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命名常规/存档12

最新留言:Jimmy-bot在6年前发布在话题命名常规

有关城市条目命名

根据条文:

中國大陸的行政區條目的命名需要加上「省」、「市」、「縣」等,以全稱來命名,如「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深圳市」、「陽朔縣」、「焉耆回族自治縣」、「海淀區」等,而避免用「內蒙古」、「山東」、「深圳」、「陽朔」、「焉耆」、「海淀」等來命名。

这是否意味着非中国大陆的城市条目应被改成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例如“首尔”(不是“首尔特别市”)、“大阪”(不是“大阪市”)?可是加与不加那些通名都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吧?都会区不一定与行政区重叠,却大部分重叠,应该像东京那样都会、行政区分离,还是要像首尔那样二合一?@SElephantHoward61313Kasuga--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16年6月26日 (日) 06:46 (UTC)

抛弃全角连字符(U+FF0D),改用em dash(U+2014)字符表示“一字线”连接号

原标题为: 全角连接号应改用em dash,而非全角连字符

原标题为: 连接号(dash)不是连字符(hyphen)

维基百科应该使用em dash作为“一字线”连接号的字符,代替目前使用的U+FF0D。

  • 重订标点符号手册》电子版连接号为em dash;《标点符号用法》的连接号和不占满一格的FULLWIDTH HYPHEN相比更像em dash
  • 在西文中,hyphen并不用于几个元素并列情况下的词合成;并列情况应使用en dash。对于MVC(模型—视图—控制器)、“北京—上海特别旅客快车”等词汇,使用FULLWIDTH HYPHEN而不是dash偏离了Unicode标点名称的语义。[连注 1]
  • 以前引用的“政府文档”权威性和可靠性存疑,且有新版(第一条)就应该与时俱进更新。
  • 连接号不是连字符,说一样的应该拖出去啪啪啪[开玩笑的]。第一条的两个标准里面甚至都没有“连字符”。
  1. ^ Unicode语义级别的说明几乎只有名称和PDF上面的一些小注解。注解用的是英文,用法一般也按照英文的习惯描述(例如顿号在Unicode里面叫做“IDEOGRAPHIC COMMA”),解读也应该这么做。

--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5月31日 (二) 04:24 (UTC)

所以阁下认为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下关于连接号的内容需要进行什么修改吗?乌拉跨氪 2016年5月31日 (二) 16:34 (UTC)
改成em dash,原因是Unicode语义和其来源的西文标点语义,以及em dash 呈现上显然更符合。--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2日 (四) 00:19 (UTC)
英文不看。楼主在讲些什么?--Gqqnb留言2016年6月2日 (四) 00:17 (UTC)

@乌拉跨氪Gqqnb:前几天睡得少脑子迷糊,写得很乱。现在补救了一下,将就看看吧。--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2日 (四) 00:54 (UTC)


请问有谁看懂Artoria是想讨论什么吗?丝毫看不出他说的话是与维基百科有什么关系,还有这讨论的目的与诉求是什么。--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2:26 (UTC)

我看得懂。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0 (UTC)
他是想做什么?--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2:33 (UTC)
我不认为我转述一遍你就看得懂。他想把现在WP: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中规定使用的连接号从“-”(U+FF0D,FULLWIDTH HYPHEN-MINUS)改成“—”(U+2014,EM DASH)。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8 (UTC)
所以他是想要求从“-”变更成“—”,这样看只是技术上问题,维基百科预设工具里所给出来就是“-”,那么这就与我们在编辑条目要怎么使用连接号(连字号)是没什么关系了。--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3:01 (UTC)
嗯。怎么使用那些算是我另外讨论,认为连接号用法上更像西文连接号(dash)而非连字符(hyphen),按照Unicode的各种精神应该找一个dash用。谈到了用法辨析其实也算是较宽松地扯上了条目里的用法,例如MVC提供的英文单词在某个修订版之前是错误地使用了hyphen。
另外我这样开标题是让你们可以分点回复的……挪了啊。--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16:33 (UTC)
不就是把连接号改长一点吧?--★Fish out Yue in the water.☆ 2016年6月6日 (一) 04:52 (UTC)
正确与否的问题这么说可不好哟。“不就是百度百科加个CC-BY-SA,搞点自由民主再加点参考资料吗?”--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6日 (一) 14:46 (UTC)
看得懂,而且同意他的看法。简单说就是目前用的 U+FF0D ,语义上不正确,是 hyphen,并非“连接号 (dash)”(近似破折号);而提案中的 U+2014 是 em dash,也就是语义上的“破折号”。我觉得目前做法的 U+FF0D 根本是一种为了形状类似而采用的符号滥用。--Zerng07留言2016年6月7日 (二) 14:51 (UTC)

“政府文档”引用问题

我这几天又看了一下当时Wikipedia:投票/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先前的讨论提到的政府文档,我对此的观点是:

  • NSC的投稿Style Guide不属于教育部文档,无权威性。
  • 95用法的电子化质量极差,怎么不跟着这个把破折号改成“-―-”[开玩笑的]

总之我的意思就是“我比你们聪明”。我是说,共识显然被误导了。——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02:35 (UTC)

顺便看看短横

之前提到过,《CLREQ》按照2011《用法》中短横线长度为一字线一半的规定,结合en dash宽度为em dash一半的传统,认为短横线应该是en dash(–, –),而不是目前MOS规定的hyphen(-)。这点比较有意思,况且也算是hyphen/dash辨析的一部分,所以也分出来讨论吧。 ——Artoria2e5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02:45 (UTC)

提议修订Wikipedia:命名常规

提议对Wikipedia:命名常规进行修订,大致意向如下:

  • 章节编排:将“一般性的惯例”一节拆分成两节。
    • 第一节包含“使用中文”、“常用名称”、“精准简练”、“使用全称”和“名从主人”,并将下方“各地汉语差异”和“命名冲突”并入此节;考虑修改章节标题。
    • 新建一节,称为“技术要求”,包含“繁简统一”、子页面、括号、连接号、特殊符号、长度限制。具体内容不修订或另案修订。如有可能,新建Wikipedia:页面名称作为技术要求的详细解释页面。
    • 对“使用其它语言时”一节的内容进行检讨,视检讨情况处理该章节。
    • 各专题内容,即“具体命名”一节维持不变,本次修订不涉及。
  • 内容检讨:
    • 检讨“常用名称”的内容。如强调“常用名称”与可靠来源的关系。
    • 检讨“精准简练”的内容。现时内容模糊不清,与“消歧义”关系为何?难以解释。
    • 检讨“名从主人”的内容。现时内容忽视与常用、全称的冲突。
    • 将“命名冲突”扩大为各惯例间冲突时的处理办法;而将现有内容的前半部分移动至“各地汉语差异”。
    • 检讨“使用其他语言时”的内容哪些有保留价值,哪些可以删去;增加拉丁化等已有共识。

本提议工作量较大,暂时先只提出框架,而不涉及具体内容,后续内容视社群反馈逐步深入。如果章节编排的调整社群达成共识,可先行处理。

请提供意见。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7月15日 (五) 07:41 (UTC)

章节编排 相关提案 可以先做,内容检讨部分先建议另案/标,挑 “常用名称”与可靠来源的关系 的子句先改进。--❦研究来源 hanteng 2016年7月15日 (五) 08:56 (UTC)
(+)支持,修订时可参考英文维基命名常规。—Chiefwei - 2016年7月16日 (六) 10:50 (UTC)
有很多段落的内容与WP:格式手册重复,可做删减。乌拉跨氪 2016年7月16日 (六) 11:07 (UTC)
(+)支持--4Li 2016年7月18日 (一) 06:54 (UTC)
(+)支持,早就应该做的事了...#ForeverLove 我想给你个拥抱,像以前一样可以吗 2016年7月27日 (三) 16:45 (UTC)
又没下文了?乌拉跨氪 2016年8月1日 (一) 16:00 (UTC)
我打算等这个存档了然后一个一个过。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8月6日 (六) 08:19 (UTC)

能否阻挡建立标题含有全形括弧

主要是有消歧义的括弧错误,但帮忙移动+请求速删觉得有点麻烦,能否阻挡以及给予提示文字引导创立者修改,因为这大部分是新用户不了解格式才会犯的错。--A2093064#Talk 2016年8月4日 (四) 12:14 (UTC)

有些条目的标题即含有全角括弧,因为括弧是其正式名称的一部分,例如阿富汗共产(毛主义)党,因此一概阻挡是否有不妥?--Wcam留言2016年8月4日 (四) 17:15 (UTC)
如果名称本身就有括号的,条目就用全形,像是一些香港的小学还有医院,就有原文本就存在括号的,在这边的条目就会用全形括号。但是如果改成只有自动确认使用者可以建有全形括号的条目,那倒还可以吧--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8月4日 (四) 18:02 (UTC)
(&)建议将全形括弧自动重定向到半形,就像维基百科:互助客栈自动重定向到Wikipedia:互助客栈一样。--SolidBlock留言因学习原因无法参加动员令 2016年8月12日 (五) 09:56 (UTC)
(-)反对,上面都说了,“如果名称本身就有括号的,条目就用全形”。-- Stang 300 2016年8月13日 (六) 13:22 (UTC)
另外“维基百科:互助客栈自动重定向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是系统设置。-- Stang 300 2016年8月13日 (六) 13:23 (UTC)
Wikipedia:命名常规#括号的使用只规定用作消歧义的括号只能用半形括弧(如AAA (BB)),但并未规定非用于消歧义的括号(如6÷2(1+2))--林勇智 2016年8月17日 (三) 08:54 (UTC)

提议调整Wikipedia:命名常规的章节顺序

先前讨论,社群已就调整章节顺序达成基本意向。现在抛一个方案,根据社群意见完善之后将先实施这一部分。

将要求中技术性的部分独立为一节,内容性的部分与后补的“各地汉语差异”“命名冲突”合并为一节。本次调整,所有章节内容不变,仅调整章节顺序。

== 命名惯例 ==
=== 使用中文 ===
===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
=== 必须精准简练 ===
=== 使用全称 ===
=== 各地汉语差异 ===
=== 命名冲突 ===
== 技术要求 ==
=== 繁简统一 ===
=== 不要使用条目的名称来表示条目的层次 ===
=== 括号的使用 ===
=== 连接号的使用 ===
=== 特殊符号 ===
=== 长度限制 ===
== 使用其他语言时 ==
(不调整)
== 具体命名 ==
(不调整)

以上。后续内容调整将另案提出。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8月18日 (四) 06:24 (UTC)

建议命名惯例顺序改为下:
== 命名惯例 ==
===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
=== 必须精准简练 ===
=== <s>使用全称</s><ins>不使用簡稱或縮寫</ins> ===
=== 使用中文 ===
=== 各地汉语差异 ===
=== 命名冲突 ===

基本排序逻辑:常用、精简、全称、中文、汉语差异、命名冲突。方便读者查找--❦研究来源 hanteng 2016年8月18日 (四) 07:35 (UTC)

“精准简练”和“使用全称”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大部分条目不会使用完整的全称(如美国)。—Chiefwei - 2016年8月18日 (四) 09:20 (UTC)
“使用全称”或可改成“不使用简称或缩写”避免岐意。美国是常用名称,而US USA是缩写。--❦研究来源 hanteng 2016年8月18日 (四) 09:51 (UTC)
美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4Li 2016年8月21日 (日) 01:53 (UTC)
如果“不使用简称或缩写”,很多条目名称可能变的很长。在一般网络搜索便利情况下,认为没必要“不使用简称或缩写”。Wetrace欢迎参与人权专题 2016年8月21日 (日) 06:25 (UTC)
在各命名规则遇到冲突情况时,应该有个规则的引用顺位可以供编辑者参考,例如上面提到的 美国 vs 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这名字虽然是简称,但同时也是最广为使用的称呼方式,类似的状况还有IBM(同时是缩写但也是最常用名)。因为最常用名原则基本上可说是命名时最优先采用的原则,因此原则上只要简称比全名更常使用的人事物,全都会与所谓“不使用简称或缩写”的概念相冲突,该规则仅使用于缩写/简称不常用或缩写/简称会有混淆疑虑的情况。--泅水大象讦谯☎ 2016年8月31日 (三) 03:17 (UTC)
包括章节标题在内的内容都不在本次检讨范围之内。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8月25日 (四) 01:59 (UTC)
针对提案的章节拆并没有看到争议,视为达成共识。包括上方提出的各命名惯例的检讨,和各命名惯例间的顺序调整,将在后续讨论中提出。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9月2日 (五) 07:51 (UTC)
等等,请问原本在命名惯例的“名从主人”归在哪个章节?--Justice305留言2016年9月2日 (五) 08:14 (UTC)
是的,提案的时候确有疏忽。很明显是内容性的规定,应归在第一章节。方针已经完成了修改。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9月2日 (五) 08:27 (UTC)

