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清朝

最新留言:1天前由Jimmy-bot在话题关于清朝相关称谓内发布
已撤销的典范条目清朝曾属典范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优良条目落选清朝曾获提名优良条目评选,惟因其尚未符合标准而落选。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落选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之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11年4月30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1年5月5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2011年5月22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2022年8月4日典范条目重审撤销
2023年6月15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已撤销的典范条目;其后评选优良条目亦落选
基础条目 清朝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
条目“清朝”已被列为历史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满族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满族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满族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历史专题 (获评乙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基础条目 清朝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
条目“清朝”已被列为历史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关于清朝使用的模板 编辑

现在,有一位维基人(User:Loveskys)与我在模板使用上发生争议,所以请大家注意一下要怎么使用比较好。 当初我在写这篇文章时,认为清朝属于中国朝代,按照朝代格式使用相对应的模板。在唐朝、宋朝等朝代都是使用这个模板。

  • 然而User:Loveskys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将模板改成另一种,所以我再回退时就说由于中国朝代条目的格式统一使用这种模板,所以请勿更改。(如果要改,麻烦请将所有的中国朝代一次更新。因为我不希望中国朝代系列的条目格式再度混乱不堪
  • 然而User:Loveskys他没有理由又回退我。我想说好吧,他可能没有看到我这段话,所以我又到他的对话页再去讲一次。但是一天过去后,没有任何回应。所以我想说他应该知道我的用意了,阁下没有回应的话 那我就统一格式了,不好意思
  • 但是她又再度回退,并附上理由大清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资料比历代详细很多,不应以中国朝代来俱分,乃是一个近代帝国。正如大韩帝国的条目跟新罗朝鲜的条目一样,麻烦不要进行编辑战,谢谢合作。我觉得他应该要知会我,与我达成共识后再去修改。
  • 总之,我请大家帮忙提出意见,来解决此事。
  • 编写历史--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1年12月29日 (四) 15:32 (UTC)回复
争议是不是就是这个{{Infobox Former Country}}模板?建议恢复原状,尽量慎用这个从英文版照搬过来的模板,里面有一些参数具有“原创研究”的嫌疑。User:Loveskys在编辑摘要中给出的理由是关于清朝的资料比中国先前朝代的资料要详细,所以使用类似其他近代帝国的模板。其实你看英文版是在所有的历史国家(即现在不存在的国家或政权)条目中都使用这个{{Infobox Former Country}}模板。参阅:米底王国夏朝塞尔维亚与黑山等。此模板的继承国(p1、p2、p3)参数属于原创研究。目前模板中说大清的继承国有中华民国英属香港台湾日治时期!外!蒙!古!独!立!,没有提供参考资料,且岂止这几个。看底下的附图1759年的全盛疆域图画出的边疆国家,哈萨克、沙俄、缅甸、阿富汗、英属印度等多少都占有清朝的领土。--Shibo77 2011年12月29日 (四) 16:28 (UTC)回复
我觉得现在这样满好的,没有更动的必要。--首医女张德留言 2011年12月30日 (五) 06:49 (UTC)回复
真的是感谢各位了,谢谢--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1年12月30日 (五) 06:54 (UTC)回复
最近清朝模板又被换掉,还是希望请尊重中国朝代条目编译原则。有很多都是原创研究,不能使用,这个之前就说过了。大改前请先和一些编者讨论,不要自作主张,这是很多心血才完成的,麻烦请注意一下--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2年12月12日 (三) 16:43 (UTC)回复
DannyChan更改清朝模板的原因是什么?若他执意如此,那就交付讨论。--首医女张德留言 2012年12月13日 (四) 05:34 (UTC)回复
同上,中国朝代条目的国家基本资料模板都统一使用现在这个模板,不应在未经讨论的情况下擅自更改。若认为现在的模板有问题,不妨与一众用户讨论,并提出更好的模板样式。--Alvin Lee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2012年12月13日 (四) 09:47 (UTC)回复
真的感谢各位了,这样我可以安心的去救唐朝了,谢谢--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2年12月14日 (五) 15:00 (UTC)回复
什么!?连唐朝的模板也被他乱改?有什么办法可以制止他?这样一直擦屁股也不是办法…--首医女张德留言 2012年12月15日 (六) 09:48 (UTC)回复
不是的,唐朝由特色退成优良,现在在修整中--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2年12月15日 (六) 15:13 (UTC)回复

