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座,是北天黃道帶星座,星座日期3/21~4/19,東西兩側分別是金牛座雙魚座。星座拉丁語原名「Aries」意指公羊,標誌為天文符號:「♈」),代表羊角。白羊座是二世紀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所列48個星座之一,尺寸在88個現代星座中位居第39,面積441平方度,僅占天球1.1%。

白羊座
Aries
星座
Aries
縮寫Ari[1]
所有格Arietis
象徵物公羊
赤經01h 46m 37.3761s至03h 29m 42.4003s[2]
赤緯31.2213154°–10.3632069°[2]
家族黃道家族
面積441[3]平方度 (第39)
主要恆星4, 9
拜耳/佛氏
恆星
61
行星的恆星6
亮度3m以上的恆星2
距離在10秒差距(32.62光年)內的恆星2
最亮星婁宿三 (2.01m)
最近的恆星蒂加登星(SO 0253+1652)[4]
(12.58 ly, 3.86 pc)
梅西爾天體0
流星雨
  • 五月流星雨
  • 秋季流星雨
  • 天陰四流星雨
  • 左更增七流星雨
  • 白晝白羊座流星雨
  • 白羊座-三角座流星雨
鄰接星座
可以看見的緯度範圍: +90°至−60°之間
最適合觀賞的月份:12月

現存最早的文獻記載以白羊座代表僱農,從巴比倫時代後期開始代表公羊,後來又在古希臘神話中代表身上長有金羊毛金羊。不同文化將白羊座恆星劃入不同星座,如中國古代天文學劃入天陰左更右更等星官,馬紹爾群島的人認為這些星球代表海豚。白羊座比較暗淡,僅四顆高亮恆星:婁宿三婁宿一婁宿二胃宿三。星座內的深空天體不多且亮度微弱,包括幾組相互作用的星系。白羊座還是依些流星雨的輻射源,如白晝白羊座流星雨和白羊座ε流星雨。

歷史和神話 編輯

 
白羊座

白羊座是國際天文聯會正式認可的星座,位於夜空特定位置。古代文獻將該星座恆星劃入特定圖形,人類從遠古時期就把這些恆星視為星座,如今的白羊座包括古時圖案內部及周邊的恆星。[5]根據古巴比倫人的規範星表綱要》(MUL.APIN),黃道最後一站便是如今所稱的白羊座。《綱要》對恆星起落的記載非常全面,很可能是古巴比倫人農曆的基礎。如今的白羊座在《綱要》中叫「MULLÚ.ḪUN.GÁ」,意為「僱農」。[6]。《綱要》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2或11世紀彙編,但卻有以昴宿星團代表春分的傳統,這與剛進入青銅時代中期的實際情況接近。已經發現的文獻記載中,最早是公元前1350至1000年的界碑將白羊座視為單獨星座。許多界碑上的公羊形象能夠明顯與其他物體區分開來。估計星座象徵是在巴比倫後期從僱農轉變為公羊,人們在此期間逐漸把星座與牧羊人塔木茲聯繫起來。古巴比倫人彙編《綱要》時將如今的白羊座標為僱農和塔木茲的公羊。由於文獻不足,缺乏白羊座及其他公羊圖像,人們已經無法確定白羊座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代表僱農。[7]

白羊座在古埃及天文學中與頭部類似公羊、代表生育和創造的主神阿蒙有關。星座位於春分點,所以又稱「太陽重生的跡象」。[8]祭司在白羊座比較明顯的時期把神廟建成阿蒙塑像形狀,保持幾個世紀後又被波斯天文學家修改。白羊座在埃及人稱「頭腦之主」,意指其象徵意義和在神話中的重要地位。[9]

