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 (黄大仙区)

竹园(英语:Chuk Yuen 或 Chuk Un),又名竹园乡竹园村(Chuk Yuen Village 或 Chuk Un Village),为香港九龙北部的地区,原为黄大仙一带整片区域之地名,现在通常仅指竹园北邨竹园南邨一带,即黄大仙道马仔坑道以北、沙田坳道以西、翠竹花园以东的范围。现时竹园村落规模大大缩减,并演变为竹园联合村(Chuk Yuen United Village)。

位于沙田坳道龙翔道交界处旁的竹园联合村(下方寮屋)

历史 编辑

竹园村原本位于现时黄大仙消防局附近的沙田坳道之旁。英国在1898年取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后,便兴建了沙田坳道连接启德滨蒲岗、竹园及沙田坳

竹园村于17世纪末已出现在地方官府的记载里,原居民有林、李、古诸姓,以林氏居众。[1]蒲岗村《林氏族谱》记载,竹园村居民原由蒲岗村林族分支所建[2]

1921年,梁仁庵道长得到黄大仙降乩指示从广州南迁到香港弘道,并于竹园村西面兴建了一座庙宇,是为黄大仙祠,同年又设立啬色园负责庙宇管理。

战后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后,有大量难民从中国大陆涌入香港,在多个山头兴建木屋和铁皮屋。1953年,政府便拨出黄大仙庙后面山区为竹园徙置区,即现时竹园北邨竹园南邨黄大仙上邨一带,1954年第一期约1500间平房落成,来自红磡观音山等木屋区居民迁入。[3]其时,新来港难民搭建的木屋与竹园村原居民的村屋混合在一起,“联合村乡公所”亦于此时成立。适逢香港工业迅速发展,竹园乡当时涌现不少山寨厂。《文汇报》于1957年曾对竹园乡的发展进行报道:“此乡正街及竹园道上,房屋林立两旁,小型商肆相继开设,其中以香店及素食店较多,但自部分外省佬及上海人迁入之后,还设有许多上海的小食店、理发店、南货店及洗染店,同时还有一些厂家在外围设厂,包括织造及机器厂等。”[4]竹园乡在战后逐渐形成一个繁闹的市集。

九龙十三乡 编辑

1957年,港英政府下令强征并清拆包括竹园乡原居民村屋在内的竹园木屋区以建立徙置区,按照政府原来的计划,当地的私家屋地可获每平方尺象征性赔偿六毫三分,而其他农户、商户和厂户生计则不作任何安排。此事引发包括竹园乡在内的东九龙地区十三条乡村联合成立“九龙十三乡联合支援竹园村民会”对抗政府的地行动,并得到香港各大社团支持,事件甚至惊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层,中国外交部分别于同年7月24日及9月10日连续发出两次照会强烈谴责英国政府,责成英国政府停止清拆行动及作出赔偿,而当时部分英国国会议员亦参与斡旋工作,事件最终以英国政府下令港英政府给予受影响人士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作结,包括给予业主以屋地换楼地的权益,为厂户分配徙置工厂大厦,而农户和商户则获分配徙置区地下舗位以供转业维生,农户还获得青苗费和每平方尺农地一到六毫的开耕费。[5]黄大仙祠本来也在清拆之列,不过在东华三院的游说之下幸而得到保留。

清拆影响 编辑

 
小巴站旁的“竹园乡”门牌

1958年至1961年,竹园村南部被清拆地段先后建成“黄大仙徙置区”(后改称“黄大仙下邨”)、“黄大仙政府廉租屋邨”(后改称“黄大仙上邨”)及龙翔道路段,并将受拆迁影响的木屋区居民安置到龙翔道以南的“黄大仙徙置区”,同时在龙翔道以北单独兴建一座每个单位有独立厨房及厕所的徙置区大厦安置持有地契的竹园村原居民,此楼原为黄大仙下邨一部分,至1980年才被拨入同样是龙翔道以北的黄大仙上邨。