此条目会触发大陆防火墙过滤 编辑

访问此条目就会一段时间内不能访问维基百科,不知道是哪段文字,烦请修改成不失原意且不会触发过滤的内容,方便更多人查看这个特色条目,谢谢。 薰衣草毒药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11:39 (UTC)回复

清朝条目确实过于庞大 编辑

希望有人能协助,在不破坏段落的情况下精简内容,将内容砍到180000左右(目前220000)-- Jason 22  对话页  贡献  2012年3月3日 (六) 16:06 (UTC)回复

对于像这种延续几百年的大帝国,内容繁杂不是坏事。--九紫离火很高兴认识你o(∩_∩)o 2012年3月29日 (四) 07:46 (UTC)回复

米喇印 、丁国栋 编辑

米喇印 、丁国栋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2okrAAAAYAAJ&pg=PA140&dq=米喇印&hl=en&sa=X&ei=fsrcUJLtIaS10AH6m4HYCA&ved=0CDAQ6AEwAA#v=onepage&q=米喇印&f=false

Title 洋县(陕西)志: 8卷 洋县(陕西)志: 8卷, 洋县(陕西)志: 8卷 Author 张鹏翼 Published 1898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Digitized Aug 22, 2008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1ErAAAAYAAJ&pg=RA3-PA50&dq=米喇印&hl=en&sa=X&ei=fsrcUJLtIaS10AH6m4HYCA&ved=0CDYQ6AEwAQ#v=onepage&q=米喇印&f=false

Title 皇朝藩部要略: 18卷 : 拊表 : 4卷 皇朝藩部要略: 18卷 : 拊表 : 4卷, 祁韵士 Volumes 1-8 of Huang chao fan bu yao lue, Yunshi Qi Author 祁韵士 Publisher 浙江书局, 1884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Digitized Aug 15, 2008 Subjects Inner Mongolia (China) Mongolia Tibet (China)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Xinjiang Uygur Zizhiqu (China)

Rajmaan留言2013年1月11日 (五) 16:54 (UTC)回复

关于“后金”之国号 编辑

关于后金之国号有一个误区,“后金”并非所谓“史称后金”,而是建州立国之初的国号就是后金,目的就是为了刻意显示与“前金”金朝的相承,故而建国时满语直接就是amaga aisin gurun(后金国)。而“金”或“大金”反而是在后金之后才出现的国号,所以“为区别金朝史称后金”的说法大误,在根本上曲解了历史和人家建国号之本意。等到真正想要区别的时候,皇太极直接改成“大清”了。后金为立国原本国号可详见《三朝辽事实录》、《朝鲜王朝实录之光海君日记》等史料,或台湾黄彰建先生论文《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以《光海君日记》139卷十一年四月壬申所记载为例,努尔哈赤往来公文大印上的汉文是“后金天命皇帝”七个篆字,足以说明这是当世自称,而非后世史称。--Šolon留言2013年11月14日 (四) 21:58 (UTC)回复

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是存在争议的。确实有说法认为国号一开始就是“后金”,但无论如何,“后金”之名并非在1616年至1636年之间一直在用(即使开始曾用过,后来也被“金”或“大金”代替了),现在将这20年都称为后金,怎样说也是史学界的统称,与12至13世纪的金相区别。为了避免所谓后金之国号的争议,本条目中其实只需说“(1616年)建立后金”就可以了,而不用在本文中提及这20年的实际国号到底是什么。--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9日 (四) 22:01 (UTC)回复