外东北各俄罗斯区划条目改名

在俄远东靠近黑龙江的一些区域里,汉语传统译名比俄语更为普遍,更易令人接受,比如赵老背这一称呼在黑龙江区域相对而言用的更多一些。我的建议是,有对应中文传统地名的,如果更常用,则应选用传统地名。有些远东地区,是当时清政府控制时没有完全对应的地名的,或者说找不到相关历史资料的,那应该完全保留俄语地名。--—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暖城2016-02-05对话贡献)于2016年9月2日 (五) 00:51加入。

(!)意见@暖城2016-02-05:不说别的,原名就是错误的翻译,“斯”这个音哪儿来的?根据《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应该翻译成“格里戈里夫卡”(Grigoryevka)。参照海参崴旧金山,支持移动到固有中文名,其他类似条目要采取同样的方式。另建议每次留言要签名,谢谢!——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2日 (五) 02:39 (UTC)
(:)回应:@蘇州宇文宙武:谢谢建议。完全同意你看法。因为刚使用维基百科,现在知道如何添加签名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8:30 (UTC)
(:)回应:@Liaon98:作为管理员,修改并限制移动权限时还发生字打错的现象,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8:31 (UTC)
蛤?我既不是管理员,移动权限也不是我改的(我也改不了)。我是移动一次后跟阁下说大规模移动该先讨论,阁下也说了好。结果阁下却没发讨论,又继续移动,剩下的事就变成管理员处理,就不是我在用了--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3日 (六) 22:24 (UTC)
呵呵。。。我说了好之后,是不是就发此帖了?另外,我并不是要继续移动,而是我在为某些条目添加了很多信息后,被某些用户直接撤销,导致添加的信息一并丢失,请问这是否合适?--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7:22 (UTC)
(!)意见:所谓“汉语传统译名比俄语更为普遍”必须要有来源,比如google搜寻结果等。"格里戈里耶夫卡""赵老背",可发现“格里戈里耶夫卡”多用于指该地,而“赵老背”(更准确地说是“赵老”)多指无关的人物;因此哪个更常用其实是显而易见的。--Iokseng留言2016年9月2日 (五) 23:10 (UTC)
(:)回应:@Iokseng:对于编辑维基百科条目来说,有客观证据支持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对于“汉语传统译名比俄语更为普遍”这个命题来说,要找到一个可信的证据真不容易,谷歌搜索结果可信吗?如果搜出来是一个论坛的讨论,属于任何人都可以发帖的那种,是否有可靠性?所以说你说的是没有错,但是对于“汉语传统译名比俄语更为普遍”这个命题,不可行。关于“赵老背”中的“赵老”多指无关人物。赵老背是中文传统地名,你知道这个地名来源吗?你这么断章取义硬把“赵老”和“背”分开是否得当?这是你的推测吧,如你所言,你说的“(更准确地说是“赵老”)”有来源吗?你不是说必须要有来源吗?这个有些自相矛盾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8:30 (UTC)
他的意思是说:搜寻“赵老背”总是搜到无关人物,而前面那句更精确的说法是,搜寻“赵老背”总是搜到“赵老”这个无关人物--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3日 (六) 22:24 (UTC)
网络搜索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3日 (六) 10:45 (UTC)
还是务实点,找中文资料中在提到当前地方状况时,哪种说法比较多。不过这个地名太少用,Google趋势都无结果,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搜寻这两个字,“格里戈里斯夫卡”可能会出现在《世界地名词典》、《外国地名辞典》、《中外地名大辞典 1-5册》、《世界历史地名辞典》,“赵老背”则有《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KOKUYO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1:29 (UTC)
@KOKUYO::应该是“格里戈里夫卡”。我之所以支持移动还因为这个俄文地名在很多地方都有,还要加括号,搜索起来很麻烦,但“赵老背”只有一个,不用加括号。——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3日 (六) 13:17 (UTC)
上面我的确是用“格里戈里斯夫卡”搜寻,可是该网站设计可能会自动搜寻会有关系的字词,实际要还是看书比较准确。因为地名相近我能接受,所以我觉得如果来源有明显差距,就应该以来源提到的名称优先,没有再用共识做一定考量(例如Google搜索到的页面资料、维基百科搜寻倾向等)。反正那些来源就在那边,至多就决定如何决定怎样的知识才是近期,比较没有其他个人感受。--KOKUYO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3:47 (UTC)
(!)意见:这些地方都毫无疑问的是俄罗斯领土,俄罗斯领土依俄国命名、并依该命名音译之通用版定名是很合理的,“名从主人”是基本尊重。这里不是中国的百度或任何遭中国操控的网站,参考或编辑维基百科的不只中国人,还有台湾人、日本人、美国人、香港人、东南亚人、欧洲人等各国人士,单一特定国家是否要设转换词是该国的事,别影响到台湾等其他国家。多次径自将纳霍德卡等俄国现用地名大规模乱移是不可接受的。--WildCursive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2:27 (UTC)
(:)回应:请楼上注意维基关于海峡两岸政治用语的方针规定,将台湾、香港与中国分开并列描述为“国家”是违反规定的,这里不是你宣扬“台独”、“港独”立场的地方。你如果不同意移动到中文固有名称,可以向当初支持命名海参崴海兰泡双城子尼布楚等移动到中文固有名称并成功的人发起挑战。——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3日 (六) 13:03 (UTC)
(:)回应:按“名从主人”原则,为何大规模将中华民国乱改成台湾?--182.239.73.119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4:44 (UTC)
(:)回应:@Wildcursive: 你的留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如@蘇州宇文宙武:提到的,这里不是你宣扬政治理念的地方。另外,请你注意不要凭空乱说话,外满洲地区在百度词条几乎全部使用俄语地名,在部分地名后用括号备注。远东地区使用俄语地名并不会使得台湾独立。反之使用中文地名,也不等同于中国的领土要求。在此更多地是考虑到这些地名华人中使用的习惯罢了。否则为何旧金山也是美国官方的中文名称呢?等同于说旧金山是中国的吗?说话时还请注意逻辑。--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8:20 (UTC)
基于文明原则提醒一下,虽然有些人的确是这么认为,不过在条目中将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直接表述为同个国家也是有问题的。不过毕竟大家有各自的用语习惯,讨论期间互相尊重就好,在条目讨论如何处理问题比较有效益。另外维基百科也不是服务特定地区使用中文的人(况且当地提及现状的文献资料是否是用“赵老背”,也没人提出实质资料),所以我说去找中文来源的分布比较务实,而且绝大部分一翻两瞪眼。--KOKUYO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22:39 (UTC)
(:)回应:@KOKUYO: 香港和中国大陆直接表述为同个国家也是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啊。@Wildcursive: 的讨论页有一条留言还把西藏人和其他国家的人单独列出来?我想问此人作为说中文的是还是否愧对祖宗?以后如果有一天两岸问题和平解决,或者说国民党重新获得整个中国的执政地位,你岂不是成为罪人?说话一点头脑都没有。@KOKUYO:同意你的看法,把精力集中在讨论上比较务实。--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7:22 (UTC)
对不起,我直接把内容合在一起,没讲得很清楚。例如在亚洲足球联盟条目中,因为坚持香港、澳门一定是要作为中国的地区,所以要列在格式上有所特别对待,那么就可能是不洽当的行为。另外我还是强调,我不觉得指责任何人存在台独、港读、五毛、藏独、特定宗教思想,有助于帮助讨论。--KOKUYO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7:30 (UTC)
@KOKUYO:亚足联的各代表队怎么排列的问题并不是国家归属的问题,不可同日而语(国际足坛上英国有四支代表队,但并不是说它们不属于一个国家)。直接称香港(台湾比较特殊就不说了)为和中国并列的国家,不但不符合事实,也违反维基方针。在讨论的时候虽然可能引起不满,毕竟只是讨论,但要在条目中也这么做,那就是大问题了。不过@暖城2016-02-05:这里只是讨论,说他几句就算了,他要是敢在编写条目时也这么做,我们再采取行动也不迟。——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4日 (日) 07:51 (UTC)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个极端坚持者执意要这么做,虽然这种国家谁归属谁尽管大体上不会有争论,但也是会因这个观念足够引起排列争议,或是招来更多反向意见(辩证法正常运作中),不过这等问题发生再说。基本上条目内容依照当前可靠来源的内容方向来写,就能有效避免被单一社会教育影响。且如我前面所述,我的描述不够好,所以引起误会,再表歉意。--KOKUYO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8:05 (UTC)

(!)意见:本人对这里讨论的移动暂时持中立态度。我只想添加的是在芬兰语维基里对于被割让给苏联的原芬兰领土的地名首要命名还是原芬兰语名字,如维堡,俄语名为“Вы́борг,Vyborg”,但芬兰语里还是用原芬兰语名“Viipuri”。--万水千山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4:03 (UTC)

