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式結構簡稱抬梁式,是東亞傳統建築大木作結構之一,中國傳統建築中是與井幹式穿斗式干闌式並列的四種木結構,其中又以抬樑式與穿斗式最為常見[1]

大同善化寺三聖殿的金代抬梁式梁架

特點 編輯

 
抬樑式建築示意圖

抬梁式結構的主要特徵,是其按房屋由正門口至屋內延伸的方向(即與建築物正門垂直的方向,又稱進深方向)成排設,並於每排柱頂架,再於梁上排列數層短樑及矮柱[2]。此外,在各層樑的兩端及最上層樑的頂端設,透過縱橫排列的樑、柱、椽、檁以支撐房屋屋面的重量[3]
由於抬樑式建築以樑架與柱承載建築屋面重量,為一框架形式的結構,其牆面僅有隔間或圍護的作用,可靈活更動隔間。因此,此類結構適用於宮殿、廟宇等需要寬敞內部空間的建築,並常見於北方漢民族地區[2]

宋代抬梁式結構 編輯

宋代李誡營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記載了抬梁式的規範,並提出殿堂型與廳堂型的兩個類型[3]

造梁之制有五:

  • 一曰檐栿:如四椽栿及五椽栿;若四鋪作以上至八鋪作,並廣兩材兩契;草栿廣三材。如六椽至八椽以上栿,若四鋪作至八鋪作,廣四材;草栿同。
  • 二曰乳栿:三椽栿,若四鋪作、五鋪作,廣兩材一契;草栿廣兩契。六鋪作以上廣兩材兩契;草栿同。
  • 三曰札牽:若四鋪作至八鋪作出跳,廣兩材;如不出跳,並不過一材一契。
  • 四曰平梁:若四鋪作,五鋪作,廣加材一倍。六鋪作以上,廣兩材一契。
  • 五曰廳堂梁栿:五椽、四椽,廣不過兩材一契;三椽廣兩材。餘屋量椽數,准此法加減。[4]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建築藝術. [201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2. ^ 2.0 2.1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木結構營造技藝. [201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2). 
  3. ^ 3.0 3.1 香港教育城-中國古代建築歷史講座. [2018-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3). 
  4. ^ 宋李誡 《營造法式》 卷第五 大木作制度二 造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