请求帮忙,我把[参考资料]一栏搞得很难看... 编辑

要怎样才能将在[reflist]部分的参考资料放到[引用]和[参考]以下呢?--No1lovesu留言2014年1月22日 (三) 18:03 (UTC)回复

最好像本条目中其它引用那样用{{參考}},而不是<ref></ref>。--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22日 (三) 18:18 (UTC)回复
我还是觉得将中文的参考资料跟外文的分类成"参考"和"ref"两部分会比较好,外文部分的文字内容好像有点占版面空间,你认为呢?--No1lovesu留言2014年1月22日 (三) 18:50 (UTC)回复
我觉得马戛尔尼的那段文字似乎有点太长了(看起来也好像主要是这段引用占版面空间),似乎没有必要全数保留下来放在条目引用中,而只需注明来源(即书名)和页数就可以了,何况像现在这样把一大段英文放在那里,中文维基上的大多数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也不一定有兴趣去看),毕竟中文维基上应以中文为主。--Cartstyle留言2014年1月22日 (三) 19:10 (UTC)回复
本来是为了让别人方便阅读原文和翻译才抄写上去的,不过为了版面美观还是改为页数好了。--No1lovesu留言2014年1月22日 (三) 20:19 (UTC)回复

cn特殊断言需要特殊来源 编辑

如题见[1]--❦维基vs百度来源专题 hanteng 2014年4月10日 (四) 01:59 (UTC)回复

明清二朝的模版 编辑

明清二朝的模版怎么跟元以前的王朝模版不同了? 李佐尧留言2016年6月17日 (五) 03:24 (UTC)回复

一语 编辑

不求中第,危亡告君。梁启超自相矛盾,不晓得在说什么。他把嘉道以后汉人总督满天下的局面,误以为是金钱鼠尾的清初(对不起,后金)。他以为王念孙王引之都是满臣。此人是历史修正主义,当打倒并掀起延安整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平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清朝中的5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8:02 (UTC)回复

关于闵宗殿的来源 编辑

这一笔编辑,用户user:Funlucky说因为“闵宗殿在《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中没有提供2.09倍的计算方式和统计方法,所以不能将无依据的数据作为论据”,因此将条目中的相关内容删除,但是没有提供可靠来源作为反论。在此向大家请求解决问题的方案。--No1lovesu留言2018年2月12日 (一) 14:55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清朝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8日 (五) 11:08 (UTC)回复

地图如何修改 编辑

   

刚刚发现“清朝”条目题头右边栏的“1820年版图”中的黄河画错了:画得跟今天的河道一样,而当时黄河是从江苏入海的(见“黄河改道”条目)。请问如何修改?--Cswquz留言2020年3月9日 (一) 02:15 (UTC)回复

去找编辑svg格式的绘图软件吧-- Matt Zhuang台铁车站运量补完计划进行中 (按“此”留言) 2020年3月9日 (一) 05:43 (UTC)回复
有一个临时折衷办法:以PNG方式改正,并以PNG方式重新上载。ꓢꓯꓠꓟꓳꓢꓮ 漆黑漫长夜 2020年3月9日 (一) 05:49 (UTC)回复
谢谢二位。那么这是个技术活,以后再说吧。--Cswquz留言2020年3月10日 (二) 01:02 (UTC)回复
以PNG方式改正可以用小画家(如果相信自己的功力的话)。ꓢꓯꓠꓟꓳꓢꓮ 漆黑漫长夜 2020年3月13日 (五) 12:45 (UTC)回复
以上地图不管怎样说均为后人绘制,不能代表清朝当年的官方观点。清朝政府1905年自己公布的《大清帝国全图》见下图。--Wengier留言2023年10月29日 (日) 00:43 (UTC)回复

 

中国之词源 编辑

望厦条约原文字在哪里?然后皇清一词的来源呢?你理解满文吗?为什么把满文的“中央之国”翻译成“中国”?--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24 (UTC)回复

