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中立的觀點/存檔2

由SolidBlock在話題不存在絕對的中立上作出的最新留言:6 年前

有關「異議及澄清」的第一段

「異議及澄清」的第一段會不會寫得太激動了一點? KevinNowhere 03:59:36 2006年2月2日 (UTC)

1936年的德文維基有可能是中立的嗎?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聊天 這當然是個假設性的問題,但這是個很好的對吉米·威爾斯的疑問。吉米承認維基的條目很有可能被弄得很不中立,但他相信經過一定的社區核查機制、一定的時間還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他的設想明顯有許多假設,例如常態分布,人的理性等等,可是所有這些假設有可能保證1936年的德文維基是中立的嗎?如果當時有這個維基,關於「雅利安人」「猶太人」「國家社會主義」的條目會有什麼可信度嗎?德文維基里的「蘇台德區」難道不會一定是「德意志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嗎?如果1936年的德文維基可以是這樣,那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2008年的中文維基會更好呢?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對于吉米·威爾斯來說象呼吸一樣自然的環境,在1936年的德文世界裡並不存在,在2006年的中文世界裡也不存在。 --澍子 15:22 2006年3月30日 (UTC)

2006年不是1936年。沒有必要假設,就已經有一個明顯的事實擺在這裡:目前中文wiki涉及時政的條目並不符合中宣部的要求,也沒有堂而皇之的寫上「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這還說不上中立,但確實是對吉米·威爾斯夢想的一個註腳。--的的喀喀湖上的幽靈(talk to Louer) 15:48 2006年3月30日 (UTC)
這個假設推論就像指望古埃及人具有現代文明一樣可笑,一千年前一個國家隨便到另一個國家屠城很正常,兩百年前主流文明可以把土著民族清洗,一百年前戰敗割地賠款很正常,六十年前可以扔原子彈,這些事情現在可以嗎?文明是在進步的,人的文明程度是在進步的,1936年的德文維基不可能中立並不是因為當時德國的政治環境,而是人類整體文明程度就未達到現在的程度。就好像200年前讓美國寫「印第安人」條目,100年前美國人寫「黑人」條目,50年前美國人寫「德國」條目都不可能中立,因為兩百年前的主流文明中印第安人不算是文明人,一百年前黑人不算是文明人,五十年前德國人是沒有人性的惡魔,儘管這兩百年中美國的憲法和政體基本沒動過。
維基的中立性不是基於政治體制或意識形態,而是基於人性,做人的態度!主流人群認為「印第安人是土著野獸,黑人是下等人,德國人是惡魔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並不會造成條目的不中立,條目不中立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人有這些觀點的存在,而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包容的態度去容忍異議聲音!只要維基人達到能包容各種觀點的文明水平,任何政治體制下都能做到中立,反之的結果就是被主流人群的聲音所壟斷,就像前陣子民國九十五年那樣不允許任何異議聲音,其結果就是條目最終變成其心目中畫好的「真理模樣」,其實是不是真理模樣呢?鬼知道。--3dball 20:18 2006年3月30日 (UTC)
這跟文明進不進步關係不大,而是社會脈絡是否可能發展出一個多元的中立觀點百科。今天吉米·威爾士的觀點不是拿來和你談這些假設,而是實際上實行一個知識普及計畫,那他考慮的當然是其生存的時代、社會與環境。當然,閣下要認為百科不可能中立(不過閣下所謂的中立是否存在還是個問題),吉米只會說空話都是閣下個人言論自由的範疇,就算在這裡說大家也不會吃了你。但不可否認的是,維基計畫的確做到相當程度的多元中立觀點,而且可以預期這個觀點會隨著參與者增加越變越健全。基於這點,我以為與其一直抱怨維基的立場,到不如將這些精力貢獻在條目上會更有價值。
另外,臆測歷史意義不大,因為沒人知道改寫的歷史將會是如何。也許閣下以為1936年的納粹德國寫不出中立的維基百科,但這是否為真也不是在這裡說說就有答案。反正目前沒資料證明當時的德國有本大家都能書寫的百科,那麼現在既然有這個機會讓閣下參與這樣一個計畫,我想應該珍惜這個機會才是。阿儒 | 這裡泡茶 20:59 2006年3月30日 (UTC)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呀。大家認為現在地球所有人的共識中立嗎?中立永遠是相對的,有各國政府根據自己的利益引導輿論,民眾的思想意識很容易被它們影響。記得前幾天聽到一句話很有意思:人是愚蠢的機器,愚蠢的話進,愚蠢的話出(Men are stupid machines. Stupid in, stupid out.)。千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力,也不要高估了維基達成的共識。-無名無形 22:37:19 2006年3月30日 (UTC)
的確,當閣下不斷將不確定的事說成必然之事時,大概就是上面那段話最好的註解。阿儒 | 這裡泡茶 06:50 2006年3月31日 (UTC)
我覺得無名無形的想法很好,不過也正是因為中立是相對的,中立的達成有種種困難,所以更需要像維基百科這樣隨時可以改進的百科,我覺得與其說維基百科是中立的,不如說,我們只是試圖不斷往中立的觀點前進。--ffaarr (talk) 00:48 2006年3月31日 (UTC)