 
白羊座和上面的雀蜂座,源自1825年左右在倫敦發行的星座卡片《烏拉尼亞之鏡》
 
公元一千年左右中世紀早期手稿中描繪的白羊座

進入古典時代後,人類才完全認可白羊座的星座地位[10]希臘占星術中的白羊座代表名叫克律索馬羅斯的公羊,在希臘神話中遵照宙斯赫耳墨斯的命令拯救佛里克索斯Φρίξος)和赫勒,並把佛里克索斯帶到科爾基斯[11][12][13]。佛里克索斯和赫勒是阿塔瑪斯Αθάμας)國王和原配王后涅斐勒的孩子,第二任王后伊諾出於妒忌想要謀害國王之前妻的孩子佛里克索斯與赫勒。她在維奧蒂亞州引發饑荒並偽造德爾菲神諭說是要以佛里克索斯獻祭才能結束饑荒促使阿塔瑪斯準備犧牲親子,涅斐勒為了拯救她的孩子獲得宙斯與赫耳墨斯的協助獲得會飛的公羊克律索馬羅斯,公羊克律索馬羅斯迅速將趕到佛里克索斯和赫勒的面前帶著他們飛到安全的地方,[14]但是赫勒中途落入達達尼爾海峽中不幸溺斃,所以這裡又稱赫勒斯滂海峽以示紀念。佛里克索斯抵達科爾基斯後用金羊向宙斯獻祭並把羊毛送給當地的國王埃厄忒斯,埃厄忒斯感激之下把他的女兒卡爾基奧佩(Chalciope)許配給佛里克索斯。埃厄忒斯將羊皮掛在聖地並由龍看守,之後得名金羊毛[3][11]。金羊毛後來被伊阿宋阿爾戈英雄給奪走[13]

人類曾將白羊座畫成沒有翅膀的蹲伏公羊,頭朝向金牛座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宣稱,喜帕恰斯婁宿三畫成公羊的口套,但他沒有照辦,而是把婁宿三列為「不成形狀的恆星」,並以「頭上恆星」標識。約翰·佛蘭斯蒂德的《弗拉姆斯蒂德星圖》(Atlas Coelestis)遵照托勒密的記載把該星畫在羊頭上方[14][15],而且根據天體圖慣例把白羊座畫成臥倒的羊[8]。占星學將白羊座與頭部和頭內體液聯繫起來[16]。白羊座與火星和羅馬神話戰神瑪爾斯緊密相關,統治西歐和敘利亞,還代表人的脾氣暴躁[17]

英語中的春分點就是以白羊座命名,字面意為「白羊座的第一點」(First Point of Aries),因為兩千多年前太陽就經白羊座從南向北穿過天球赤道。喜帕恰斯在公元前130年把春分點定為婁宿二南面某點,但在黃道歲差影響下,春分點已經移至雙魚座範圍,將在公元2600年左右進入寶瓶座。太陽如今每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到達白羊座位置,但白羊座仍然代表春天開始。[12][14][18]

中古伊斯蘭天文學對白羊座有多種說法。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等天文學家根據托勒密的先例視其為公羊,但也有部分伊斯蘭天體地球儀把白羊座畫成不存在的四足動物,頭上的角不像羊角,倒更像鹿角[19]貝都因人早期文獻表明公羊還曾在天空其他位置出現,羊尾就是昴宿星團[20]。阿拉伯世界普遍認可的白羊座包含13顆恆星組成的羊和五顆「不成形狀」的恆星,這五顆星中有四顆位於羊的軀幹上方,第五顆便是羊頭上方地位尚存爭議的婁宿三[21]。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所畫的白羊座形象與其他阿拉伯天文學家和佛蘭斯蒂德不同,是頭朝後看、正在奔馳的羊[8]

白羊座包含的恆星歷史上曾歸屬多個已廢棄星座,如蜜蜂座、雀蜂座、百合花座和北蠅座[22],均由胃宿增五胃宿一胃宿二胃宿三組成[23]。1612年,彼得勒斯·普朗修斯率先以蜜蜂座代表上述四顆恆星;1624年,德國天文學家雅各布·巴奇Jakob Bartsch)又以這四顆星創造北蠅座;1679年,法國天文學家阿古斯丁·洛瓦伊Augustin Royer)把四顆星劃為百合花座,代表百合花飾。上述三種星座名稱都未獲普遍認可。1690年,約翰·赫維留在《赫維留星圖》(Firmamentum Sobiescianum)將星座更名蒼蠅座,但為同南天同名星座區別又更名雀蜂座。赫維留的命名同樣未獲普遍認可,所有恆星最後正式劃入白羊座。[23]

1922年,國際天文聯會確定以三字母縮寫「Ari」代指白羊座[1]。1930年,尤金·德爾波特正式劃分星座邊界,白羊座是12條邊組成的多條形。根據赤道坐標系統,星座赤經位於1h 46.4m至3h 29.4m範圍,赤緯在10.36°至31.22°之間。[24]

