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

最新留言:InternetArchiveBot在6年前发布在话题外部链接已修改
基础条目 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热带气旋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热带气旋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热带气旋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美国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美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美国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灾害管理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灾害管理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灾害管理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Katrina的译名

编辑

前几天没太关注这个飓风,今天早晨才发现这个名字其实是Katrina,不是Katerina,所以“卡特林娜”或“卡特里娜”是错误的名字。Katrina这个名字很容易看错(包括我在内都看错了),所以当初译者也看错是很可谅解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以致积非成是。另外,Katrina是女名属正确。我希望能改成“卡翠娜”或“卡崔娜”,而“卡特林娜”及“卡特里娜”作为常见的错误拼写或译名保留为重定向。--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各位的倾向:

卡翠娜

编辑
  1. --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2. 其实我还是比较习惯卡特里娜或卡特林娜,始终是新华社/BBC的规范翻译嘛,中国大陆译名往往是很差的,但是胜在权威、统一。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3. -- 03:49 2005年9月3日 (UTC)
  4. --zh-hans:卡特琳娜;zh-hant:卡翠娜,我在google搜索卡翠娜得到的都是繁体页面。误用导致通用应该保留。--TingoChoo 一起来翻译 (给我留言) 02:06 2005年9月4日 (UTC)
  5. --小篮子 10:03:12 2005年9月5日 (UTC)

卡特里娜

编辑
  1. 当然是“卡特里娜”,音译正确,用法标准,怎么能用别的呢?--zy26 was here. 07:56 2005年9月3日 (UTC)
  2. “卡特里娜”经传媒广泛使用后已深入民心,虽然并不准确,但“习以为常”嘛,还是保留较好。Simonlo 11:44 2005年9月6日 (UTC)

其他名字(请注明)

编辑

各位的见解:

  • 不过按照中国大陆的译名标准,不管是Katrina还是Katerina都是翻译作“卡特里娜”的。--Acepatrick 04:27 2005年9月3日 (UTC)
Katrina和Katerina都可以翻译成一个名称,其实西方名字中有许多只差一两个字母的都可以翻译成一个名字,即使在他们本国除了正式登记时也没有人在意只差一两个字母的问题,如Jane 和Jayne,只是有人在自我介绍时会说:“我有一个Y”,平时称呼时发音都一样,没有必要翻译成两个名字,除非要指某一特定的人。卡特琳娜本来就是一种近似的音译,这两个词英语发音是完全一样的,除非你按照西班牙语发音重新翻译。卡翠娜这个译名很可笑,既然不是公共传媒大家都用的译名,维基自己单用一个没有必要,只能在汉语世界造成混淆。--方洪渐 04:07 2005年9月3日 (UTC)
刚刚翻了这个大名鼎鼎的新华社译名室所编之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1993出版,ISBN 75001-02216),果真是将Katrina汉译为“卡特里娜”,天哪!我一直都以为是传媒粗心,原来是出自权威机构。我不清楚其他英语国家的发音,在美国Katrina是发音为ka-'tree-na(或ke-'tree-ne),而Katerina是kat-e-'ree-na,并不是上面方先生说的,属拼写相近读音相同。另外,西班牙人或新华社人怎样发音都是无关紧要,就好像我的汉语名字不会因为日本人或BBC发音有不同就会改变,或者大街上来个美国人就可以来纠正我的普通话音范,以至说我名字的英文转写法很可笑,因为人家BBC都不这样拼我的名字。或许“卡翠娜”是可笑,但“卡特琳娜”却是绝对错误或误导,所以如果有更佳的译名,可在上面提议。总之,我宁愿选择事实与真理,也不会随便迁就权威或统一。--roc (talk) 07:26 2005年9月3日 (UTC)
katrina和katerina的英语发音的确不一样。在英国可能会一样,因为这是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特点之一。美国是不同的,e总要发音。但是卡特琳娜并不是误导啊,如果是dr还好,因为普通话中有“卓”这个字(虽然仍然相差很远,卓中没有r的音),但普通话没有和tr相近而且还好听的字(吹、垂这些字是做不了译名的),变音合并成翠/崔、或干脆分开用“特里”来表示,这只是两个不同的翻译原则而已,哪个都没有本质上的错误。比如日语翻译tr, dr这类就是分开的写成to-ri或者do-ri,因为日语中就没有这类双辅音。--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07:37 2005年9月3日 (UTC)

这样说吧:音译dri和tri时候一般会自动归为两个原则,一是变音成ts,写成翠/崔,如meryl streep台湾就译成史翠普;二是不变音,但是拆开,如meryl streep大陆就译成斯特里普。这两个原则都没有做到和原文的发音完全贴近,哪个都有缺陷,而且不是一个比另一个好,而是水平相当,只不过第一个有时候更好看一些(因为有翠这种字)。第一个原则在港台是常用的,第二个在大陆常用。这是翻译的原则不同,而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因为普通话/国语中偏偏就没有tri/dri这些音。如果有一样的音还胡写,那才叫翻译错误,或者约定俗成(比如美国总统reagan,明明发音和“瑞根”一模一样,台湾的雷根和大陆的里根严格说来全都音译错误,但约定俗成就传下来了)。--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08:07 2005年9月3日 (UTC)

