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天賜(?—?),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子,生母陽椒房[1][2],北魏宗室、官員,擁有直懃稱號[3]

拓跋天賜
汝陰王
前任:
繼任:元景和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族裔鮮卑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代郡平城
諡號靈王

生平 編輯

封王出鎮 編輯

和平二年秋七月戊寅(461年8月15日),魏文成帝拓跋濬封弟弟拓跋天賜為汝陰王,加征南大將軍虎牢鎮都大將,鎮守虎牢[4][5][6][7][8][9][10]

和平六年(465年)冬季十月,朝廷徵召陽平王拓跋新成、京兆王拓跋子推、濟陰王拓跋小新成、汝陰王拓跋天賜、任城王拓跋雲入朝[11][12]天安元年(466年),劉宋發生內亂,魏獻文帝拓跋弘派使持節征南大將軍拓跋天賜、侍中尚書令安東大將軍始平王元丕、散騎常侍殿中尚書令安西將軍西陽王拓跋石,率領幽州和冀州的七萬軍隊,沿著濱海地區南征,直指東陽,與其他各路軍隊定於同時匯合於秣陵[3]

北伐西征 編輯

皇興四年(470年),柔然可汗予成進犯北魏邊境,九月丙寅(10月15日),魏獻文帝拓跋弘派拓跋天賜和濟南公羅拔都督諸軍為前鋒,與眾將在女水之濱匯合,魏獻文帝親自誓眾,挑選精兵五千人出戰,柔然大敗,逃奔三十餘里,被斬首五萬,一萬餘人投降[13][14][15][16]

皇興五年(471年),魏獻文帝派殿中尚書胡莫寒挑選西部敕勒中家財富有且家中有兩名壯丁的擔任殿中武士,可是胡莫寒大肆收受賄賂,挑選的過程不公平。敕勒族的眾人感到憤怒,殺死了胡莫寒及兼理高平鎮將奚陵。夏季四月,敕勒諸部因此悉數反叛,魏獻文帝詔令拓跋天賜和給事中羅雲都督諸軍前往討伐,敕勒前鋒詐降,羅雲信以為真,他的副將拓跋伏認為敕勒人臉色生變,可能會出現事故,沒有準備會被對方暗算,羅雲不聽。敕勒以輕裝騎兵偷襲殺死了羅雲,北魏軍隊死了十分之五到十分之六,拓跋天賜僅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6][8][17][18]

承明元年秋七月甲辰(476年8月22日),拓跋天賜出任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19]

貪贓被廢 編輯

拓跋天賜後出任征北大將軍護匈奴中郎將,累次升遷為懷朔鎮大將[6][8]太和十三年(489年)六月,拓跋天賜和兄弟南安王拓跋楨犯貪污受賄罪應當被處死,馮太后魏孝文帝拓跋宏駕臨皇信堂,接見王公,馮太后說:「汝陰王拓跋天賜和南安王拓跋楨不順從法令制度,貪污納賄搜刮財物,依照罪行應當判處死刑,將導致難以預料的事情。諸位大臣認為應該保全親屬私情破壞法令嗎?或者割斷親屬私情彰明法令?」群臣都說:「二王是景穆皇帝的兒子,應該受到憐憫寬恕。」馮太后不答。魏孝文帝因此下詔說:「二王所犯的罪難以饒恕,但是太皇太后追憶高宗皇帝對待兄弟的恩情;而且南安王侍奉母親孝順恭謹,聞名中外,所以一併免死,削奪官爵,禁錮終身。」[20][21][6][8][22][23]拓跋天賜死後,魏孝文帝在思政觀為他哭泣,贈與拓跋天賜原有的爵位,並以王的禮節下葬,諡號靈王[6][8]

兒子 編輯

  • 元逞,北魏冠軍將軍、齊州刺史
  • 元思,第二子,過繼給叔父拓跋胡兒,樂陵密王
  • 元汎略,北魏平東將軍、大宗正卿、光祿大夫、東燕縣男
  • 元脩義,第五子,北魏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衛大將軍、開府、雍州刺史
  • 元固,第六子,北魏鎮北將軍、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24]
  • 元興,北魏宗正卿、侍中、開府儀同三司、安定二州刺史[25]
  • 元周安,第九子,北魏龍驤將軍、通直散騎常侍、俊儀縣男[26]

