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作炎(1932年),浙江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人,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言學者,精研杭州話金鄉話。著《金鄉話詞典》。

家世

編輯

父母俱為溫州市蒼南縣金鄉鎮人,但離鄉都很早。[1]母親1912年生,19歲結婚,至2017年仍在世;殷作炎有一弟、一妹。父親早逝。[2]

生平

編輯

1932年生於杭州,1935年移居中華民國北平市(今北京),在北平市長大。在北京,一家人長時間住在溫州會館,殷作炎成長於溫州話金鄉話(註:兩者屬吳語方言但不同片,金鄉話明代衛所帶來的官話極大影響[1])。又因3歲起移居北平市,略帶京片子[2]1949年-1952年,回到家鄉金鄉鎮工作。1950年代初開始,定居於出生地杭州[1]文革經歷不詳。

他是浙江推普的旗手之一。1992年撰文《也談影視中人物不該講方言》指電視劇的毛澤東等領袖不應還原他們的方言,而應幫他們「換張嘴」換為普通話,又說「1991年9月17日的《錢江晚報》刊登江潛的文章《領袖何必老講方言》,有理有據,讓人不禁叫好」。[3]2004-2005年在浙江省各市出現十餘檔方言節目,適逢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2004年9月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後,方言被指責導致學校裡本地生與外地生「不和諧」,例如2005年春殷作炎撰文「我自己調查,普通話在杭州中小學並沒有成為普遍的校園語言,不少外來人口都受困於聽不懂杭州話,杭州方言類電視節目的增多會顯出城市的小家子氣,也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4]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金乡话词典:自序和引论 (PDF). 《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 2007年4月, (1): 118 [2020-09-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9-08). 
  2. ^ 2.0 2.1 劉奕汝,史潔. 书香门第里的四世同堂,105岁老母亲是全家人的骄傲. 杭州日報. 2017-03-17 [2020-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3. ^ 殷作炎. 也谈影视中人物不该讲方言. 《語文建設》. 1992, (2). 
  4. ^ 標題不詳. 《浙江日報》. 2005-04-07.  轉載至方言类节目引出的争议.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0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