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雲(1902年—1927年),字湘耘,別號巫山,男,湖南新田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黃埔軍校一期畢業,中國共產黨黨員。

蔣先雲
性別
出生(1902-08-15)1902年8月15日(農曆7月12日)
 大清湖南省永州府新田縣
逝世1927年5月28日(1927歲—05—28)(24歲) 
 中華民國河南省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1921-)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1924-)[註 1]
效命 中華民國
軍階少將(追晉)
經歷

生平 編輯

蔣先雲是湖南省新田縣大坪塘鄉人。早年入保合小學讀書,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五四」期間,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任湘南學生聯合會第一屆總幹事,與夏明翰黃靜源共同領導組織湘南25個縣學生罷課運動。在校期間組織革命團體「心社」,創辦《嶷麓警鐘》月刊,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是湘南革命組織之開端。蔣先雲成長為湘南學生運動領袖,深得毛澤東賞識。

1921年,經毛澤東介紹,與黃靜源、蔣嘯清一同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受中共湘區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礦,與李立三劉少奇於1922年9月14日共同組織領導17,000餘人參加的安源路礦大罷工,取得完全勝利,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黨支部書記兼文書股長。之後受組織委派,到湖南水口山於1922年12月5日組織領導3,000餘人參加的水口山鉛鋅礦工人大罷工,亦取得完全勝利(任俱樂部主任與黨支部書記),鄧中夏評價「其雄壯不亞於安源」,蔣先雲成長為工人運動領袖。

1924年,由毛澤東介紹,在1,20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優秀青年中,以第一名成績考入黃埔軍校一期,與陳賡賀衷寒共稱「黃埔三傑」。 蔣先雲在黃埔軍校期間任中共黃埔特別支部第一任書記,成為周恩來最得力之助手。在校期間,在廖仲愷、周恩來的幫助下,創建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並任主席,在《中國軍人》上發表革命軍事文章8篇,在《廣州民國日報》上發表多篇反帝與宣傳革命、反對獨裁文章,成為黃埔軍校最有影響力和威望的學生,影響了一大批青年軍人(包括開國元帥徐向前、紅軍高級將領左權),很多有志青年軍人把「青年軍人聯合會」作為他們革命精神的寄託,會員由開始的2,000多人迅速發展到20,000多人,活動範圍由黃埔軍校延展到在廣東的軍隊和滇、桂、湘所設的軍校,進而遍及全國,成為一代青年軍人中大部分走革命道路的導航站。深得時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中共廣東軍委負責人兼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賞識,是蔣介石最得意之學生,被譽為「黃埔奇才」。

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做了大量有利於兩黨合作的政治活動,多次調和校內黨爭,多次力勸蔣介石與共產黨合作。其間參加兩次東征陳炯明、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役。次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之後跟隨北伐,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機要秘書,「北伐文告,多出其手」。旋任補充第五團團長。第二次北伐在討伐奉系軍閥張作霖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六師七十七團黨代表兼團長,1927年5月28日在河南臨穎交戰時陣亡。

紀念 編輯

周恩來、徐向前、惲代英郭沫若張發奎高語罕羅章龍均在不同時期發表悼詞與紀念文章,中共中央刊物《嚮導》198期發表《悼蔣先雲同志》一文,周恩來親自主持追悼大會,國民革命政府追贈其為少將。

於民國59年(1970年)3月入祀臺北市國民革命忠烈祠之武烈士祠,並記載其「臨穎之役陣亡」,其牌位號碼為G5-05。[1]

注釋 編輯

  1. ^ 黃埔一期學生於入學時集體加入國民黨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國民革命忠烈祠--忠烈將士查詢. [202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 
  1. 《共產黨人與黃埔軍校》 曾慶榴 廣州人民出版社 2004.6
  2. 《黃埔軍校史料》(1924-1927)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廣州出版社 1982.2
  3. 《黃埔軍校史料》(續篇)陳以沛 鄒志紅 趙麗屏合編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3
  4. 《中國黃埔軍校》 陳宇 解放軍出版社 2007
  5. 《中國工人運動先驅》工人出版社 1981.6
  6. 《中國共產黨英烈小傳》 第一集 甘肅師範大學政治系中共黨史研究室資料室編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2.3
  7. 《蔣介石與黃埔三傑》尹家民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0.8
  8. 《廣東文史資料專輯》第三七集 黃埔軍校回憶錄專輯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委員會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合編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2.12
  9. 《黃埔軍校名人傳》 王宗虞 王建吾 張天周 陳以沛合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2
  10. 《歷史的回顧》 徐向前 解放軍出版社
  11. 《國共合作的橋梁 蔣先雲》 陳以沛 黃埔情緣雜誌紀念專刊 2004
  12. 《國民革命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學術論文集 廣東近代史博物館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