參見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

 魏書·卷19上》,出自魏收魏書
 北史·卷017》,出自李延壽北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景穆皇帝十四男。恭皇后生文成皇帝。袁椒房生陽平幽王新成。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濟陰王小新成。陽椒房生汝陰靈王天賜。
  2.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景穆皇帝十四男:恭皇后生文成皇帝。袁椒房生陽平幽王新成。尉椒房生京兆康王子推、濟陰王小新成。陽椒房生汝陰靈王天賜。
  3. ^ 3.0 3.1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使持節征東大將軍安定王直勤伐伏玄、侍中尚書左僕射安西大將軍平北公直勤美晨、散騎常侍殿中尚書平北將軍山陽公呂羅漢,領隴右之眾五萬,沿漢而東,直指襄陽。使持節征南大將軍勃海王直勤天賜、侍中尚書令安東大將軍始平王直勤渴言侯、散騎常侍殿中尚書令安西將軍西陽王直勤蓋戶千,領幽、冀之眾七萬,濱海而南,直指東陽。使持節征南將軍京兆王直勤子推、侍中司徒安南大將軍新建王獨孤侯尼須、散騎常侍西平公韓道人,領江、雍之眾八萬,出洛陽,直至壽陽。使持節征南大將軍宜陽王直勤新成、侍中太尉征東大將軍直勤駕頭拔、羽直征東將軍北平公拔敦及義陽王劉昶,領定、相之眾十萬,出濟、兗,直造彭城,與諸軍剋期同到,會於秣陵。
  4.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秋七月戊寅,封皇弟小新成為濟陰王,加征東大將軍,鎮平原;天賜為汝陰王,加征南大將軍,鎮虎牢;萬壽為樂浪王,加征北大將軍,鎮和龍;洛侯為廣平王。
  5.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秋七月戊寅,封皇弟小新成為濟陰王,天賜為汝陰王,萬壽為樂良王,洛侯為廣平王。
  6. ^ 6.0 6.1 6.2 6.3 6.4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汝陰王天賜,和平三年封,拜鎮南大將軍、虎牢鎮都大將。後為內都大官。高祖初,殿中尚書胡莫寒間西部敕勒豪富兼丁者為殿中武士,而大納材貨,間選不平。眾怒,殺莫寒及高平假鎮將奚陵,於是諸部敕勒悉叛。詔天賜與給事中羅雲督諸軍討之。前鋒敕勒詐降,雲信之,副將元伏曰:「敕勒色動,恐將有變,今不設備,將為所圖。」雲不從。敕勒輕騎數千襲殺雲,天賜僅得自全。後除征北大將軍、護匈奴中郎將。累遷懷朔鎮大將,坐貪殘,恕死,削除官爵。卒,高祖哭於思政觀,贈本爵,葬從王禮,諡曰靈王。
  7. ^ 《魏書校勘記·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六》:汝陰王天賜和平三年封 按天賜於和平二年七月戊寅,與小新成、萬壽同日封,見卷五高宗紀,這裡「三」當是「二」之訛。下樂浪王萬壽傳同訛。
  8. ^ 8.0 8.1 8.2 8.3 8.4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汝陰王天賜,和平二年封,後為內都大官。孝文初,殿中尚書胡莫寒間西部敕勒豪富兼丁者,為殿中武士,而大納材貨。眾怒,殺莫寒及高平假鎮將奚陵。於是諸部敕勒悉叛。詔天賜與給事中羅雲討之。前鋒敕勒詐降,雲信之。副將元伏曰:「敕勒色動,恐有變,今不設備,將為所圖。」雲不從。敕勒襲殺雲,天賜僅得自全。累遷懷朔鎮大將。坐貪殘,恕死,削除官爵。卒,孝文哭於思政觀,贈本爵,葬從王禮,諡曰靈王。
  9. ^ 《北史校勘記·卷十七·列傳第五·八》:和平二年封 諸本「二」作「三」。按本書卷二文成紀,天賜封汝陰王在和平二年七月魏紀同,今據改。
  10.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紀十一》:秋,七月,戊寅,魏主立其弟小新成為濟陽王,加征東大將軍,鎮平原;天賜為汝陰王,加征南大將軍,鎮虎牢;萬壽為樂浪王,加征北大將軍,鎮和龍;洛侯為廣平王。
  11. ^ 《魏書·卷六·帝紀第六》:冬十月,徵陽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濟陰王小新成、汝陰王天賜、任城王雲入朝。
  12.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冬十月,徵陽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濟陰王小新成、汝陰王天賜、任城王雲入朝。
