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1942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2年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2年秋,其下屬已經包括115師山東軍區120師晉綏軍區129師冀魯豫軍區晉察冀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為340,000人[1]

背景 編輯

 
1942年,侵華日軍為切斷八路軍與民眾聯繫,在長城以北40公里和以南20公里以內設立了「無人區」,強制區內的百姓搬入日軍設立的「集團部落」

自1940年,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0師、129師發動20萬人參加的百團大戰,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正面作戰。戰役雖然獲得大量武器裝備、以及提升全國民眾抗日氣氛。但亦造成八路軍大量傷亡,以及日軍、國軍對八路軍實力的正視。此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向八路軍進行物質補充,以及侵華日軍長達數年的掃蕩與「三光政策」。皖南事變後,八路軍的第4縱隊、第5縱隊亦補充事變中被國軍圍剿的新四軍兵力。八路軍自1941、42年開始遭受物質睏乏以及兵源減少的威脅,1942年八路軍前方軍部被日軍偷襲,前總參謀長左權殉國;此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仍然把集團軍部設置在山西前線。

總部 編輯

司令部 編輯

 
1942年,八路軍總部的左權將軍追悼大會

野戰政治部 編輯

其他部門 編輯

 
黃崖洞保衛戰烈士紀念塔,為紀念1941年11月八路軍總部特務團與日軍在黃崖洞兵工廠的交戰,共軍最終取得勝利

第115師 編輯

 
1942年,劉少奇視察115師山東軍區,自左為黎玉周長勝劉少奇陳光蕭華梁興初羅榮桓

第115師,代理師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參謀長陳士渠、政治部主任蕭華

教導第一旅 編輯

教導第二旅 編輯

教導第三旅 編輯

教導第四旅兼湖西軍區 編輯

教導第六旅兼冀魯邊軍區 編輯

教導第7旅 編輯

魯南軍區 編輯

山東軍區 編輯

1942年8月1日,山東縱隊改稱山東軍區,歸第115師指揮。原山東縱隊第2旅改為濱海獨立軍分區;第3旅改為清河軍區;第4旅改為魯中軍區第1軍分區;第5旅歸山東軍區建制;第5支隊改為膠東軍區。第115師魯南軍區劃歸山東軍區建制[3]。政治委員黎玉、副司令員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江華、參謀處長羅舜初

魯中軍區 編輯

清河軍區 編輯

膠東軍區 編輯

第五旅 編輯

120師兼西北軍區(晉綏軍區 編輯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成立後,第120師兼西北軍區(1942年10月改晉綏軍區),歸聯防軍指揮。120師兼西北軍區,師長兼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副司令員續範亭、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1942年5月,八路軍358旅在田家會戰鬥中向日軍發起衝鋒,殲滅林川大隊

第358旅兼第3軍分區 編輯

第359旅 編輯

 
1942年,朱德(右三)、賀龍(右四)在八路軍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右二)陪同下,視察南泥灣

獨立第1旅兼第4軍分區 編輯

獨立第2旅兼第2軍分區 編輯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第8軍分區 編輯

第5軍分區 編輯

第129師暨晉冀魯豫邊區 編輯

1942年5月8日,第129師決定各旅機關與軍分區機關合併,所屬部隊編為軍分區基幹團。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副主任黃鎮

第385旅 編輯

新編第一旅 編輯

太行軍區(由129師部兼) 編輯

 
1941年,襲擊淶源日軍守軍的八路軍晉察冀一分區部隊

司令員劉伯承(兼)、政治委員鄧小平(兼)、參謀長李達(兼)、政治部主任蔡樹藩(兼)、副主任黃鎮(兼)、副司令員王樹聲

第1軍分區 編輯

第2軍分區 編輯

第3軍分區 編輯

第4軍分區 編輯

第5軍分區 編輯

第6軍分區 編輯

第386旅兼太岳軍區 編輯

1942年1月,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歸第129師建制。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薄一波、副司令員謝富治、副政治委員王新亭、參謀長畢占雲、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兼)

決死第1旅 編輯

第386旅 編輯

軍分區 編輯

豫晉聯防區 編輯

  • 豫晉聯防區(1942年4月成立),司令員劉忠(兼)、政治委員聶真(兼)
    • 聯防第1分區(第18團兼)
    • 聯防第2分區,司令員張河承、政治委員楊玉屏副、政治處主任李清
    • 聯防第3分區(第57團兼)

冀南軍區 編輯

冀南軍區,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劉志堅(代)、副司令員王宏坤、副政治委員李菁玉劉志堅、參謀長范朝利王蘊瑞(後)、政治部主任劉志堅(兼)、副主任朱光

新4旅 編輯

新7旅 編輯

新8旅 編輯

軍分區 編輯

冀魯豫軍區 編輯

1941年,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為新的冀魯豫軍區,仍由第2縱隊兼。1942年6月,撤銷第2縱隊番號。

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軍區司令員崔田民。政治委員黃敬蘇振華(後),副司令員楊勇,副政治委員蘇振華,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崔田民。軍區政治部主任唐亮、副主任王輝球

教導第3旅 編輯

教導第7旅 編輯

南下支隊 編輯

軍分區 編輯

 
1941年4月,日軍掃蕩冀魯豫根據地,圖為犧牲的八路軍戰士
  • 第8軍分區(1942年3月分區機關遭敵合擊,分區機構撤消,所轄各區成立游擊區;4月在崑山、張秋、汶山一帶新建第8軍分區),司令員吳機章(後)、政治委員劉德海、副司令員吳機章、參謀長張捷勛、政治處主任魏金山

晉察冀軍區 編輯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副司令員蕭克,副政治委員劉瀾濤程子華,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朱良才

  • 抗日軍政大學第2分校,校長孫毅

第一軍分區 編輯

 
晉察冀1941年秋季戰役中,狼牙山五壯士倖存者宋學義葛振林

第二軍分區 編輯

第三軍分區 編輯

 
馳騁在晉察冀戰場的鐵騎兵

第四軍分區 編輯

 
1942年晉察冀軍區高級無線電培訓班

第十一軍分區 編輯

第十二軍分區 編輯

第十三軍分區 編輯

第三縱隊兼冀中軍區 編輯

 
1941年呂正操司令員在冀中前線指揮戰鬥

第六軍分區 編輯

第七軍分區 編輯

第八軍分區 編輯

 
1942年冀東八路軍在古長城喜峰口與日軍交火

第九軍分區 編輯

第十軍分區 編輯

警備旅 編輯

 
1942年,冀東八路軍轉到外線作戰,圖為部隊通過司馬台

第6支隊 編輯

第8支隊 編輯

第10支隊 編輯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編輯

 
1942年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合影,前排左三起:賀龍譚政肖勁光王震張經武甘泗淇蘇進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2年5月31日決定,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於延安成立,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繼而根據中央軍委同年9月15日命令,留守兵團司令部與聯防司令部合併,對外保留留守兵團名義。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高崗(代)、副司令員徐向前肖勁光、副政治委員林楓高崗(後)、參謀長徐向前(兼)、張經武(後)

警備第1旅 編輯

警備第3旅 編輯

第385旅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簡體)). 
  2.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6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簡體)).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年: 第37頁. ISBN 9787506522908 (中文(簡體)). 

參見 編輯

八路軍編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