阁下的疑问都可以在条目中的来源找到答案,另外也可以参考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第24-25页。—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30 (UTC)回复
您好,我真的去查阅了这本书,发现您竟然您可以用礼貌的语气直接骗人。再者,皇清的问题,满语的问题,您为什么会直接避而不谈呢?是有什么原因吗?--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34 (UTC)回复
三联出版,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第24-25页,麻烦请你仔细查看,《望厦条约》原文随处可见,维基文库也有,谢谢。另外我也说了,阁下的疑问都可以在条目中的来源找到答案,那些来源不是放着好看的。--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38 (UTC)回复
请问维基文库如何使用呢?--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40 (UTC)回复
谷歌,Yahoo,百度,随便选一个。--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42 (UTC)回复
那就是您在撒谎了,这三个我都用过,根本没有你所说的原文,和中华大清国。我再重申一遍,我就是不懂才问你的,请不要闪烁其词,用法呢也不告诉我,资料呢也假造,还觉得自己很对--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45 (UTC)回复
而且,皇清呢?这个你怎么又不说了?--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47 (UTC)回复
原来这三个著名的搜索引擎都搜不到《望厦条约》的原文,我还真不知道此条约是从未公开的高度机密,谢谢提醒。—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50 (UTC)回复
如果您回答不出来,那很明显,你又在骗人了,利用维基百科欺骗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请您理解维基百科的方针,不要使用例如 皇清 等无有效来源的词汇谢谢您的配合。--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51 (UTC)回复
@No1lovesu2是不是公开机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是你要加自己的内容,你自己要去弄清楚这到底是什么,并且证明给我看,我就算今天不用搜索引擎查,在维基百科,我看到无效来源,我也有权利删除,你无法干涉,你也无法编造理由掩饰。还有,皇清、皇清的来源呢? 为什么把满文的“中央之国”翻译成“中国”?--JKONAMI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7:54 (UTC)回复
我相信任何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资料和懂得阅读维基百科上的参考来源的人都能知道谁是谁非和谁在说谎,就这样。—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8:00 (UTC)回复
我有点好奇,阁下在编辑摘要宣称“刚刚查阅了一下,发现您在骗人,我看了1~30页,并无你所说的条约内容”,阁下可以在5分钟的时间内找到《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这本书并且能够“看了1~30页”,实在是令人佩服,既然阁下宣称我在骗人,那阁下的肯定知道书中写了什么,能不能请你分享一下书中第五页和第七页的首段到底写了什么呢。--No1lovesu2留言2021年4月15日 (四) 18:41 (UTC)回复

典范条目重审 编辑

清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提名人:哥斯拉君对于你维的公信风波表示一点也不意外想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发生吗?2022年7月21日 (四) 11:51 (UTC)回复
投票期:2022年7月21日 (四) 11:51 (UTC)至2022年8月4日 (四) 11:51 (UTC)
下次可提名时间:2022年9月3日 (六) 11:52 (UTC)起

 :4票  不符合典范条目标准,0票  符合典范条目标准,撤销典范条目资格。--银の死神走马灯剧场祝你在乱流下平安 2022年8月4日 (四) 12:10 (UTC)回复

地图国界的问题 编辑

地图中,其他国家的国界是今各国国界,而并非1920年的各国国界。例如1920年的朝鲜并未分裂,东欧、中亚、南亚的国界均错误。--KangTyngrwey留言2023年3月12日 (日) 07:35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第二次)

清朝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历史/中国大陆,提名人:Someone who likes maps留言2023年6月8日 (四) 07:30 (UTC)回复

投票期:2023年6月8日 (四) 07:30 (UTC)至2023年6月15日 (四) 07:30 (UTC)
下次可提名时间:2023年7月15日 (六) 07:31 (UTC)起
请记得为当选条目撰写简介页面,如此当选条目才有可能出现在首页。

1符合标准、3不符合标准,未当选优良条目。Za9941讨论室2023年6月15日 (四) 10:32 (UTC)回复

黄龙旗中的龙图案在大清帝国是实际上的国徽吗 编辑

清朝时期黄龙旗中的“龙”图腾在当时被作为实质国徽而广泛应用于银币、护照等政府官方设计中。除早期具有国徽性质的设计除图腾外,还有国玺(印章)设计。[1] --诚心诚意。留言2023年7月10日 (一) 14:25 (UTC)回复

参考来源 编辑

  1. ^ 肖聪榕.探析国徽设计的历史流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工业设计,2021(03):76-77.