@TuhansiaVuoria:这个地名无论根据俄语还是芬兰语都是维堡。——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3日 (六) 14:16 (UTC)
@蘇州宇文宙武:我只是介绍有关情况在芬兰语维基的处理方法。在芬兰语维基里该地名还是用芬兰语Viipuri,而不是用俄语转译的Vyborg。--万水千山留言2016年9月3日 (六) 14:25 (UTC)
@TuhansiaVuoria:明白了,我觉得芬兰语维基的处理方式也应该引用到中文维基。谢谢!——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6年9月3日 (六) 14:30 (UTC)
@蘇州宇文宙武: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其他语言中对于曾经是本国领土的地面很多都是使用本国传统地名。--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33 (UTC)
  • (!)意见:既然是俄罗斯领土,名从主人有什么问题吗?除了“海参崴”等少数地方的中文名称比较广为人知外,其他的根据命名常规“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我完全不认为这些古地名是常用的。--Iokseng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9:13 (UTC)
(:)回应:按照你的说法:所谓“我完全不认为这些古地名是常用的。”“除了“海参崴”等少数地方的中文名称比较广为人知外。”必须要有来源,请问来源是什么?看看德语对于弗罗茨瓦夫波兹南玛丽亚温泉市,特别是玛丽亚温泉市,一个很小的地方,有德语对应地名,维基百科德语版的也用德语地名来命名。--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1:41 (UTC)
可靠来源提供你参考,另外如前所述,中文也有资料是以俄文名称称呼。--KOKUYO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2:01 (UTC)
@KOKUYO: 那可靠来源是什么呢?难道就是@Iokseng:讨论中提到的“我觉得”,“我认为”吗?说句实在话,对于外东北很多非大城市的地名来说,要提供可靠来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于你提到的“中文也有资料是以俄文名称称呼”:事实上,俄文也有资料是以中文名称称呼的啊,你看看1972年苏联因为中苏交恶而该残存的7个汉语、满语地名之前所有关于这些地名的资料全都是汉语的?没错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2:44 (UTC)
如我前述,在我看来除了Google搜索、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结果有调查数种名称的使用比例,而且都是俄文名称音译为主(至于哪个音译更常使用,可能还需要考证);我也没看到“赵老背”有提出来源使用频率比较多的理据,亦跟“我觉得”、“我认为”理据差不多。还有我不知道你是否误会我讲的,我说“中文也有资料是以俄文名称称呼”,是指中文来源文献有以直接音译俄语的地名,因此该字词并非原创。另外既然中文维基百科都是服务中文用户上,我不知道强调多民族的苏联那时候有没有提供中文写出来的资料,这还请帮忙查证。--KOKUYO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2:49 (UTC)
@KOKUYO: 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我人现在就在莫斯科,也正在学俄语,很可惜我目前的俄语水平远远不足以胜任这个任务,否则我倒是很有兴趣查一查。但是我肯定的是,野猪河等7个地名在1972年之前用的就是中文发音“Тетюхе”。既然人家官方名称就是中文发音,那当时的苏联文献是怎么称呼这个地名就不言而喻了吧。另外,既然中文维基主要服务人群是中文用户,那尊重中文用户的语言习惯使用中文读音地名也没有问题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4:10 (UTC)
我想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中文文献的使用比率,而我们是活在2016年、不是活在1972年前,这里的命名不是去推论什么历史渊源,这些在条目中增添内容及其参考资料即可。至少我们目前很明显地看到,在许多地名字典中是一致有这个倾向;而既然当前找到的中文参考资料似乎有明显倾向是使用俄文名称,我们就用那个名称,这才是所谓尊重中文用户语言习惯。当然,其他简体中文的数据库我较少使用,仍然可能有不同参考资料平台的变数、或是近期官方地图所没有顾虑到的,但我认为除非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才需要另外作其他考量。--KOKUYO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4:20 (UTC)
@KOKUYO: 活在2016年是没错,不过1972年之前的历史也是作为一个重要来源的,不是吗?难道说活在当下就要忘记历史了吗?很明显两者都要考虑,要做出个好决定不容易。要尊重中文用户语言习惯可不是仅仅靠搜索文献啊。。。难道说某个地名在某地区老百姓中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参考资料中没有提及,这就不作数了吗?这明显不公平。--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6:34 (UTC)
我们是在选择最多中文用户使用的中文名称,不是在讲什么历史,如同前述我们可以把更多相关内容塞入内文中,并且以消歧义解决。另外没有参考资料佐证,“某个地名在某地区老百姓中广泛使用”又如何佐证?而这地区如果跟其他广大中文世界使用习惯不同,却还是要坚持使用,这也是违反地域中心的原则。--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2:20 (UTC)
:@KOKUYO: 请问“地域中心的原则”是什么?另外,我说的“某地区”只是一个例子,没有说就是比如某个省的人。当然了,关于外东北的地名,东北地区人的称呼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离的近的关系。你去问一个海南人一个外东北地名还不如先问问他某个黑龙江地名是否知道。比如“老毛子”的称呼就是从东北兴起的。那按照你说的这个原则也是说不通的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7:26 (UTC)
我认为方针指引已经写得算是很清楚,而凭借著来源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地域中心的局限。且直到现在,我不懂“赵老背”如果真有如“格里戈里斯夫卡”显著使用,为何你仍未提出可靠来源使用倾向,而要持续说些跟来源无关的内容。你提出论文使用的倾向了吗?没有。你提出网页使用倾向了吗?没有。甚至你提出当地中文资料使用倾向了吗?没有。说到底,你连证明当地人都使用“赵老背”这个字词都没有提供来源证明,又要如何让人信服。如果移直提些不相关的东西,我不认为这会是有效的讨论。--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7:32 (UTC)
:@KOKUYO: 对不起,你说的话我实在是没有懂,“论文”在此指的是什么意思?来源?赫赫,这个条目是我创建的,所有的来源都已经清清楚楚列在“参考文献”中了,你可以自己去看。另外,要说提出““赵老背”比“格里戈里耶夫卡”显著使用”书面来源,这个我已经之前说过了,没办法,我找不到书面资料。那反过来呢?你可以证明“格里戈里耶夫卡”比“赵老背”显著使用”书面来源吗?哦,对了提醒你一下,是“格里戈里耶夫卡”不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哦!这个错误已经之前有人犯过了,你既然这么“严谨”要求来源,怎么连这个已经被提到过的错误都没发现呢,还请仔细阅读一下之前人的讨论,单靠这么复制粘贴可不行啊。。。--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8:08 (UTC)
:@KOKUYO: 另外,我举的关于“老毛子”的例子,又被你说成“不相关的东西”,而事实是,我说的这个例子已经打破了你所谓的“地域中心的原则”。--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8:08 (UTC)
地域中心简单而言,是指条目写作不应该偏重任何一个地区立场,而你不断以当地人使用为修改名称的理由,而非调查相关中文资料如何称呼,当然是有违反地域中心的问题。然后我看不出你的例子有何关联,研究当地的研究者自然会调查对于当地的资料,并汇整成可供维基百科使用的参考资料。是“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反正资料都在那边,之后再对照寻找哪些是音译时更常用的中文呈现方式即可。如果你有提出在当前中文世界是称呼当地“赵老背”的资料,那么当然也可以做为改名根据。然而如果你无法提出参考来源(无论是研究论文、官方资料、调查报告、文献刊物等),那么很明显的,基于所谓当地人常用这种理由而改成“赵老背”是不洽当的。另外我是说需要参考资料使用的倾向,你在条目中的参考资料要么就是俄文、要么就是历史研究(有一个网站可能因我这边网络问题打不开),又怎能成为告诉人家这就是普遍中文资料在提及该地状态时所使用的文字。
总而言之,如果认为当前使用“格里戈里斯夫卡”名称属于原创翻译文字,但“赵老背”又无法证实使用在当前提及该地时是如此使用的话,那么以苏州拿出参考资料为证据的“格里戈里耶夫卡”就会是不错的选择。--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9:48 (UTC)
:@KOKUYO: 您这是在搞笑吗?此地名的俄语表述为:Григорьевка,如果你看不懂西里尔字母,那么其拉丁转写为:Grigorievka。请问您是如何逆天地发出“斯”这个音的。犯了错误承认一下就好,其实也没什么的。“是“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反正资料都在那边”您的这个话让我想到了王勇平的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了。赫赫,犯了错误还不承认,这个就是你的不对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0:53 (UTC)
:@KOKUYO:另外,针对你提到的参考文献一说,我创始该条目的时候第一条俄语来源是有关人口的,第二条是有关邮政编码的,请问引用俄语文献,邮政编码会变吗?显然是不会的啊。。。第四条是引用"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总不能说是不可靠来源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0:57 (UTC)
:@KOKUYO:还有哦,关于你说的“地域中心原则”,我也再次阅读了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维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强调的是避免“我国”这样的表述,以及基于两岸三地特殊的政治状况下造成的称谓问题,并没有任何一条可以说明到底是命名为“赵老背”还是“格里戈里耶夫卡”,否则试问还会有当时讨论地热火朝天的海参崴命名问题吗?我之前已经强调的是“赵老背”在华人圈内仅在中国东北有一定知晓度,你去问一个海南人、台湾人,试问会有多少人会知道?就如华人范围内最早认识俄罗斯的就是中国北方人。在中国北方人认识到俄罗斯人的时候,南方人对其根本没概念。所以说有“老毛子”这个称呼从北至南的传递。又不是说中国其他地区当时对俄罗斯人有其他称号,然后被迫不准使用自己对俄罗斯人的称呼而改用“老毛子”的称呼,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懂了没?这个和以中国为中心在条目中使用“我国”而忽略其他地区使用中文的华人用户完全是两码事,请不要混淆概念。--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06 (UTC)
:@KOKUYO:关于“赵老背”的来源,条目中第三条啊,[3]没有看到吗?你也可以考虑试试把地球该名。--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09 (UTC)
我前面都已经提了,在这种命名情况下应该只用中文参考资料,而该资料也必须有效应证近来使用情况(苏州提出的资料正好符合这些要求)。而我前面也提到,我是用“格里戈里斯夫卡”去搜寻,至于更详细的内容还要逐一检查。但无论如何,研究资料才是首要考量,而不是什么当地人常用等理由。然后我建议你在仔细看方针的立意与方向,而且好像还刚好有“条目的命名仍应该采用中文可靠来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称”这句,至于可靠来源有没有包含论坛,我想其他方针指引也有提到了。最后如果因为无法提出可靠来源,就想要否定前述有人提供的参考资料,甚至转而去用字词攻击要耐心跟你讨论的其他伙伴,这样我就没办法了。--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19 (UTC)
你要理解为攻击,我也没办法了,但是事实是你简单地复制粘贴,以至于有错别字。用到现在还说“格里戈里斯夫卡”,真的是无语了,你用错的东西来搜索可以搜索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吗?你用错的关键词再怎么逐一搜索也木有用啊,还是先去验光一下比较可靠一些。--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31 (UTC)
另外,我列出的可不是论坛里随便谁都可以写的哦,而是源自于《滨海边疆区老地名》,这可是官方的啊,不是你所谓“研究资料”吗?当地人常用当然也是考虑的一方面,否则海参崴的大陆官方名称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何最后讨论下的结果是采用“海参崴”一名呢?没理由了吧。。。另外,我刚刚回你的这个例子你懂了吧。关于“条目的命名仍应该采用中文可靠来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称”,请问:是谁说的“格里戈里耶夫卡”是中文中最常用的呢?可靠来源有吗?--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31 (UTC)
你自己去看我上文上文是怎样搜寻,并有提到要更进一步搜寻书籍,而不是在那边恶言相向,这点我不需多做解释。常用原则凭借著是可靠中文来源指认,海参崴看来就是以此项原则取得共识。而如前述,我们要的是近期的资料,而你至今仍然不断拿些古地名当作当前最常使用的地名,也没来源证明近期这个古地名正被视为当地常用的称呼;从前有人把台湾称呼为福尔摩沙,你所谓拿出来源的作为就是拿那些研究过去的文献资料、或是外国过去的参考资料,就说要把台湾改名为福尔摩沙(不过你大可说当地人如此用,但台湾也仍然还是有人称呼此处是福尔摩沙,且如前述这不是可靠根据)。而苏州提出的可靠资料证明有个特定用法,或许我们还能够凭借此找出更多资料。最后有鉴于多次插入其中失礼的言语,参考方针所提供的建议,再出现建设性的意见前将不会做出答复。--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14 (UTC)
你可以说说我哪一句是恶语?我是用了很多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不好意思,但是我说的道理都在那里。对于你自己随意复制带有错别字的文字一概不承认,还强词夺理,说“是“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反正资料都在那边”,那我还可以说什么呢?对吧。你说“赵老背”是古地名,我不同意。这样的话海参崴瑷珲也都是了,这些至多是传统地名。“台湾”的使用频率对于“福尔摩沙”简直是压倒性的。所以说台湾的这个名称是没有争议的。就如你所言:“是“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反正资料都在那边”,我也想说:“是“回复”还是“不回复””,反正道理都在那边。--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31 (UTC)
这边暖大可能有些误会,K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应该先解决条目该用汉语命名还是俄语音译命名”,而解决后,若决定要用俄语音译,那此时“该用‘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还是其他的翻译”则一翻两瞪眼,找个有音译辞典就有。所以阁下一直拿“格里戈里斯夫卡”这议题打他是离题了。K他是想先解决该用音译还是汉名,剩下以决定后再说。--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5日 (一) 12:40 (UTC)
@KOKUYO:,@Liaon98: 好吧。我只能说@KOKUYO:他像之前讨论最顶层那个用户一样说一声,呀不好意思,“打错了”,“看错了”,就行了。我只能说阁下您也稍微看一下俄语表述“Григорьевка”,或拉丁转写“Grigorievka”那里有“s”的音?我实在没法理解这个逻辑“用俄语音译,那此时“该用‘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还是其他的翻译”则一翻两瞪眼”。这个绝对不是正常的逻辑啊,因为决定用俄语音译的话两者选一肯定是‘格里戈里耶夫卡’!毫无疑问啊,不是嘛。。。--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55 (UTC)
@Liaon98: 哦,原来那个最顶层用户就是你,我的意思就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正常反应至少会像你在最顶层说的那样。。。--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59 (UTC)
