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hiou YuChun/沙盒

南胜里
旧称:磱碡坑
国家 中华民国
县市高雄市
乡镇市区旗山区
区划15邻
政府
 • 里长廖宗吉
 • 办公处旗南三路212号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毗邻新光里中寮里

南胜里属于“碡坑”的南半部,故嘉言吉字取名为“南胜”里;位于中华民国高雄市旗山区的村里,北邻新光里,西以中寮山与田寮乡为界,东以楠梓仙溪里港乡为界,南接大树区。本里地形属中寮山的丘陵地,大多为林地。

里名由来 编辑

南胜里属于日治时代的“磱碡坑”大字,日治时代属于旗山第十七保。当时“磱碡坑”分为二保,战后分为二里,因为属于“磱碡坑”的南半部,顾嘉言吉字取名为“南胜”里。本里范围北到虎形沟,南到省道22号公路,西以中寮山与田寮乡为界,东以楠梓仙溪与里港乡为界。 本里几乎属于中寮山的丘陵地,大多为林地;山中山林地自古以来即作为村民的柴薪,日治时代让百姓申请成为保管林,在南边得胜寮一代先有日本企业家申请开垦,后有设置高雄州林业是试验场、三五公司南隆农场的岭口造林部,引进南洋、南美等地的热带树种在此栽种,战后成为林务局的南胜工作站,目前是林木蓊郁的森林。

地名释义 编辑

  • 尚和(和尚寮)

尚和为本里最北边的聚落,是南胜里的第12-15邻,位在坑内溪的坑口,原名为和尚寮、和尚庄,地名由来不详。战后改称为“尚和”,但民间仍称“和尚寮”。居民不多,清末才14户,45人(土屋重雄,1987:281),日治时代至战后以来,从田寮、中寮下山开垦的人渐多,另有里港地区麻六甲一代因水患才迁徙到本地的人,于是本地居民渐渐增加,战后沿着旗楠公路的贩厝陆续出现。本地清末的李乞食大地主,拥有本地大面积的土地,日治时代其后人仍为地方的大地主,附近许多人都是李家的佃农,战后李乞食的孙子在旗楠公路旁成立一家凤梨工厂,为该地居民提供许多就业机会,可惜后来经营出问题,工厂已经闲置,成为经过尚和时明显的地标。 聚落西边的山谷,于民国70年代名为“大统游乐区”的预定地,但并无开发的工程。

  • 坑内

位于尚和南方的小聚落,因为处于小山谷内,故名坑内,居民以李姓居多。

  • 欉仔坑

位在坑内南边的山谷口,乾隆年间的地图即已标记本地名,地名由来不详。清末居民仅有5户,19人(土屋重雄,1897:281)

  • 三角堀

位于内湖巷口南边的山脚下,原本有一潭深水池,形状呈三角形,故称三角堀。三角堀后来垦成水田,10多年前卖与高雄人,现今已经填平建屋,并置有货柜。三角堀的居民,为本里1-11邻,以潘、陈姓为主,附近的居民,早期很多是陈家的佃户。

  • 竹围子

位于三角堀的西边,同为坑口的开阔处,但是地势较高,因为聚落外面围以竹林,故称之。以里港陈家的后代陈崑木陈三奇一脉为主,尚有陈家的古厝。

  • 得胜寮(红瓦厝)

位于10号国道岭口交流道南侧山谷内,古称得胜寮,后来出现红瓦厝,现今称为得胜巷。得胜寮的由来,或许和乾隆年间参与庄大田事件作为暗号的“得胜”有关。红瓦厝一名由来,是因为民国66年赛洛玛台风侵袭后,居民从中寮山迁下来,在谷地中新建聚落,其中林家某一房盖了红瓦大厝,成为山谷的重要地标,故外人渐以红瓦厝称呼。附近的田地,多为中寮林姓居民所有,他们利用山间低地开山造田,本来是从中寮来往于田地之间,赛洛玛来袭后,房舍、道路、农田被毁,为了整修与重建便利,于是迁到山下兴建房屋居住,并继续开垦山林,但十多年来,本地的稻田已逐渐转作。近年来南二高旗山支线经过聚落北边,能见度又大为提高。

  • 试验场

位于得胜巷底的林场,于日治时代即被开发为林业试验场,故附近被称为“试验场”。听说古时候试验场一带曾有一庄,后来被山贼所毁,或许与得胜寮的由来有关。日治初期有日本人在此开垦。

  • 岭口

位于旗山镇大树乡交界,且西倚中寮山地,东边面对楠梓仙溪河道,为出入附近险要据点-兰陂岭的门户,故称岭口。

  • 龙文(龙门)