事實就是中立。我要反覆宣傳我這個觀點。--Mukdener |留言 00:55 2006年3月31日 (UTC)

天底下不是只有德國人會說德文,如果1936年真有今天的條件,那麼Wiki上不僅會有戈培爾的意見,也會有愛因斯坦的聲音,也許希特勒會在德國封禁Wiki,但是那樣反而會讓Wiki更加中立。 金翅大鵬鳥(talk) 02:52 2006年3月31日 (UTC)
  • 這一點我考慮到了,愛因斯坦確實可以在境外寫,境內猶太人、社會民主黨人也可以寫,但是怎麼有可能贏得了編輯戰呢?當時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員、希特勒青年團員總比這些人多吧?蓋世太保會沒有「新聞閱評組」嗎?一個民族的集體瘋狂是很難擋得住的。 --澍子 05:10 2006年3月31日 (UTC)
金翅大鵬鳥,如果當時的維基就是德國開的呢?而戈培爾就是維基的創始人呢?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對現實維基的中立性時刻警惕,所謂「維基是中立的」的判斷為時過早。-無名無形 05:19:11 2006年3月31日 (UTC)
Mukdener,什麼是事實?記得前幾天阿拉維伊拉克已經陷入內戰,而過了幾天布希說伊拉克沒有陷入內戰,到底哪個是事實?我聽著很糊塗。-無名無形 05:22:39 2006年3月31日 (UTC)
無名無形,一個如納粹這樣的建立在煽動和控制基礎上的政黨,是不可能開設Wiki這樣的東東的。我很同意你所說的「對現實維基的中立性(需要)時刻警惕」,只要大多數人有3dball所說的那種「寬容精神」,就可以實現儘可能的中立(當然,完美的中立並不存在)。
澍子,我並不認為1936年的時候,德國民族已經集體瘋狂,就算他們都已經瘋了,贏得編輯戰只能證明他們離失敗不遠了。亞伯拉罕·林肯說的好:"You can cheat some people all the time, you can cheat all the people for some time, but you cannot cheat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金翅大鵬鳥(talk) 06:05 2006年3月31日 (UTC)
由受納粹侵略的非德國人和反對納粹的德國人寫出來的納粹條目不應該被認為是中立的,就好像由肯德基職員和消費者寫出來的麥當勞條目不可能中立一樣。比較接近中立的做法是由納粹和反納粹一起編寫關於納粹的條目。關於林肯的話,好像實際上沒有什麼用途:第一,你(或者我們所有維基人)不是all the people,第二,你(或者任何一個維基人)不可能活all the time。所以我們都是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騙。-無名無形 06:32:11 2006年3月31日 (UTC)
完美的中立和絕對正確的真理根本不存在,但是這不妨礙我們追求中立和真理,難道你會因為吃一頓飯不能永遠吃飽就絕食嗎?每個人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騙不假,但是若是每個人都能動動自己的腦子而不盲從的話,畢竟可以少受一些欺騙不是嗎?Wiki每個人都可以寫,但是只有肯動自己腦子和具有寬容精神的人才可以用。 金翅大鵬鳥(talk) 12:33 2006年3月31日 (UTC)
我不知道去追求一個不可能存在的all the people有多少意義。即使全世界每個人都確實參與維基計畫,幾萬年來的死人也無法參與編輯,所以他們的觀點不可能寫進來,但這樣就不用寫百科或任何著作了嗎?同樣的,每個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欺騙,所以每個人知道的真相就沒有價值了嗎?今天納粹沒寫百科,沒人知道他能做到多中立,但這不代表他沒有寫出如維基要求的作品可能。別忘了,納粹也是一個群體,裡面的意見可不只有一種,當閣下一直說某某某不可能中立時,其實也只意味著閣下同樣受到某種不同程度的欺騙。阿儒 | 這裡泡茶 06:47 2006年3月31日 (UTC)
