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罗马尼亚人

罗马尼亚族
Romanian
总人口
世界人口约24000000至30000000人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罗马尼亚(16792868)、摩尔多瓦共和国(192800人
语言
罗马尼亚语
宗教信仰
希腊东正教罗马公教新教
相关族群
其他罗曼语族人(主要是Vlachs摩尔多瓦人

罗马尼亚人是日耳曼族其中一支,主要分布于罗马尼亚,拥有共通的文化,祖先,并以罗马尼亚语为共通语言,罗马尼亚语源自于拉丁语言,也是巴尔干地区分布最广的日耳曼语支,根据2011年的罗马尼亚人口普查,低于百分之八十九的罗马尼亚国民认为自己是罗马尼亚人。

关于人口普查的结果,其中一种解释为摩尔多瓦共和国,摩尔多瓦人也被算在罗马尼亚人中,后者则成为构成该国家大多数人口的其中之一。罗马尼亚人也少量分布在邻近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匈牙利、捷克共和国、乌克兰(包含摩尔多瓦人)、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现今据估计,世界上罗马尼亚人总数大约是二千六百万至三千万人,主要取决于对罗马尼亚人一词的定义,源自于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共和国的罗马尼亚人、移民、以罗马尼亚语为母语的人及巴尔干半岛上的使用日耳曼语系的族群,也被学者和罗马尼亚学院(Romanian Academy)认为是更广泛的组成罗马尼亚人,特别是阿罗曼人、Megleno-Romanians、Istro-Romanians、Vlachs of Serbia以及在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或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地理环境

编辑

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多瑙河为界,多瑙河与普鲁特河汇流于罗马尼亚境内流入黑海,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是欧洲最大的三角洲

境内主要以平原山地丘陵各占1/3组成,喀尔巴阡山脉半环于中部,山脉以西为川西凡尼亚高原,以东为摩尔多瓦高原,以南为多瑙河平原和多布罗加丘陵。

罗马尼亚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暖热、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落在摄氏十度左右,年降雨量大约为600-800毫米。森林面积约为国土面积的27%左右,石油天然气为境内重要自然资源。蓝色多瑙河喀尔巴阡山脉黑海为罗马尼亚重要的三大地理资源。

历史沿革

编辑

古代

编辑

公元106年,罗马帝国入侵今罗马尼亚领土内古达契亚人居住的地区,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军队击败了达契亚的统治者底西帕拉斯的军队。[1]两世纪后,罗马的执政权在哥特人和卡尔皮人的压力下撤出此地。 罗马尼亚人民的起源有两种理论,第一种,被称为达哥-罗马社群理论(Daco-Roman continuity theory),他们生活在罗马一省的达契亚地区,是罗马人以及被罗马化的原居民的后代。第二种说法,罗马尼亚人是由前罗马的伊利里亚莫西亚色雷斯马其顿等地区的罗马人和被罗马化的原住民们,由南往北迁移入现今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的。

根据第一种理论,罗马尼亚人是指居住在现在的罗马尼亚及其近邻的原住居民的后裔——色雷斯人(达契亚人和盖塔人)以及罗马军团士兵和殖民者。 在两次与罗马军团的战争中(公元101-102年和公元105-106年之间),罗马皇帝图拉真成功击败了达契亚人,达契亚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罗马的一个省。 由于罗马殖民的因素,城市中心迅速发展,拉丁语被大量使用,达契亚的部分地区快速地被罗马文明同化,这样的过程大概于十世纪时,当地人也开始对斯拉夫人进行同化而结束。[2] 根据第二种多瑙河以南起源论,罗马尼亚人的祖先是罗马人和伊利里亚、莫西亚和色雷斯的罗马化民族结合,北移穿过多瑙河,进入了现代罗马尼亚地区。在多瑙河以南的希腊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地区,仍然存在说不同方言的罗马尼亚语的小人口群体,但不知道他们是否从更北部移民来巴尔干半岛和达契亚地区。多瑙河以南起源论通常将阿尔巴尼亚北部或莫西亚(现代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北部)看作是罗马尼亚人起源的特定区域。

