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

贯彻高雅、勇敢及创新的西欧文化

法國文化法語:Culture française),又稱法蘭西文化,指的是一種在今日法國的版圖之內並且由法國人所創造的全部文化,帶有明顯的法國式統一感。

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經典作品《自由引導人民

法國以精緻優美的高雅文化見長,從18世紀以來的300年中,法國都一直作為歐洲首席的文化輸出國而存在,其凡爾賽的宮廷文化深深影響了當時歐洲的所有皇室[1];直至今日,法國也依然掌握著高端市場的話語權,其語言、文學、繪畫、哲學、自然科學、建築、旅遊業、美食、時尚產業、奢侈品、電影業等處處都會和藝術相結合,使人再三回味。

法國的國家政策對各種文化極度包容,因此吸引歐洲各類的藝術家、作家、服飾設計師及革命家齊聚巴黎,讓巴黎成為時尚和藝術之都,而法國社會也對這些知識文青給予最大的尊重,不會限制其創作自由。從路易十四的時代開始,法國就由國家補貼這些人的創作,並積極把他們的作品收入圖書館、博物館或者百科全書中,以作記錄;到了現代,法國政府於1960年代就規定要撥出巨款,成立保護地方傳統文化的各類機構,2010年代後又積極進行網絡化,讓全法國的知識儲備連成一氣,方便感興趣的人去查詢這方面的正確知識。

根據BBC在2014年的輿論調查,法國文化是世界第四大受歡迎的,在德國、加拿大和英國之後[2] 。法國人對自己的電影傳統為榮,堅決不屈服於好萊塢之下,在其他方面,音樂界都是以法語為主,以保護原有的主義氣息,而紅磨坊亦從1889年起成為當地文化一部分,並以康康舞著名。前衛的藝術、文學及現代建築在法國都得到強烈的支持,實驗性藝術和設計也往往可得到補助。

文學 編輯

最早的法語文學可以追溯到11世紀。作者不明的《羅蘭之歌》便是法國最早的史詩。形式相似的史詩還包括英格蘭的《貝奧武夫》、日爾曼人的《尼伯龍根之歌》等。這些史詩多半歌頌偉大的君主。比如《羅蘭之歌》便是歌頌著名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曼(742年-814年)的。此外中世紀法國還盛行騎士傳奇,這些傳奇無不歌頌騎士精神,弘揚典雅的愛情。這一時期的法國最重要的作家是十二世紀的克里蒂安·德·特魯瓦(Chretien de Troyes),他是法國中世紀最著名的敘事詩人。此外,在南部普羅旺斯地區大行其道的行吟詩也多半以騎士與貴婦之間的典雅愛情為主題,這些行吟詩多半具有豐富的想像力,風格卻矯飾造作,文學價值不高。直到中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法國才出現了第一位真正的偉大抒情詩人弗朗索瓦·維永(1431年-1465年)。

 
讓-雅克·盧梭

18世紀上半期的皮埃爾·德馬里沃(1688年-1763年)和18世紀下半期的比埃爾·博馬舍(1732年-1799年)繼承了古典主義喜劇創作的傳統。此外仍有一些作家從事著和理念宣傳無關的純文學創作,出現了一些小說,包括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年-1747年)的《吉爾·布拉斯》和拉比·普萊伏(1697年-1743年)的《曼儂·雷斯考》。

18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是生於瑞士的讓-雅克·盧梭(1712年-1778年)。他的作品宣揚人類天然的美德和本能的合理性,攻擊社會文明的腐朽。他渴望生存在一個崇尚知識的世界,他本人是個教育的革新者、革命思想的啟蒙者。在文學上,他則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的先驅。在整個十八世紀,盧梭的影響力超過其他任何一位文學家。

浪漫主義對詩體悲劇的捍衛揭開了這場運動的真正帷幕。維克多·雨果的《歐那尼》於1830年上映象徵著浪漫主義戲劇的最終勝利。布瓦洛所制定的「三一律」被正式廢除,詩體悲劇的韻律限制也得到了解放。雨果(1802年-1885年)是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傑出的天才和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他一生著述豐富,在詩歌、戲劇、小說等領域均有很高建樹,其抒情詩創作的地位被認為至高無上。

