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河子牙河滏陽河的一條主要支流,又稱沙河,古稱「浸水」、「洺水」,元代改稱「洺河」[1]。發源於太行山東麓河北武安市西北部,流經永年雞澤和邢臺境內南和縣,於任縣環水村入北澧河

河流源頭 編輯

洺河發源於河北武安市西北部太行山余脈,上游分南河北河兩支,以小摩天嶺為天然分水嶺。北河上游有三道主川(門道川、常社川、白雲川)匯入。南河上游稱管陶川,因川中管陶村而得名。南河全長95.01公里,北河全長62.3公里。南北兩支在武安永和村匯合後稱洺河,自匯合處經永年區至雞澤縣沙陽村北出邯鄲境,境內長76.4公里,流域面積2488平方公里。

流域面積 編輯

洺河流域地勢西高東低,以京廣鐵路為界,鐵路以西為山區和丘陵區,面積1810平方公里,占邯鄲境內流域面積的73%,一般海拔500到1000米,最高武安市青崖寨海拔1898.7米;鐵路以東為沖積平原,面積678平方公里,占邯鄲境內流域面積的27%,海拔30到70米。據臨洺關水文站資料,洺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13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3.72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40萬噸。

洺河自武安至永年臨洺關段,河道縱坡1/300到1/1000,河寬200至400米,深2到4米,過水能力約1500立方米/秒。臨洺關以下河段有高2米右堤,河寬由200米逐漸縮至80米,槽深2一3米,平均縱坡1/1800,過水流量800一300立方米/秒。雞澤縣段經1977年整治後深度為2到2.5米,灘地寬約60米,堤高2米,平均縱坡1/3000,引洪能力約200立方米/秒。因洺河最大引洪能力為1500立方米/秒,並且上寬下窄,到雞澤段河道行洪能力僅200立方米/秒,所以如果一旦遇洪水就會泛濫成災。由於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年夏天汛期,其他季節,特別是冬春缺雨少雪時節,流域內也經常有過乾旱的威脅。根據文獻記載,500多年中,較大旱災就有49次,幾乎平均每10年多一次[2]

蓄洪發電 編輯

1949年後,在南北河上建成青塔車谷口上四里岩大遠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為12721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8座,總庫容2919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3座,總庫容1172萬立方米。興建和改建了口上、車谷、青塔、賈莊等4處萬畝以上灌區,控制灌溉面積37.1萬畝。還建成口上、活水、四里岩、車谷等4處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達4187千瓦,年發電量達595.4萬千瓦時。2005年,武安市開始對洺河進行河道綜合治理,使河道防洪標準由原來的不足五5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棗尖渠武安歷史上一條人工開鑿的古老的引河水灌溉農田的渠道。歷經明、清、民國時期,灌溉面積曾一度達4000餘畝,至近代成為武安灌區一個渠系的組成部分。

河患之禍 編輯

根據光緒年間《永年縣誌》記載,歷史上洺河在永年雞澤曾多次溢堤泛濫,決口改道,改道於滏陽河以北,小沙河以南、永年中部地區留下許多故道。洺河在歷史上曾有過幾次大的變遷,洺河在三代,曾從永年裴坡莊附近向東南流,經北李固、蘇固、趙固、北碾頭、周村、賈村一帶,到西大慈村轉向東流,大致是沿著現在滏陽河的流向流入曲周縣[3]。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洺河在永年席莊村西北決口,改向東北流,經席莊、楊莊、豆莊村北,至韓莊村北入雞澤縣,形成今河道。原經席莊、豆莊村南向東,至辛莊堡入雞澤縣的河道湮廢為故道。是洺河最年輕的一條故道。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漢書.地理志》:魏郡武安有浸水。三國時易稱洺水。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謂山之下,地名,故曰洺水。元代始稱洺河。
  2. ^ 2015年版《邯鄲市志》。
  3. ^ 參考《華北平原北部歷史時期河道變遷圖》、《河北平原黑龍港地區古河道圖》等資料。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