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和平號太空站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5 年前
Former good article和平號太空站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新條目推薦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9年2月9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2009年3月1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1年6月6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5年3月11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09年2月6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同行評審 和平號太空站已經經過一群維基百科人同行評審並已經存檔
    同行評審的存檔中可能含有可以改善這個條目的資訊。
    基礎條目 和平號太空站屬於維基百科科技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航天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航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航天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建築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建築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建築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

    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新條目推薦/候選~(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อภิปราย 2009年2月6日 (五) 00:14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失敗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版本
    • 和平號太空站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天文學
      • (+)支持很不錯!--圍棋一級 (留言) 2009年2月6日 (五) 14:17 (UTC)回覆
      • (+)支持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9年2月6日 (五) 15:53 (UTC)回覆
      • (-)反對-討論頁中表示這是翻譯自英文版的,那麼至少在有翻譯的內容上面應該需要有妥當的翻譯,潤飾和除錯。下面是很快的瀏覽之後就發現的錯誤。
        和平號的脫軌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依靠大氣阻力將太空站維持在220公里的衰減軌道上。第二階段開始於2001年3月23日02:01UTC,一個修改版本的進步號太空船,攜帶著2.5倍的燃料將太空站降低至165-220公里的軌道之間。在這兩個階段後,太空站完成了它在太空歷時15年的任務,05:08 UTC進步號太空船開始控制太空站向地球大氣層衝去,大約22分鐘之後,太空站位於菲濟上空,05:52UTC太空站開始嚴重損壞,06:00UTC,未燃燒殆盡的太空站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中。[9][10]
        Mir's deorbit was done in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waiting for atmospheric drag to decay Mir’s orbit an average of 220 kilometers (137 mi). This began with the docking of Progress M1-5,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Progress M carrying 2.5 times more fuel in place of supplies.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transfer of the station into a 165 x 220 km (103 x 137 mi) orbit. This was achieved with two burns of the Progress M1-5's control engines at 00:32 UTC and 02:01 UTC on March 23, 2001. After a two-orbit pause, the third and final stage of Mir's deorbit began with the burn of Progress M1-5's control engines and main engine at 05:08 UTC, lasting a little over 22 minutes. Reentry into Earth's atmosphere (100 km/60 mi) of the 15-year-old space station occurred at 05:44 UTC near Nadi, Fiji. Major destruction of the station began around 05:52 UTC and the unburned fragments fell into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around 06:00 UTC
        首先,英文的第一階段是M1-5與太空站的接合包括在內,中文變成是第二階段。英文的第二階段是降低太空站到一個165 X 220公里的軌道面上,中文變成是一個高度範圍,應該是以英文的表示法代表軌道面的型態。
        接下來進入地球的階段,英文是說05:44的時候,太空站位於斐濟的上空,中文的翻譯把火箭啟動的時間直接拿來用,在意思和時間上都與英文版的不符合。
        重約100噸的和平號內部彷彿變成了一個狹小的迷宮,裡面充斥著纜線,科學儀器,以及一些私人物品,比如說照片、兒童的繪畫、書以及吉他。通常和平號會有3名太空人,有時太空人們會在太空站呆上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和平號總是不斷有太空人來訪,一直到1999年8月。
        Inside, the 100-ton Mir looked like a cramped labyrinth, crowded with hoses, cables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as well as articles of everyday life, such as photos, children's drawings, books and a guitar. It commonly housed three crew members, but it sometimes supported as many as six for up to a month. Except for two short periods, Mir was continuously occupied until August 1999.
        英文提到太空站最擁擠的時候有六個人一起待上一個月,中文翻譯變成六個月,這樣的意思就不對了。
        從1995年3月開始,美國的太空人在和平號上生活了28個月,在和平號上逗留的期間,處理了很多緊急突發事件,包括1997年2月23日的一場小火災,以及1997年6月25日與無人控制的進步號太空船發生的一次碰撞。
        Starting in March 1995, seven U.S. astronauts spent 28 months on Mir. During their stay several acute emergencies occurred, notably a small fire on February 23, 1997, and a collision with an unmanned Progress spacecraft on June 25, 1997.
        英文中提到相撞的事故裡面,用的是unmanned,這裡的意思應該是無人搭乘,要翻譯成無人控制,不能說真的不對,可是無人搭乘的載具是可以遙控的,那麼,就不能說是無人控制。不然UAV不就變成無人控制的飛行載具了?
        重申一次,優良與特色條目的參選的條件應該要比一般的條目高出許多,無論是正確性或者是用詞遣句都需要經過較多的修改與考慮,如果只是隨便看看,長度夠就好,這樣就投下贊成票的話,試問這種贊成票的價值,以及投票者是不是真的有用心在挑選足以推薦的題材?-cobrachen (留言) 2009年2月6日 (五) 17:56 (UTC)回覆
      • (+)支持不要那麽雞蛋裏挑骨頭了,修改即可。窗簾布(議會廳) 2009年2月7日 (六) 03:44 (UTC)回覆
      • (-)反對1.大量英文人名未翻譯。2.不應以 NPO Energia 這種模式,應使用NPO EnergiaNPO Energia)或NPO Energia(NPO Energia)其中一種。3.並未加入繁簡轉換,例如太空太空梭。4.參考文獻不足,參考文獻與英文維基相差達一倍。—AT 2009年2月7日 (六) 10:42 (UTC)回覆
      • (:)回應懇請管理員幫我撤銷這次的評選,對此條目,我原本的計劃實在同行評審中討論一月之後再拿來參選的,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突然看到這個條目已經在這裡開始評選了。謝謝,和平號一個月之後再見。PS:非常感謝cobrachen所指出的問題,我已經進行了修改。--SH1019Team Radio 2009年2月7日 (六) 17:10 (UTC)回覆
      • (-)反對;離優良條目還有一段路程—Jazecorps Nekivary 2009年2月8日 (日) 02:55 (UTC)回覆