現實主義承接浪漫主義而出現,秉承真實描繪現實生活的原則。現實主義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浪漫主義矯枉過正的一種調和,但究其實質,卻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劇的產物。


現實主義出現以後,真實的描繪現實生活成了文學創作的主流。司湯達(1783年-1842年)是法國現實主義的真正先驅,小說《紅與黑》至今仍有廣泛的讀者。巴爾扎克(1799年-1850年)的小說創作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的代表。他的《人間喜劇》是一部豐偉的文學大廈,不亞於一部關於19世紀法國社會風俗的編年史。稍後的現實主義作家中,福樓拜(1821年-1880年)的《包法利夫人》和莫泊桑(1850年-1893年)的短篇小說也膾炙人口。除小說以外,小仲馬和奧傑爾的戲劇創作也遵循著現實主義原則。

這種追求真實、科學的現實主義原則甚至也被運用到詩歌創作中,著名的「高蹈派」詩人團體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其中又尤以勒貢特·德·列爾(1818年-1894年)成就最高。

1920年代,法國出現超現實主義運動,保爾·艾呂雅在這一領域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 1940年代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保羅·薩特阿爾貝·加繆也許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則是女權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一。

1950年代法國成為新小說運動的策源地。當代法語文學產生了一大批成就斐然的大師,卻鮮有哪個人能夠獨領風騷。法語文學在小說、戲劇、詩歌以及文學評論等各個領域都有所發展。姑且不論現代法語文學的成就及其發展趨向,至少到目前為止,法語文學的發展仍然是充滿活力、永不疲倦的。

戲劇 編輯

法國三大古典戲劇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都活躍於17世紀,莫里哀的喜劇譏諷人性的弱點,而高乃伊、拉辛就擅長悲劇。18世紀出現了兩位浪漫喜劇大師,博馬舍馬里沃,博馬舍的「塞維爾理髮師」和「費加洛婚禮」在後來都度改編為歌劇。19世紀最膾炙人口的戲劇都出自維克多·雨果。20世紀的安奧爾專寫文雅哲學喜劇。

建築 編輯

法國保留了不少中世紀時的建築,其中有仿羅馬式的小教堂和哥德式的宏偉聖殿。法國撼動人心的建築物包括羅浮宮金字塔凱旋門以及艾菲爾鐵塔等。

仿羅馬式建築的特色 編輯

  • 瑪姆提葉修道院
  • 內維聖艾提安教堂
  • 勒.普伊聖母院

哥德式建築的特色 編輯

  • 拉翁聖母院
  • 漢斯聖母院
  • 亞眠聖母院
  • 夏特聖母院
  • 巴黎聖母院

宗教 編輯

法國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其次是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

根據CSA 2006-2007年度民意調查[3],其比例如下:

  • 天主教:佔總人口51%。
  • 無宗教:約占總人口31%。
  • 伊斯蘭教:佔總人口約4%(包括所有穆斯林移民則可能高達全國人口的7%)。在法國監獄服刑的囚犯估計有約70%是穆斯林。[4]
  • 基督新教:佔總人口3%。
  • 猶太教:佔總人口約1%。
  • 佛教:根據法國佛教徒協會,法國約有100萬佛教徒,其中主要是亞洲裔。法國是最多佛教徒的歐洲國家。

語言 編輯

法國官方語言法語;然而,最近法國政府開始鼓勵學校政府機構使用一些地方語言,例如: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阿爾薩斯語(屬德語弗拉芒語(屬荷蘭語科西嘉語朗格多克語普羅旺斯語 等;一些學校開始教授當地方言,但是法語依然是全國官方語言。阿爾薩斯人英語正在成為法國第二語言[來源請求]布列塔尼人中的一些農村居民布列塔尼語口語科西嘉人日常生活中亦常用當地的兩種方言:一種與義大利托斯卡納方言相近,另一種與撒丁島北部方言相近。