  • 另外,人體整體文明程度是在進步,不過英美100年前的程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差,早在一戰的時候英國知識分子就發表過「我們熱愛貝多芬的德國」的集體宣言;1770年代的托馬斯傑佛遜確實曾經以為黑人的智力與白人有差異,那是由於不了解而不是刻意歧視,當他了解了以後,就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他自己的黑人女友(當時夫人已去世)是正式介紹給巴黎社交圈的。沒有理由認為當時的英文維基會壞到中文的地步,哪怕是200年前。退一步說了,就算是進步沒到,也不能在1950年代還搞種族滅絕、還粉飾成是「解放」人家吧? 在1980年代末還在大街上集體屠殺,又算什麼?現在能夠期望的只有這種瘋狂不要蔓延到英文維基去。--澍子 05:24 2006年3月31日 (UTC)
  • 請澍子不要和Xiaojeng|無名無形等扯淡了,沒用。有的人就適合仔細閱讀新華詞典。--殺豬拔毛 05:36 2006年3月31日 (UTC)
  • 我不是跟他一個人說,這些問題確實是維基的基本疑惑。 --澍子 05:40 2006年3月31日 (UTC)
  • 維基的中立是靠包容各方意見達成的。所以這個問題的前提根本不存在。任何觀點都可以在條目中發表(當然這個觀點必須是某種程度下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單一人的觀點),維基是以此達成觀點上的中立的。中立不等於真理,樓主的疑問,拿來問「真理」是可以的,因為真理沒有一定的標準,拿來討論中立,似乎有點不合適。至於語氣上的中立,那是學術文章都應該有的東西,不需要特別提出。--獵戶座 留言給我 05:50 2006年3月31日 (UTC)
我也是這個意思,中立不是真理,真理雖然客觀存在但人類的認識是需要過程的,牛頓力學在相對論以前是真理,但是科學進步了就發現他不是真理,現在的我們所知的真理也同樣如此,但是如果能按照維基的原則來描述即使在牛頓時代也可以保證條目的中立。保證條目中立的條件並非人類的認識水平,或者說某些人自認為自己掌握多少真理了,這些真理過一段時間很可能又像牛頓力學一樣被證明並非真理,保證條目中立的條件是包容性。要做到這點的前提是所有人都要時刻具有質疑的意識,質疑與自己相左的觀點這沒什麼,這本來就是人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對自己心中的觀點確信不疑,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真理在握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到對其他觀點的包容,最終才可能達到條目的中立。不會質疑恐怕也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即使是頂尖的留學生還是缺乏創造精神,楊廷寶路易·康是同班同學,楊讀書時是尖子生獲得的獎項遠超康,但兩者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天差地別。不會質疑帶來無理智的自負,無論是大陸憤青和反共鬥士們在這一點上是沒有差別的,他們總以為自己真理在握,別人只配去讀新華詞典,這樣缺乏包容心的維基人越多,維基的中立性就越難保證。現在的中文維基以學生為主,大多沒有獨立走上社會的經驗,我師兄自己開公司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以為就你最聰明別人都是傻子?千萬別以為別人是傻子」,動則認為別人都是沒有大腦的人其實是自己沒有大腦,把這句話送給所有那些自認為自己真理在握的網友們。--3dball 08:40 2006年3月31日 (UTC)
  • 我從來不懷疑對立面的智力,事實上他們對現實利害的計算也許更為精確。我質疑的是他們的良知。 --澍子 10:44 2006年3月31日 (UTC)
  • 至於楊廷寶路易·康更缺乏可比性,不能證明尖子生就一無是處了,楊廷寶所在地一會兒批判梁思成、一會兒批判「大屋頂」,就算沒有這些也沒有足夠的條件來滿足一個優秀建築師的夢想。路易·康本人就是特立獨行的很有個性的人,只要看看他兒子拍的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就知道了,求學期間成績平平不代表他沒有想法。 --澍子 11:00 2006年3月31日 (UTC)
