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署國民政府的兵器工業管理機構。[1]

歷史 編輯

1928年8月14日,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議在行政院下設軍政部,下轄陸軍署、海軍署、航空署、兵工署、軍需署和審查處,掌管全國陸、空軍行政事宜。1928年11月11日在南京楊將軍巷成立兵工署,1928年12月11日,國民政府公布《軍政部兵工署組織條例》:兵工署掌全國兵工及關於兵工之一切建設亊宜,設4科2會:

  • 總務科
  • 設計科 科長李待琛
  • 檢驗科
  • 監査科
  • 兵工研究委員會:1928年12月31日張群兼任兵工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鍾毓靈、吳欽烈、黃壁、吳沆、杜巍、張春浦、李待琛,毛毅可、胡霨為兵工研究委員會專任委員。
  • 兵工材料購辦委員會

設計科科長李待琛哈佛大學工學院冶金學博士,負責兵器生產研發。李待琛仔細考察國外內兵器,在1929年向軍政部提出了兵工署所擬的《規定製式兵器芻議》:

《規定製式兵器芻議》擬購置國外武器型號(1929年)
類別 型號
步槍 德國毛瑟1924年式步槍英語Mauser Standardmodell
自動步槍 荷蘭「班」(Bang)式自動步槍英語M1922 Bang rifle
輕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922年式輕機槍
重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916年式重機槍
高射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高射機槍英語Hotchkiss M1929 machine gun
航空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航空機槍
步兵平射炮 奧地利百祿44毫米步兵平射炮
輕迫擊炮 法國斯托克斯-布朗德1929年式81毫米迫擊炮英語Brandt Mle 27/31
重迫擊炮 法國斯托克斯-布朗德150毫米迫擊炮

九一八事變時,兵工署直接掌控的兵工廠有:漢陽、金陵、濟南、鞏縣、華陰、上海等六廠,還有德州、開封兩個小廠與生產兵工材料的上海煉鋼廠。其中,除鞏縣兵工廠設立於民初,余均為前朝洋務運動時期所建,設備陳舊,械彈制式不一,性能落後。1932年9月,為謀材料自給,漢陽兵工廠的火藥廠獨立為漢陽火藥廠。受一二八抗戰 《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上海兵工廠撤銷,機器設備送給寧、漢、鞏三廠。德州、開封兩小廠撤銷,設備移交濟南兵工廠。1933年華陰兵工廠奉命停辦。

制式兵器會議規定之制式兵器一覽表(1932年)
類別 型號
步槍 德國毛瑟1924年式步槍英語Mauser Standardmodell
輕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922年式輕機槍
重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916年式重機槍
手槍 美國柯爾特11毫米手槍
高射機槍 法國哈奇開斯13.2毫米高射機槍英語Hotchkiss M1929 machine gun
步兵平射炮 瑞典博福斯47毫米步兵平射炮
輕迫擊炮 法國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英語Brandt Mle 27/31
重迫擊炮 法國新式150毫米重迫擊炮
步兵榴彈炮 法國施耐德75毫米輕便山炮
瑞典博福斯75毫米輕便山炮
山炮 瑞典博福斯75毫米山炮
野炮 法國施耐德75毫米B式野炮
山地榴彈炮 法國施耐德105毫米山地榴彈炮
輕榴彈炮 法國施耐德105毫米輕榴彈炮
高射炮 英國維克斯75毫米高射炮
法國施耐德75毫米高射炮
小口徑高射炮 法國哈奇開斯25毫米高射炮
重野炮 (仿奧地利)遼擬造19式105毫米加農炮
重榴彈炮 法國施耐德155毫米重榴彈炮

1933年俞大維接掌兵工署後[2],對該署內設機構進行了改組,1933年10月9日,國民政府核准修訂《兵工署組織條例》規定:兵工署直轄於軍政部,統一掌管全國兵工及一切有關兵工之各項建設事宜,設:

  • 本部
  • 資源司:後撤銷,兵工資源的一部分工作劃歸行政司,資源調査工作由資源委員會集中籌辦。
  • 行政司
  • 技術司
  • 各種專門委員會 ,其委員由署長聘請或指派。

1933年在河南鞏縣籌建軍用化學廠,即鞏縣兵工分廠。1938年遷川後稱第二十三工廠。   1935年6月25日,重行公布《軍政部組織法》規定:兵工署掌兵工技術、軍火製造、軍械行政亊務,設

  • 本部
  • 製造司(原行政司)
  • 技術司 司長楊繼曾
  • 軍械司
  • 各種委員會
  • 駐上海辦亊處

1936年在株洲籌建制炮廠,生產七五野炮、十公分榴炮;1936年3月14日,掩護廠名「炮兵技術處」(簡稱「炮技處」)成立,1938年遷重慶稱第十工廠;株廠臨時槍彈廠稱第二十五工廠。1936年9月籌建光學研究所,抗戰爆發後遷昆明南城外柳壩橋,其實驗工廠在1939年1月1日擴建為第二十二工廠。1936年兩廣事變失敗後,廣東軍閥陳濟棠敗逃,兵工署接收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石井西局,專造捷克式,改稱第四十一工廠,遷融縣、桐梓)、廣東化學廠(1934年籌建,生產防毒面具,改稱第四十二廠,遷柳州、遵義)和廣東第二兵器製造廠(琶江廠,設於琶江口南面清遠花縣企湖塘,1933年兩廣合建,月產75毫米步兵榴彈炮9門、75毫米FK 16野戰炮9門、105毫米LeFH_16榴彈炮英語10.5 cm leFH 165門與75野炮彈1萬發、75榴炮彈1萬發、105榴彈5千發,1938年遷重慶)。

1937年2月設立航空兵器材技術研究處,1943年擴建為第二十七工廠,生產槍榴彈、信號槍榴彈。1937年2月成立航空兵器技術研究所,遷萬縣改稱第二十七工廠。1937年1月兵工署接管了劉湘的重慶電力煉鋼廠。1937年8月重慶行營接受了劉湘的川康綏靖公署子彈廠(原重慶銅元局),1938年3月改稱兵工署第二十工廠。1937年9月,兵工署接收了廣西所有七家兵工廠合併為廣西兵工廠籌備處有職工2000餘人,位於柳州,1938年遷綦江縣改稱第四十工廠。1937年10月26日,重慶行營與兵工署重慶辦事處以40萬元收購了劉湘的華西興業公司在重慶大溪溝的華興機器廠生產啟拉利輕機槍的機器設備,改稱四川第一兵工廠機槍廠,1938年7月併入第二十一工廠。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下旬兵工署撤離南京,在武漢稍作逗留,1938年1月遷至長沙。1938年上半年,分散在長沙、漢口和衡陽、柳州辦公。1938年10月轉移到重慶,本部設在重慶中山一路勤居巷23號(化名斌記行)。分駐各地的辦事處有:

  • 駐西安辦事處(後改名駐西北辦事處)
  • 駐香港辦亊處
  • 駐長沙辦事處
  • 駐重慶辦事處:1937年9月10日設立,胡霨為處長。1937年10月1日正式成立,設在重慶會府街復興里1號。1939年3月,兵工署本部陸續遷渝。駐重慶辦事處撤銷,改為兵工署駐川南辦事處,移至川南瀘縣辦公。
  • 駐川南 (瀘縣)辦事處 :1939年3月設立。為兵工署所屬川南地區各工廠、器材倉庫辦理征租土地、建行器材庫房、器材撥發、設備儲存、組織安排運輸及其對外聯繫事項。1941年4月撤銷。[3]
  • 駐蕪湖臨時辦事處
  • 駐宜昌運輸處
  • 駐宜昌辦事處(曾設萬縣分處)
  • 駐昆明辦亊處
  • 駐貴陽辦事處
  • 駐北碚(重慶)辦事處
  • 駐閩(福建)通訊處
  • 駐緬甸仰光辦事處
  • 駐印度技術代表團
  • 駐印度狄不魯加辦事處()
  • 東南區兵工特派員辦公處