自从黄大仙上下邨于1960年代落成后,“黄大仙”作为屋邨所在地地名逐渐变得比“竹园”更加普及,虽然黄大仙祠的地址至今仍然保持是“竹园村2号”。

1980年代,政府开始清拆竹园徙置区北部,并重建成竹园北邨竹园南邨,而两邨之间的竹园巴士总站位于竹园道,有多条巴士线来往香港不同地方。现时,“竹园”之名一般就是指这两条公共屋邨以及巴士总站一带的地方,而“黄大仙”则指黄大仙上下邨及港铁观塘线黄大仙站一带。

2019年,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公布计划收回市区三大寮屋区——茶果岭村牛池湾村及竹园乡的私人土地,以兴建公屋、居屋、绿置居及港人首次置业楼盘。[6][7]

名称演变 编辑

竹园之名源于当地原来的竹园村(亦名竹园乡),因村落所在地原有一大片林而得名,为“九龙十三乡”之一,范围包括从现今天马苑竹园北邨黄大仙下邨以及凤凰新村一带的大片范围,不过与衙前围有明确围村结构不同,竹园乡的村屋分布比较松散,故一般认为其历史和建筑价值较衙前围低。根据当地历史记载,竹园村西面原有一条河,由北面山脉流往竹园,再经蒲岗注入九龙湾,但至1960年时,竹园村附近明显的河溪仅有东面发源于钻石山凤凰溪[8]

黄大仙祠建庙之初,当地仍以“竹园”为名,直到政府在竹园乡南部兴建黄大仙上邨黄大仙下邨后,“黄大仙”才逐渐取代“竹园”成为该区主要地名。

现时竹园村仍有约数十间房屋存在,称为竹园联合村,位于沙田坳道龙翔道交界处、黄大仙站(沙田坳道)巴士总站旁。“联合村”之名约产生于1950年代,有可能是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大量外来难民迁入当地,使竹园村变成姓氏繁杂的村落,故以“联合”之名以示不同族姓合村的情况。不过“联合村”内已无原来的建村的竹园林氏族人居住,村内现居的原居民多为稍后期的清代以后才迁入竹园的客籍村民后代。

建村时间考证 编辑

竹园村由祖籍福建莆田的林氏一族所建,但其具体建村时间尚未能确定,因林氏第一次编修族谱已是十七世祖林宪斌约于1819年进行,距其考证的建村时间已有数百年之久,而且林氏第二次编修族谱时所撰写的建村历史与第一次有差异,但可确定竹园林氏与蒲岗林氏源出一系,至于林氏来到九龙后最早居于何地、何时建立竹园村和蒲岗村等问题现在难以确定。大致上,两本族谱所提出的说法是:林氏早于宋代便来到九龙一带定居,最早居住地可能是西贡北佛堂或九龙一处名为彭蒲围(已不可考具体位置)的地方,后再迁移到竹园村和蒲岗村一带开枝散叶,期间肯定经历过清初影响巨大的迁界与复界史[9]

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竹园邨巴士总站/竹园道
颖竹街
银竹里
黄大仙道
红色小巴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CL Tai Wai to Hung Hom Project - Desktop Study / Field Survey for Built Heritage (PDF). [2022-06-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8-31). 
  2. ^ 《九龙街道命名考源》梁涛 著,第八十三页,市政局出版,1993年
  3. ^ 工商晚报. 九龍竹園村徙置區將建屋三千間 全部工程四月底可告完成竹園村木屋百間首先遷入. 1954-02-28. 
  4. ^ 文匯報:書若蜉蝣:沙埔鄉與竹園鄉,葉輝,2016年5月7日. [2017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5月9日). 
  5. ^ 蘇萬興:坐言集之竹園 (PDF).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5-12). 
  6. ^ 【施政報告2019】林鄭擬收三寮屋區建公屋 牛池灣村居民有喜有憂. 香港01. 2019年10月16日 [2020年5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7日). (繁体中文)
  7. ^ 【爭做首都】黃大仙被遺忘一隅 百年竹園鄉滅村在即. 苹果日报. [202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8. ^ 见《香港年鉴1960》“九龙市区分图之八”,华侨日报出版社,1960年
  9. ^ 張瑞威:《宗族的聯合與分歧:竹園蒲崗林氏編修族譜原因探微》,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二十八期,2002年7月15日 (PDF). [2017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年2月20日). 
  10. ^ 荃灣荃灣街市街 — 黃大仙及九龍城. [201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