楊康之對比絕對有代表性,這一直是建築界許多研究建築史的人的研究課題。楊是中國式成功的代表,他最高當到過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對他作品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政治風向基本上對他沒什麼產生過什麼影響,批梁批大屋頂跟他也拉不上任何關係,他代表了中國建築師能達到的最高水平(梁其實不是建築師,而是建築學家),而康呢?他是公認的大器晚成的建築大師,但不管他在美國建築界的地位有多高,西方像他這樣檔次而又非科班尖子生出身的建築大師一直在不停的湧現,直到今天的蓋里(藝術家出身)、安藤忠雄(拳擊運動員出身)、庫哈斯(記者出身)等等,相反來自中國的科班出身的尖子生們呢?甚至還達不到楊曾經達到的高度。不只是建築學,各個學科的情況大體如此。外國公認缺乏創造力是中國學生普遍的通病,讀書時是尖子生,一旦獨立工作就變成了一個熟練工人,楊就是中國式能工巧匠的最高代表,但也就是這樣了。缺乏創造力的根源就是沒有發問的習慣,尤其是對自己發問的習慣。當一個族群的人大多如此的結果就是造就了中文維基比任何主流語言版本的維基都強的政治口水大戰和弱的自然科學條目。為何這麼多人總是在不停質疑別人的同時卻從沒有想過質疑一下自己呢?--3dball 14:28 2006年3月31日 (UTC)
  • 很受啟發,難怪人稱南工的建築系好於不亞於清華。既然說到這了,就再來斗膽發發門外漢之問:那麼貝聿銘呢?(廣義建築上再拉上林同炎)我是想說,環境邊界條件還是很重要滴,如果當年楊不回來,對南工是個損失,可是對他個人就難說了。也許就很創造。順便說一句題外話,象 Salk Institute 那樣的建築,我這樣的外行覺得實在太突兀了。也許康的宗教感太強了。這種 passion, 中國人真的不太會有。 --澍子 15:03 2006年3月31日 (UTC)
貝也算是個世界建築大師沒錯,但是請注意他是幼年就移民美國的華裔,從小就受的是西式教育,即便如此,他們的華裔家庭背景依然產生了很大作用。貝的成功之處並非其藝術上的獨創性,而是合理解決功能要求的功力以及其華裔文化背景,甘迺迪圖書館、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羅浮宮擴建、香港中銀、北京工行總部,幾十年來他的作品造型所用到的元素簡直大同小異,從某種意義上講貝和楊有異曲同工之處,貝依然無法擺脫「能工巧匠」的巢穴,這和庫哈斯等充滿創造力的外國大師是有本質區別的,事實上近百年的世界建築大師中,除了少數幾個日本人以外,沒有一個是貝這種類型的。他的成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其實是在建築之外,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業主委託指定他來做的,幾乎沒有通過競賽脫穎而出的作品,也許這就是混進了上層社交圈的好處吧。我這樣說楊貝等並非對他們不敬,華裔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也確實多以用功勤奮而著稱,我們的社會也確實需要這種能工巧匠型人才,但是相比如此大量的能工巧匠型人才我們的創造型人才也太少了吧。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沒有一個和中國人包括華裔沾邊,看看華裔得了幾個諾貝爾獎?這和華裔科學家的人數成比例嗎?中國人缺乏「懷疑一切」的精神,這裡的一切既包括別人也包括自己,懷疑-〉不穩定-〉文明前進的動力-〉年輕,反之什麼都很確信-〉穩定-〉停滯-〉衰老或者就是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等著吃現成的。扯太遠了,我想說的是維基的中立性不在於每個維基人抱有何種觀點,而在於這些人是不是能在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也能包容別人的觀點。--3dball 17:58 2006年3月31日 (UTC)
  • 承教謝謝。其實 rebellious 的精神當然是最可貴的,特別是對從小由權威灌輸的觀念。共勉。 --澍子 08:49 2006年4月1日 (UTC)