是的,一开始讨论的目标是要挑选过往中文名称或中文音译,而基于方针应该要以“条目的命名仍应该采用中文可靠来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称”作为主要参考。其中音译部分,现在苏州已经有提到书籍建议该地区使用的名称,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应该也可以找到更多有效资料(但由于可能受限其搜寻设计,这点要进一步查阅),另有Google搜索协助证明;而使用过往中文名称部分,则是迟迟无法提出参考资料作证外,提出的理据至多只告诉人们过去称此地为“赵老背”,现在人们以此称呼当地的理据,却是基于自己所认识的当地情况,这两者都不能成为有效的理据。因此在没有提出其他实质来源前,我认为应该是以音译名称为主。--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14 (UTC)
@KOKUYO:你从《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中找到的是‘格里戈里耶夫卡’还是‘格里戈里斯夫卡’呢?我都没有找到相关条目,请给出链接,我比较好奇你找出‘格里戈里斯夫卡’的搜索结果。--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20 (UTC)
我两个都丢,然后以条目标题为主词在这边提作为参考,但也附记可能要更进一步查阅书籍确认。至于你一直想偏离去检讨中文名称或中文音译这个问题,我就不予理会了。至少我们当前知道,苏州已经提了一个书籍作为参考依据,而赵老背这个中文名称似乎是用在中文世界的历史研究中。--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27 (UTC)
@KOKUYO: 还真够倔强的。。。动不动就不理会了。。。“苏州”到底是什么?注意要提出可靠依据,不能是“而赵老背这个中文名称似乎是用在中文世界的历史研究中。”,“似乎”等于没有说,要有信服力的理由才可以 --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38 (UTC)
因为你似乎还想要争哪个字词好,既然不断离开原本是中文名称或音译名称的主题,我就自然不理会了。苏州则为前面用户名简称,他不已经提出一个字典告诉我们这个地名的中文名称会是什么。再者用“似乎”是表达个人自知永远只能知道一部分的知识,在当前你都只用自己个人认知当作改名理由、或者只提出关于历史研究为根据的情况下,我也只能如此表达。最后如后面所述,你所提出的理据依照维基百科的方针,也不是什么有信服力的理由。大概就跟我现在说“我明明去过当地住了好几年,什么当地人都用赵老背根本是胡乱讲;当地华人早就已经直接用俄文音译称呼该地,只有少数老人家才用这种称呼”的可信度差不多。--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52 (UTC)
上面都说了攻击“格里戈里斯夫卡”是离题了,现在的重点是该用俄文音译还是汉名,至于如何音译是决定好要音译后再决定的事,一直攻击“格里戈里斯夫卡”是跳针吗= ="--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5日 (一) 14:27 (UTC)
嘿,明明自己错了还如此嘴硬,好吧。我不和你争了。那我们就当这个地名是‘格里戈里斯夫卡’了吧,我觉得既不要‘赵老背’也不要‘格里戈里耶夫卡’,我顺便通知一下版本,把“Григорьевка”改成“Григорисвка”,皆大欢喜。既然我没法证明“在东北地区”广泛使用,不代表反例就成立啊,你来证明“赵老背这个中文名称似乎是用在中文世界的历史研究中”也只敢用“似乎”也就是说根本没法推翻我我“没法证明在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结论,不是吗?--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4:04 (UTC)
第一句对我来说不太礼貌的言论,我就当作没看到算了。然而维基百科的写作都是来源说到哪就讲到哪,既然没有来源证实,那就不该出现在条目中“我们也应尽量引用可供查证和权威性的资料,以使条目的内容(尤其是有争议的话题)的中立性和可靠度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推广中,也常常发生明明有那件事情、但因为无法提供可靠来源,就无法写入维基百科中。而在这边,你无法提出可靠来源证实,也就只能以不方便收录在维基百科的态度处理。--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4:12 (UTC)
第一句我说的一点也没错吧,您对于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再坚持,何必呢?你的玻璃心啊。。。你一定要把别人对你指出错误理解为“不礼貌”我也是醉了。。。谁说没有来源证实呢?我是在之前那条回复是个比方而已。。。您啊太较真了。。。那就问您一个问题,你如何证明“格里戈里耶夫卡”更为广泛流通呢?《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只能说是一个来源而已,不能说证明具有流通性,对吧。。。另外,莫斯科时间已经5点半了,我要下班了。您那里也晚上9点半了,可以歇歇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4:27 (UTC)
开头已经说是要选择中文名称或中文译名,不断离题妨碍讨论的是你;无法提出实际参考资料,就自己推论某个论点是错的也是你;一个人实际陈述他所作行为,然后就指控他人错误也是你;说人“先去验光”、“玻璃心”的,也仍然是你。另外我也应该有说过,或许可以找到更多资料或页面是如此使用,而Google的搜寻其价值就在这里。--KOKUYO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4:53 (UTC)
@KOKUYO: 谢谢你哦,本来我说就不吐嘈是“耶”还是“斯”的问题了,既然你还是这么乐此不疲、如此执著,那我也再说两句。难道你犯了这么明显的一个错误,还硬撑着坚持这个错误,怎么能让人不觉得你是不是视力不佳呢,对吧。。。另外,我想我也已经说过了,我之前用了不少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如果是语气伤了你的心,我可以再和你说一声不好意思,不过呢,内容绝对是对事不对人的。你后来还是一再觉得我对你的反驳是在攻击呢,那不是玻璃心是什么呢?表如此脆弱啊。。。本来就是个讨论的过程,最后决定用谁支持的方案其实都无所谓,该约会约会,该工作工作,气什么气啊。。。--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07:13 (UTC)
@KOKUYO: 再说这个偏题问题哦,我之前已经说了不再说你“耶”还是“斯”的问题了,你自己也说不予回复了,怎么现在说了这么多呢,你自己太要面子啊然后自己心里憋屈,这样不划算的是你自己。关于实际参考资料,我想说我不是没有提出吧?是我提出后你根本也就没有回应。我作为“赵老背”名称的支持方,希望你可以证明““格里戈里耶夫卡”更为广泛流通呢?”无可厚非吧,本来就是个大家辩论的过程,请问您现在已经酝酿好答案了吗?否则给我的感觉就是你也办法证明,或者说没有可靠来源。--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07:13 (UTC)
苏州是上面那位“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他在上面讲:“根据《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翻译成“格里戈里耶夫卡”(Grigoryevka)。”--Liaon98 我是废物 2016年9月5日 (一) 13:54 (UTC)
谢谢,现在看到了。都可以省略成这样,我也是醉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3:57 (UTC)
你对于我说出反驳你的话,你要么就是置之不理,要不说不出话了就说是恶语,失礼的话。。。--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2:31 (UTC)
(!)意见:个人感觉诸位在讨论方针方面有一定误差……我感觉可以举英文维基的“纽伦堡”为例。纽伦堡在英文维基中条目名为“Nuremburg”,但该城德语名称为“Nürnberg”。为何英文维基“一意孤行”呢?原因在于:一,参考名从主人,纽伦堡市官方网站的英语版本拼写方式为“Nuremburg”,即可以推断这一写法得到了官方的批准;二,绝大多数的英语可靠来源(注:非GOOGLE搜索频率)亦使用“Nuremburg”,由此根据常用名称原则使用这一拼法。同样,对于“维也纳”(英语:Vienna德语Wien)、“海牙”(英语:The Hague;荷兰语:Den Haag)亦是这一道理。先前@暖城2016-02-05:提及弗罗茨瓦夫,本人参访这一城市官方网站德文版本,使用的为波兰当地名称“Wrocław”;而在几大主要德语媒体网站上进行了搜索,称呼方式都为“Breslau”。当然,称德语维基“以德语命名”并不准确,在德语环境之下“Wrocław”亦是“德语地名”,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德语媒体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事实表明他们选择了“Breslau”,所以以普遍性为重——结合了可靠来源的普遍表达方式即可称是一来源,当然如果存在争议,不妨在脚注里提及哪些可靠来源使用了这一表达。至于@TuhansiaVuoria:提及的维堡,本人对芬兰那边的了解有限,但若假定芬兰维基根据维基的要求而做出了这一决断,原因应当是在芬兰语可靠来源中“Viipuri”使用较普遍——不过假若芬兰来源出于任何原因使用“Vyborg”较多,条目的名称即当为Vyborg。
所以对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主要问题不是汉语和俄语——“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海参崴”都是汉语——而是参照如上两个标准,究竟是哪个名称得到了官方的使用,或者究竟是哪个名称在汉语可靠来源中使用频率较高(请不要根据谷歌和百度搜索结果数量参照——一个数字没有任何权威性)。本人目前暂时没有时间详细研究,希望诸位能够帮忙各处看看,研究方向是:
1)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否有一来自俄方的权威汉语命名?这一城市似乎没有中文网站,所以可能只能参考其他场合的使用状况,例如官方访问等;
2) 汉语可靠来源中倾向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海参崴?至于哪些来源可称“可靠”,在表达方式这一问题上尺度应当可以相对放宽,政治立场方面的争议相对不会太大,比如参考近年的中共媒体是如何表达的,以及其他具有权威性或可靠性的媒体又是如何表达的。--Morningstar1814留言
此外,@暖城2016-02-05:,“难道说某个地名在某地区老百姓中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参考资料中没有提及,这就不作数了吗?这明显不公平”——这就是维基百科的运行基础,听起来是不公平,但是原则就是这般。目前没有任何可靠来源提及我本人,所以根据维基百科原则我是不存在的……公平否?我是认了。当然,如果你能够找到相应的可靠来源,表明在中国民间符拉迪沃斯托克被普遍称为海参崴,这样的语段可以直接加入条目,毫无问题。至于“旧名”或“通用名”,来源找起来应当是相当轻松的。历史纵然是一个来源,但很多情况下历史来源在非历史语境之下价值是有限的——所以土耳其政府把“君士坦丁堡”正式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各国媒体也开始使用“伊斯坦布尔”,条目的名称就成了“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这一条目讨论的内容仅是其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历史,而非现今这座土耳其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道理也是相似的。--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5:54 (UTC)
@Morningstar1814: 关于“弗罗茨瓦夫”这一命名,因为涉及到二战后民族大迁移等历史问题,波兰官方是肯定不会用德语名字的。我在德国生活三年,去过弗罗茨瓦夫一次,包括和德国人的聊天中,没有一次是使用“弗罗茨瓦夫”这一名字的。好吧,这就存在矛盾了。波兰的德语名称和德国的德语名称不一样,怎么办?个人觉得,对于“弗罗茨瓦夫”这个城市来说,"Breslau"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Wrocław"(在德国几乎没人使用“Wrocław”),所以用的肯定是"Breslau"。对于纽伦堡,我想说的是,很重要一点是英语中没有ü这个音,所以引入英语必须转写,至少不可能完全使用德语版本的Nürnberg。相同的情况如:慕尼黑München→Munich等。。。--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7:27 (UTC)
说到维也纳,重点来了,由于历史原因,在匈牙利语为Bécs,在南斯拉夫语言中(塞尔维亚语)为Beč。我在塞尔维亚也生活过一个月,我的塞尔维亚语老师说是因为受匈牙利影响。在塞尔维亚说Vienna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懂的,但是你说Beč大家都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城市。所以说这是“名从主人”反例之一。那可以说匈牙利人,南斯拉夫人不尊重奥地利吗?显然不是,所以说,还是要放开眼界,多看看多了解@KOKUYO:。同样的情况还有Regensburg(德语、英语)、Řezno(捷克语)、Ratisbona(罗曼语族各语言),这和不尊重有何关联?--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7:27 (UTC)
@Morningstar1814: 关于“海参崴”命名,海参崴当地电视台中文频道也是使用这个词。另外,Youtube有中国游客拍的当地导游的讲解,用也是“海参崴”。海参崴的命名已经无须讨论了,这个之前就有,在华人圈中也几乎都在用“海参崴”这个词。现在已经没有争议了。(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7:27 (UTC)
德国之声塞尔维亚语版的一篇报道,使用的是“Beč”一词。德国之声塞尔维亚语版报道--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1:09 (UTC)
@暖城2016-02-05:本人认为在讨论维基方针时“尊重”与否没有什么太多意义,事实上连能不能转写都没有太多意义——英文维基的Göttingen就全然没有转写,Düsseldorf、Mönchengladbach、Saarbrücken和Osnabrück也没有转写——问题的核心仍旧是名从主人(非万能)和普遍用法(亦非万能)。纽伦堡和慕尼黑可能在英文媒体中一向即是转写的,所以根据传统(也可能根据主人的决定)即使用了其现在的拼法。关于维也纳我没有太多异议,即便塞尔维亚语维基百科使用的都是“Беч”,遵循原则自然是通用原则。维也纳市官方网站没有塞尔维亚语版本,但其匈牙利语版本亦自称“Bécs”,所以倒可以从中获得一定信息。
关于海参崴,目前我不太确定具体状况如何,当地中文电视台频道用法可以参考,但是需要来源佐证;YouTube拍摄视频根据维基惯例很难作为来源,即便其中内容真切;“华人圈普遍使用”亦需要来源支持,最好的确认方式是搜索一下中国各大媒体的使用状况。人民网上新闻搜索目前状况不太乐观: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要多出“海参崴”一倍,并且后者许多时候是在引用史料或者直接引用言论的状况下使用的。近期即有一篇报道开篇即提及“韩国总统朴槿惠3日在俄罗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与俄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另有一篇报道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会面上交换了礼物”,还有新闻标题直接为“日俄领导人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的。你可以在其他媒体上进行搜索,看看能不能得到相对不同的结果。--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15:22 (UTC)
@Morningstar1814: 没错,在看新闻的时候,大陆的确比较喜欢用“符拉迪沃斯托克”,很多情况下是在正文里说明一下曾是中国领土,或者传统名称为“海参崴”。不过就民间来说,“海参崴”用的较多。所以会有之前热火朝天的关于“海参崴”的讨论,个人觉得这种抉择本身就很困难,因为自然情况下,到底是用哪个地名不是这么区区几个人讨论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演变出的。这么讨论看似民主,实际则是十几亿的华人都被代表了。好吧,谁叫这就是维基百科的规则呢。--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07:00 (UTC)
@Morningstar1814: 关于德语地名,如果你会德语建议你看一下专家回答我觉得里面说得很好,包括纽伦堡-“Nuremberg”的来源,我之前也是说错了。“Nuremberg”是中世纪以来对纽伦堡最为常使用的地名。从15-16世纪起,被称为“Norimberg”,“Nuremberg”。所以说“Nuremberg”不是被英国人创造的。关于维也纳,我的斯洛文尼亚同学曾告诉我,他们称之为“Dunaj”,多瑙,非常有意思。--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07:00 (UTC)
似乎大家忽略了日本也曾经入侵千岛群岛和库页岛(桦太),也留下了一堆日式地名。那请问是否又该根据“汉字优先”原则采用日语旧地名(如以“丰原”取代“南萨哈林斯克”)?--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16年9月6日 (二) 13:50 (UTC)
@Owennson: 这个疑问我之前也有过想到过。要是这个如果要讨论的话估计会起轩然大波的,基于中国日本之间的矛盾。--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14:17 (UTC)
@Owennson: 讨论重点不是哪一种语言文字优先,而是在这一语言的权威媒体/可靠来源中哪一种表达方式使用得较多。个人猜测“南萨哈林斯克”在汉语来源中使用较为普遍;但倘若是“丰原”用得多,即便有政治争议我们也只能使用之。--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6日 (二) 15:31 (UTC)