非西方文明記載 編輯

中國傳統天文學將白羊座恆星劃入多個星官,其中最亮的婁宿三、婁宿一和婁宿二組成星官 ,與牛的獻祭儀式有關。婁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16個,即第16個月宮,秋分時的滿月最接近婁宿,月宮代表動物獻祭前聚集的地方。[14]婁還與收割有關,可用頭頂食物籃的女子表示[8]。胃宿一、胃宿二和胃宿三組成第17個月宮胃宿中的星官「」,代表糧倉天陰四天陰二均屬昴宿的星官「天陰」,估計代表陪皇帝打獵的人。左更二左更一左更三左更五左更四屬婁宿星官「左更」,代表管理山林的官員[8][14],與雙魚座範圍代表畜牧管理官員的「右更」相伴[8]

印度天文學採用與中國類似的二十七宿體系,其中第一個月宮「阿說你」(अश्विनी)相當於婁宿,名稱源自雙馬童,並且雙馬童就是婁宿一和婁宿二。印度新年是從春分開始,所以雙馬童是《梨俱吠陀》中非常重要的神邸,經文中包含五十餘首讚美兩神的頌歌。白羊座在印度天文學中稱為「Aja」(「阿甲」)和「मेष」(「公羊」)。[17]希伯來天文學中把白羊座稱為「塔萊赫」(Ṭ'leh),意指西緬迦得支派,通常用於象徵「全世界的羔羊」。敘利亞人把白羊座叫做「阿姆魯」(Amru),土耳其人稱為「庫茲」(Kuzi[17]馬紹爾群島將白羊座、仙后座仙女座三角座部分恆星劃入海豚形狀星座,其中婁宿三、婁宿一和婁宿二組成海豚的頭部,仙女座恆星構成軀體,仙后座負責尾巴[25]。其他玻里尼西亞人將白羊座視為獨立星座,如馬克薩斯群島居民稱為「納派卡」(Na-pai-ka),毛利人所稱的「皮皮里」(Pipiri)可能就是現代的白羊座[26]。秘魯土著天文學的「市場月」星座又稱「跪台」,包括的大部分恆星和白羊座相同,用於代表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即將舉行[17]

顯著特點 編輯

 
白羊座可用肉眼看到

恆星 編輯

白羊座最顯著的婁宿三、婁宿一和婁宿二組成星群約翰·拜耳為三顆星分別分配希臘字母ΑΒΓ,其中婁宿三和婁宿一經常用於導航[27]。此外還有胃宿三的視星等高於4.0。婁宿三是白羊座最明亮的恆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定的固有名稱叫「Hamal」,源自阿拉伯語「羔羊」和「公羊的頭」,意指星座的神話背景[18]。婁宿三的恆星光譜K2[13]光度分類III,是顆橙巨星,距地球66光年[12][28]。婁宿三的視星等為2.00,絕對星等達−0.1,光度太陽的96倍[29]

婁宿一是視星等2.64的藍白色恆星,固有名稱「Sheratan」是由阿拉伯語「sharatayn」派生,意為「兩個標誌」,分別指婁宿一和婁宿二,表明兩星標誌著春分到來。貝都因人還把這兩顆恆星稱為「公羊角」。[30]婁宿一離地球59光年[31],絕對星等2.1,光度是太陽11倍[29],光譜等級A5[13]。婁宿一是光譜聯星,其中的伴星只能通過光譜分析判定存在,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還看不到[32]赫爾曼·卡爾·沃格爾於1903年判斷婁宿一是光譜聯星,漢斯·魯登道夫Hans Ludendorff)在1907年推斷出聯星軌道,此後便是人類研究偏心軌道的目標[32]

婁宿二是兩顆白色恆星組成的聯星,附近還有眾多恆星。固有名稱「Mesarthim」可能源自阿拉伯語「配對」或「肥羊」[14][18][33],也有可能來自梵文「白羊座第一顆星」或希伯來語「牧師僕人」,但對於恆星命名來源而言,梵文和希伯來語都很罕見[18]。婁宿二和婁宿一都是貝都因人所稱的「公羊角」[30]。婁宿二距地球164光年[34]雙星中的主星視星等4.59,從星視星等4.68[29],兩星角距離7.8角秒[3],整體視星等3.9[13]。主星光度是太陽60倍,是絕對星等0.2的A型主序星;從星光度是太陽56倍,是絕對星等0.4的B9型主序星[29]。兩星間角距離為1°[3]羅伯特·胡克於1664年認定婁宿二是雙星,這也是人類發現時間比較早的雙星。主星稱為白羊座γ1,是獵犬座α2型變星,亮度有0.02的變動範圍,變化周期2.607天。這顆恆星擁有異常強烈的發射譜線[32]