理想如星辰,我們不見得會到達,但它會永遠指引著我們,如此而已。用數學來表示,就是迴歸分析。-- 百楽兔06:50 2006年3月31日 (UTC)

大讚百楽兎先生的發言。我不奢望NPOV能夠在我明天起床後就完美地實現,但這不妨礙我繼續和他人溝通看法交換意見,慢慢追求多元化的觀點。~--學習第一|有事找我 10:53 2006年3月31日 (UTC)

最近的新聞動態中的新聞中立性不夠

大部分是引用台灣媒體和海外媒體的,中國大陸的新聞很少能夠看到,即使有關於中國大陸的新聞,大部分也是負面的,編輯最好能重視起來,不要讓新聞動態里充斥著台灣媒體的消息~--lyx906|lyx906 17:42 2006年4月30日 (UTC)

不存在絕對的中立

根本不存在絕對的中立。因為根本不存在獨立於社會的個體。也不存在獨立於社會經濟和社會生產階層的個體。所以,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會帶有屬於其經濟生產階層的觀點,及看法。(人是物質的,它的一切都圍繞著物質和生存,沒有人可以不吃飯,可以沒有食慾與性慾,除非他故意斷絕這些。因此,它必須是社會的某一階層的一員,他脫離了或反對這個階層,則會失去它所擁有的物質)維基事實上也證明了,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使用中立的言詞來影響或是闡述其個人的觀點,以便從而影響其他個體或社會。維基既然只是一個中立的平台,那麼就應該包容全部社會個體的思想和言論。維基本身是自由的,因此一個自由的的實體,為了更廣泛的包容更多的社會個體,就應該某種形式上的保證言論上的相對中立。如果有條件,有更廣泛的空間,則應該廢除形式中立。因為維基是中立體,他應該給出一個平台來使所有的人都可以進行描繪,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各種個體的見解與看法。從社會的發展的歷史來引申解釋,維基之所以現在要進行一些「管制」,就是因為網絡資源的容納量是不夠的。現在這種形式上的中立事實上也是一種與不中立一樣的立場偏見,它也是站在階層立場上的。儘可能的中立也許根本就沒有必要,因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時會將其顛覆的。--Liancurt 0:04 2007年2月11日

請注意標準簽名,簽名應該含有連結,參見wp:簽名。中立不必追求絕對,而應該儘可能中立,或者說是相當地中立。--SolidBlock留言 2017年10月21日 (六) 02:28 (UTC)

用科學的提示來答覆正文那位先生的回答。

我提請答覆者先生注意,請舉出某一個現實當中絕對的例子。正是因為中古時代的絕對觀點,才塑造了牛頓的一些力學觀點,而那時候的科學恰恰是很不客觀的。我提請您注意的地方是,所有事物都必須有參照物才能對比,也就是說,沒有參照物的東西是被想像出來的二不能被證實的,在主頁上這個答覆者先生提到了科學,我就不得不說說科學給我們的結論。科學的結論恰恰不是中立,而是客觀。我恰恰是一名生命科學的工作者,我的工作告訴我要客觀,而不是所謂的中立。因為我們無法脫離我們生活的階層。例如建築工人階層,例如農業工人階層,例如小店主階層,金融業階層,社會當中的各種階層的人,就有著各種各樣的傾向。這一傾向在維基當中比比皆是,例如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條目當中,甚至連隱含的導向都懶得做了。就象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揭示的那樣,任何事物運動都必須有參照物所依憑。科學工作者,恰恰不會給出主觀的猜測,主觀的臆斷。但是在社會學領域,社會主義者的條目則傾向於反對資本主義,當資本主義的修訂者們,則傾向於把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一棒打死,這樣就不存在一個中立,也許您傾向資本主義,或者無政府主義,而反對社會主義,但是你這也已經站在了不中立的立場上了,你身處於社會,則必須有某種傾向。哪怕是異常隱晦的。 絕對的觀念只有在獨裁專制政權和革命專政的情況下才能變為現實。某一階層一旦掌握政權,則會用強力來推行自己的政策,例如法國在1957年時期,政府對於工人和學生實行資產階級專政,而工人則對工廠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1917年俄國布爾什維克對於封建主歐洲聯軍實行工人專政。而白軍則實行封建專政。在這樣的時期人類社會各階層區域決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無政府主義,來自各階層的各種想法互相對立和戰鬥。作為社會的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則會直接導致對科學技術以及其他一切最徹底的影響。例如封建時代的歐洲的社會意識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歐洲意識是無法相同的。這就是我對正文第一篇文章作的答覆。感謝這個先生在百忙中可以抽時間答覆。此外,請去掉「攻擊」這個詞,因為,這裡只存在討論,而不存在攻擊。--Liancurt 18:57 2007年2月18日

