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香肠,并不是一种食物,而是称呼在台湾各种政治集会场合出现的香肠摊,但现在也扩大称呼其他随政治场合出现的小吃、政治周边商品摊商。

民主香肠
中华民国外交部前的“民主香肠”
表记
汉字 民主煙腸
白话字 bîn-chú ian-chhiâng
台罗拼音bîn-tsú ian-tshiâng
方音符号ㆠㄧㄣˊㄗㄨˋㄧㄢㄑㄧㄤˊ
太阳花学运的民主香肠

起源 编辑

外部图片链接
  1990年05月20日,中正庙前的民主香肠摊,上面写着“民主香肠 比郝柏村的大条”。谢三泰摄。

民主香肠最早出现在党外运动的场合。一些基本上支持党外运动的本土籍香肠摊摊商,会四处随着党外运动或后来的民主进步党演讲会、选举造势等场合移动,主要贩售的商品除了烤香肠米肠大肠包小肠外,也包含各种饮料。许多抗议者、记者一起吃香肠的景象,是早年台湾民主运动的一种特殊风貌。

中国国民党在野后,选举造势、抗争的场合也不断,这些往日的民主香肠,又开始往泛蓝的场子里钻,显示民主香肠的摊商不一定具有特定政治立场,不过只是卖香肠营生而已。

发展 编辑

而随着台湾选举的逐渐“商品化”,也越来越多的民主香肠摊商开始卖起政治周边商品,例如政治人物玩偶、围巾、旗帜等等。

澳洲 编辑

民主香肠在澳洲也十分盛行,形式通常为面包夹烤香肠配烤肉酱番茄酱,有时也配洋葱。食用民主香肠为澳洲选举的传统之一,2016年大选甚至让民主香肠的英文Democracy Sausage成为年度澳洲最具代表的词汇[1]

文化影响 编辑

台湾歌手罗大佑在其所作的歌曲《大家免着惊》(词:李坤城、罗大佑/曲:罗大佑)中提到:“黑轮香肠豆花踏入大埕,就像八仙过海来各展名声。”对权力空间的转化与公众近用现象有相当篇幅的描述。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丁维瑀. 不投票會被告!澳洲大選祭出「民主香腸」 政治場所變園遊會. ETtoday新闻云. 2019年5月18日 [2022年5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