这样解释我还听得进去,即的确存在两个音tree与te-ree,但均根据上述理由拆开翻译成“特里”,这样“卡特里娜”还说得过去,尽管我仍然感觉其有误导性,并倾向短明的“卡翠娜”,但无论如何,已经不存在“卡特里娜”错误的理由。另外,“卡特林娜”仍是错的,因为Katerina中reena翻成“林娜”还将就过去,但这个Katrina中treena翻成“特林娜”还是很误导,如果不是译者自己粗心看错原名的话。--roc (talk) 08:11 2005年9月3日 (UTC)
我自己翻的话,不会选琳娜,因为那个n属于na的音节,和前头并不放在一起发音,如果是katrinna,这个时候译成琳娜才合适。不过话说回来,别人翻译琳娜我也不反对,这个在我看来并不是非改不可的毛病。大陆的官方翻译是卡特里娜吧?如果港台不同的话繁简互换就好了。--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08:21 2005年9月3日 (UTC)

香港不清楚,台湾用卡翠娜的较多,大陆看来是用卡特里娜。搞不清这个卡特林娜的来历。我对卡翠娜与卡特里娜都不反对,如果只能选一则选不分译的翠式。--roc (talk) 08:56 2005年9月3日 (UTC)

卡特林娜应该是bbc的译名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190000/newsid_4195600/4195620.stm --zy26 was here. 09:04 2005年9月3日 (UTC)
喔,是这样。汉译名真是遍地开花、各说各话,混乱令人又怒又悲。--roc (talk) 09:46 2005年9月3日 (UTC)
香港在用“飓风卡特里娜”这个名字。卡特林娜除bbc外,未在其他地方见过。--Hello World! 12:49 2005年9月3日 (UTC)

讨论译名的问题是不是太迂腐了一些,其实只要把译名和拉丁字母的表示法都写上就没有歧义了。

主要的焦点在于如何命名,是不是繁简互换。如果您觉得不感兴趣可以不参与,请不要把别人辩论的事情称为迂腐。--wooddoo 虢国夫人游春图 10:21 2005年9月5日 (UTC)
用不用把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的读音都用汉语表示一下啊?

热带气旋的命名常规

编辑

另外,我们可否就热带气旋(即台风与飓风,都是一回事)的命名确立常规?我个人倾向于使用“台风XX”或“飓风XX”的格式。--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各位的倾向:

“台风XX”或“飓风XX”

编辑
  1. --roc (talk) 00:33 2005年9月3日 (UTC)
  2. --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3. 这样读起来比较顺一点呢。-- 03:49 2005年9月3日 (UTC)
  4. 根据英语直译 --Hello World! 12:46 2005年9月3日 (UTC)
  5. 按照英文的做法吧,为热带气旋命名是源自英文世界的。Simonlo 11:39 2005年9月6日 (UTC)

“XX台风”或“XX飓风”

编辑

“XX”,当有歧义时转为“XX (台风)”或“XX (飓风)”

编辑
  1. --zy26 was here. 11:25 2005年9月4日 (UTC)

不合理的投票(台风部分)

编辑
  1. --KJ (talk) 13:25 2005年9月3日 (UTC)
  2. 在台湾称呼“XX台风”是被广泛认可及接受的,做重定向或正简语法转换就可以解决问题。--小篮子 10:03:12 2005年9月5日 (UTC)

其他方案(请注明)

编辑

各位的见解:

