光复乡前任乡长万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经到Sisaksakai去,发现不少遗物是祖先留下来的,因此认为,昔时太巴塱社阿美族迁来之初曾以此为拓殖据点。今他们的后裔皆称该地是祖先早期之发祥地。在Piharaw时代,族人又从Sisaksakai迁居光复溪右岸与沙荖溪汇合处另建一聚落,称Cifangaian。住了一段时间,因遇台风,溪水暴涨,耕地流失,乃向较高的地方移居,另建一社,名太巴塱,这就是太巴塱历史的开始[8]

清治时期 编辑

咸丰七年(1857),分别有闽、客籍自台湾西部移民到太巴塱,从事商业及农垦。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派遣陈辉煌驻军位在今寿丰乡吴全城,招抚太巴塱社,并且修筑到太巴塱的栈道。光绪十三年(1887),台湾建省,东台湾设立台东直隶州,太巴塱隶属台东直隶州奉乡新福堡,由秀姑峦抚垦分局管辖[9]

日本时期 编辑

日本政府统治台湾时期,太巴塱隶属凤林郡。大正十二年左右(1923),日本政府压迫并禁止太巴塱举行Ilisin,后来由于部落族人寄望日本政府能够许可部落再次举行祭典,日本政府才再次以月见祭的形式举办,并且要求族人敬奉日本神道教[10]。大正十四年(1925),日本政府为扫除太巴塱、马太鞍猎首习俗,并且清除传统建筑中的首棚(saksak),于是将首棚架上头骨集中,设立太巴塱纳骨塔[11]。1933年,时日本政府为化解马太鞍、太巴塱部落彼此仇恨 因而搭建跨越两部落间的马沸溪桥,因此在 1933 年设立太巴塱纪念碑。现在位于太巴塱国小大门左侧位置。1937年,日本政府实行地方改名政策,太巴塱因土地富饶,因此便改称“富田”,并沿用至国民政府迁台之后。[9]

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国民政府迁台后,此时全台的行政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整,花莲成立光复乡,富田被划分成东富西富南富北富等四村[12]。虽是如此,在现今仍有人使用“太巴塱”或“富田”称之[11]

 
位于部落内的造景木雕

经济 编辑

太巴塱部落经济以务农为主,农业用地占全光复乡的65%。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箭笋藤心以及红糯米等。箭笋的盛产季为二月到四月,据光复乡公所农情调查的统计,太巴塱的箭笋年产量超过1,200公吨[13]。1996年后,由于受到“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影响,部落经济发展转型到另一个阶段,随即培育木雕、皮雕、陶艺、编织、植物染布、珠串等产业,希望开创部落的工艺产业特色;农产部分,则将阿美族野菜改良培育成有机无毒蔬菜,转型为部落健康食品。观光发展,也成为太巴塱发展的项目,举凡表演团体成立、各景点的修缮与维护、餐饮美食的研发与民宿,进行食衣住行育乐全面的推动,无不以观光作为努力展的方向,唯就缺乏有效的包装与建立合作机制,观光发展的成效有限。[14]

教育 编辑

太巴塱部落内目前有太巴塱国小。前身为明治三十四年(1901)设立的国语传习所太巴塱分教场。明治三十九年(1906)改设为太巴塱蕃人公学校。大正十年(1921)改名为台湾公立太巴塱蕃人公学校,四月再度改名为太巴塱公学校。昭和十二年(1937)改名为富田国民学校,并附设富田青年学校。并加强对于当地居民的日语教育。 国民政府来台之后,富田国民学校改为北富国民学校。1994年,居民申请将校名改回传统地名,命名为太巴塱国民小学。[9]

宗教 编辑

巫师信仰 编辑

 
太巴塱部落Kakitaan祖屋雕刻柱

太巴塱阿美族传统上信仰巫师(Sikawasay)[9]阿美族将所有的灵泛称为卡瓦斯(kawas),在阿美人的宗教生活中,卡瓦斯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奠基于卡瓦斯观念,阿美人还以不同的行动,试图去保持或改变现状,这样的行动可统称为宗教仪式(lisin)。在接纳基督宗教之前,阿美人的宗教仪式环绕着两大主轴:在人的方面,阿美人祈求的是健康、平安、长寿;在物的方面,则是希望富饶、不虞匮乏。巫师的逐渐凋零,主要是受到信仰的改变及医学技术发达之影响。在民生物资缺乏的年代,天主教透过教会国际系统募集救济物资,资助许多贫困的部落族人,在实质物资的满足下也间接达到传教的目的。[15]但至今太巴塱都还保有Sikawasay甚至是巫师阶层编制的传承,也因此保存了相当的传统文化与智慧经验[16]。太巴塱地区阿美族宫庙最早起源于1982年黄未子所设的三宝堂,属太巴塱系统的巫师,外观上似汉式神坛,实际以阿美族传统巫师执事为内容[10]