研究显示在东南欧(希腊、阿尔巴尼亚),特别是在德涅斯特-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地的人群中,存在着些微的遗传基因差异。[3]尽管它们之间的差异程度很低,但是透过基因树状图重建和主成分分析,仍可以在巴尔干喀尔巴阡山脉(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马其顿、加告兹)的人群和巴尔干地中海地区(希腊、阿尔巴尼亚、土耳其)的人群间,发现些微的基因差异。 德涅斯特-喀尔巴阡山脉地区和东南欧地区的人口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不反映他们的语言关系。据研究表明,这些地区的民族和遗传分化结果很大程度上彼此独立。[4]

中世纪到近代早期

编辑

罗马尼亚人的祖先在中世纪时被称之为弗拉赫人,这个名字字根来自于古日耳曼语,用来指称说罗曼语的人和凯尔特人。在民族大迁徙时代,除了部分族群(阿罗蒙人、伊斯特里亚-罗马尼亚人、梅格兰尼-罗马尼亚人)之外,弗拉赫人遍布巴尔干半岛,包括外西凡尼亚[5]、穿越喀尔巴阡山脉[6]北至波兰,西抵摩拉维亚(今捷克东部的一个地区),东临乌克兰西部的沃里尼亚,而信仰天主教东正教的弗拉赫人则则在现在的克罗地亚地区成为了克罗埃特人和塞尔布人。[7]

随着后来新移民如: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匈牙利人塔塔尔人等陆续移入,罗马尼亚人组织起农业公社 (obști),在14世纪发展成大型中央集权国家,而当时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多瑙河公国出现,开始对抗奥斯曼帝国

在中世纪晚期,著名的罗马尼亚君主,如:摩尔多瓦的波格丹一世、斯特凡三世、米尔恰一世、勇敢的米哈伊弗拉德三世等活跃于中欧大地,发动战争并领导十字军反击当时持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有时甚至会因此跟波兰王国匈牙利王国结盟。

最终,虽然整个巴尔干半岛奥斯曼帝国吞并,但是摩尔多瓦和瓦拉奇亚并没有完全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因为这两个公国都已成为自治国家(其他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领土并非如此)。至于外西凡尼亚这个罗马尼亚人大量居住的区域,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直到1687年这个公国才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疆域的一部分。 1600年,这三个公国在瓦拉奇王子“勇敢的米恰伊”的统治下维持了几个月的统一。[8]

直到1541年,外西凡尼亚还是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匈牙利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于成为了是一个由匈牙利贵族统治的自治公国。 1699年它成为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一部分,而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将布科维纳地区给奥匈帝国,1812年时,俄国人占领了摩尔达维亚东部,即现在的比萨拉比亚。

近代晚期

编辑

在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革命的1848年,特兰西瓦尼亚撒克逊人和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人(在奥地利帝国代表的一贯支持下)成功地反对了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目标,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艾夫拉姆•安库(Avram Iancu)和斯蒂芬•路德维希(Stephan Ludwig Roth)领导了罗马尼亚-撒克逊人一方。

另一方面,1848年的瓦拉几亚革命(Wallachian Revolution )以及摩尔达维亚革命(Moldavian Revolution)(旨在摆脱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的外国统治),对罗马尼亚东部和南部地区传播自由意识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最后皆未成功。在1859年,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奇亚各选举出同一位统治者,即亚历山大·约翰·库萨(Alexander John Cuza),因此事实上罗马尼亚联合公国从1859到1881年是统一的。