关于清朝相关称谓 编辑

如本人不久前与魔琴等维基人所讨论的,维基百科中部分条目(或模板)中存在滥用“大清”之称谓。清朝是相应政权的条目名和通称,中国历史上自夏朝以来的各朝通常均以“朝”结尾,有其一致性。元朝以前的朝代的正式国号中没有“大”字,而从元朝开始将“大”字加于前,称为“大元”、“大明”等。讨论清朝之称谓时,应将其放入古代王朝中一起考虑,毕竟包括明朝、清朝在内的古代王朝遵循的是古代王朝的国号命名方式。可以试想,如果像某些条目中那样过余地使用或者说滥用“大清”之称谓的话,我们难道不该把其它朝代也这样改动,比如汉朝蜀汉南汉等都改为国号"汉",隋朝都改为国号“隋”,唐朝后唐南唐等都改为国号"唐",而明朝南明明郑都改为国号"大明",等等。总之,称谓方式不可能光针对清朝而言。而且除清朝外,逊清皇室小朝廷的正式国号也是“大清”,故“大清”一词不光可以指1912年灭亡的清朝。确实,对于这些朝代(不管是哪个朝代),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其通用名(如隋朝、唐朝、明朝、南明、清朝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如专有名词或是需要特意提及其国号等)可使用正式国号(如隋、唐、大明、大清等)。专有名词的例子如大明律大清例律大清著作权律等。当然有时亦需要特意提及相应政权的正式国号,如告诉读者明朝、南明、明郑的正式国号均为“大明”;清朝、逊清皇室小朝廷的正式国号均为“大清”等。

此外,只要条目中不存在歧义,不少情况下可以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国家。特别是到明清时期的时候“中国”一词已十分常用。如1869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思的英文名著《中国与中国人》一书关于中国的国名部分就明确表示:“中国人讲起自己的国名,最常用的是中国(Middle Kingdom);另一个名字是中华国(Middle Flowery Kingdom)...此外,统治王朝的各朝代名称也经常被用”。晚清官方审定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原名本朝史讲义)》第一页中也明确说明“本朝史者,中国史之一部,即全史中之最近世史。中国之建邦,远在五千年以前,有世界最长之历史。又有其文化为古来东洋诸国之冠。其疆域奄有东方亚细亚之什九,其兴衰隆替足以牵动亚细亚列国之大势。故中国史之范围,实占东洋史全体之大半”等等。清朝官方教科书中所说的“本朝”即清朝,而国家则为中国。其它相关档案或法令如晚清颁布的国籍法亦同(视国家为中国,故有“中国国籍”一词)。而如果条目中明显没有歧义,很多情况下的确可以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国家。--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6:11 (UTC)回复

