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山寮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是旧时学甲十三庄学甲东寮庄中的角头聚落之一,为学甲慈济宫八区中的六分角选区。行政区原与新寮、庄姓角合编为新生里,后于民国95年(2006年)02月01日行政区域进行调整,与达明里重新合并为目前的新达里[1][2]

地理位置   编辑

位于学甲东方偏北郊,台84线台19线在聚落北方交会,台84线由正北向东南方而行,台19线走向则是正北向西南,南到中山路以北,三条道路使顶山寮形成一个略呈三角形聚落,[3][4] 而西则到嘉南大圳与中华路之间。因此聚落位置,坐落于山寮聚落北边,故称此聚落为顶山寮。[5][6] 

聚落脉络   编辑

源于学甲母庄开发后因人口繁衍甚快,加上庄头邻近区域的河川淤填,直接导致倒风内海逐渐浮覆,于是早先来到学甲的居民其后代子嗣们,便逐渐向浮覆地的几个地区迁移。往北迁移的有红虾港红茄定、二港仔、竹桥寮倒风寮宅港学甲寮、西边寮等庄头;向东的则有山寮、顶山寮;往南有草坔;往西有谢厝寮。另外,南边的将军溪夹带大量泥沙在出海口持续冲积,导致溪底寮三寮湾等聚落也陆续浮出成形,而这些聚落就是今日慈济宫上白礁主要的成员聚落。[7]

因人口与聚落产生了一些的变化,于是又将东部的新寮(杂姓)和顶山寮(杨山寮)、东寮(陈)等,三个居民点新立出一个新的区,惟因此区的人口数数较少,故而便将此一新区称为“六分角”,即不足以成为一个“角”之意,自次之后学甲地区遂形成所谓的四个角头,当地居民俗称“三角六”。[7]

而迁移顶山寮聚落大多为杨姓居多,故又称之为杨山寮,在日治时期属于“宅仔港第四保”,终战后行政区设为新生里,其后并又与新寮、顶山寮、庄罗姓角等角头聚落合为一个村,同时在当地仕绅林善主持定村名时,地方人士研商结果,以新寮为者要命名思维,盖因有新添生命的“新生村”为名,民国57年(1968)再升格为新生里曾经规划为学甲镇新生里,现与达明里合并为为新达里[3][2][8]

交通   编辑

台84台19线加上台南市道174 线,3条道路纷纷经过顶山寮外围,也因此将此聚落围成略呈三角状。台84线东行进入学甲区,至筏仔头之后,转东南方向直行离开学甲。沿线主要庄社有:南侧的旧头港仔、新头港仔德安寮山寮、顶山寮、焕昌、新寮、瓦寮[4]

台19线公路学甲段在112KM处,是较北的聚落有宅港学甲寮,依序向南转东,再往南进学甲的精华地带,昔日有旧聚落焕昌中社下社仔山寮、顶山寮等,接着东寮大湾等主要聚落,大约在117KM处与佳里区溪州、营顶为邻分界。[3] 

174线经过二重港“竹围仔”之后,即进入学甲区境内,由西往东可分成3大地区,其中山寮地区,包括顶山寮、山寮等,往东还有支线的瓦寮。整个区域大抵由174线5公里处绵延至13.5公里处,总长度约为8.5公里,再接东郊的顶山寮、山寮及支线瓦寮后,始于13.5K处离境。[9] 

宗教    编辑

传统上,早期六分角中的3个庄(新寮、东寮和顶山寮)并不参与学甲慈济宫普渡,乃因初始六分角居民在3庄中的新寮共同建造了普济寺,于是便以普济宫作为庄头的公庙,至此他们便集中于新寮普济宫进行普渡也包括赏兵等宗教科仪。只是在1936年以后东寮和顶山寮各自兴建数予自己聚落的宫庙,从此之后便各自在自家聚落进行祭祀活动,不再到新寮普济宫。[10] [11]

顶山寮于日明治37年(1904年)经降乩指示要刻金身,只是当时虽有神尊却尚未建庙,直至1976年时才开始着手建庙张济宫,从此顶山寮的公庙便成为张济宫,该庙主祀神祇为张府千岁,并且分灵乃来自普济宫,而张济宫是学甲区少数仅奉祀单一神明宫庙之一。[10][4]

产业   编辑

由于学甲工业区设置于本聚落,因而此地的产业工商业为主,并且这些工业厂房也以顶山寮民居为中心,向着居地四周围绕而建。[3] 此外,创始于日据时代,老牌子的碳酸饮品之一的七星汽水,也在此地设置厂房,目前还仍然在运作中。[1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018-09-14 [202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2. ^ 2.0 2.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13. [2024-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3. ^ 3.0 3.1 3.2 3.3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4. ^ 4.0 4.1 4.2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5. ^ 瓦寮 to 學甲新寮普濟宮. 瓦寮 to 学甲新寮普济宫. [2024-04-22] (中文(台湾)). 
  6. ^ 黄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7. ^ 7.0 7.1 戴, 文锋 (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8. ^ 林 (等), 玮嫔  (等). 台南平原聚落性質的探討(II):以學甲十三庄祭祀體系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 成果報告)  . 台北: 国家科学委员会. 2004. 
  9. ^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10. ^ 10.0 10.1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11.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2. ^ 江 (等), 韶莹 (等). 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 台北: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 2009. ISBN 9789860203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