前缀后缀消歧义

  • User:Liaon98:你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维基百科啊,去玩了三天刚回来,就看到你 我觉得这样非常清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地区哪个航空,而放在括号里的话,使用谷歌搜索经常会定向至使用频率最高,但是不是搜索者想要查询的那家航空公司。如果不注意看,经常会点开不是自己想看的那个页面。--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2:15 (UTC)
  • 终于找到这个讨论了。。。好吧,说下我的看法,我强烈赞同“趁此机会确定前缀后缀消歧义的定义并写进WP:消歧义里”。规则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就需要加以修正,规则是死的,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而进行修订。--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1日 (日) 17:24 (UTC)
  • 维基百科不应该自己替企业改名,用后缀消歧义比较恰当。“更完整而又同等清晰的名称,我们就可使用它们。”不是说前缀也可以,而是说假如某家公司全称“美国XX航空”,而经常被简称“XX航空”的话,用完整全名来避免会混淆的简称做条目名是可以的。--Reke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3:14 (UTC)
  • 条目命名有两部分组成:WP:命名常规WP:消歧义,首先命名常规,决定主要命名,如果同名出现两物歧义,才根据消歧义来加后缀,同时考虑建立消歧义项或独立消歧义页。例如美国精神航空,至少从使用中文直译的话,就叫“精神航空”,如果出现歧义,例如亚洲的和美国的,才根据地域作为歧义名来后缀消歧义,所以直接叫精神航空即可,而且亚洲精神航空还是过去名,实际上“美国精神航空”直接占用“精神航空”这个名字,双方设项作提及即可。——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9月10日 (六) 13:25 (UTC)
  • 后缀词较不符中文语境,但现形状态没有更能解决歧异的办法,以苏联海军军阶为例,“苏联海军元帅”和“海军元帅”不同,前者高一个档次,而这两个军阶使用率也差不多,以目前的后缀使用规则,可以为苏联海军元帅海军元帅 (苏联)作清楚的区分,若不用后缀处理会如何可想而知,故我支持现行的后缀规则,不支持擅自在前面加入国名,除非约定成俗、使用率相比下多的多,如“苏联红军”、“英国皇家海军”,不然在各种情况下以其原有命名直翻为优先考量。个人亦认为“白宫”通常指谁显而易见,无须特别加上“美国”两字。--Ai6z83xl3g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05:54 (UTC)
  • 个人认为后缀其实只是偷懒照抄英语的习惯。所谓前缀消歧义就是“替企业改名”的说法实在搞笑。美国白宫无疑比白宫 (美国)更符合汉语习惯。--7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3:33 (UTC)
    • 如果在汉语境里有更常用的词,可以如前头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讲的,优先引用“命名常规”而把“美国白宫”做为主条目名称。但一些美国国内的廉航并没有这种“习惯”的话,无中生有出一个“美国”就搞笑了。--Reke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4:43 (UTC)
      • @Reke:照理来说,在汉语语境可靠来源中几乎压倒性地使用“白宫”而非“美国白宫”,并且指向基本都非常明确(显然不是其他地方的白宫),所以原则上消歧义的前缀或后缀都无必要。个人感觉后缀的方式在维基内搜索和索引更为方便,比较典型的例子应当是威廉一世——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一世 (尼德兰)威廉一世 (奥兰治)威廉一世 (符腾堡)都不符合“习惯”,但便于查询,只需在搜索框内输入威廉一世然后选择正确选项即可;若使用前缀反而冗杂,且很多时候搜索者未必了解具体前缀是什么(“皇帝”?“亲王”?“国王”?“荷兰”?“尼德兰”?)。在讨论白宫这样的著名案例时可能还要考虑到其他比较不著名的例子。--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4:57 (UTC)
        • 我只是说“如果”真的有更常用的词时怎么处理,至于“实际”是不是这样……我怕深究下去变成“条目”的讨论而不是“方针”的讨论。所以我同意就白宫而言,应该是主从消歧义 (主是美国的总统办公处、从是其他地方以白宫为名者)。--Reke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5:43 (UTC)
          • @Reke:如果说搜索的话,更为常见的做法是有什么不清楚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吧。因为除了维基百科,还有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有些条目都是互相是没有的。或者说搜索引擎可以搜出一些没有及时添加到维基百科中去的最新资料。--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1日 (日) 17:55 (UTC)
    • @Jarodalien:也倒不一定——目前中文维基是两种混用,感觉有些乱,有时甚至同一类条目中都混用(如各军队)。不过原则上后缀式更容易帮助索引,如伯明翰 (消歧义)。目前尚无白宫的消歧义页面,但若有的话可添加的内容亦是不少(白宫白宫 (比什凯克)白宫 (莫斯科))。当然,有时候前缀式亦便于索引,如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欧洲贵族命名法(前提是大家希望根据爵位而非人名索引)。消歧义这东西个人认为同语言表达习惯关系不大,和编程及索引的关系却更为密切。美国白宫更符合表达习惯,但白宫 (美国)在维基搜索框中更容易弹出,其他白宫亦是如此。--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14:45 (UTC)
但实际上,“美国白宫”可以作为美国的“白宫”的重定向。很多规则别没有那么死,只是需要的时候背书一下。——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9月11日 (日) 02:45 (UTC)
    • @Jarodalien: 强烈赞同,我强烈有这感觉。因为英文或者其他欧洲语言是这么处理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中文和欧洲语言巨大的差异性,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必须考虑语言习惯。我个人觉得完全没有相关性的两个同名词汇,比如一个是SAS (北欧航空),另一个是SAS(编程语言),完全是两个类别,这种情况下使用后缀加括号比较合适。--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1日 (日) 17:31 (UTC)

命名规范的名从主人原则啊,人家航空公司明明叫 XX Airlines,中文就是 XX 航空,人家要是叫 America XX Airlines 那才应该改名叫美国 XX 航空。--—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FRDian对话贡献)于2016年9月11日 (日) 22:18加入。

  • @FRDian:规则是死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命名条目时要考虑更多实际情况。另外,希望你移动的时候注意仔细看。“亚航飞龙航空”和“英国特大航空”都被你错误移动了,下回注意。--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1日 (日) 17:58 (UTC)
  • 条目名称应“名从主人”,优先使用条目主体的官方名称,除了能够反映条目主体发布的名称,也减少不必要的命名争议,其他常用的别称可使用重定向处理。消歧义内的条目名称应与目标条目名称相同,因此消歧义名称同样是名从主人。至于上面有意见认为白宫应使用“美国白宫”,然而目前中文维基以至英文版都没有同名条目。此外,不使用官方名称,或会有人认为“华盛顿白宫”,甚至“美国华盛顿白宫”更能反映其地理位置,任由编者自定其名,将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命名争议。--Thomas.Lu留言2016年9月12日 (一) 03:06 (UTC)
其实大方针而言,是先以命名常规定下最基本的名字,然后遇到同基本名的话再按照消歧义处理,但实际上操作仍有部分是另行约定的。不过一般情况下,公司类条目公司自己不公布官方中文的话,就直接按原名中文直译来确定最初命名,然后一些辅助性的非正式命名或者方便性的命名使用重定向来实现的。——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9月12日 (一) 07:58 (UTC)