白羊座的雙星眾多,如左更增七婁宿增五和左更五。左更增七的兩顆星都是白色,主星視星等5.2,從星視星等5.5,離地球290光年[12]。左更增七整體視星等為4.63,主星絕對星等是1.4,光譜等級A2,兩星相隔1.5角秒[29]。婁宿增五兩星拉開較寬,主星呈白色,從星黃色,視星等分別是4.8和7.3[12]。主星距地球129光年[35],絕對星等1.7,光譜等級F0[29]。兩星相隔39角秒,位置角50°角,位於白羊座7以東0.5°[3]。左更五聯星系統兩部分距離很近,由相距3.2角秒的5.3視星等藍白色主星和8.5視星等從星組成[29],主星本身又是雙星且兩星距離較大,相隔25.2角秒,距地球776光年,內部從星為10.8視星等[36][12]

白羊座其他大部分肉眼可見的恆星視星等均為3至5等。如離地球170光年的天陰四的視星等就是4.35,絕對星等−0.1,光譜等級K2[29][37]。視星等4.89的天陰二距地球263光年,光譜等級A0,絕對星等0.0[29][38]。離地球288光年的婁宿增九視星等為4.98,光譜等級F2,絕對星等0.6[29][39]。視星等4.51的胃宿二距地球172光年,光譜等級K1,絕對星等0.0[29][40]。胃宿一是視星等4.55的暗淡恆星,離地球343光年,光譜等級B3,絕對星等−1.7[29][41]。胃宿三較為明亮,視星等達到3.63,距地球165光年,光譜等級B8,光度是太陽105倍,絕對星等−0.2[29][42]白羊座53是視星等6.09的速逃星,離地球815光年遠[32][43],光譜等級B2,估計是約五百萬年前因超新星影響從獵戶座大星雲彈出[32]蒂加登星是視星等15.14的棕矮星,光譜等級M6.5V,每年約移動5.1角秒,是白羊座離地球最近的星體,在人類已經發現的所有恆星中離地球第24近[44]

白羊座擁有多顆變星。白羊座R芻藁變星,亮度以186.8天為週期視星等在13.7至7.4範圍變化[29],距地球4080光年[45]。白羊座U也是芻藁變星,亮度以371.1天為週,期視星等在15.2至7.2範圍變動[29]。白羊座T半規則變星,變化周期為317天,最暗時11.3視星等,最亮時7.5視星等[29],距地球1630光年[46]白羊座56是白羊座頗為特殊的旋轉變星,是白羊座SX型變星的原型,有非常強烈的氦I和矽III發射譜線。白羊座SX型變星通常是B0pB9p型主序星,肉眼無法看出亮度變化,需用光度法觀測,變化週期通常相當於夜晚時長。白羊座SX型變星的亮度和磁場也像獵犬座α2型變星一樣對應旋轉週期變化,但白羊座SX型變星溫度更高。人類目前發現的白羊座SX型變星共有39至49顆,其中十顆尚不確定[47]

深空天體 編輯

 
NGC 772和附近帶說明的超新星

NGC 772是10.3集成星等螺旋星系,位於婁宿一東南面、婁宿增十四以西15弧分[13]。該星系相對明亮,用業餘望遠鏡就能看出明顯星雲和橢圓度。NGC 772的長軸為7.2弧分,短軸4.2弧分,所以星系面亮度只有13.6視星等,遠低於集成星等。NGC 772是SA(s)b星系,表明星系中間沒有恆星聚集成短棒形狀核球周圍沒有密集恆星環繞,螺旋臂也不緊密[3]。星系西北方向的主螺旋臂內有許多恆星形成[32],估計是之前與其他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NGC 772擁有尺寸較小的伴侶星系NGC 770,兩者相距11.3萬光年並共同組成Arp 78特殊星系NGC 772直徑24萬光年,距地球1.14億光年。[48]NGC 673也是白羊座螺旋星系,面朝地球,星系型態分類為SAB(s)c,是螺旋臂鬆散的弱棒旋星系,長軸為2.5弧分,短軸1.9弧分,核球暗淡而且沒有密集恆星組成的環。該星系擁有兩條主螺旋帶和遠離核球的碎片,距地球2.35億光年,直徑17.1萬光年。[48]