  • 其实都无所谓啦。ROC君的认真态度实在让人敬佩。 -- Tonync (talk) 03:36 2005年9月3日 (UTC)
  • 如无歧异,应仅用台风(或飓风,下同)名称命名,直接使用XX,因为台风毕竟不是名字的一部分,就像熊猫胖胖的名字应该是“胖胖”一样,符合维基百科条目命名精练的原则。如果非要加上台风,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新闻简报,应该为台风“XX”,(如:飓风“珍妮”);作为条目名称,似乎不应使用引号(需要继续讨论),在条目内使用引号;对于这种无生命的名字,似乎应使用引号,分类时使用[[Category:台风|XX]]等的格式。--zy26 was here. 08:40 2005年9月3日 (UTC)
针对zy26兄的方案特做说明。
  • 首先我不知道这个Word文档是否有官方意义,因为尽管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的机构,但世界气象组织内部的工作语言(根据其网站主页)只有英、法、西、阿四种语言。其次这个文件内部,同时使用加引号与不加引号两种方式,并且没有将外文名字译为中文,其专业性或权威性受到限制。最后,世界气象组织被提名给予维基参照之标准的资格,并不能由这个组织的地位或权威来申明,而是通过其标准的内在品质与逻辑。
  • 直接使用热带气旋的名字是不妥的,因为很多名字都是常见人名,如去年的强飓风伊万,或者今年卡翠娜之前的胡安,详见标准名单,或者台风名字海棠、杜鹃、玉兔。其实,最早热带气旋只有编号,后来从美国开始才给人性化的名字,这大概跟美国人(其他国家我不敢乱讲)很喜欢给各种东西起名字,尤其是成群的东西,比如我们实验室的所有电脑、打印机都有名字,其中一个就叫Katerina,以致于我最初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飓风也叫Katerina。另外,给东西起了名字,在我看来就是拟人化的过程,就应该给它人格(语法上),而不是依旧无生命的死东西。
  • 即便对于熊猫胖胖,如果要给他/她写条目,也不能只用胖胖(谁知道这是哪家的小孩、猫狗或其他宠物),而是熊猫胖胖。--roc (talk) 09:27 2005年9月3日 (UTC)
看来多利华秀都算不妥了……--zy26 was here. 12:01 2005年9月3日 (UTC)
我之前的逻辑有疏漏。对一系列的东西,并且名字都已排定好,使用系列名+个体名的方式,如飓风伊万;本来就是个体的东西(无论人或物)就使用他/她/它/它的名字,如多利、华秀。所以我收回对熊猫胖胖的论定,很可能这是属于个体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胖胖或胖胖 (熊猫)。--roc (talk) 00:52 2005年9月4日 (UTC)
看起来XX (台风)也可以考虑啊,同电影一样,在XX有歧义的时候,命名为XX (电影),这里不是一个道理么?--zy26 was here. 05:56 2005年9月4日 (UTC)
请再读上文“对一系列的东西,并且名字都已排定好,使用系列名+个体名的方式”……“属于个体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胖胖或胖胖 (熊猫)”,谢谢。热带气旋的命名不是这样一个歧义或担心未来歧义的问题。--roc (talk) 11:17 2005年9月4日 (UTC)
在手头学术的资料中,基本都是使用
台风“榴莲”袭击越南北部
“尤特”在菲律宾吕宋岛引发多处泥石流
热带风暴“艾利森”横扫美国东南部
的样子的……,开来学术界好像用词也有差异…… --zy26 was here. 02:36 2005年9月4日 (UTC)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中国人的研究方法问题,引经据典,而不是叙述事实、阐明道理、运用逻辑。吉米说了,维基百科崇尚菁英但绝不是权威位阶主义(we are extremely elitist, but we are anti-credentialist)。真是可笑,我在中文版也引据大人物一番。具体的,这个引号的作用和好处是什么?--roc (talk) 11:27 2005年9月4日 (UTC)
“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来标示说话、引语、专有名词,或特别用意的词句。”(《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这里当然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了,与通常意义下的人名不同。好处是可以同其他文献一致,符合习惯……--zy26 was here. 11:40 2005年9月4日 (UTC)

  • 这个问题在talk:海棠台风时就讨论过了。译名+台风在台湾的学术界是被认可且广泛使用的,如果中国大陆学术界的使用方法不同,那就只是各地对同一事物的称呼不同,用简繁转换的语法或是重新定向就可以了。(我不支持这项投票)--KJ (talk) 13:25 2005年9月3日 (UTC)
其实我一直不太确定这个问题应定性为繁简问题(使用先到先得原则)还是命名常规问题(维基人商议取得规则),定为前者亦的确有道理。--roc (talk) 00:52 2005年9月4日 (UTC)
其实还是命名常规的问题吧。先到先得只能决定条目初始的繁简,具体格式才是值得讨论的。 --zy26 was here. 23:49 2005年9月4日 (UTC)

台风+译名的做法应该是按英文的做法而来的,就像Hurricane Katrina。既然为热带气旋命名的做法来自欧美,就一并使用他们的做法(热带气旋等级+名称)吧。 Simonlo 11:38 2005年9月6日 (UTC)

条目命名

编辑

现行以-{T|zh-hans:....}-的方式来改条目名是不合符命名原则呀,就算是要改也应用原本的[[颶風XXXX]]来命名吧?!-- 08:19 2006年2月12日 (UTC)

建议复用简体名称

编辑

Chunshek把条目由卡特里娜移动至飓风卡特里娜(繁体条目名);但移至繁体标题其实有违“先到先得”原则,因为条目创立时用了简体标题。在此本人希望管理员可协助,把条目移回简体名称,以解决违反“先到先得”之问题,谢谢。——Naughty Jeffrey留言2015年10月12日 (一) 10:3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7月27日 (四) 15:56 (UTC)回复

返回到“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