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八大人觉,即大人八觉,谓大丈夫(巴利语:mahāpurisa、梵语:mahāpuruṣa)应该思惟的八种项目,同时也是声闻缘觉菩萨圣者所思惟之八种教法。

经题 编辑

“八大人觉”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语:Aṭṭha mahāpurisavitakkā、梵语:Aṣṭa mahāpuruṣavitarkāḥ),是八种大人之觉或八种大人之念。“念”或“觉”,又译作“寻”(巴利语:vitakka、梵语:vitarka),是“思惟”的意思,八大人觉是指大丈夫(巴利语:mahāpurisa、梵语:mahāpuruṣa)应思惟的八种项目: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正、正、不戏论[1]

八大人觉(八大人念、八大丈夫觉、八大士觉、八大人法、大人八觉)在阿含经(《中阿含经·八念经》、《增壹阿含经·八难品6经》、《增支部·Anuruddhamahāvitakka sutta》、《阿那律八念经》)、佛遗教经成实论十住毘婆沙、菩提资粮论中均有解说[2]

传译 编辑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代法经《众经目录》列入小乘“失译经”类,译者不详。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列入小乘修多罗有本失译录。隋‧彦悰等撰《众经目录》列于“阙本”下。

唐代静泰《一切经论目》指此经已访得阙本,于贞观九年重入正目,并改列大乘经。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安世高,并称是根据《宝唱录》,后代经录《开元释教录》等多依从此说[2]

有认为《八大人觉经》是汉地祖师参考相关经论内容编辑而成,不是翻译佛典[2]

内容 编辑

全经说明大丈夫所应思惟的八种项目--从四大、少欲无为、常念知足、常行精进广学多闻、平等布施、修诸梵行、发大乘心(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进、五多闻、六布施、七梵行、八心愿),来认识世间、修菩萨道及普度众生[3]

与阿含经的八大人觉相比,本经特别突出了平等布施广学多闻、慈悲一切(四梵行)和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但也强调四大苦空、修行清净梵行、少欲、知足、精进的声闻教法。

注解 编辑

  • 明.蕅益智旭,《八大人觉经略解》,一卷,卍续藏第三十七册。
  • 清.伯亭续法,《八大人觉经疏》,一卷,卍续藏第三十七册。
  • 民国.太虚,《八大人觉经讲记》,太虚大师全书第六册。
  • 民国.圆瑛,《八大人觉经讲义》,一卷,圆瑛大师法汇平装第七册。
  • 星云,《八大人觉经十讲》,1960年,佛光文化
  • 圣严,《八大人觉经讲记》,1999年,法鼓文化出版社
  • 证严,《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2004年;《八大人觉经讲述》,2016年,静思人文

地位 编辑

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此三经均言简意赅,被列为佛教日诵经典,太虚大师把此经视作三乘共学的概要书[3][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此为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增支部(铜鐷部)、成实论、十住毘婆沙、菩提资粮论、遗教经等,所列举的项目。增壹阿含经(大众部末派)为:少欲、知足、闲居、持三昧智慧、多闻、精进。阿那律八念经为:少欲、知足、隐处、精进、制心、定意、智慧、舍家。
  2. ^ 2.0 2.1 2.2 黄国清; 释性圆. 《八大人覺經 》之翻譯與流傳問題 -以佛經目錄記載及義理特色為線索 (PDF). 圆光佛学学报. 1999, 6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2-08). 
  3. ^ 3.0 3.1 佛书解题(香光版). 八大人覺經.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4). 
  4. ^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 [201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