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效應(英語:Cliff Effect),或磚牆效應Brickwall Effect),在電信領域是指數位訊號接收的突然損失現象。與類比訊號不同,在訊號強度降低、電磁干擾增加或多徑增加時,類比訊號的接收品質逐漸降低;相反,數位訊號或是完全可接收、或是完全不可接收的。在數位訊號的接收品質-訊號品質圖像中,曲線像是「跌下了懸崖」而不是一個逐漸衰減的過程。[1]

該術語在經濟學也指一個與相關的現象

廣播 編輯

數位電視 編輯

數位電視廣播也有「懸崖效應」,即接收地點離發射台愈遠時,接收訊號就愈弱,因數位量化加上畫面位元率不夠高會產生馬賽克現象,遇到接收不良時會出現起格、定格甚至沒有訊號的情況。

數位無線電 編輯

混合數位模式電臺廣播,僅在美國正式使用,是一個被設計為有類比回退的系統。接收機被設計為立即將訊號切換為類比訊號,在數位上喪失「鎖」,但要調諧站在混合數位模式運行。在未來的全數位模式中,是沒有類比訊號回退到數位懸崖的邊緣。這僅適用於主管道的同時聯播,而不是任何通道,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可回退到。電臺的廣播工程師必須確保音訊訊號在類比和數位訊號之間同步,不然懸崖效應仍將導致廣播節目稍向前或向後的波動。

其他應用 編輯

經濟學 編輯

在經濟學中,懸崖效應是一種順向回饋迴圈,主要用於描述對銀行投資組合進行信用風險評估時,降低單個證券信用評級而可能導致的一系列不成比例(放大)的連鎖效應。例如,信用評級機構預期銀行某項投資的信用風險上升,就會下調對其信用評級,結果導致銀行為達到國家規定的資本要求,將面臨額外的資本籌集費用。尤其在次貸危機期間,由於多數投資的評級大幅下降,銀行不得不補充大量資本,銀行在最需要用資本來應對高額損失的時期,還要承擔更高的籌資費用,將導致銀行財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信用評級因此會繼續下降,從而進入一種惡性迴圈。將這種由外部評級引發的親周期性現象稱為懸崖效應。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