估计这也套路不出什么结果,来投个票吧,

  • 支持将以消歧义用的相关国家名移、时间等移至条目名前,例如”XX 航空 (美国)“移动到”美国 XX 航空“的,投(+)支持
  • 支持将以消歧义用的相关国家名称、时间等放置在条目名后并用半角括号包上的,投(-)反对
  • 条目名维持原状,恢复为上面那名用户的移动至原来版本的,投(=)中立
ping 一下相关用户(笑@Liaon98暖城2016-02-05JarodalienRekeCwek:@John Doe 120Morningstar1814Thomas.Lu:。#ForeverLove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全心付出 2016年9月14日 (三) 13:19 (UTC)
    • @FRDian:上面那名用户是谁?我觉得吧,这投票固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不过就这么几个人的话还是显得太少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13:29 (UTC)
      • 提醒您一下,对于这个问题,再多 ping 我一次,我就按照WP:骚扰提报 VIP。#ForeverLove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全心付出 2016年9月14日 (三) 13:39 (UTC)
        • @FRDian: ping一下在我看来只是类似于@功能啊,我完全没有恶意的,你发出了投票邀请,我回复的时候ping一下你有很过分吗?发而给我的感觉是你非常不礼貌。我刚来维基百科2个月这样,你看看你这个态度,你这个哪里是提醒啊。。。动不动就拿出条款警告,这个算是什么意思呢?我感觉你就是刚刚又看到我编辑了心里不爽了吧,我刚刚可是基本只是把一些没有中文名的航空公司翻译成中文了而已,完全没有乱移动哦,要是你想提报就提报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13:46 (UTC)
        • 还有哦,你设置的选项很有问题。“*条目名维持现状,恢复为上面那名用户的移动至原来版本的,投(=)中立。”这个我怎么看也是等同于“反对”啊。。。而且这么说吧,如果说要改就要一起改,而不是就改我的,比如南非连结航空,这个条目是我刚移动的,原名是“南非航空连结”这个名字不知所云,所以我改了。重点是这个航空公司英文名是“Airlink”,南非两字也是之前作者加上去了,那按你的逻辑,我加的前缀要该,原先存在的不用,这个不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嘛。。。--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13:59 (UTC)
        • 另外,WP:骚扰里开头就写着:“通常以恐吓威胁首要对象来达到目的。”我对你恐吓了吗?我怎么觉得反而是你在以投诉我的名义恐吓我呢。。。--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14:02 (UTC)
          • (:)回应,“规则是死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你的原话送给你。就这一个破事你已经@我6次了,如果你旁边的一哥们一直不停地跟你说一件事你烦不烦烦不烦?我说的维持现状的意思是恢复到未被你破坏搞乱之前的版本,或者换句话说,维持原状。#ForeverLove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全心付出 2016年9月14日 (三) 17:41 (UTC)
            • @FRDian: 嘿,我还真没搞懂了,我这个“规则是死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和你要投诉我这件事有什么关系。拜托你说话有点逻辑行不行。你看看,我只是说规则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的。你倒好直接已经认定规则按照你想的方案修改好了,就可以投诉了是吧,这个逻辑很强盗啊。。。@你6次这个是等于恐吓你6次了吗?这个只是相当于给你提醒你有新回复了6次,烦吗?我觉得不烦啊,你点开一看知道是谁发来的觉得烦不看就行了啊。。。换句话说,你客气点好好说话,比如说“请你不要这么经常ping我,可以换种方式提醒我”问题倒反而好解决,你这口气实在是不大适合来维基百科讨论区讨论啊。。。另外,说话先长个眼行不行呢。。。你说我破坏哪条了呢,请列举?不用这么黑白颠倒还估计放块遮羞布,想说“恢复到未被你破坏搞乱之前的版本”直接说就行了嘛。。。你自己已经破坏了亚航飞龙航空英国特大航空你怎么不说呢,另外,你精力怎么不集中在修改错误上面?你看看我修改了多少错误/或者完善条目,比如南非连结航空澳亚航空 (1990年)‎澳亚航空 (2001年)‎(这个之前打错了打成2006年了,谢谢A2093064和AT帮忙修改)、 尼基航空(修改了归属地,不是德国航空公司,是奥地利的)、水瓶航空‎诺斯航空‎,太多太多了,都是积极贡献,你呢?我已经发现的就有2条乱删记录了哦?你有空怎么不和我一样完善一下这些条目中的明显错误呢?‎--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20:49 (UTC)
            • 还有哦“我说的维持现状的意思是恢复到未被你破坏搞乱之前的版本,或者换句话说,维持原状。”这句话除去你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未被你破坏搞乱之前的版本”,“或者换句话说,维持原状。”也是不合逻辑的。这个就如我之前说过的一样,如果是恢复到我修改之前的版本的话,就根本不是中立,而是反对。况且之前的版本还是存在非常多的错误的,我也一并修改了。再说改名,你呢,还是要自己认真看,比如迈克航空的来源清清楚楚在条目中写着“(MK是取自创办人的姓名首个字母-“迈尔克”与“克留格尔”)”,你偏说这个中文名字没有来源。所以说呢,先仔细看,再决定别人有没有乱改,这样不会错吧。。。关于这点,我已经在Liaon98的讨论页回复过你了,你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21:00 (UTC)
    • @FRDian:个人认为现在即以投票解决实在太早,对于解决问题无益,建议进一步讨论再说。我们提及的例子实在太有限了,涉及领域显然还不够广,尽可能穷尽可能性,看看能不能达成妥协和共识,实在不行再投票解决(虽然本人原则上不是很喜欢“民主制”解决维基问题……过去有太多讨论最后都以投票草草收场了)。--Morningstar1814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16:15 (UTC)

关于“外国式中文”的命名

中文维基中有不少外国人的条目命名为“地方的人名”,该些名称并不符合中文使用的习惯,也不符合标题简洁易明的方针。大家认为应怎么处理?--【和平至上】《💬》《📝》 2016年9月28日 (三) 11:34 (UTC)

Wikipedia:命名常规#地名的适用范围是否包括行政区划衍生的条目?

  • 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江苏交通是否应当移动至江苏省交通
  • 也就是说,该章节是否对于区划自身以外的其他条目,或者说“派生”的条目(“子”条目)有效。
  • 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得出基本通用的结论,而非仅限于地名:即“子”条目的名称中、“母”条目的部分是否应与“母”条目一致——至少在不涉及消歧义的情况下。

--达师 - 345 - 574 2017年2月23日 (四) 09:19 (UTC)

建议WP:NAME命名惯例加入优先次序

如题。“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必须精准简练”与“使用全称”本身就有矛盾。--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17年7月30日 (日) 13:27 (UTC)

要看条目性质吧?例如政府单位或机关就比较适合使用全称,如果强制加入优先次序可能会有问题。-Jack.T 2017年7月30日 (日) 13:37 (UTC)
甚至有时连“使用中文”也和“名从主人”冲突,例如韩国铁道施设公团/韩国铁道设施公团。拥有中文网站的官方名称不遵守中文语境的名字,中文维基百科似乎有共识以“使用中文”凌驾“名从主人”,User:Howard61313说的。--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17年7月30日 (日) 13:57 (UTC)
看命名冲突和使用中文部分。使用中文说明了除非语源原文比中文更常用;而冲突中提及在满足“名从主人”下,所有候选全地区均常用则使用此,其次是有地区常用差异的依照“名从”决定。——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7年7月31日 (一) 06:56 (UTC)
一个两岸都没有常用名,名称混乱不堪的情况就没有这一回事了。--owennson聊天室奖座柜2017年7月31日 (一) 08:23 (UTC)
  • 上面这个想法虽不错,不过仍(-)反对,条目性质的确是其中一个要考虑的,另外有些官方名称为条目名称也是有部分维基人或读者会在乎的。再(~)补充:强制规定条目名称要取什么似乎会很容易将低编辑或者改善的意愿,又如台风专题那更不用说了--Z7504留言2017年8月1日 (二) 11:32 (UTC)
  • 既然楼主诚心诚意的发文了,我也说的点想法吧,可以供下面和未来的讨论参考:
    • 各地汉语差异命名冲突 - 先把这个提到前面说,页面实体标题无疑适用命名常规,那各地区词的转换标题能否套用本规则,目前方针没有明示。
    •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 - 本节第二段要求“命名不应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我无法理解为何该要求要放在本节标题下面( ╯□╰ )
    • 必须精准简练使用全称 - 二者可否考虑合并成“精准且尽量简练”?比如“在大部分人知道、不会混淆的情况下,应当以最简洁的名称做标题。但若该简称只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使用,或会和其他事物混淆,则应使用较长的名称或全称。”另外英语版精准和简练是分开的,毕竟不是所有词汇都像“苏联”那样,二者不少时候只能得一,此时是要精准还是简练也成问题。
    • 名从主人 - 是否应当改成“官方中文资料中的中文名具有优先权”?规则解释清楚的表明,该规则旨在提升官方中文名称的权重。但就像题主所言,不少编辑只会根据“名从主人”四个字解读方针,以为官方英文名也适用此规则。
    • 还是名从主人 - 主人的名称只能有一个吗?主人的文件中同时使用简称和全称,而且简称使用的都比全称多,又该从哪个呢?主人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有不同中文名称,那香港的中文名是只对香港繁体用字模式有效吗?
    • 二提命名冲突 - 承上,该规则似乎假设“名从主人”里主人名只有一个,我认为这样的规则很多时候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A是某外语电影在台湾的官方中文名,并且在台湾常用;B是该电影在中国大陆的官方中文名,并且在中国大陆常用;C是该电影在香港的常用译名,该电影没在香港上映,而条目一开始创建名用的C。现在套用命名冲突规则,会发现A和B都满足第2项“名从主人+个别中文区常用”,之事规则无法确立唯一的实体条目名,最后只好因现有命名规则不足消极维持现状。当然在ACG领域这个问题可以轻松解决,先判断实体命名归属(香港),然后对该区域所有名称套规则轮一圈,得到最后得到实体标题(C)。虽然结果一样,我觉得全局命名常规可以参考这一做法,解决问题主动一些。
    • 使用其他语言时 - 不得不使用外文时,罗马拼音是否优先于非拉丁字符?如小岛あきら vs. 小岛Akira。--风中的刀剑2017年8月6日 (日) 06:13 (UTC)
    • Consistency(保持一贯) - 英文维基有类似条目命名模式一贯的原则,而我们制定的包括专题格式手册在内,也是希望类似条目风格一致。虽然像Z7504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但这点也值得考量。
  • 最后回到题目。包括Jack.T说的政府单位或机关,以及现在ACG专题的作品条目,一般都是以全称命名的。按照现行的规则不分先后,不管想用全称还是简称,都能找个框往里装,分先后反而只能使用简称了,这也许正是现行方针的魅力吧╮(╯▽╰)╭ --风中的刀剑2017年8月6日 (日) 06:13 (UTC)

命名常规

    • 例一:公司行号是“科百基维株式会社”,创建[[科百基維 (公司)]]条目;创办人是“科百基维”,创建[[科百基維 (科百基維 (公司))]]条目;同时有一位政治人物是“科百基维”,创建[[科百基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条目。
    • 例二:公司行号是“基维株式会社”,创建[[基維]]条目({{Otheruses|subject=公司行號|other=香港地名|科百基維 (香港)}});香港地名是“基维”,创建[[基維 (香港)]]条目。/香港地名是“基维”,创建[[基維]]条目({{Otheruses|subject=香港地名|other=公司行號|科百基維 (公司)}});公司行号是“基维株式会社”,创建[[基維 (公司)]]条目。

--一生只爱动画留言2017年8月8日 (二) 22:05 (UTC)

这个说的怎么全是消歧义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7年8月9日 (三) 03:59 (UTC)
加入按语。--J.Wong 2017年8月9日 (三) 05:08 (UTC)

严格执行公司行号惯例

Category:中国公司及其子分类内大量条目标题违反了WP:COMPANY。--一生只爱动画留言2017年8月8日 (二) 22:05 (UTC)

@一生只愛動畫:请不要胡乱把本页面加入分类"中国公司"。 4279父亲节 2017年8月10日 (四) 11:52 (UTC)

为什么谷歌条目没有使用其中文名?

RT,无论是Google,还是其提供的一些有常用中文名的服务,根据命名方针应该使用其中文名才对。--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5:43 (UTC)