据我所知,条目惯用“清朝”,这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模板,我认为保留两种不同名称的模板有益于编者灵活运用,也无必要强制统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5月13日 (一) 17:01 (UTC)回复
我完全同意以上说法。对于模板,在具体使用上可保留两种(如包括“中国”则为三种)不同名称的模板(并非只能保留其中一个),有益于编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总体上遵循大体规则即可,而非强制统一)。--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17:05 (UTC)回复
不能无视CS4D的规定啊,你可知道这规定是怎样来的?部分中国大陆用户滥用“中国”一词。Sanmosa 全方贫工之联合 2024年5月13日 (一) 23:04 (UTC)回复
貌似CS4D中也是说的“若有歧义”这样的前提啊。所以我上面的文字明确说“如果条目中明显没有歧义”(比如说完全不涉及现代中国或台湾或政治话题等)的情况下,可以将古代的中国称为“中国”。难道就因为您所说的部分中国大陆用户有可能滥用“中国”一词,以至于完全禁用“中国”一词来称呼古代中国吗?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古代日本称为日本、将古代越南称为越南,只有古代中国不行?仔细想想看这会不会也走得有点太远了?--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3日 (一) 23:57 (UTC)回复
“中国”一词一般默认用于近现代语境,用于古代语境似乎不太适合。日本与越南不同,这两个国家在古代就已经有“日本”与“越南”的国号了。Sanmosa 全方贫工之联合 2024年5月14日 (二) 06:33 (UTC)回复
“日本”之国号在唐朝时才开始有(之前称为“倭国”、“大和”等),而“越南”之国号在清朝时才正式开始使用(之前称为“大越”、“大虞”等)。相反“中国”一词用来指代国家远早于清朝。比方说朝鲜王朝于1443年发布的《训民正音》里面就写着“国之语音,异乎中国”,其中“中国”显然是指与朝鲜相对的国家。如果“日本”、“越南”等可以用来泛指古代时期,“中国”应该也可以。当然这些词汇都不能被“滥用”。--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16:18 (UTC)回复
然而重点在于国号,“中国”作为国号(的一部分)完全是近代才有的事情。Sanmosa 全方贫工之联合 2024年5月16日 (四) 00:17 (UTC)回复
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吧?而且什么时候才算“近代”?晚明?晚清?民国?(“近代”一词本来就有歧义)。比方说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就是以“中国”为国名来称呼清朝(拉丁语为Imperii Sinic,即“中华帝国”),与“俄罗斯国”相对,规定中俄两国的边界等。相比之下这时“越南”国号还未诞生呢!“越南”国号是1804年才开始使用的(而且1839年至1945年间有中断,改称“大南”),算不算是近代?--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6日 (四) 00:37 (UTC)回复
尼布楚条约所签三版没有中文版本。清朝在19世纪的国际条约亦不乏没有“中国”,只有“大清”,而“大清”与“China”互相对应之例。--— Gohan 2024年5月19日 (日) 04:08 (UTC)回复
尼布楚条约唯一权威版本是拉丁文本,里面用的Imperii Sinic一词,即“中华帝国”。满文版为dulimbai gurun,俄文版为Китайским,均为“中国”之意,亦对应汉文界碑中的“中国”一词。清朝在19-20世纪的国际条约的条约内文中广泛使用“中国”一词,部分条约(如《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几乎是通篇使用“中国”之称谓,其它条约是通常在条约首尾称“大清”而内文称“中国”(或两者交替使用)。例如《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文版第二款就写:“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交收东三省条约》第一条也写:“大俄国大皇帝愿彰明与大清国在皇帝和睦及交谊之新证据,而不愿由东三省与俄国交界各处开仗攻打俄国安分乡民各情,允在东三省各地归复中国权势,并将该地方一如俄军未经占据以前,仍归中国版图及中国官治理”。英文等外文版条约通常将中文版条约中的“中国”、“大清”、“中华”、或“华”均对应为China,视它们为同义词(绝不是只有“大清”)。清朝与明治日本谈判修订《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方代表曾要求清朝条约中只写“大清”而不写“中国”,结果清政府代表完全不同意日方的要求并强硬地拒绝道:“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2],明确表示中文条约内文中必须出现“中国”一词(而不光是“大清”)。--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04:25 (UTC)回复