1870年代,罗马尼亚联合公国(当时由Hohenzollern-Sigmaringen Domnitor Carol I领导)进行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独立战争,罗马尼亚的独立于1878年在《柏林条约》中得到正式承认。尽管新成立的罗马尼亚王国最初与奥匈帝国结盟,但罗马尼亚拒绝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罗马尼亚只有在受到奥匈帝国的攻击时才有义务发动战争。1916年,罗马尼亚以协约国一方参战。

结果在战争结束时,特兰西瓦尼亚、贝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通过一系列国际和平条约被并入罗马尼亚,从而在斐迪南一世国王的领导下建立了一个更强大的王国。到1920年,据信罗马尼亚人民仅在罗马尼亚王国地区就超过1500万,这一数字比瑞典丹麦荷兰的总和还多。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两个君主登上罗马尼亚王位,即Carol IIMichael I。这两位被视为着政治动荡中努力维持君主立宪制以支持其他极权主义的政权,统治手段多采绝对君主制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王国失去了东西方的领土,因为特兰西瓦尼亚北部通过第二次维也纳裁定(Second Vienna Award)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而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则由苏联占领,分别属于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家庭与婚姻

编辑

家庭

编辑

罗马尼亚人家长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保护儿童和儿童的操性,被认为是家长的首要责任。他们会投注大量心血来养育孩童,学校教育也在罗马尼亚人的生活中十分重要,学生被期待表现良好,且在学校成绩优异会被表扬,因此,学业成绩比课外活动和休闲娱乐重要。而孩童的成功也成为家长的希望和骄傲。罗马尼亚人鼓励互相依赖的家庭结构,家长倾力照顾孩童,而孩童需得顺从并尊敬家长,并在他们晚年时照顾他们。

对大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也是罗马尼亚人重视的价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义务规范了个人在大家庭里的责任,如:祖父母会帮忙照顾孩子。在共产政权统治期间,朋友在社会网络中扮演情感和智识的连结和支持,在过渡期,由于经济紧缩,朋友间以经济支援作为联系。此外,在独生子女家庭,朋友则被视为手足。

宗教在罗马尼亚人家庭中也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家庭习俗通常和宗教息息相关,如:婚礼和葬礼等仪式,富有宗教特色。圣诞节和复活节为重要节日,以主保圣人的名字命名的人,也会参加各个圣人的节日。[9]

婚姻

编辑

罗马尼亚语中有句俗话“Câte bordeie, atâtea obiceie”,可译为“各个家庭,各种习俗。”

居住在乡村地区的罗马尼亚人倾向维持穿戴传统服饰,且派对上的酒水、食物都是自家制的,地点就在自家后院。婚礼通常在星期六及日举行,时间从第一天早上到第二天早上,最常在夏天举行,而大斋期主降生斋期等东正教斋戒日不举办婚礼。教父母也在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负担财务支出,还得担任新人的榜样,也被视为家庭的一分子。

婚礼早上,伴郎会帮准新郎剃胡子,象征从男孩转变成男人,再驱车前往新娘家。新娘则在伴娘、母亲的打扮下,最后由教母披上头纱,才能够见新郎,而新郎在见到新娘前,会先见到安排好的另一假新娘,作为娱乐节目。在离开前,新娘的教母和母亲会在新娘头上,打碎一个蛋糕并分给宾客,新郎离开前会被男人或男孩们挡住,需要给予他们糖果或酒水才能通过。

婚礼游行从自家到市政府,再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接着就是持续整夜的派对,甚至会有绑架新娘的节目。教母会取下新娘的头纱并换成围巾,象征女孩转变为女人。

罗马尼亚人相信在雨天结婚代表财富和祝福,新娘在婚礼上哭泣会让她婚后快乐,在五月结婚将会早早结束,新娘若让捧花落地代表很快就会离婚。[10]

产业与生活

编辑

罗马尼亚饮食中大量使用大蒜,比如常见沾酱Mujdei主要成分便是蒜泥[11]

传统上也有大蒜相关的创作,像是由多颗大蒜编成的大蒜环,形似花圈

大蒜种植在罗马尼亚人生活的地区,尤其是科珀勒乌乡被视为特产。该地区也曾获得最长大蒜环的世界纪录[12]