应该是常用名称原则。-游蛇脱壳/克劳 2017年11月11日 (六) 16:05 (UTC)
可是谷歌并不是不常用,而是生活、新闻中等大量使用的。同理还有安卓。--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03 (UTC)
很奇怪的是微软条目的名称就是微软,所以强烈建议移动Google谷歌。--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05 (UTC)
每个条目本就相异,同样的问题也可以是“很奇怪Google条目的名称就是Google,所以强烈建议移动微软至Microsoft”。在Google条目上,在下认为采最常用名称Google是合理的。——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08 (UTC)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在说阁下所说的不合理,而仅是在说明使用Google是可行的、可以被理解的及可以被接受的。——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09 (UTC)
Google谷歌都很常用,但是前者不是中文,后者是,所以后者更为恰当,因而你说的“很奇怪Google条目的名称就是Google,所以强烈建议移动微软至Microsoft”不成立。google明明有其常用的翻译,却出现Google云平台这样的条目名称,实在是非常不伦不类。--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13 (UTC)
并无觉得不伦不类。 Abacn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14 (UTC)
在台湾,“Google云端硬盘”这样的用法极为常见,使用Google者抑远较使用谷歌者多出不少,都很常用并不代表两者常用的程度没有分别,不论就台湾或就全球范围来看,在下认为“Google是最常用用法”这样的判断没有问题,而在下也并不认为有何不伦不类。——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17 (UTC)
但是问题是在Google谷歌两者都常用,或者很难说谁更常用的情况下,肯定是先用中文名称的,这也是命名方针里面写着的,个人认为既然是维基百科里面的条目就要尽可能遵从方针,本人实在没看出谷歌条目有什么特别理由可以违反“使用中文”这一原则。--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20 (UTC)
“或者很难说谁更常用的情况下”哪里困难呢?——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21 (UTC)
因为比如你说在台湾更常用,我觉得在大陆,或者是欧美华人圈IT从业者里,“谷歌”用的根本比英文的google多,如果你要搜索哪个词用的多,一个是中文,一个是拉丁字母,你怎么比?--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26 (UTC)
在下的说词可以Google搜索结果数作为根据,然而从“如果你要搜索哪个词用的多,一个是中文,一个是拉丁字母,你怎么比?”看来,所以阁下似乎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证明谷歌用的比Google多?那么阁下是如何断言的?如果阁下没有可靠的基础,又该如何要求移动?——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32 (UTC)
我没有否认过google一词在中文中频繁被直接使用,但是谷歌一词用的很多无需置疑,不说大陆媒体搜狐、新浪等等,欧美媒体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包括新马媒体星州网都大量使用谷歌一词,特别是《华尔街日报》中的那篇文章,为什么大众在维基中是大众,而谷歌不是谷歌?所以说我可以证明谷歌被世界广大媒体接受,但是我没法证明谷歌比google用的更多。既然你说“在台湾,“Google云端硬盘”这样的用法极为常见,使用Google者抑远较使用谷歌者多出不少”,有数据支持吗?--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39 (UTC)
其他不说,但但在有常用译名,甚至是官方译名的情况下不用中文,就违反了命名方针。--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40 (UTC)
阁下不知道Google可以设定搜寻结果来自的地区吗?只要阁下将地区设定为台湾,就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 谷歌:约有 2,030,000 项结果;
  2. Google:约有 298,000,000 项结果。
就上开数据可知,Google与谷歌在台湾的使用量差距是146.79倍,显示Google在台湾极度、压倒性地常用于谷歌;在下已经提供数据了,希望阁下也能提供。——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19:45 (UTC)
我当然知道,不过无论是瑞士版还是台湾版的谷歌,在设置高级搜索之后,根本就没有显示搜索结果,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另外,你有确保用google作为关键词搜索的结果都是中文吗?最后,谷歌作为google的官方译名,使用官方译名的考量(名从主人)是排在“常用名称”之前的,见维基百科:命名常规。--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19:59 (UTC)
首先,在下的Google跟阁下的Google是一样的,在下设了高级搜索就有,阁下设了就没有,有这种事么?这样的技术问题在下帮不了,请自行洽询Google公司;第二,关于“你有确保用google作为关键词搜索的结果都是中文吗?”的质疑,值得一提的是Google也有提供限定搜寻结果语言的功能,在台湾及中文网页限制下,搜寻结果呈现如:
  1. 谷歌:约有 2,120,000 项结果;
  2. Google:约有 41,800,000 项结果。

差异约20倍,依然为极度悬殊的差距;第三,在下并未见到有所冲突之处,在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的情况下,本就可以使用原文命名。 ——Aotfs2013 留于 2017年11月11日 (六) 20:11 (UTC)

数据已确实证明在台湾google确实比谷歌常用,不知为何阁下仍然要继续重复这鬼打墙般的行为呢? --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1日 (六) 20:25 (UTC)
敢问阁下是认为WP:命名常规中哪一条符合现下的情况了呢?wp:命名常规 #使用中文的第一句即是“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译在中文中更加常用”,眼下的情况确实在台湾地区原文使用率较译名高,确实不符合必须“使用中文”的规范。其次,阁下对于在下的发言似乎有过于曲解之嫌,在下并无要求停止讨论,仅仅是对于阁下不断要求阅读常规却又不确切说明的行为感到不解而已。 --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1日 (六) 21:10 (UTC)
所谓“名从主人”指的是在“使用中文名称成立”的状况下需使用该组织所公开使用的名称,若是“使用中文”已不成立了,何来的“名从主人”呢?而方针中提到,条目命名应当首先使用大多数中文使用者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阁下所提到的大陆、港澳、新马等地之使用情况,不知阁下是否能提出证据证明这些地区使用“谷歌”译名的比例能使总体使用者的比例高于“google”呢? --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1日 (六) 21:40 (UTC)
    • 注意:““使用中文”已不成立了,何来的“名从主人””这是不对的,维基百科:命名常规里根本没有说过“命名惯例”中“使用中文”先于“名从主人”。“大多数中文使用者最容易理解”的当然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另外,我上面提到过的新闻就已经是很好的例子证明谷歌一词在新马、大陆和欧美媒体中文频道的通用性了,你可以看一下。--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22:05 (UTC)
阁下若是认为“谷歌”在所有中文用户中使用的普遍性高于“google”,请提出确切数据证明阁下的理论。阁下所提出的新闻页面仅能证明该报社编辑使用“谷歌”更胜于使用“google”,并不能代表全体中文使用者。 --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1日 (六) 22:24 (UTC)
“认为“谷歌”在所有中文用户中使用的普遍性高于“google”,请提出确切数据证明阁下的理论”这哪是简单做一个上网查查就能查清楚的,这都可以当做事一个课题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何必把这个话题发在这里?反之,你是否有能力证明““google”在所有中文用户中使用的普遍性高于“谷歌”,请提出确切数据证明阁下的理论”?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来这里讨论的目的是参考是否符合《命名常规》,而不是天马行空凭自己主观意愿。新闻是我能想到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除了新闻你还能想到其他什么参考因素么?--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22:30 (UTC)
另外,还是我之前提到过的wp:命名常规 #命名冲突里面清楚说明了各个因素重要性了,希望接下来的讨论可以围绕《命名常规》来进行。--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1日 (六) 22:30 (UTC)
话题从来没有离开过wp:命名常规,在下方才便有提到了,需优先使用大多数中文使用者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而此讨论的内容便是“google”与“谷歌”何者方为最多使用者最易理解之名称。至于何者能更优先于单一篇的新闻作为证据证明,若是阁下有在注意,Aotfs2013便有列出限定中文之内容资料,其搜寻的目的即为筛选出所有使用中文之网络使用者,再从中筛选出含有“google”亦或是“谷歌”之页面,在下认为此笔资料便足以证明google并无改名之必要。而既然是阁下发起讨论此条目是否有更名的必要,在下好奇为何阁下为何并无证明两者常用程度的能力。 --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1日 (六) 22:50 (UTC)
Aotfs2013之前对命名常规可一直是在回避的。的确是我提出的讨论,但是我以上说的重点在于很难从数据上总体来判断所有华人用户到底是用哪个更多。因为其实深究一下你会发现,谷歌中搜索“google”,尽管你高级设置为繁体中文,但是你把搜索结果随便看一下就知道,很多页面诸如例子1例子2这类看上去是属于网页的中文版里的,本质上却完全没有翻译完全是英文原文的,这种能算在搜索结果里面吗?所以你之前通过谷歌搜索出来的结果,对于“谷歌”还是“google”非常不准确的,不能作为支持使用“google”的依据。--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0:29 (UTC)
我看不出Aotfs2013有回避命名常规的意思,相反的其似乎不断的就命名常规的规范提出证据。而就阁下所提出的例子讨论,若是搜寻同时具有“google1”及“谷歌”的页面,共有1,020,000笔搜寻结果,扣除这些页面,数据更正为
  1. 谷歌:约有 1,100,000 项结果;
  2. Google:约有 39,780,000 项结果。

“google”的常用度仍然比“谷歌”高上许多。--NHC、我不是NPC ~!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2017年11月13日 (一) 13:24 (UTC)

  • 使用GOOGLE引擎,限定中文网站搜索,限定关键字搜索,“GOOGLE”获得44,700,000 项结果,“谷歌”获得1,030,000项结果。会造成差异的问题恐怕不是惯用性的问题,而是在于政策。两岸政府都有规定公司注册不得使用外语(GOOGLE台湾的正式登记名称就是美商科高国际有限公司),然而中国政府规定较为硬性,即使宣传等作为都不得使用外语(虽然登记名称是美商科高,但是在台湾的活动一直都是使用GOOGLE作为标语),最后才折衷发展出谷歌这个不损及品牌连贯印象又符合规定的方案。风鸣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02:47 (UTC)
(~)补充[4]我记得广电总局有这个规定:“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因此大陆的新闻都受此影响。Abacn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05:30 (UTC)
在大陆,个人观察日常生活中谷歌用的肯定比google多。--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0:32 (UTC)
大家都散了吧,去搜寻一下都能够知道香港和台湾的谷歌官方都是用Google的。-【和平至上】💬📝 2017年11月12日 (日) 10:13 (UTC)
这就奇怪了,“香港和台湾的谷歌官方都是用Google的”,大家就要散了?第一,香港和台湾可以代表所有说中文的地区?第二,官网使用拉丁字母名称,在维基中使用中文的条目多了去了。--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0:30 (UTC)
香港台湾当然不代表所有中文地区,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可以通过转换解决,而实质标题应该采用哪一个,有一个更好的标准:先到先得。既然都常用,那就先到先得。—AT 2017年11月12日 (日) 11:04 (UTC)
  • 我同意分地区考虑,这个没有问题,不过对于所谓“实质标题”,我觉得用中文名字更为合适,毕竟是中文维基,而且谷歌在香港台湾也不是完全就不用。--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1:16 (UTC)
  • {{TA}}模板弄个zh-cn:谷歌;就解决了吧?--Liaon98 我是废物 2017年11月12日 (日) 12:40 (UTC)
    • 我觉得是这么个解决方案,但是希望“实质标题”是谷歌,而不是google,原因是这是中文维基,在港台google用的多,大陆新马“谷歌”用更多,总体而言差不多的情况下,应该着重考虑使用中文这一规则。“如果一个条目所描述的主体事物,它的拥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资料里有出现到该事物的中文名称的,一般使用该中文名称”如上所言。--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3:00 (UTC)
不要擅自以为代表马、新地区,这里的中文媒体生态,这类科技新闻几乎是转载外媒文稿,虽然“谷歌”和“google”都有在用,但没有证据表示“谷歌”会有比“google”更多人用,有时候写“谷歌”后面还要注明(google),只能说是50/50
  1. 谷歌 google site:.cari.com.my谷歌 -google site:.cari.com.my-谷歌 google site:.cari.com.my
  2. 谷歌 google site:.sinchew.com.my谷歌 -google site:.sinchew.com.my-谷歌 google site:.sinchew.com.my
  3. 谷歌 google site:.chinapress.com.my谷歌 -google site:.chinapress.com.my-谷歌 google site:.chinapress.com.my
  4. 谷歌 google site:.enanyang.my谷歌 -google site:.enanyang.my-谷歌 google site:.enanyang.my
  5. 谷歌 google site:.orientaldaily.com.my谷歌 -google site:.orientaldaily.com.my-谷歌 google site:.orientaldaily.com.my
  6. 谷歌 google site:.guangming.com.my谷歌 -google site:.guangming.com.my-谷歌 google site:.guangming.com.my
  7. 谷歌 google site:.kwongwah.com.my谷歌 -google site:.kwongwah.com.my-谷歌 google site:.kwongwah.com.my
  8. 谷歌 google site:.seehua.com谷歌 -google site:.seehua.com-谷歌 google site:.seehua.com
  9. 谷歌 google site:.ocdn.com.my谷歌 -google site:.ocdn.com.my-谷歌 google site:.ocdn.com.my
  10. 谷歌 google site:.zaobao.com.sg谷歌 -google site:.zaobao.com.sg-谷歌 google site:.zaobao.com.sg--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5:12 (UTC)
名从主人的话,“美商科高”是google台湾分公司的注册商号[5],“谷歌中国”是google中国分公司的注册商号。google服务品牌的简、繁中文界面,名称都是“Google”[6][7]。既然这样,google中国是“谷歌中国”、google还是“Google”。--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6:35 (UTC)
回到Google Inc.的网页去找答案,他们的中文页面都是用“Google”,如此一来“Google”符合名从主人、先到先得、常用名称原则,维持现状又何妨。--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8:23 (UTC)
“常用名称原则”符合了?在台湾是的,在大陆根本不是;”名从主人“的话,请告诉我,有人告诉过你06年定的谷歌中文名失效了?微软条目名是中文名,其官方网站也是微软网页也是用的Microsoft,按照你的逻辑是否要移动到Microsoft?这回没话了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8:31 (UTC)
谷歌和微软有什么关系?没错的话,微软好像是符合先到先得、约定俗成和常用名称原则。没人说过,但google自己本身也不常用。我不知道“Google”在中国是不是常用,不过在马新地区是常用,港澳台似乎也是。--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9:25 (UTC)
你这理解能力真是。。。我拿微软来类比谷歌的例子,这就是两者的关系懂了吗?你自己说“回到Google Inc.的网页去找答案,他们的中文页面都是用“Google””可是人家微软主页也不用“微软”二字,现在这个逻辑清楚了没?--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3日 (一) 17:35 (UTC)

