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福院 (北京)

資福院,俗名十方院,是中國北京市東城區西黃寺以北的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現已無存。

資福院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西黃寺以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山時間1721年

歷史

編輯

資福院是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及蒙古王公經清朝康熙帝批准,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創建,為飯僧之所。《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七·郊垧北一》載:[1]

増:雙黃寺西北為資福院。(《五城寺院冊》)臣等謹按:資福院,聖祖仁皇帝哲卜尊丹巴瑚土克圖、諸蒙古、王、貝勒貝子台吉塔布囊之請,賜額曰「資福」。御製碑文立於大殿院內,殿前恭懸世宗憲皇帝御書額曰「仁彌沙界」。又碑一,乾清門侍衛拉錫撰。

増:聖祖仁皇帝《御製資福院碑記》

辛丑春,哲卜尊丹巴瑚土克圖、諸蒙古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赴闕稽首,合詞奏言:皇帝纂承鴻業六十餘年,天地清寧,海宇安泰,邊塞遠人,飲和禔福,為日久矣。往者噶爾丹恃強侵軼,皇帝親統六軍,盪除狡寇,安集散亡,龍沙瀚海百十部落普蔭大慈,安土樂業垂三十載。策妄阿喇蒲坦,凶孽之餘肆,其頑悖欲滅法教。皇帝討辠捄災,命帥受算深入曠古絕域,斬俘逐北,遂恢故宇、振法輪。青海以南,三危以北,百蕃之長,悉心向化,欣覩天日。臣等伏思皇帝神功巍煥,景祚綿遠,亙古未覯,凡有知識,咸思仰報,況臣等沐累朝祿賜,受皇帝髙厚,踴躍烏能自己。乞於京師鼎建梵剎,申頌無疆,且以木石磚甓之餘,於安定門外立十方院,為飯僧所,徒眾自遠至者得有栖止。朕以建寺煩費,詔諭止之,而允其立院之請。諸汗王等復奏言,禁城西之崇國寺,故西僧香火也,今願新之,為皇帝祝釐地。朕以其誠懇,亦俞允之。夏十月,十方院建修功告竣,諸汗王等請院額,朕賜名曰「資福」,蓋嘉諸蒙古平日服事之勤,而取釋氏廣資福緣之諦也。《》曰:「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傳曰:「見於外而有安和之色,發於中而有好德之言,則錫之以福也。」諸蒙古貞一乃心,恪奉厥職,協和鄰部,輯睦婣親,天必迎其善意而降之以吉祥,將見戶口愈滋,畜牧並盛,朕樂與共,太平有永而勿替也。是為記。

清朝該寺是理藩院管理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2]

釋妙舟《蒙藏佛教史》載,「資福院。在雙黃寺西北。康熙六十年,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諸蒙古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請於安定門外建十方院為飯僧所,遠至徒眾,得有栖止,聖祖俞允之。夏六月工竣,賜額曰『資福』,有御製碑文立大殿。院內又碑一,乾清門侍衛拉錫撰。寺內僧眾額定二十二名,為甘肅喇嘛來駐錫之所。」[3]

資福院俗稱十方院,後當地傳為「什坊院」,成為資福院附近地區的地名。1981年,位於西黃寺西南方向的一條街被命名為什坊街,同時命名的還有什坊東里、什坊西里等。[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清] 于敏中 等編纂,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 阿旺平措,清代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與影響,法音2012年06期
  3. ^ 釋妙舟,蒙藏佛教史,廣陵書社,2009年,第266頁
  4. ^ 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120、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