信仰与习俗

编辑

宗教

编辑

罗马尼亚人绝大多数是东正教徒,属于罗马尼亚正教会(东正教或东正教的一个分支,包括希腊东正教俄罗斯东正教等等),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13]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罗马尼亚境内93.6%的罗马尼亚人称自己为罗马尼亚东正教徒[14] ,但是,现代的罗马尼亚人并不常上教会。根据2006年欧洲趋势表(Eurobarometer)的一项民意调查,只有23%的罗马尼亚人每周上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教会。[15]

罗马尼亚人没有使用宗教历法,历史学家由语言学考古学的研究发现,罗马尼亚人的祖先在罗马帝国时代采信多神教,后来在公元4世纪,当基督教君士坦丁皇帝颁布为罗马帝国的正式宗教时,接受了基督教。

东西教会大分裂(公元1054年)之后,出现了天主教库曼汗国(后来在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分成两个教区)。但这是特例而非常态,因为在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国教仍是东正教。

像所有其他拉丁语言一样,与基督教相关的罗马尼亚语单词都从拉丁语继承而来,例如上帝(“ Dumnezeu ” <Domine Deus),教堂(“biserică” < basilica),十字架(“ cruce” <crux,-cis) ),天使(“înger” <angelus),圣徒(“sfân(t)” <sanctus),圣诞节(“Crăciun”<creatio,-onis),基督教(“creştin”< christianus),复活节(“paște”<paschae),罪(“păcat”<peccatum),受洗(“a boteza”<batizare),牧师(“ preot” <presbiterum),祈祷(“a ruga” <rogare),信仰(“ credință” <credentia)等等。

特殊习俗

编辑

罗马尼亚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民间传统,由于罗马尼亚的乡村特色,各种富有创造力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罗马尼亚丰富的民俗传统得到了许多来源的滋养,其中一些来源早于罗马人的占领。传统的民间艺术包括木雕、陶瓷、服装的编织和刺绣、家庭装饰品、舞蹈和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

面包与盐

编辑

传统的罗马尼亚习俗中,面包盐巴是欢迎客人的招待,当客人到来时,会献出新鲜面包,请客人将面包蘸着盐吃。[16]

棕熊节

编辑

每年岁末年终的十二月,民众会打扮成棕熊的样子,披上真熊皮制成的道具服,在村庄里成群游街,拜访家家户户并入内唱歌跳舞,以除去过去一年的恶灵和晦气,为来年祈求好运。[17]

新年习俗

编辑

新年前夕的早晨,孩子们会在身上挂着铃铛,结队上街表演Plugusorul(the little plow),对着大家吟唱一些历史或乡野典故的传统歌曲,祈求来年健康及丰收。夜里,大人也会穿着传统服饰演奏Plugul(the big plow),也意为祈福。[18]

偷新娘

编辑

罗马尼亚的一种婚礼游戏,假绑匪会在婚宴上趁新郎和宾客不注意时把新娘带走一两个小时,向新郎要求“赎金”,赎金可能是简单的几瓶威士忌酒或一些浪漫花招,由新人和宾客配合演出,期间可以尽情饮酒作乐。[19]