既然没有中文版本,不宜以后人或今人的翻译对应关系诠释。当时的“Imperii Sinic”与今日理解的“中华帝国”或有鸿沟,“中国”与“中华帝国”亦有鸿沟。“Imperii Sinic”可否毫无歧义地惟一准确对应“中华帝国”/“中国”,惟有翻译专家及中文、拉丁文学家能够解答。大清并非没有中文正式文书,非要对拉丁文本穿凿附会。而所谓“与各国立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1871)是谎言,1860年s:中英北京条约全文仅有“大清”,没有“中国”。另有不少清朝国际条约中“中国”仅仅表示地理位置,与清朝无涉。--— Gohan 2024年5月22日 (三) 10:07 (UTC)回复
所谓“中华帝国”,即“中国”作为帝国的时期,与民国、共和国等相对,应该很好理解(何况拉丁文、俄文、满文及汉文界碑中均使用“中国”或相当于对应“中国”的词汇来指代清朝,应该没什么可说的,无需挑字眼;亦不要说没有“中文版本”,此话严格来说并不成立,即使汉文界碑不是条约权威文本也是当时官方使用“中国”的具体例子;即使不提权威的拉丁文本,当时满汉材料中亦常见到“中国”一词,如《清实录》等各种材料)。此外,清朝条约数以百计,我之前有研究过,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据我所知是极为罕见例子(可用“大海捞针”来形容,可见有多稀有),但即使是该条约中亦多次出现“驻华大臣”、“华民”、“华工”等词。上面已经说过,英文等外文版条约通常将中文版条约中的“中国”、“大清”、“中华”、或“华”均对应为China,视它们为同义词(绝不是只有“大清”)。即使某个条约未直接使用“中国”一词(但其中亦使用了“中华”或“华”等词)也不能拿罕见个例来否定通常做法。相反,部分清朝条约文件中亦只出现“中国”、“中华”等词而从未出现“大清”一词(例子不少,比如《中英禁烟条件》、《天津浦口铁路借款合同》、《津镇铁路草合同》、《中日国境通车协约》、《芜湖各国公共租界章程》等等就是),虽然一般情况下两者皆有出现,表示国家或国名。所谓“即与各国立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皆称中国”当时是清政府为了坚决回绝日本方面的要求所说的,其实反映的是清政府当时的通常做法,所谓例外当然亦包括一些仅使用“中国”、“中华”而完全不出现“大清”的例子(远多于使用“大清”而未出现“中国”、“中华”的例子)。条约并没有惟一写法,但显然混用不分,皆可使用。总之不管怎样,清朝众多条约等中交替使用“中国”、“大清”、“中华”、或“华”来指代整个国家是常态,这应该没有什么疑问。既然当时就已经常见“中国”、“中华”等词汇,一般使用时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否则显然有悖于中文中的使用习惯。--Wengier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5:12 (UTC)回复
@WengierGohan插一下话,我看与尼布楚签约那时期,康熙也下旨要与朝鲜画界,内容自称的也是中国,给朝鲜的文意上下那中国明显是指清朝:[3]----插队的路人甲 2024年5月22日 (三) 13:39 (UTC)回复
然后我需要再阐释一下自己的观点:我反对的是滥用“中国”一词,但并不支持在任何时候都直接套国号,如同Ghren下面的留言所说,有些时候“明朝”、“清朝”比“大明”、“大清”更适合。Sanmosa 全方贫工之联合 2024年5月14日 (二) 07:13 (UTC)回复
同意以上说法。没有哪个词汇应该被“滥用”,即使是国号也不能被滥用,除非有需要不必老去特意提“正式国号”。--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16:19 (UTC)回复
所以具体“滥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Ghren🐦🕐 2024年5月15日 (三) 05:20 (UTC)回复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所谓“一律”。相反,适当地使用“中国”或是需要时套用国号则应该没有问题。--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5日 (三) 15:19 (UTC)回复
清朝在对外关系中自称中国,所以在国际或外交关系中可以用中国指代清朝。由于满人以异族入主中原,自身更有强调正统性的需要,以利统治,因此对内也自称中国。但是清朝是否中国,还是有争议的。例如主张反清复明以及反满革命的,都不承认清朝是中国,如兴中会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不承认清朝是中国。正如神圣罗马帝国自称罗马帝国,但是史学家不会如此称呼,因为不加修饰的“罗马帝国”通指西罗马帝国,史学家会区分这两者,不因神圣罗马帝国自称罗马帝国而将两者画上等号。主张“元清非中国”者,会主张中国曾亡国。一律改称“中国”,是一种潜在的偏见,排除了元清非中国的观点。所以称呼清朝而不称中国,到底导致了什么问题?有更好吗?--欢颜展卷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0:39 (UTC)回复