    主要修改人申請關閉這個選舉,待日後條目成熟再次申請。--SH1019Team Radio 2009年2月9日 (一) 12:49 (UTC)回覆

    移動完畢。--SH1019Team Radio 2009年2月9日 (一) 12:50 (UTC)回覆

    名字轉換

    編輯

    有些奇怪,台灣正體顯示「太空站」,大陸簡體顯示「空間站」,但港澳應該都是用「太空站」的,卻港澳繁體同樣顯示了「空間站」。請懂得修改的仁兄仁姊修正一下。—圖門縣候補知縣 (留言) 2009年2月20日 (五) 04:11 (UTC)回覆

    Wikipedia:同行評審/和平號太空站

    編輯

    希望參評優良條目,煩請指教修改意見。--SH1019Team Radio 2009年2月6日 (五) 06:34 (UTC)回覆

    部分根據英文維基百科Mir條目翻譯而成。 評審期2009年2月6日至2009年3月6日。

    內容與遣詞

    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完成度及連貫性等一概與內容有關的要點

    和平號太空站#發展一節「1985年10月和平號被推倒無塵室」,「roll outside」似乎不應該翻成「被推倒」。個人覺得「啟用無塵室」較好。--Zanhsieh (留言) 2009年2月6日 (五) 10:26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