文学与艺术

编辑
 
Anton Pann
 
米哈伊·爱明内斯库

以罗马尼亚文书写的文件留存至今最早可追溯到1521年的Neacșu's Letter,早期罗马尼亚人受东正教影响很深,当时的罗马尼亚书籍多是宗教经典,而且多数是以古斯拉夫文拉丁文出版,第一本完整的罗马尼亚文版本的圣经直至17世纪末才出现。1688年,布加勒斯特附近的斯纳戈夫乡的修道院僧侣翻译并印刷了“ Biblia de la București”(布加勒斯特圣经)。 罗马尼亚在18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奥斯曼帝国决定不允许罗马尼亚统治者进入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而是通过法那尔人做为伊斯坦布尔和当地之间的沟通桥梁。 因此,希腊文化影响了罗马尼亚文学的发展。例如,18世纪知名的诗人AlecuVăcărescu,他以古希腊诗人阿那克里翁的传统创作了情歌。他的父亲Ienăchiţă也是一位诗人,但他也写了第一本罗马尼亚语语法,而他的儿子Iancu可能是那一个世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Anton Pann虽然带有希腊血统,却也是个罗马尼亚语诗人,在他的轶事中开展了人间喜剧,他试图阐述奥斯曼帝国罗马尼亚土地上带来的一些巴尔干精神和民间传说。然而,下一代罗马尼亚作家则向启蒙时代欧洲寻求灵感,其中包括格奥尔基·阿萨奇,Ion Budai-Deleanu和Dinicu Golescu。 不过说到罗马尼亚文学大家不得不提及米哈伊·爱明内斯库扬·克里安格,前者是罗马尼亚文化19世纪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出生于摩尔达维亚,幼时离家出走随着剧团游历罗马尼亚多个地区,并且在16时出版了个人第一部诗集。从维也纳深造后返罗马尼亚持续写作和出版他的作品,在他毕生的作品中,最被文评家称颂的是‘金星’(Luceafărul),而‘多伊娜’(Doina)则是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诗歌。后者则是出生在摩尔达维亚的村庄,他的童年徜徉在家乡茂密的森林和纯净的河水,为了达成母亲的期望,他后来离开家乡成为了一名牧师和教师,这些经验在未来带给了他丰沛的灵感来源,他的著名作品包括了‘我的童年回忆’(Amintiri din Copilarie),他的诸多作品被翻译超过了20种语言。

现况

编辑

罗马尼亚的历史学家看来,他们的民族是由罗马军团与达契亚人结合的结果,接受的是拉丁文化。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生活在罗马尼亚的人们开始民族觉醒,民族主义蔓延,历史学家开始搜集过去有关自己民族与罗马帝国的渊源,罗马尼亚人认为印证自己是罗马军团的后代有助于团结民族的精神。 [20]

在过去一百年来,罗马尼亚人透过文学、音乐、建筑、美术等创造力溯源民族的过去,试图证明自己是罗马帝国遗留在东欧的后裔,他们对拉丁文化有认同感,在一片斯拉夫文化圈中拉丁身份变成为罗马尼亚人的一种自我身份标榜,上千年的斯拉夫和游牧民族统治过去,罗马尼亚人仍保持了自身的拉丁民族文化。[21]

十九世纪下半叶,罗马尼亚的知识分子向同属拉丁文化圈的法国学习,东欧的流亡份子纷纷移向法国追求民族独立。十九世纪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后,这群知识分子经历的认祖归宗浪潮来到高点,迎来了达契亚民族风的回归,在这样的辩论中产生几种立场,一派人认为罗马尼亚人就是拉丁人,一派人认为达契亚人才是罗马尼亚人的真正祖宗,还有一派人认为,罗马尼亚人是罗马军团征服达契亚人以后两个民族混合的结果,这种说法也成为现在历史最主流的引述。

二十世纪罗马尼亚人的民族独立精神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新罗马尼亚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及法国风格的建筑,今天尚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街头看见许多。而到了共产时期,罗马尼亚人最大的骄傲,是有能力为全家人供应食物,因此“全家人围坐在一桌粗茶淡饭前”,成为共产时代末期罗马尼亚群众象征。历经各种入侵和统治的罗马尼亚民族,至今能仍维持个体的个人尊重和健康的自我认同。[22]

而当代的罗马尼亚人,也发展许多因应全球化浪潮的产物,例如罗马尼亚的女巫有提供视讯占卜和作法的服务,也可以联合巫术进行反贪腐浪潮,透过facebook直播,可以看见女巫们举办的大型仪式,替手脚不干净的罗马尼亚议员降下诅咒。“数位巫术”成为罗马尼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结果。[23]

