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兒kǎnr[1]波斯語قنات‎/کاریز‎) ,又稱坎爾井。坎兒,意穴,為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起源於前1千紀的波斯,分布地域以伊朗高原為中心,東至中國新疆(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西至摩洛哥。坎兒井在阿曼被稱為法拉吉(阿拉伯語:فلج‎)。

坎兒井

中國 編輯

坎爾井地下水利工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吐魯番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編號6-1077
登錄2006年5月25日

史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之井渠法[2]。吐魯番七克台鎮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的,人稱林公井[3]。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垻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豎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據史料記載,新疆坎兒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4],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5]。目前仍然是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2006年,「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5]。2016年,伊朗將坎兒井申報世界遺產成功[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728. 
  2. ^ 《史記·河渠書》:「武帝初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裡間,井渠之生自此始。」
  3. ^ 林則徐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月19日日記:「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此處田土膏腴,歲產木棉無算,皆卡井水利為之也。」《新疆圖志》卷一百一十四:「林則徐……尤以創鑿吐魯番坎水為最。」
  4. ^ 王國維《西域井渠考》提到漢代吐魯番地區已有坎兒井。
  5. ^ 5.0 5.1 新疆的高科技+土专家保护"地下运河"坎儿井. 新華網. 2009-03-23 [2009-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5) (中文(簡體)). 
  6. ^ 1506.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