道教 编辑

道教于清朝末年传入太巴塱,起因为垦殖移民希望能在光复乡地区供俸佛祖,于是自玉里镇八通关客程聚落驾迎两尊佛像,当神像抵达光复乡后,部落族人见佛祖金身小巧玲珑,故与汉人抢夺并产生冲突。后经地方士绅从中协调,才将此纷争平息,最后两尊佛祖神像由村民陈火炉供奉于私宅,由于部落族人咸认祭祀的不便,才与汉人共同商议兴庙,此一理念时隔半个世纪才兴建协天宫。故此之后光复乡随处可见土地公庙关圣帝君文昌君、玉泉寺等寺庙的建设[10]

神道教 编辑

日本政府曾在部落内推行神道教信仰,但至今已不付存在。1937在太巴塱设立神社富田祠,主祭开拓三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另外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为祭祀神。但神社于1945年毁于台风,1958年协天宫改建在原神社位置上。今协天宫庙墙上仍可看见祭祀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碑文。

基督教 编辑

基督教会的传入始于部落族人Kacaw Ipay得了一种病,此病难治只好转住台北马偕医院继续治疗,转院后仍旧没有好转甚至持续恶化,住院其间,医院所属的教会团体不时的前往探视祈祷并唱诗歌,在诗歌的感动下Kacaw Ipay奇迹似的好转,相信这是上帝的恩典,由于这样的奇迹Kacaw Ipay继续聆听教会团体的传道加深对基督(教)的认识,随即受洗归入基督名下,病愈发愿回太巴塱后分享经验为教会传福音。传教初期教会没有一个固定的聚会场所,轮流在每个家庭做礼拜,教友觉得受局限,于是大家捐材料搭建茅屋做为教堂,终于民国三十五年落成启用,八年后因风吹雨打不断漏水不敷使用,于民国四十三年第一任牧师王玉信筹款再以钢筋水泥搭建约五十坪面积的教堂,但筹募过程并不顺利。民国五十二年,吴清云回乡传道,两年后任教会第二任牧师,继续筹募经费终于民国五十八年完工启用,才逐渐进入稳健拓展的阶段。

天主教 编辑

民国三十九年(1950),汉籍神父王步融先生,担任北富国民学校(即现在的太巴塱国小)校长时,受奉于台北的郭若石总主教之委派,于光复乡做传道工作,透过当时县长曹汇川先生及乡长梁阿湖先生的协助,顺利来到太巴塱,同时也受到部落的欢迎。在校长与神父双兼之职,由学校开始,最初利用学校宿舍作为临时的传道场所,同舍的有林景良及陈景岚两位老师热心的协助传道,逐渐的由学校学生、老师的归入,即为日后宣教工作上最大的帮助。民国四十年花莲大地震,天主教争取救援物资,协助部落灾后重建,使天主教在太巴塱传教事务推展更顺利,教友同心协力自行购料,以空心砖、钢筋水泥兴建教堂,于民国四十三年落成启用,此后,光复大马天主堂、西富天主堂、大全天主堂相继兴建。

名人 编辑

体育人物 编辑

太巴塱地区培育出不少知名职棒球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太巴塱部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东纵谷国家风景区,交通部观光局花东纵谷国家风景区管理处,2014年9月6日查阅。
  2. ^ 石磊(1959),〈太巴塱的制陶工业〉《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009(10期),85-126页。
  3. ^ 太巴塱部落【Tafalo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2014年9月6日查阅。
  4. ^ 4.0 4.1 太巴塱部落 Pangcah阿美族之子民‧太阳Ina的故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莲县观光资讯网,花莲县政府,2014年9月6日查阅。
  5. ^ 太巴塱 祖灵庇护之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wnews今日新闻网 杂志柜,今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6日查阅。
  6. ^ 6.0 6.1 6.2 阿美族--太巴塱部落遗址(阿美族文化发源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联合目录,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2014年9月6日查阅。
  7. ^ 杨南郡.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第一冊本文篇 初版. 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2: 577. ISBN 978-986-02-6787-7. OCLC 818809181. 
  8. ^ 许木柱、廖守臣、吴明义. 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 2001: 108. 
  9. ^ 9.0 9.1 9.2 9.3 刘明生(2006),〈太巴塱部落阿美族的“pasafa”〉(硕士论文),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
  10. ^ 10.0 10.1 10.2 郑秋英(2019),〈太巴塱部落宗教信仰变迁研究〉。国立联合大学台湾语文与传播学系。
  11. ^ 11.0 11.1 光复乡北富村富田纳骨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花莲县文化局,2014年9月6日查阅。
  12. ^ 太巴塱部落 部落概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族部落活力发展资讯网,2014年9月6日查阅。
  13. ^ 光复乡公所94年5月份农情调查统计
  14. ^ 花莲县文化局y www.hccc.gov.tw › Utility › DisplayFile
  15. ^ 阿美人的kawas观念与宗教生活 文/黄宣卫 https://ihc.apc.gov.tw/Journals.php?pid=635&id=921
  16. ^ 21世纪是否还需要巫师?——承担过去和未来的人,东海岸 Cikawasay 传说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7/07/11/legend-amis-pangcah-cikawas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