参考书籍

编辑
  • George Călinescu, Istoria literaturii române de la origini până în prezent ("The History of Romanian Literature from its origins till present day"), 1941
  • Nicolae Iorga, Istoria literaturii româneşti ("The History of Romanian Literature"), 1929
  • 罗马尼亚史,2010 Nicolae Klepper著,李腾译,ISBN:978-7-5473-0221-7,上海:东方出版社
  • 欧洲暗影:一段横跨两场冷战、三十年历史的东欧边境之旅,2017 Robert D. Kaplan著,徐丽松译,ISBN:9789869510394,台北:马可孛罗出版社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ita J. Markel,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p. 17,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7
  2.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O.Ed. "The ethnogenesis of the Romanian people was probably completed by the 10th century. The first stage, the Romanization of the Geto-Dacians, had now been followed by the second,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Slavs by the Daco-Romans".
  3. ^ Varzari, Alexander; Stephan, Wolfgang; Stepanov, Vadim; Raicu, Florina; Cojocaru, Radu; Roschin, Yuri; Glavce, Cristiana; Dergachev, Valentin; Spiridonova, Maria; Schmidt, Horst D.; Weiss, Elisabeth. Population history of the Dniester–Carpathians: Evidence from Alu markers.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07, 52 (4): 308–16. PMID 17387576. doi:10.1007/s10038-007-0113-x . 
  4. ^ Romanians
  5. ^ Peoples of Europe .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2002: 408. ISBN 0-7614-7378-5. vlachs maramures. 
  6. ^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Hungary – Romania (Rumania) Boundary (PDF) 47. US Office of the Geographer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 15 April 1965 [1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 October 2015).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7. ^ Hammel, E. A. and Kenneth W. Wachter. The Slavonian Census of 1698. Part I: Structure and Mea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8. ^ Stoica, Vasile. The Roumanian Question: The Roumanians and their Lands. Pittsburgh: Pittsburgh Printing Company. 1919: 18. 
  9. ^ unknown. Romania Family Values. 1 minute read. [2020-05-07]. 
  10. ^ newsroom. Weddings in Romania, a step-by-step guide. Romania-Insider.com. [2019-02-10]. 
  11. ^ DEXOnline http://www.dexonline.news20.ro/cuvant/mujdei.html.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2. ^ Adina Lepadatu. Longest garlic braid: The commune of Copalau. World Record Academy. [Nov 21, 2018]. 
  13. ^ Marian, Mircea. IRES: Aproape 9 din 10 români se consideră religioși, dar doar 10% țin post. Evenimentul Zilei. 11 April 2015 (罗马尼亚语). 
  14. ^ Populația stabilă după religie – județe, municipii, orașe, comune. Institutul Național de Statistică (罗马尼亚语). 
  15. ^ National Report: Romania – Autumn 2006 (PDF).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barometer: 25.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5 June 2007) (罗马尼亚语). 
  16. ^ 面包和盐
  17. ^ 【习俗】罗马尼亚的棕熊人年终除恶灵
  18. ^ 新年习俗文化双胞胎-台湾VS罗马尼亚
  19. ^ 罗马尼亚习俗—绑架新娘
  20. ^ 走进罗马尼亚总统府,我们这样跟罗马尼亚的灵魂对话
  21. ^ 罗马尼亚是如何在上千年的斯拉夫和游牧民族统治下保持了拉丁语系的语言和自身民族文化而不被同化的?
  22. ^ Robert D. Kaplan. 歐洲暗影:一段橫跨兩場冷戰、三十年歷史的東歐邊境之旅. 台北市: 马可孛罗出版社. 2017: p.114–p.115. ISBN 9789869510394 (中文). 
  23. ^ 视讯施法也没问题! 那些对网络驾轻就熟的罗马尼亚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