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锣鼓声,是一款于2007年上线的以台湾客家族群的历史与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游戏,其为中华民国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所提出之“客家语言文化数位学习网及推广计划”的成果之一。[2]该游戏,已于2008年停止营运。

六堆锣鼓声
类型大型多人线上角色扮演
平台可执行 Flash 9 的浏览器环境
开发商点子猫科技
发行商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发行日2007年12月21日[1]

故事

编辑

台湾南部六堆地区,每当遭逢动乱时,由当地客家庄人民所组成之乡团组织,均发挥其保乡卫国的作用。该游戏,即是以清治时期林爽文事件为背景。其中游戏玩家,为扮演接受一连串考验,并且加入六堆来保卫其家园的义民

特色

编辑
  • 政府发行的游戏式数位学习英语Game based learning,以学习台湾客家语为主要目的。
  • 游戏内非玩家角色对白皆以客语发音。
  • 类似魔力宝贝或石器时代的回合制打法。
  • 人物有地、水、火、风四种属性,职业分为兵仔、侠客、道士、药师、拳师。
  • 玩家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

职业

编辑
  • 兵仔
使用拳法而以攻击型为主的职业,攻击招式稍逊于拳师,后期可穿戴提升魔法防御但却十分笨重以至于敏捷度大幅降低的奇门遁甲。
  • 侠客
同时具备法系以及物系学习能力的职业,可学习攻击型法术和拳法。
  • 道士
擅长攻击型的法术,不论是攻击力、攻击范围与攻击变化都能在最少的限制提升能力的职业,是游戏中颇受欢迎的热门职业。
  • 药师
具有回复型的法术和状态型的技能,给予队伍中的伙伴在激烈的战斗中辅助攻击和回复生命值。药师继承了法系职业共通的特质,可学习道士擅长的攻击型法术,但与之相比,攻击的范围和威力都不及道士。但对于法术的防御能力相当高,可佩带大幅提升生命值的高阶装备,进入较困难的地图时成为游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拳师
以强健的体魄施展拳法,尤其在游戏进行的初期就可学习最具威力的大力金刚掌,是攻击型的职业。拳师的定位与兵仔相似,但相较于兵仔,拳师能够更快的学习攻击型的拳法,而兵仔能够以装备提升魔法的防御。

游戏任务

编辑

由史实改编而成的战役任务,玩家必须听取非玩家角色的客语内容,取得进行游戏的线索。

  • 三合院锺师父客语学习任务
  • 竹田老人传家宝任务
  • 东门楼小贩客语考验
  • 右堆村民的考验
  • 东门楼宝箱的秘密
  • 达达港老人客语考验
  • 右堆山区山贼集团
  • 加入义民军

地图

编辑
  • 三合院:客家风格的三合院,堂号为虚构的客家堂号“哈客堂”。有虚构人物锺师父于此教导客语
  • 中堆大街:游戏中的新手村,为当时中堆最热闹的市集,在今日的屏东县竹田乡顿物。
  • 达达港:重现清代中期达达港作为米粮运输港口的地景,长者于此进行客语的试炼。
  • 西势忠义亭:主祀粤庄先民,也是义民军首领商议战情的场所。
  • 弥浓东门楼弥浓庄的东门,外围种植两排具有防御功能的竹林,外有美浓溪作为护城河。[3]
  • 右堆山区:游戏中未明确交代地点,由场景关连可推测为弥浓东门楼往东一带的山脉。

营运

编辑

六堆锣鼓声为中华民国行政院客家委员会的客家语言文化数位学习网及推广计划之一部分,初期由哈客网络学院的承包商旭联科技委托点子猫科技制作营运,自2007年底推出以来,玩家人数不断攀升,全盛时期最高同时上线人数近千人。

2008年4月起由游戏移交给巨匠电脑维运,因服务器主机毁损,致使游戏人口完全流失,热潮不再。至2008年12月,巨匠电脑推出相同主题的游戏“六堆风云”,但六堆锣鼓声的游戏维运停摆数月,服务器处于故障无法进入的状态。

原制作团队则另开发非营利的新游戏─“五月雪的约定”。故事背景一样为清代林爽文事件六堆客家庄,但游戏开始的地点、时间、任务内容以及场景均不相同(“五月雪的约定”起始地点为林爽文事件爆发前的右堆弥浓庄,“六堆锣鼓声”则为林爽文事件爆发后之中堆竹田),并陆续加强了许多游戏功能。两者在游戏诉求方面亦有明显差距,六堆锣鼓声主打客语教学,五月雪的约定则以推广历史文化与客家音乐为主。少部分六堆锣鼓声的玩家在游戏无人维护更新的情形下,转而至五月雪的约定进行游戏。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施雅轩. 《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市: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 页110. ISBN 9789577489227 (中文). 
  2. ^ 施雅轩. 《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市: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 页107–108. ISBN 9789577489227 (中文). 
  3. ^ 参考http://content.ks.edu.tw/33k/005_meinong/004_kno06.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