位于本镇南胜里南端,位于岭口北边,与旧旗楠公路相邻隔,即岭口派出所北边的龙文巷两侧,呈南北狭长状,右侧临由寮山流出的无名山沟。原聚落居于龙文巷北端地势较高处,为一居高临下的聚落点,约在现今岭口国小一带,聚落规模不大,日治初期仅有13户,68人(土屋重雄,1897:公文类纂),昭和年间之地图改记龙文,在光复初期居民的福佬音读法尚念“龙门”,现今多念作龙文”。其地名由来已不可考。据闻本地在日治时代尚留有一座清代所建的隘门,防止土匪入侵。若以清代本地与岭口分据山谷出口上下之形式而言,龙门应为当地扼守山区要道的隘口。龙门可能是衍生自该聚落“隘门”的重要性。

  • 兰陂岭(割兰陂岭、兰陂岭渡、兰陂岭汛)

位在现今岭口西侧的山岭,今人已不用本地名。由于其位置是来往于台湾县和凤山县的交界地带,自清代雍正至同治年间,即以“兰陂岭”、“割兰陂岭”等地名出现,以闽南语读音判断,此地因为是来往台、凤的路人行旅必经之地,可能是山贼控制该地,要胁行旅若不服从欲割去男性生殖器之形容,后来省去“割”字,且“坡”、“陂”互有替代,故与原意差距渐大。附近省有“兰坡岭渡”、“兰坡岭汛”等。光绪年间文献中则逐渐称为岭口庄、岭口渡等。(参见“岭口”辞条)

  • 凯旋新村

位于岭口的西侧,为民国39年政府安置浙江省大陈义胞即各省市居民所成立之社区。大陈义胞三百余户迁入,聚居于凯旋新村(古文锦,2006:291)。

  • 埔仔寮

清末和日治时代里港乡埔仔厝因受洪水泛滥影响,居民四散,部分迁移到本乡形成聚落,故称埔仔寮。

  • 双底

位于坑内底的西侧山谷内,由来不详。

  • 水立

位于大统预定地的南边,为磱碡坑通往中寮的山路上,由来不详。

  • 番仔坑

位于水立南边的另一条山路,为得胜寮通往中寮的山路上。由来不详,目前该路很少有人走。

  • 高尾山

位于得胜寮西边试验场的南边,从岭口的坑谷上溯,为一山头,地名由来不详。

  • 西瓜寮

位于得胜寮和岭口之间的旗楠公路旁,可能是因为农民在高屏溪河床栽种西瓜所搭的农寮而得名。

地理 编辑

地形及水文 编辑

山中细流汇成数条山沟流入楠梓仙溪

聚落历史 编辑

本里的聚落多分布在山谷口,耕地多分布在山中的小盆地和河边的溪埔地。本里主要的聚落,主要有原和尚寮、欉仔坑、坑内、三角堀、龙文、岭口等,大多依农为生。战后在山脚附近成立高楠农场,加上三角堀东边对面的军营,有许多外省籍军人和军眷入驻本地,形成凯旋新村等新聚落。

交通 编辑

本里的交通发展一如新光里,而南侧的旗楠公路一带,位居旗山大树交界带,自古以来即为台湾县和凤山县的交界,为了监视楠梓仙溪下游四方来往的重要据点,清代设有兰陂岭汛、兰陂岭塘,另设有兰陂岭渡,为联络对岸里港地区的交通据点,战后高雄客运在此设岭口站,后来则由里岭大桥取代通往里港的功能,民国89年南二高旗山支线通车后,岭口交流道设在三角堀的南侧,于是三角堀的路口变得较为热闹岭口附近的车流减少甚多。

文化资产 编辑

庙宇 编辑

北辰宫是三角堀的庄庙,主祀玄天上帝,历史悠久。寺庙创建于道光17年(1837),乃当地的陈姓宗族聚资而建。因为接近河岸,清代寺庙曾遭水患,道光25年(1845)土地流失,道光29年(1849)地主捐香油钱,同治8年(1869)将浮出的浮覆地在充香油钱,民国65年开始重建。

  • 和尚寮北极殿

北极殿是和尚寮的庄庙,主祀玄天上帝。神明是由三角堀请来的神像,本为轮流奉祀,因当地的李家发起建庙,寺庙创建于民国60年,历经工程搁置事端,于民国72年完工。

  • 碧云寺

位于岭口西侧,旧旗楠公路尾一带,为年代久远的庙宇,文献上的纪录,本寺乃里港和燕巢乡东南隅聚落的居民合建。

  • 南胜圣母堂

创始于1978年,主要祭祀天上圣母(妈祖)

  • 弥勒山合天大道院
  • 玉善宫
  • 玉京城天府

教育 编辑

  • 岭口国小

景点 编辑

  • 岭口派出所
  • 岭口驻在所
  • 军营

特殊产业 编辑

  • 红瓦厝玉荷包
  • 林家龙眼

参考资料 编辑

[1] [2]

  1. ^ 地名資訊服務網. 
  2. ^ 高雄市旗山區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