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興(596年—658年5月28日),字積慶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後避唐太宗諱,稱樊興,唐初開國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參與者。

生平 編輯

樊世興之父樊方在隋朝時因犯罪,被配沒為皇家奴僕。大業十三年(617年),父子隨唐國公李淵太原起兵,樊方被任為慶善宮大監,樊世興則以戰功,加左光祿大夫,除左監門郎將、左監門將軍。以破薛舉功勳,授上柱國西華縣開國公。破劉武周,進封襄城郡開國公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參與玄武門之變,以功被封為營國公,食實封四百戶。[1][2]貞觀六年,領兵破陵州(今四川仁壽縣)群獠,拜左驍衛將軍。不久因坐公事被削除封爵。貞觀九年(635年), 隨李靖吐谷渾境內作戰,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坐遲留不赴軍期,又部下士卒多死,失亡甲仗,以勛減死。

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重新提拔他為右監門將軍。十五年,扈從唐太宗巡方,檢校左驍衛大將軍,領千騎。十八年,授雲麾將軍,守左監門大將軍,封襄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樊世興隨行至河北定州,以樊世興忠謹,命他回長安輔助司空房玄齡,留守京師宮城。太宗回朝後,撿校右武候大將軍。貞觀二十三年,除左監門大將軍。永徽元年四月廿三日(650年5月28日),薨雍州長安縣懷遠里第,春秋六十有三。贈左武衛大將軍、都督洪江饒吉袁鄂虔撫八州諸軍事、使持節洪州剌史,陪葬唐獻陵,諡曰思公。[3]

長子護軍濮王府兵曹參軍事樊修義、世子上騎都尉荊王府法曹參軍事樊修武。

樊興碑 編輯

《樊興碑》全稱為「大唐故左監門大將軍襄城郡開國公樊府君(興)碑銘」,此碑石灰岩質,圓首圭額。通高3米,上寬0.97米,下寬1米,厚0.28米。碑首浮雕六螭下垂,圭額陰刻篆書「唐故大樊將軍□之碑」9字,3行,行3字。碑文正書32行,滿行61字。有磨泐。碑原樹立於陝西三原縣東北唐高祖李淵獻陵陪葬區的樊興墓前,現由三原縣博物館珍藏。

家族 編輯

  • 高祖:樊弼,魏武陵太守
  • 曾祖:樊睿,魏員外敬騎常侍、巴州刺史、新淦縣開國侯
  • 祖:樊文寔,隨南陵太守
  • 父:樊方,唐朝金紫光祿大夫、慶善宮監[4]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舊唐書》:冬十月癸酉,裴寂食實封一千五百戶,長孫無忌、王君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一千三百戶,長孫順德、柴紹、羅藝、趙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戶,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一千戶,李世勣、劉弘基九百戶,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寶、程知節七百戶,安興貴、安修仁、唐儉、竇軌、屈突通、蕭瑀、封德彝、劉義節六百戶,錢九隴、樊世興、公孫武達、李孟常、段志玄、龐卿惲、張亮、李藥師、杜淹、元仲文四百戶,張長遜、張平高、李安遠、李子和、秦行師、馬三寶三百戶。
  2. ^ 《冊府元龜》五百五:功臣段志玄、屈突通、蕭瑀、李靖、秦叔寶、長孫順德、劉弘基、宇文士及、錢九隴、程知節、龐卿惲,竇琮、苑君璋、李子和、張平高、張公謹、許洛仁、安修仁、秦行師、獨孤彥雲、蘇定方、李安遠、鄭仁泰、杜君綽、李孟嘗等二十六家,所食實封,並依舊給。
  3. ^ 唐文拾遺》卷六二:大唐故左監門大將軍襄城郡開國公樊府君碑銘並序
  4. ^ 《大唐慶善宮大監樊方墓志銘並序》:公諱方,字士珪,安州安陸人也。曾祖弼,武陵太守。祖睿,員外散騎常侍、巴州刺史、新淦縣開國侯。父文寔,南陵太守。公資純粹而降德,稟沖和而挺生。幼而爽俊,英靈天發。屬隋季分崩,四海交喪,義旗肇建,蒸溺救焚。公翼戎麾,屢摧強敵,武德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又以帝業惟新,經緯草昧,公勛庸累著,誠效屢彰,又授公金紫光祿大夫。武德二年,授慶善宮大監。公蒞職清閒,優遊閒性,仰眺煙霞,俯臨川涘。俳徊風月,追游竹林,歷覽春泉,逍遙秋水。九齡之夢無征,頹山之歌奄及。以武德四年正月三日薨於雍州長安縣光德里,春秋六十有六。聖情感悼,吊贈優隆。粵以貞觀廿三年九月廿八日窆於雍州武功縣立節鄉豐義里。清徽永謝,茂德長存,式播風猷,勒斯金石。嗚呼哀哉!乃為銘曰:欽哉哲士,赫矣惟良,亟參締構,邦家之光。時稱武庫,俗號文房,一朝風燭,萬古哀傷。秋原膴膴,寒野茫茫,徒懸寶劍,空悲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