  13. ^ 《魏書·卷一百零三·列傳第九十一》:皇興四年,予成犯塞,車駕北討。京兆王子推、東陽公元丕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軍出東道,汝陰王賜、濟南公羅烏拔督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督諸軍為後繼。諸將會車駕於女水之濵,顯祖親誓眾,詔諸將曰:「用兵在奇不在眾也,卿等為朕力戰,方略已在朕心。」乃選精兵五千人挑戰,多設奇兵以惑之。虜眾奔潰,逐北三十餘里,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遂作北征頌,刊石紀功。
  14. ^ 《北史·卷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皇興四年,予成犯塞,車駕北討,京兆王子推、東陽公元丕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軍出東道,汝陰王賜、濟南公羅烏拔督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督諸軍為後繼。諸將會車駕於女水之濱,獻文親誓眾,詔諸將曰:「用兵在奇,不在眾也。卿等但為朕力戰,方略已在朕心。」乃選精兵五千人挑戰,多設奇兵以惑之,虜眾奔潰,逐北三十餘里,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戎馬器械,不可稱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遂作北征頌,刊石紀功。
  15.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紀十四》:魏主使京兆王子推等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諸軍出東道,汝陰王天賜等督諸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等督諸軍為後斷,鎮西將軍呂羅漢等掌留台事。諸將會魏主於女水之濱,與柔然戰,柔然大敗。乘勝逐北,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猶戎馬器械不可勝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
  16. ^ 《通鑑紀事本末·卷二十一》:魏主使京兆王子推等督諸軍出西道,任城王雲等督諸軍出東道,汝陰王賜等督諸軍為前鋒,隴西王源賀等督諸軍為後繼,鎮西將軍呂羅漢等掌留台事。諸將會魏主於女水之濱,與柔然戰,柔然大敗。乘勝逐北,斬首五萬級,降者萬餘人,獲戎馬器械不可勝計。旬有九日,往返六千餘里。改女水曰武川。
  17. ^ 《魏書·卷六·帝紀第六》:夏四月,西部敕勒叛,詔汝陰王天賜、給事中羅雲討之。云為敕勒所襲殺,死者十五六。
  18.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紀十五》:魏主使殿中尚書胡莫寒簡西部敕勒為殿中武士。莫寒大維貨賂,眾怒,殺莫寒及高假鎮將奚陵。夏,四月,諸部敕勒皆叛。魏主使汝陰王天賜將兵討之,以給事中羅云為前鋒;敕勒詐降,襲雲,殺之,天賜僅以身免。夏,四月,諸部敕勒皆叛。魏主使汝陰王天賜將兵討之,以給事中羅云為前鋒;敕勒詐降,襲雲,殺之,天賜僅以身免。
  19. ^ 《魏書·卷七上·帝紀第七上》:秋七月甲辰,追尊皇妣李貴人為思皇后。以汝陰王天賜為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
  20. ^ 《魏書·卷七下·帝紀第七下》:六月,汝陰王天賜、南安王楨並坐贓賄免為庶人。
  21. ^ 《北史·卷三·魏本紀第三》:六月,汝陰王天賜、南安王楨並坐贓賄,免為庶人。
  22. ^ 《魏書·卷十九下·列傳第七下》:而楨不能遵奉,後乃聚斂肆情。文明太后、高祖並臨皇信堂,引見王公,太后令曰:「汝陰王天賜、南安王楨不順法度,黷貨聚斂,依犯論坐,將至不測。卿等為當存親以毀令,為欲滅親以明法?」群臣咸以二王託體先皇,宜蒙矜恕。太后不答。高祖乃詔曰:「南安王楨以懿戚之貴,作鎮關右,不能潔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貪慾,殖貨私庭,放縱姦囚,壅絕訴訟,貨遺諸使,邀求虛稱,二三之狀,皆犯刑書。昔魏武翦髮以齊眾,叔向戮弟以明法,克己忍親,以率天下。夫豈不懷,有為而然耳。今者所犯,事重疇日,循古推刑,實在難恕。皇太后天慈寬篤,恩矜國屬,每一尋惟高宗孔懷之近,發言硬塞,悲慟於懷;且以南安王孝養之名,聞於內外;特一原恕,削除封爵,以庶人歸第,禁錮終身。」
