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英租界,是近代中國7個英國租界之一(另外6個是上海英租界(不久併入上海公共租界)、漢口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天津英租界廈門英租界)。同時也是廣州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廣州法租界,同在沙面島上,今為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道)。

沙面島上保存完好的西式建築物
今日沙基涌邊
英租界的橋

歷史

編輯

開闢

編輯

1856年以前,廣州傳統的外貿區位於十三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中國群眾燒毀。兩國占領廣州後,選擇十三行附近的珠江中的小沙洲,人工填築成沙面島,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將其西部4/5劃為廣州英租界,面積約264。1861年,中英簽訂租約。其東部毗鄰面積較小的廣州法租界;北部為沙基涌,與華界分隔,其上設有一橋與華界相通。

收回

編輯

1942年,日本將對英國宣戰後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政府。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府。同年,堅持抗日的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

居民

編輯

廣州英租界實行華洋分居政策,不允許華人入居。

管理

編輯

英國領事館

編輯

工部局

編輯

巡捕房

編輯

市政

編輯

道路

編輯
  • 堅拿街 Canal Street :1942年更名為肇和路,1975年改為沙面北街
  • 中央道 Central Avenue:1942年更名為復興路,1975年改為沙面大街
  • 芬道 Front Avenue:1942年更名為珠江路,1975年改為沙面南街
  • 英國濱 English Bund
  • 法國濱 French Bund

交通

編輯

經濟

編輯

貿易

編輯

金融

編輯

文化

編輯

宗教

編輯
 
沙面基督堂

人物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