感觉阁下有误会,先不管是清朝,还是明朝或别的什么朝代(比如汉朝、唐朝、宋朝等),将它们称为中国肯定都是“要加修饰”(注意上下文等)的。而不可能如阁下所说完全“不加修饰”地进行称呼乃至一律改称“中国”。比如说,我们一般会将明朝称为“明朝”,但在部分情况下就会将明朝称为中国。那如果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只用明朝称呼明朝而完全不称中国,显然不符合中文中的使用习惯,甚至有否定明朝是中国的意思。先不谈清朝是中国是否有争议(这个话题要展开就有点扯远了,比如说部分反共人士还不承认PRC是中国呢!具体例子就不放这儿了,以免引起争议。但毕竟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它们是中国;相反,难道就因为少数观点认为PRC不是中国,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PRC称为中国?似乎说不通);同样如果我们任何情况下只用清朝称呼清朝而完全不称中国,也是不符合中文中的使用习惯,或是有否定清朝是中国的意思。所以,我的意思显然是,我们可以“适当”或“加以修饰”地将古代中国称为中国(特别是不涉及政治的情况下),而要同时避免两点:既不能完全避免将古代中国称为“中国”,也不能“一律”将古代中国改称“中国”。这是两个需要避免的极端情况,都有悖于中立以及中文中的使用习惯。--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4日 (二) 00:50 (UTC)回复
无非看您怎样用。比如说教廷和明朝之间的来往,用教廷和明朝的说法也有,教廷和中国的讲法也有,特别是西方著作喜欢用后者,可能是西方作者写的时候,不想加重读者负担而已。反而是“大明”、“大清”这种用语在专业著作其实很少见,特意提什么“正式国号”其实无大必要。--Ghren🐦🕒 2024年5月14日 (二) 07:09 (UTC)回复
在避免“滥用”“中国”一词的同时,也不应为回避使用该词,反而选用更罕用词汇。“中国”一词当然有其严格上意义发展,但诸如“唐代中国”、“中国清朝”这种习用称呼我不认为有大问题。——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5月14日 (二) 15:03 (UTC)回复
依据字义及语境确定最适宜的用词。表示时代宜用“清代”,表示政权、朝廷应用“清朝”、“清廷”,表示地理位置或“国家/地区”则不宜用“清朝”,前朝亦如是。除非历经多朝,政权言行不应以“中国”表述,不然有失准确以及滥用。至于1869年中国人对国名的说法,需先确定此人对“中国”/“国家”的认知,相较于清朝对“中国”/“国家”的认知、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的认知、今人对“国家”的认知相距多远,否则不具意义。--— Gohan 2024年5月19日 (日) 04:07 (UTC)回复
一般来说依据字义及语境确定最适宜的用词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严格抠字眼(比如认为清朝完全不能表示时代等,或一般政权言行完全不能以“中国”表述等)就自然不太符合中文中对于这些词汇(x朝、中国)的一般使用习惯。无需完全靠自己确定怎么用词或扯得太远(毕竟1869年中国人对国名之说显然是一种典型的代表,还有不少其它事例能证实这个,总之决不可忽视),通常情况下大体按照一般中文中的使用习惯即可,在避免“滥用”“中国”等词的同时,也不应刻意回避使用这些词。避免走向极端。--Wengier留言2024年5月19日 (日) 04:57 (UTC)回复
“清朝”表示时代并无不可,“清代”仍是最佳用词;非历经多朝的具体政权之言行,仍以含有政权名称的词语指代最适宜。当然,无法确定意义的语词自然无法成为引言性质的论据。就连日本学者也曾以“中国”指称日本数世纪,更遑论1869年“中国人”对“中国”的歧见?用词精确是维基百科支柱之一——准确的关键。--— Gohan 2024年5月22日 (三) 10:05 (UTC)回复
不好意思,对于某一部分我有点想法想提出,您提供的资料作者写的很清楚,提到近代日本学者在世界观中重新“对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重构”,你不能因为有某地区的人拿这个重构词后拿去用用,然后指正原创地区的人不能使用吧?我是觉得好像不太适合啦,这只是个人想法啦----插队的路人甲 2024年5月22日 (三) 13:42(UTC)
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清朝”表示时代在中文中其实是非常常见。“使用常用名称”显然是维基百科的重要惯例,而不是自己说哪个词最精确就忽视中文中的使用习惯。此外不像清朝,日本可并未在近代条约中将自己称为“中国”,而是明确称自己为“日本”或“大日本”。相反清朝这边(作为上面所述的原创地区)“中国”一词则是在条约等正式文件中广泛出现指代国家,与“中华”、“大清”、“华”等词交替使用,无需刻意回避。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日本在条约等正式文件(比如日文版本的二十一条)中将中华民国称为“支那国”,但日本自己也并未称为“中国”,而是仍称“日本”,与“支那”相对,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将“支那”改为“中国”。但中文中则显然一直惯用“中国”之称谓,而中文维基当然要以中文中的使用习惯为准。--Wengier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18 (UTC)回复
我觉得只要没有太离谱或错误就好,我不懂为何不停纠结有没有写在国号内这个事?印度这个词在1947年才出现印度的国号里,远一点来说再加个英属印度好了,之前印度各政权从未有印度二字,这不妨碍写印度1858年以前的历史条目写印度吧?越南一词出现在1804年由清朝皇帝赐号,但不妨碍1804年以前的词条写越南历史吧?这是拿现在西方设计国际法跟现代理论无限上纲到全世界的古代文化吧,近代各文明刚解除西方国际法时都是一头雾水,因为根本不是自己原生文化吧----插队的路人甲 2024年5月22日 (三) 13:42(UTC)
完全同意以上意见。无需在某些用词上不停纠结,尊重中文中的一般使用习惯即可。--Wengier留言2024年5月22日 (三) 18:23 (UTC)回复
返回到“清朝”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