  23.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六·齊紀二》:魏懷朔鎮將汝陰靈王天賜,長安鎮都大將、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楨,皆坐髒當死。馮太后及魏主臨皇信堂,引見王公,太后令曰:「卿等以為當存親以毀令邪?當滅親以明法邪?」群臣皆言:「二王,景穆皇帝之子,宜蒙矜恕。」太后不應。魏主乃下詔,稱:「二王所犯難恕,而太皇太后追惟高宗孔懷之恩;且南安王事母孝謹,聞於中外,並特免死,削奪官爵,禁錮終身。」
  24.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元公墓誌銘」公諱固,字全安,河南洛陽人。景穆皇帝之孫,使持節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汝陰王第六子也。生而明悟,幼若老成。太和中,釋褐」太子舍人。轉給事中。除通直散騎侍郎散騎侍郎兼大宗正少卿。」遷太子庶子通直散騎常侍宗正少卿。復加冠軍將軍兼將作大」匠,俄正大匠,常侍如故。重除宗正少卿,大匠如故。出為征虜將軍」東秦州刺史,不行。加左將軍。轉安南將軍大宗正卿,還領大匠。遷」撫軍將軍衛尉卿行河南尹。轉中軍將軍右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出為鎮北將軍定州刺史,常侍如故。後除金紫光祿大夫太常卿,」鎮北常侍如故。以孝昌三年歲次丁未九月辛酉朔二日壬戍薨」於位。有詔追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謚曰也。十一月庚申朔二日辛卯葬於長陵之東。乃作銘曰:」草昧締構,權輿經始,曰帝曰皇,乃疆乃理。鬱矣本枝,詵然鱗趾,含」英挺出,實惟夫子。爰初齠齔,亦既弁兮,克岐克嶷,如璧如珪。縻茲」好爵,陟彼雲梯,騰聲望苑,騁足龍閨。委他在公,便繁左右,鳴珮垂」腰,清蟬加首。優游文義,流連琴酒,瞻彼遺薪,永言載負。攸攸列棘,」茫茫關輔,且尹且卿,兼總心膂。斯實折衝,亦唯禦侮,休風式播,奇」功乃舉。易水之南,恆山之北,邯鄲舊風,叢臺故國。誰蕃誰屏,以親」以德,帝曰爾諧,分銅樹則。煌煌禮樂,肅肅宗枋,選眾而舉,乃作元」卿。方沖九萬,摶風上征,奄同芳草,飄忽先零。生榮死哀,禮有加數,」何以贈行,玄雲芳樹。蕭瑟寒原,邅迴芒路,一去不還,清徽永鑄。」妻河南陸氏。父琇,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太子瞻事祠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司州大中正太常卿建安公。祖拔,使持」節侍中征西大將軍相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太保建安」王。息靜藏年九歲。女令男年十二。
  25. ^ 趙君平,趙文成編.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2: 87–88. ISBN 978-7-5013-4465-9 (中文(繁體)). 
  26.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故使持節衛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俊儀縣開國男」墓誌銘」君諱周安,河南洛陽人也。叡緒崇天之基,遙源構日之祚,」遠契龍圖之徵,玄符龜緯之瑞,具彰於玉牒,允備於金騰」者矣。恭宗景穆皇帝之孫,侍中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汝陰靈王之第九子。器識溫雅,志業清簡,明義在躬,徽風」被物。永平二年,除羽林監。又以君思量恢敏,風清裁曠,延」昌三年,遷都水使者,尋除游擊將軍。五門禁重,心膂所歸,」九室崇嚴,典謨攸在。神龜元年,除城門校尉,營構明堂都」將。兩服載驅,六閑莊逸,緝御之政,實委楨幹。其年兼太僕」少卿,本官如故。孝昌三年,除通直散騎常侍,加龍驤將軍。」武泰元年,以宗冑勳望,封開國男。建義元年,主上聖德」應符,中興啟運,奉迎河陰,遇此亂兵,枉離禍酷。皇上痛」悼,朝野悲惋,追贈使持節衛大將軍儀同三司定州刺史,」開國如故。以建義元年歲次戊申九月乙卯朔七日辛酉」遷葬於長陵之東。乃作銘曰:」大哉乾像,緬矣坤天,追光辛似,踵跡農軒。靈圖協慶,神祚」唯繁,同資帝緒,分命公門。於穆君侯,承華徽烈,秉武經文,」既明且哲。玉潤內融,金貞外潔,高岸難尋,鴻源無際。震彼」風聲,勗此名節,初縻虎閈,徙步龍闈。四闥斯闢,三雍以熙,」圭璋載集,茅土相依。方騰海浪,仰構嵩基,高峰既毀,良木」中衰。泉陰曉闇,楊隴晨悲,式鐫徽範,永晰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