NGC 678和NGC 680是白羊座相距僅20萬光年的一對星系,均屬NGC 691星系群,離地球也都是1.3億光年左右。13.35視星等的NGC 678勉強屬於螺旋星系,長迪4.5弧分,短軸0.8弧分。12.9視星等的NGC 680屬橢圓星系但邊界不對稱。兩星系都有明亮的核球,NGC 678更大且有顯著塵埃帶,直徑17.1萬光年,NGC 680隻有7.2萬光年。NGC 691本身也是螺旋星系,與人類視角略有傾斜,擁有明亮的核球和多條螺旋臂。星系非常分散,所以面亮度很低,直徑12.6萬光年,距地球1.24億光年。[48]NGC 877NGC 870、NGC 871、NGC 876等七個星系組成星系群,其中12.53視星等的NGC 877最亮。NGC 877的長軸為2.4弧分、短軸1.8弧分,距地球約1.78億光年,直徑約12.4萬光年。NGC 876距NGC 877的核球只有10.3萬光年,兩者互為伴侶星系,其間以微弱的氣流和灰塵流相連,正發生引力相互作用。[48]Arp 276包含NGC 935和IC 1801,是白羊座又一對引力相互作用星系[49]

NGC 821是白羊座頗為特殊的E6級橢圓星系,雖呈現早期螺旋結構,但卻沒有像通常情況那樣發展成透鏡狀星系或螺旋星系。星系長軸為2.6弧分,短軸2.0弧分,視星等11.3,直徑6.1萬光年,距地球八千萬光年。[48]Segue 2矮星系也是白羊座非常不同尋常的星系,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人類近來發現它有可能是再電離時期的遺蹟[50]

流星雨 編輯

白羊座產生的流星雨眾多,白晝白羊座流星雨從每年5月22日起持續到7月2日,是日間比較強烈的流星雨,與馬斯登族彗星群有關,在6月7日達到頂峰,天頂每時出現率達54顆流星[51][52]。估計這片流星雨的母體是伊卡洛斯小行星,流星雨輻射點偏離地球32度,有時可在黎明前觀測,通常以每小時一至兩顆的頻率出現,類似「掠地流星」,大多從地平線開始,只持續幾秒鐘。大部分白晝流星雨都無法通過肉眼觀測,但可以利用無線電頻譜觀察流星掠過後留下的電離氣體。[53][54]白羊座的其他白晝流星雨包括:白晝左更增七流星雨、北白晝五月流星雨和南白晝五月流星雨[55]。1947年,詹姆斯·海伊(James Hey)和斯圖爾特(G. S. Stewart)在卓瑞爾河岸天文台用二戰時期的雷達系統觀察流星,進而發現白晝白羊座流星雨[54]

天陰四流星雨也是從白羊座輻射,每年12月8日開始持續到第二年1月14日,其中12月8至14日比較容易看到,12月9日達到頂峰。天陰四流星雨的平均速度較慢,每秒約為13.2公里,但有時會產生明亮的火球[56]這片流星雨分為南、北兩部分,估計都與近地小行星1990 HA有關[57]

秋季白羊座流星雨從9月7日持續到10月27日,10月9日達到巔峰但仍不頻繁[58]。左更增七流星雨從10月12日持續至23日[8]。白羊座輻射的其他流星雨有:十月天陰四流星雨、左更增七流星雨、白晝五月流星雨、左更四流星雨、左更一流星雨和婁宿一流星雨[55]。其中左更四流星雨為四級,10月12至19日可見,19日達到頂峰,天頂每時出現率不到兩顆流星[59]

行星系統 編輯

白羊座部分恆星擁有太陽系外行星G5型主序星HIP 14810有三顆巨行星環繞[60]HD 12661也是G型主序星,比太陽略大,有兩顆行星,其中一顆的質量是木星2.3倍,另一顆1.57倍[61]HD 20367是G0型主序星,和太陽尺寸接近,人類在2002年發現它擁有1.07倍木星質量的行星,公轉周期500天[62]

