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字国钧,晚唐成都人。[1]

生卒年均不详。[2]少年家贫。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目睹南诏入寇西川,十二月攻陷成都外城,[3]掠走数万人。[4]一说当时雍陶亦被俘,随着浪迹云南,数年后得以返蜀。[5]大和八年(834年陈宽榜进士。历官国子学《毛诗》博士,与贾岛殷尧藩无可徐凝章孝标友善,以琴樽诗翰相娱。[6]大中八年,出京为简州(今四川简阳县)刺史。[7]晚年事迹失载。雍陶是晚唐诗人,约与与杜牧同时期,自比谢宣城柳吴兴[8]其诗清丽婉转,如《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丁仪评其:“雍陶……诗情景俱到,晚唐本色也。”[9]有《唐志集》五卷传世,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北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卷一七收录有雍陶诗二十五首。

注释

编辑
  1. ^ 范摅《云溪友议》称他是“蜀川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亦记其为“成都人”。
  2. ^ 闻一多《唐诗大系》考定雍陶生年为805年,但未明言何据。不取。
  3. ^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载:“元颖以旧相,文雅自高,不晓军事,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以自给,蛮人反以衣食资之。由是蜀中虚实动静,蛮皆知之。南诏自嵯颠谋大举入寇,边州屡以告,元颖不之信。嵯颠兵至,边城一无备御。蛮以蜀卒为乡导,袭陷巂、戎二州……南诏寇东川,入梓州西郭。郭钊兵寡弱不能战,以书责嵯颠。嵯颠复书曰:‘杜元颖侵扰我,故兴兵报之耳。’与钊修好而退。蛮留成都西郭十日。”
  4. ^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文宗太和三年载:“蛮留成都西郭十日,其始慰抚蜀人,市肆安堵。将行,乃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蜀人恐惧,往往赴江,流尸塞江而下。”向达《蛮书校注》卷七曰:“雍陶、成都人,太和三年之役,盖曾亲览者”。
  5. ^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文宗太和五年载:五月,丙辰,“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遣使诣南诏索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而还。”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官师志第六之二》“雍陶”下注云:“成都人,唐末寓云南。有《送裴璋还蜀》诗:‘家在剑门外,新年音信稀。自为千里客,已送几人归。陌上月初落,马前花正飞。离言殊未尽,春雨湿征衣。’”
  6. ^ 《唐才子传・雍陶》
  7. ^ 乾隆《简州志》记载:“折柳桥,州北二里,初名情尽桥。唐刺史雍陶题诗其柱,改为折柳。”
  8. ^ 《云溪友议》卷上
  9. ^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

参考书目

编辑
  • 方国瑜辑《雍陶诗云南事迹》,收入《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
  • 房锐:《雍陶寓居云南说辨析》,《社会科学家》,200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