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经邦(?年—1633年),嵩磐,号方壶陕西韩城[1]明朝政治人物。

解经邦

大明
字号 字嵩磐,号方壶
出生 生年不详
逝世 1633年
出身
  • 万历十九年辛卯科举人
  •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进士

生平 编辑

解经邦于万历十九年(1595年)中辛卯科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中乙未科进士,初任山东峄县知县,调繁大同县,擢户部主事,督海新二仓,晋礼部仪制司郎中,擢山西阳和兵备副使。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九月由山西按察使升为本省右布政,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天启五年(1625年),辽东战事吃紧,明熹宗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2],但解经邦三次上疏,以母病力辞重任,结果被熹宗以推避边务繁急,“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3]著有《仪曹奏稿》、《抚宣奏议》、《中和堂集》。

解胤樾在崇祯癸酉(1633年)为其服丧,即他在当时已逝世[4]

家族 编辑

解经邦之兄解经雅解经传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亦中进士,其弟解经达、解经铉又中举和选为贡生,时称“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解经邦之子解胤樾解胤标亦中进士。

注释 编辑

  1. ^ 《韩城县志》:解经邦,字嵩磐,弱冠举于乡,乙未成进士。初令峄,峄田芜,民徙且尽,逋赋至二万馀。公为请捐积赋缓征,民稍集,即为建屋市犊,具耒耜以劝耕,计创官庄一百二十七,开茀田二千二百二十四顷,有招垦之议十、逋荒之议十、省刑省罚之箴二,皆成书着令,邑永为例。羡五百入即令抵民租,至今人尸祝焉。调繁大同,制抚驻节,军民杂处,号难治。公至,咸就理,报最,为户主政,濒行籍锾金八百两,留飨军。入督海新二仓,节羡六万。转仪司郎,时代藩易树,公独以进退争,得不改,出为易水兵备。束鹿故多盗,公至悉平。迁山西右布政,军民诣阙留,遂以二品仍驻阳和,寻晋宣抚。宣兵素骄,按部,治之甲皆精,入援,宣旅冠天下。又宁武援军离雁门,即肆掠,入疆且嚣。公以练甲三千壁郊外,取首恶立寘之法。以一绣弧导出疆,即疏请天下援兵经过,制府得行法,上可之。寻加兵部侍郎,经略辽东,以史太夫人病辞,疏入遂削职归。公天性孝友廉约,爱人好施,喜读易及春秋。著有仪曹奏槁、抚宣奏议、中和堂集。
  2. ^ 《明熹宗实录》,卷14
  3. ^ 《明熹宗实录》,卷15
  4. ^ 乾隆《韩城县志·卷六》
官衔
前任:
关扬
明朝大同县知县
1600年-1603年
继任:
孙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