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復興運動

高句麗遺民復興高句麗的運動開始於新羅聯軍滅亡高句麗後的668年。一些高句麗遺民在高句麗故地展開了復興高句麗的運動。其中較為著的人物有劍牟岑等。

於此同時,不甘於唐控制朝鮮半島的新羅也於670年—676年發動反唐的羅唐戰爭

背景 編輯

668年,新羅聯手滅亡高句麗後,唐曾多次試圖在高句麗東部故地建立都督府控制此地區,但都沒有成功。唐為管理原高句麗故地而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最初是由薛仁貴來管理的。後來唐朝任命高句麗寶藏王高藏為遼東州都督、朝鮮王。由於寶藏王支持反唐被流放。寶藏王的兒子高德武接管了安東都督府。日本學者日野開三郎在其著《小高句麗國の研究》中描述高句麗滅亡後,高句麗王族後代於晚唐時期,在遼東和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北建立了復興政權,小高句麗。但是由於史料較少,所以不被學術界所公認。

安勝的高句麗復興運動 編輯

據《三國史記》記載,668年高句麗大將劍牟岑在高句麗被滅後開始在大同江流域開展高句麗復興運動,在殺死數名唐的官員和法安和尚後,進入新羅領地。劍牟岑在途中遇到寶藏王的外孫(一說庶子)安舜。670年,劍牟岑立安舜為王,定都今朝鮮黃海南道載寧郡,試圖重建高句麗。[1]意在反唐的新羅文武王對此很支持,認可安舜的高句麗王位,並提出相互聯盟反唐的建議。

672年,在唐對安舜的高句麗王國大規模進攻下,安舜與劍牟岑發生分歧。劍牟岑被安舜下令殺害。安舜隨後逃到今韓國益山市建立了報德國。683年,新羅神文王因擔心叛亂將報德國吞併。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2]

後續 編輯

10世紀初,新羅人弓裔反新羅建立「摩震國」,史稱後高句麗。後高句麗和其後的高麗都自稱繼承高句麗。

高句麗亡國後,大部分部落投靠關內武人集團(如幽州營州)或後來的渤海國。渤海國滅亡後,一些渤海貴族和遺民投靠到高麗。大部分渤海國故地的渤海遺民經過遼朝,被強制遷於遼西融入契丹,後融入漢等民族。

傳統觀點認為粟末靺鞨聯合其他靺鞨部落構成渤海國民族的主體。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麗者」才是渤海國的民族主體,而粟末靺鞨主體部分在隋代已遷往遼西,後遷入幽州,高句麗亡國後與高句麗的武人集團一起已經溶於中原社會,大祚榮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聯合原伯咄安車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國,而粟末靺鞨與高句麗人所占比例皆不大。[3]

高句麗遺民裡又有一部分變為新羅人靺鞨人[4],進入朝鮮半島的高麗國曷懶甸等女真部落。

一部分高句麗王族和百濟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內,在洛陽邙山一帶發掘面世的高句麗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濟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銘,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者羅振玉編成《唐代海東藩閥志存》一書。[5]

高句麗王族高麗若光率領高句麗遺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6]開拓高麗郡,並建立高麗神社[7]

高句麗人亡國後成為中土境內一個重要的部族,經過唐、五代、北宋、金國和元明等時期的歷史變遷,高句麗人最終混入中原人。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新唐書卷二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2. ^ 《三國史記卷八·新羅本紀八·神文王三年》: 「征報德王安勝為蘇判,賜姓金氏,留京都,賜甲第良田」
  3. ^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2010-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8). 
  4.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
  5. ^ 高句麗遺民高足酉墓志銘考釋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30.,搜文網,2006年4月29日。
  6. ^ 大約在今日日本首都附近,具體位置是:埼玉縣全縣、東京都隅田川以東的陸地及神奈川縣東北部
  7. ^ 高麗神社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7年3月28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