維基百科是否要照顧某些特定人群的觀感?

如果某些人反感,維基百科是不是就不能寫那些引起反感的話?—67.15.34.251 21:23 2007年4月8日 (UTC)

比如在Talk:中華民國裡面,就有人以某些台灣人反感為理由反對修改。這樣的反對意見有道理嗎?—67.15.34.251 21:29 2007年4月8日 (UTC)

那麼現在中華民國條目里的內容與中共宣傳的有違,很不符合中共支持者的胃口,所以就要修改。所以不能照顧臺灣人的觀感,要照顧中共支持者的觀感就沒問題了。—出木杉 02:13 2007年4月9日 (UTC)
只要有人反感,就可能是違反中立原則。WiDE 寫於世界時間 02:59 2007年4月9日 (UTC)
  • 反感無關中立原則。Larry Sanger 等作中立原則NPOV的精神是兼容並包。

    There are many people, with a wide range of opinions on many different topics, who are working on Wikipedia articles. We need do no more than observe this, than to see that we are faced with a problem: there is disagreement about what is true, and thus what constitutes knowledge, in any particular controversy. Given that Wikipedia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how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 of endless "edit wars" in which one person asserts that p, whereupon the next person changes the text so that it asserts that not-p?[1]

    ---Hillgentleman | | 2007年4月9日( 一 ), 03時39分56秒.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說「應該要把爭論中各方面的聲音都公平地表達出來,而不是在文章中指出或暗示任何一方的觀點是正確的」。中立的觀點不是一個各方都不反感的觀點,而是在於表達的公平性和非暗示性。--Wikijoiner 03:42 2007年4月9日 (UTC)
是否引起反感不是所表達觀點的問題,而是表達方式的問題。能如實客觀地表達各方不同的觀點按理不會引起反感,所以如果表達的內容會引起反感的話,那麼這些內容的中立性就成疑了。—Quarty 07:18 2007年4月9日 (UTC)
未必,人不是這麼理性的,要知道某些人一看到與自己意思不相符的文字就會反感,嚴重者看到某些詞也會產生反感,例如一些極端的台獨分子,看到「中國」或「祖國」就會反感;而很多憤青們看到「日本」二字就會反感。
以反感不反感來判定是否中立,是不正確的。判定是否中立用的是理性,而非感性。--真實事求是() 14:05 2007年4月10日 (UTC)

烈士?

如說傑出一詞涉及宣傳,有中立性問題,這倒讓我想到另一個爭議性很強的辭彙:烈士。烈士一辭同時會有幾種問題:

1.涉及主觀─僅按照字義解讀,烈士是在戰爭中壯烈犧牲的將士。這聽起來有似乎有美化戰爭的意味,可能肇因於過去都教育人民不要害怕為國捐軀,所以產生烈士這樣的辭彙。以反戰意識高漲的現代來說,不見得人人都認同戰爭,至少支持和平主義的人就絕對不會認同,在戰爭中因而失去生命,其本質到底是壯烈的還是悲哀、無奈的,有商榷餘地。

2.涉及個人宣傳─烈士如何定義?是在戰爭中壯烈(光是壯烈一詞又有主觀問題了)犧牲叫烈士,還是要受國家封為烈士才能叫烈士?可以搜尋烈士看看,會發現許多烈士其實身後評價不一。