---

  要脸,别打!这已经是2006年的旧闻,当时谷歌中国有大好风光,现在搜遍www.google.com的简体中文界面也不见“谷歌”一词,既然连google本身都不再言“谷歌”,您又何苦强加上去呢。“谷歌”还是回归“谷歌中国”吧。--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6:10 (UTC)
我觉得谷歌退出中国大陆不代表“谷歌”的官方名字一起跟着失效。如果我没看错的话www.google.com里面你说的没用谷歌二字,还请你先看一下这篇文章,以前谷歌标识右下角在大陆显示的是“谷歌”,其他地方显示的国家名,现在不管是什么版本,什么都没有。这么说“既然连google本身都不再言“谷歌”,您又何苦强加上去呢。”说不通了吧。--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6:48 (UTC)
实际就是这样,Google Inc.只有中国的分公司称作“谷歌”、台湾的分公司称作“科高”,其余一律(包括总公司)称作“Google”。Google Inc.本身只有在涉及中国、台湾分公司事端的页面时,才有用“谷歌”、“科高”的名字,不然在任何中文页面都是称作“Google”。由始至于,google本身就是“Google”完胜“谷歌”、“科高”。--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8:12 (UTC)
首先,注意两岸用词,其次,“不然在任何中文页面都是称作“Google”。”是不成立的,不知道你以前注意过没有,你在西班牙谷歌切换到中文,那么右下角显示的西班牙,根本不是你所说的“不然在任何中文页面都是称作“Google””。另外,06年的官方用词“谷歌”是谁和你说随着谷歌退出大陆而失效的?--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8:19 (UTC)
我没有说“谷歌”失效,谷歌信息技术还有运营,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办公室,只是说Google总公司用这个名字时有局限性,Google总公司是“Google”,中国分公司才是“谷歌”,不是像中国媒体一律称“谷歌”。--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8:49 (UTC)
是的,没错。“Google总公司用这个名字时有局限性”这句话如果换到微软头上,微软有发布过针对你所谓的“总公司”的中文名吗?据我所知是没有。那这么说为什么微软是微软不是Microsoft呢?我刚刚发的链接中有这么一句话:“昨天,Google 发布了我们在全球唯一的非英文品牌名称 – 谷歌。”,都已经说了品牌名称了,怎么能还分总公司不总公司呢?谷歌品牌只有一个。--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9:20 (UTC)
我不太确定除了这则涉及中国事务的声明之外,google网页还有哪里提到谷歌?有提到科高的是台湾分公司的广告程式条款,但台湾的政策还是用google的名字。--O-ring留言2017年11月12日 (日) 19:35 (UTC)
前一个星期看本地新闻也看到直接叫Google而不是谷歌,显然符合“使用中文”的例外?——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7年11月13日 (一) 01:38 (UTC)
请看这条:“时间优先的规则:我们选择条目第一个重要版本采用的命名方式作为条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他命名都重新导向到这个主要命名上来。”,Google在香港和台湾均符合命名常规,因此根据这原则,应以Google作为条目名称。此外,Google在香港和台湾均采用“Google”,Google已经几乎退出了中国内地市场,你也会说是以前会用“谷歌”吧?你举来举去的例子都是很多年前的了......--【和平至上】💬📝 2017年11月13日 (一) 12:24 (UTC)
注意两岸关系用词!为什么一直强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以前会用“谷歌””根本不是,现在用谷歌的大有人在。按照你这个逻辑,是不是倒闭的公司(如最近的柏林航空),要移动到英文?“退出市场=名字也失效”这个逻辑根本无法自圆其说。--暖城2016-02-05留言2017年11月13日 (一) 17:35 (UTC)
Google 趋势中,"Google"关键字的搜索指数一直都高于"谷歌",百度指数近90天的搜索指数中"Google"为66,920,"谷歌"为39,520。大数据才是最有说服力的。--202.144.192.234留言2017年11月14日 (二) 03:50 (UTC)
  • 即使在中国大陆,很多从事IT行业的人也习惯说Google,不会故意说"谷歌"。所以我看来使用Google作条目名称也不是对大陆地区有什么坏处。--120.230.156.38留言2017年11月14日 (二) 18:47 (UTC)
  • (-)反对:如果引用命名常规已经没法达成共识了,那么我想问: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个标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不论标题是什么,反正读者搜索“谷歌”和“Google”都能链接到这里,为什么非得改个名字?难道一定要用改名体现我们对于方针共识的遵守吗?我相信,制定命名常规的本意,是为了避免一些难以接受的标题出现,例如“Albert Einstein”,怎么看都很别扭。但是上面的讨论已经指出,“Google”在中文中用得一点也不别扭,那么就没有更名的必要。--Tiger留言2017年11月25日 (六) 02:05 (UTC)
  • @暖城2016-02-05:虽然赞成您对条目名称中文化的愿景,但“谷歌”能代表Google这点确实已经变化,只是大众为了方便才会用中文名称呼和书写(就如媒体有时称脸书)。参考谷歌中国中就2015年9月更换logo的记述,Logo中的“谷歌”字样消失已基本代表被降格使用了。另按WP:命名常规#命名冲突,1不符合,仅中国大陆平常称呼谷歌;2符合,应采用名从主人;3无关,Google普遍使用;4无关,主人有赐名。所以按2,应该使用名从主人且各中文地区均有通用的Google而非局限性的“谷歌”代表全球的Google。微软少称但不是极少自称微软,如微软官方商城;具体名称使用看个例与共识,某个FAQ找不到了,是说不要以“其他条目是这样”作为理由。此外,搜索引擎结果数应仅作参考,比如“Google”全球通用(且网址等可能匹配),而“谷歌”局限于中文圈,所以前者肯定比后者多。--YFdyh000留言2017年11月25日 (六) 07:42 (UTC)
  • 明白阁下的意图,但是就如楼楼上所说,标题并没占有其庞大的重要性,重要的还是给予读者明白整体文章内容。而且再如此以各自的论点争个高低起伏,也得不到一个所以然来。毕竟多数认为 Google 实用性更高,遍及的世界范围更为广泛呢。(PS:我来自马来西亚,身边的老师朋友都用“Google”,况且新加坡人多使用英语沟通,Google常挂在嘴边,并不如阁下所说新马多用“谷歌”吧?)Ginson Lim 2017年11月25日 (六) 14:19 (UTC)

命名常规

关于Wikipedia:命名常规,根据“名从主人”、“时间优先”和“常用名称”这三个原则,是否有优先级?以一部戏剧做举例,假使条目事先以“香港”外购公司的译名建立,但制作公司在“亚洲区”(台湾、香港等)使用了另一个名称,是该选择“先到先得”还是“名从主人”呢?另外,根据规则中的第2点跟第3点,是指如果官方翻译普遍不被熟知,可以被其他取代吗?(看了之前的讨论,实在一头雾水,在编辑时又很困惑  囧rz...)--Atana goodwin留言2017年11月24日 (五) 16:50 (UTC)

看命名冲突章节。——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7年11月25日 (六) 01:23 (UTC)
@cwek:我就是看了Wikipedia:命名常规#命名冲突(“名从主人”、“时间优先”和“常用名称”三原则)加上先前的讨论才询问的……--Atana goodwin留言2017年11月25日 (六) 01:47 (UTC)
我的看法是:
1.如果该戏剧的官方名称在多地为常用的(可以用GoogleTest),则选用官方名称。
2.即使该戏剧的官方名称在部分地为常用的,仍选用官方名称,即使存在其他常用名。
3.若官方名不及常用名常用,则使用时间优先决定的命名。
我想这个规则假设时间优先(即先建立的)的命名可能是符合常用原则,如果时间优先的不符合常用原则,则先符合常用原则,再匹配名从原则。——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7年11月25日 (六) 01:58 (UTC)
@cwek:您说的GoogleTest是指利用Google搜索得出的结果数量吗?您的总结是指先符合“常用”,那么名从主人和先到先得的先后顺序又是如何呢?
我就直说是《枕边大话王》这个条目让我有点困惑,因为创立页面的用户是先以香港TVB外购的译名创建页面,但早前该电视剧的制作公司NBC环球在自家海外频道Diva是使用《王牌诈妻》的译名在台湾与香港播出,我想应该以制作公司使用的剧名作为条目名称为佳吧?(如果所有权公司并未有正式翻译,香港外购后的译名当然就是首要官方译名,问题是制作公司先前就有正式片名)
最初在其他条目也是遇到其他用户依官方译名来移动条目,所以个人理解是先依官方译名为首要,次而遵循时间顺序(例如福斯在香港与台湾的片名翻译不同时,就依先创立的条目名称先后或首播优先的名字做为条目名称,以官方翻译为优先考量,其他非官方翻译则后)。但老实说又深怕是自己对命名常规的规则理解错误而造成纷争,所以想询问这两者该如何取舍?
我大致可以理解命名冲突的定义,但又觉得有些模糊,我也不确定该如何确立“常用”的标准,为了防止我个人可能犯错影响其他用户,所以想“确定”最正确的先后顺序为何?--Atana goodwin留言2017年11月25日 (六) 02:56 (UTC)
常用、名从等是单个符合时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说不符合常用的话,可能符合名从等,类推。如果常用和名从有冲突的话,就按照冲突解决处理。时间优先其实就是先到先得,新事件初始定命名时。GoogleTest只是根据数量的明显差异快速推断常用程度。译名商的命名不及制作商的命名,可以参考Wikipedia:命名常规 (日本动漫游戏条目)。——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7年11月25日 (六) 03:02 (UTC)
印象中以前的讨论应用过优先级按顺序,但这可能没有共识。个人认同1和2,3不认同,参考精灵宝可梦的译名之争,明确印证则名从主人而不管常用(另写在条目序言)。代理商译名不太好判断,看官方支持哪个吧,都没有可能就只能时间或常用了。按名从主人的细则,代理商可能不算品牌的拥有者(而只是发行者?),所以译名仅作参考,除非官方明确认可宣布(及观察是否认可变更或认可冲突)--YFdyh000留言2017年11月26日 (日) 12:40 (UTC)
三者冲突时使用“吵架原则”,大家来互煮客栈煮一轮,最后一个没被烫熟的就听他的。(误)
但说真的最后好像都是个案讨论来决定。而我印象没错的话,通常版权物跟机关团体会“名从主人”比较多,各地“主人”不同时才会“时间优先”,而除非相当极端到一定的程度,不然很少用“常用名称”。--Reke留言2017年11月26日 (日) 21:15 (UTC)
个人认同您的说法。非“版权物跟机关团体”是哪些?改成常用名称一般是没人反对就接受了,有不同意见就扯皮,最后可能投票、时间优先或者改回争议前的稳定名称。--YFdyh000留言2017年11月26日 (日) 21:39 (UTC)
我个人也是如此解读,但我觉得规则写得很有空间,所以我不是很确定,又因为我有将一些条目移动为制作公司所属电视网使用的译名,有点担心未符合命名常规。所以依我所举例的《枕边大话王》,移动至《王牌诈妻》应该是没有问题吧,可能只差沟通与取舍问题?--Atana goodwin留言2017年11月27日 (一) 08:02 (UTC)
方针确实模糊,可能是无共识。此个例不了解,无法评论。如果各可靠来源显示新名称显著优于原名称,可作为理据。如果不明显,保持原状更好。适当应用字词转换,或者序言加入“也称”/“某某称”就好,不必强求更名。--YFdyh000留言2017年11月27日 (一) 13:18 (UTC)
个人觉得此个案移动理据应足够坚强,但双方未达共识,更名与否就该条目自己另行讨论了。因为我先前也有以相同理据移动过其他条目,虽然没有发生命名冲突,但确实因方针的解释还是存在疑虑,所以才想发问确定,总之,感谢以上各位的解惑!--Atana goodwin留言2017年11月27日 (一) 14:21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命名常规/存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