西元1066年征服者威廉征服了英格蘭,把法語帶進了英格蘭,法語轉變為英格蘭皇室共同語,即使現今英格蘭(英國)皇家的共同語改回英語,但是菜單、座佑銘和格言等等也使用法語。法語為影響英語最深的外國語。在16世紀取代了拉丁文成為國際外交與學術語言,18世紀也是各國的宮廷語言。但到了17至20世紀大英帝國的擴張,英語的國際外交與學術語言地位,慢慢與法語平起平坐,加上二戰後歐洲的衰弱而美國的掘起,英語已經取代了法語成為世界共同語,例如航太、醫學、生物科技和統計學等等。既使如此,法語仍是多數國際組織的官方語言,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足球聯合會等等。聯合國六個官方語言也有法語,秘書處也以法語和英語為官方語言。在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賽事,典禮上會先說法語,再來是英語,最後是主辦國語言。國際民航組織也規定護照須至少使用雙語,英國澳洲的護照就英語法語合用,美國則使用三語-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於法語的單字和文法較英語清晰且嚴僅,許多英語文件會附上法語版,如果英語翻譯有問題,則以法語版為主。[來源請求]

法國料理 編輯

 
鵝肝是法國西南部的傳統名菜
 
牛角麵包

法國料理是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烹飪系統之一,特點是追求極致,並且在各種細節上精益求精。

法國料理原本並不是歐洲的高級菜,是由於法國君主在古代具有比其它歐洲國家更強的獨裁權力,在路易十四時達到頂峰才成為一個獨立體系的。路易十四為了凸顯皇家氣派,也為了進行凡爾賽式的炫耀,傾全國之力將法國菜改造為極具奢華之風的一種用餐儀式,甚至用藝術品的標準去要求廚師去鑽研技術。法國大革命後,由於皇室被消滅,原本在宮廷內練就一身絕技的大廚們紛紛在民間尋找就業出路,此時又恰逢中產階級工業革命崛起,新的商人富豪階層想複製以前貴族們的美食享受,有技術廚師和有錢的食客一拍即合,在巴黎和法國以外的國家四處開設餐廳,最終讓法國料理的名聲大噪,。

法國盛產葡萄酒法語vin)和奶酪fromage),成為法國烹飪必不可少的調料。法國菜中的起司種類眾多,每一種都有其專門的配套吃法,數量位居全歐之冠,根據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2年的演講記錄,法國大約有246種以上的起司,但目前法國有多少種起司並未有人進行一個確切統計,各種說法基本都位於300種~500種之間[5]。每一種奶酪以最先發明其做法的村鎮名命名,有的村鎮如Camembert在任何普通地圖中都找不到,但在任何一本法語詞典甚至英語詞典中都能找到這個代表奶酪名稱的詞。

法國烹飪重視烹飪方法和就餐禮儀,法國烹飪在各地區根據其特產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南方沿海多使用橄欖油,南方和西方沿海多水產,北方和東方則多肉食,總的說法國人不太喜歡素食。法國比較具有特色的食品有:青蛙腿grenouille)、燉雞(coq au vin)、法國蝸牛escargot);主食主要是麵包,具有法國特色的麵包有牛角麵包croissant)和棍式麵包baguette)。

其他 編輯

法國香水化妝品業舉世聞名,它和法國時裝、法國葡萄酒並列為法國三大精品產業,都是法國人的驕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elly, 101. DeJean, chapters 2–4.
  2. ^ World Service Global Poll: Negative views of Russia on the rise. BBC. 4 June 2014 [17 Febr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3. ^ Sondage CSA ,Sondage publié en janvier 2007 dans Le Monde des religions
  4. ^ What is going wrong in France's prisons?. The Telegraph. 2015-01-17 [2015-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6). France's prison population is estimated to be 70 per cent Muslim 
  5. ^ Les Mots du Général, Ernest Mignon (196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