    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與標點符號、外文內容及排版等資訊

    參考與觀點

    編輯

    包括各類型的參考資料、中立觀點、以及其他中文維基百科內的方針與指引等

    過往紀錄

    編輯
    和 平號的脫軌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依靠大氣阻力將太空站維持在220公里的衰減軌道上。第二階段開始於2001年3月23日02:01UTC,一個修 改版本的進步號太空船,攜帶著2.5倍的燃料將太空站降低至165-220公里的軌道之間。在這兩個階段後,太空站完成了它在太空歷時15年的任 務,05:08 UTC進步號太空船開始控制太空站向地球大氣層衝去,大約22分鐘之後,太空站位於菲濟上空,05:52UTC太空站開始嚴重損壞,06:00UTC,未 燃燒殆盡的太空站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中。[9][10]
    Mir's deorbit was done in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waiting for atmospheric drag to decay Mir’s orbit an average of 220 kilometers (137 mi). This began with the docking of Progress M1-5,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Progress M carrying 2.5 times more fuel in place of supplies. The second stage was the transfer of the station into a 165 x 220 km (103 x 137 mi) orbit. This was achieved with two burns of the Progress M1-5's control engines at 00:32 UTC and 02:01 UTC on March 23, 2001. After a two-orbit pause, the third and final stage of Mir's deorbit began with the burn of Progress M1-5's control engines and main engine at 05:08 UTC, lasting a little over 22 minutes. Reentry into Earth's atmosphere (100 km/60 mi) of the 15-year-old space station occurred at 05:44 UTC near Nadi, Fiji. Major destruction of the station began around 05:52 UTC and the unburned fragments fell into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around 06:00 UTC
    首先,英文的第一階段是M1-5與太空站的接合包括在內,中文變成是第二階段。英文的第二階段是降低太空站到一個165 X 220公里的軌道面上,中文變成是一個高度範圍,應該是以英文的表示法代表軌道面的型態。
    接下來進入地球的階段,英文是說05:44的時候,太空站位於斐濟的上空,中文的翻譯把火箭啟動的時間直接拿來用,在意思和時間上都與英文版的不符合。
    重約100噸的和平號內部彷彿變成了一個狹小的迷宮,裡面充斥著纜線,科學儀器,以及一些私人物品,比如說照片、兒童的繪畫、書以及吉他。通常和平號會有3名太空人,有時太空人們會在太空站呆上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和平號總是不斷有太空人來訪,一直到1999年8月。


    Inside, the 100-ton Mir looked like a cramped labyrinth, crowded with hoses, cables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 as well as articles of everyday life, such as photos, children's drawings, books and a guitar. It commonly housed three crew members, but it sometimes supported as many as six for up to a month. Except for two short periods, Mir was continuously occupied until August 1999.
    英文提到太空站最擁擠的時候有六個人一起待上一個月,中文翻譯變成六個月,這樣的意思就不對了。


    從1995年3月開始,美國的太空人在和平號上生活了28個月,在和平號上逗留的期間,處理了很多緊急突發事件,包括1997年2月23日的一場小火災,以及1997年6月25日與無人控制的進步號太空船發生的一次碰撞。
    Starting in March 1995, seven U.S. astronauts spent 28 months on Mir. During their stay several acute emergencies occurred, notably a small fire on February 23, 1997, and a collision with an unmanned Progress spacecraft on June 25, 1997.
    英文中提到相撞的事故裡面,用的是unmanned,這裡的意思應該是無人搭乘,要翻譯成無人控制,不能說真的不對,可是無人搭乘的載具是可以遙控的,那麼,就不能說是無人控制。不然UAV不就變成無人控制的飛行載具了?
    重申一次,優良與特色條目的參選的條件應該要比一般的條目高出許多,無論是正確性或者是用詞遣句都需要經過較多的修改與考慮,如果只是隨便看看,長度夠就好,這樣就投下贊成票的話,試問這種贊成票的價值,以及投票者是不是真的有用心在挑選足以推薦的題材?-cobrachen (留言) 2009年2月6日 (五) 17:56 (UTC)回覆


    優良條目候選(第二次)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版本
    移動完畢Advisory 2009年3月14日 (六) 07:11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

    編輯

    和平號太空站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提名人:AT 2011年6月6日 (一) 02:21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第二次)

    編輯

    和平號太空站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AT 2015年3月4日 (三) 16:27 (UTC)回覆

    投票期:2015年3月4日 (三) 16:27 (UTC) 至 2015年3月11日 (三) 16:27 (UTC)
    0支持,1反對,撤銷。--59.39.127.114留言2015年3月12日 (四) 02:0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和平號太空站中的1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1:02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和平號太空站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6月24日 (六) 17:23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和平號太空站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9月15日 (五) 20:3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和平號太空站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7月5日 (四) 11:30 (UTC)回覆

    返回 "和平号空间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