參考資料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Russell 1922,第469頁.
  2. ^ 2.0 2.1 Aries, constellation boundary & The Constellations.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Thompson & Thompson 2007,第90–91頁.
  4. ^ RECONS, The 100 Nearest Systems.
  5. ^ Pasachoff 2000,第128–189頁.
  6. ^ Evans 1998,第6頁.
  7. ^ Rogers, Mesopotamian Traditions 1998.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Staal 1988,第36–41頁.
  9. ^ Olcott 2004,第56頁.
  10. ^ Rogers, Mediterranean Traditions 1998.
  11. ^ 11.0 11.1 Pasachoff 2000,第84–85頁.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Ridpath 2001,第84–85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Moore & Tirion 1997,第128–129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Ridpath, Star Tales Aries: The Ram.
  15. ^ Evans 1998,第41–42頁.
  16. ^ Winterburn 2008,第5頁.
  17. ^ 17.0 17.1 17.2 17.3 Olcott 2004,第57–58頁.
  18. ^ 18.0 18.1 18.2 18.3 Winterburn 2008,第230–231頁.
  19. ^ Savage-Smith & Belloli 1985,第80頁.
  20. ^ Savage-Smith & Belloli 1985,第123頁.
  21. ^ Savage-Smith & Belloli 1985,第162–164頁.
  22. ^ Staal 1988,第248頁.
  23. ^ 23.0 23.1 Ridpath, Star Tales Musca Borealis.
  24. ^ IAU, The Constellations, Aries.
  25. ^ Staal 1988,第17–18頁.
  26. ^ Makemson 1941,第279頁.
  27. ^ Ridpath, Popular Names of Stars.
  28. ^ SIMBAD Alpha Arietis.
  29. ^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29.11 29.12 29.13 29.14 29.15 Moore 2000,第337–338頁.
  30. ^ 30.0 30.1 Savage-Smith & Belloli 1985,第121頁.
  31. ^ SIMBAD Beta Arietis.
  32.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Burnham, Jr. 1978,第245–252頁.
  33. ^ Davis 1944.
  34. ^ SIMBAD Gamma Arietis.
  35. ^ SIMBAD Lambda Arietis.
  36. ^ SIMBAD Pi Arietis.
  37. ^ SIMBAD Delta Arietis.
  38. ^ SIMBAD Zeta Arietis.
  39. ^ SIMBAD 14 Arietis.
  40. ^ SIMBAD 39 Arietis.
  41. ^ SIMBAD 35 Arietis.
  42. ^ SIMBAD 41 Arietis.
  43. ^ SIMBAD 53 Arietis.
  44. ^ RECONS, The 100 Nearest Star Systems.
  45. ^ SIMBAD R Arietis.
  46. ^ SIMBAD T Arietis.
  47. ^ Good 2003,第136–137頁.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Bratton 2011,第63–66頁.
  49. ^ SIMBAD Arp 276.
  50. ^ Belokurov et al. 2009.
  51. ^ Jopek, "Daytime Arietids".
  52. ^ Bakich 1995,第60頁.
  53. ^ NASA, "June's Invisible Meteors".
  54. ^ 54.0 54.1 Jenniskens 2006,第427–428頁.
  55. ^ 55.0 55.1 Jopek, "Meteor List".
  56. ^ Levy 2007,第122頁.
  57. ^ Langbroek 2003.
  58. ^ Levy 2007,第119頁.
  59. ^ Lunsford, Showers.
  60. ^ Wright et al. 2009.
  61. ^ ExoPlanet HD 12661.
  62. ^ ExoPlanet HD 20367.

書刊 編輯

網頁 編輯

  • Aries Constellation Boundary. The Constellations.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0). 
  • Notes for star HD 12661.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Notes for star HD 20367.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Jopek, T. J. Daytime Arietids. Meteor Data Center.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2-03-03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Jopek, T. J. List of All Meteor Showers. Meteor Data Center.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2-03-03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Lunsford, Robert. 2012 Meteor Shower List. American Meteor Society. 2012-01-16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June's Invisible Meteors. NASA. 2000-06-06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7). 
  • T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Arp 276.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The 100 Nearest Star Systems. Research Consortium on Nearby Stars. 2012-01-01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 Ridpath, Ian. Popular Names of Stars.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1). 
  • Ridpath, Ian. Aries: The Ram. Star Tales. 1988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Ridpath, Ian. Musca Borealis. Star Tales. 1988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Alph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Bet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Gamm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Lambd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Pi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Delt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Zeta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14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39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35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41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53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 R Arietis. SIMBAD.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天球赤道座標  03h 00m 00s,+20° 0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