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署本部設南京大方巷10號,1947年1月遷華僑路16號。1946年6月1日,成立國防部。兵工署隸屬於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46年9月1日起,以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兵工署名義行文。任務是:

  • 關於部隊裝備及補給品的發展設計來辦保養事項;
  • 關於訓練專門兵工部隊及人員事項;
  • 關於兵器及原料的試驗研究發展事項;
  • 管理並監督兵工廠一切業務;
  • 依國防部規定原則擬定並發揮化學戰隊的戰術原理。

兵工署設

  • 署辦公室
  • 綜核室
  • 總務處
  • 財務處
  • 警務處
  • 兵工委員會
  • 經濟顧問團
  • 工業司(原製造司)
  • 研究發展司(原技術司)
  • 外勤司(原軍械司)
  • 訓練司(新增)
  • 化學兵司(新增)
  • 新廠建設委員會:1946年1月9日,兵工署委派楊繼曾等人組建兵工建設委員會,1946年5月1日改現名,計劃接收日本賠償的工廠。1949年5月撤銷。
  • 兵器檢驗處:1948年5月成立,負責各工廠出品質量檢驗並督促各軍械庫庫儲品及部隊使用武器彈藥的合理安全保管。1949年5月改編為工業司兵器檢驗科。
  • 四川區辦亊處:對在川廠、所實行統一督導。1946年6月1日在重慶中山一路勤居巷原兵工署所在地成立辦公,由副署長李承干兼主任。1947年5月,由第二十工廠廠長陳竹生兼主任。1949年6月30日,因兵工署遷渝,四川區辦亊處裁撤。

1949年初兵工署機關從南京撤離。1月,分別在廣州小北黃華路、上海龍華路2591號、台北松山基隆路1段辦公。研究發展司撤台灣,工業司的技術性業務亦遷台灣辦理。從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先後將第二十六工廠漢陽新廠工程處,第四十四工廠青島部分、第六十工廠、第六十一工廠、兵器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材料試驗處和兵工學校從大陸撤到台灣。1949年4月21日,兵工署台灣辦公處在台北漢口街78號成立,代兵工署處理在台一切事務。1949年7月1日,兵工署再遷重慶中山一路勤居巷。    1949年8月,撤銷聯合勤務總司令部,8月31日起兵工署直接隸屬於國防部。1949年10月17日,啟用「國防部兵工署」印信。

1950年4月1日聯勤重新成立,國防部下兵工、工程、軍醫、通信、運輸、經理等各署撥歸聯勤。1955年9月1日,為配合美軍制度,聯勤的運輸、通信、兵工、工程、經理、軍醫等6署暨所屬作業單位撥歸新成立的陸軍供應司令部。新成立的「生產署」,將原屬兵工、軍需、通信等3署掌理之各製造工廠及兵工研究院,分別劃歸該署統一管理,專司兵工、被服、電池等品項之研發與生產。陸軍供應司令部兵工署負責兵工外勤業務。2003年10月1日,聯勤生產署、測量署及所屬單位移編國防部軍備局,編成「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

歷任領導人 編輯

所轄各兵工廠及外勤單位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國民黨軍事制度史》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頁524。
  2. ^ 呂傳彬:「俞大維:抗戰時期讓我國兵工事業突飛猛進的前國民黨兵工署長」,《雲南檔案》,2014(01):31-32.
  3.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楊雨:《重慶舊事 重慶兵工署那些事兒》,發表於《重慶廣播電視報》2016-11-06
  4. ^ 李元平. 《俞大維傳》 初版. 台灣: 台灣日報社. 1992年1月5日
  5. ^ 人大代表李承干先生逝世. 人民日報. 1959年1月17日: 第6版.
  6. ^ 鄭洪泉:「中國現代兵工的開拓者 - 記重慶理工大學創始人李承干先生」,《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第24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