3.涉及地域中心─對於交戰的兩方,在其中一方眼中是烈士的人物,在另外一方可能不過是戰俘。 能夠沒有爭議的大概是像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樣的辭彙,但那也不過是因為清國已經滅亡,所以沒有人站在他們的立場講話了。--雅言 2007年11月14日 (三) 09:56 (UTC)

我最討厭的是流民或農夫造反都叫起義、農民戰爭,prc教育出來的史觀充斥著這種東西,土匪跟暴民就是土匪暴民,土匪暴民建了國,土匪暴民叛亂就要變起義戰爭了,這哪門子道理?—以上未簽名的意見是由59.115.215.219對話貢獻)在所加入的。
你算老幾?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14日 (三) 12:11 (UTC)
(就知道後面一定會有人接這樣子的言語……)史觀方面,PRC、ROC沒什麼兩樣,大家都是挑對自己有利的來說,這就是政治。所以請停止針對特定國家的言論,就事論事,理性發言。Wikipedia:禮儀雅言 2007年11月14日 (三) 13:49 (UTC)
知道英文的peasant revolt是什麼意思嗎?喔,洋文看不懂,日文漢字的反亂總懂吧?中文維基在民變條目上完全與美日脫軌,迎合毛派共產黨史觀,將造反說成起義,對我而言在民變條目的參考價值比日文還不如,如果是日本人錯請去糾正日本人,如果是英文版錯請寫洋文去糾正,如果是中國特色的歷史條目跟史觀,唉,強姦五十年了也不差這幾個條目啦—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59.115.215.219對話貢獻)於2007年11月14日 (三) 14:20加入。
你算哪根兒蔥啊,上來就沒頭沒腦亂噴糞。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14日 (三) 21:26 (UTC)

一些君主的統治毫無可取之處,當臣民忍無可忍時當然就會造反。蘇聯是把諸侯反抗君王的行為也叫「起義」,而中國是限定為農民反對地主,顯得非常狹隘(實際是在宣傳上討好農民的做法)。另外,英語「revolt」是接近中性的,而中文「起義」和「造反」看起來褒貶分明。在非民主政體下反對現政權的行為性質不好判斷。政權的合法性也是相對的。君權神授在那個年代,是比什麼都更合法的當政理由,所以實際封建時代的民變都可視為造反。緬甸現在的事態按該國憲法就是造反,但你認為這樣的造反性質邪惡嗎?--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11月14日 (三) 14:58 (UTC)


傳統史觀其實與西洋史觀一致,rebellion就是亂。亂本身就係治的相反,係當時國家的客觀事實,本身無所褒貶。有的亂由諸候起,如文景之亂,八王之亂,有的係平民起,如黃巢之亂,義和拳之亂。無論那個階級都係一樣有機會去武力反抗。西方rebellion都有異曲同工之妙。HenryLi 2007年11月14日 (三) 18:35 (UTC)
看不太出來這一求助希望解決什麼問題。如果是問條目中如何使用「烈士」二字才最中立的話,我認為方法很容易,只要加註是哪一派的觀點就好了。例如你可以寫「身後XX政府褒揚○○○為烈士」,這樣就OK了。
「起義」的問題就很麻煩了,因為直接牽涉到條目的命名,用什麼辭彙都不能皆大歡喜。
-- 百楽兎 2007年11月15日 (四) 07:22 (UTC)
抱歉問題敘述得不夠明確。我主要是想問問大家的意見,對於烈士一詞覺得應不應儘量避免?或者說不認為是有爭議的,可以使用?--雅言對話 2007年11月15日 (四) 10:57 (UTC)
如果「烈士」的評價是來自政府明令褒揚或民間公認評價,則以事實敘述方式來使用「烈士」二字便是OK的,如前例所述,明確表達出是那一派的觀點即可。除此之外,「烈士」二字應該避免使用。-- 百楽兎 2007年11月16日 (五) 06:27 (UTC)
我覺得兔兄說的對,只要註明誰封的烈士就可以了,不過一般反對外族侵略,維護本民族獨立犧牲的,似乎都應該稱為烈士,除了去侵略人家的。如果看「起義」不順眼,用「造反」似乎也可以,造反也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是指一切下層反對上層。土匪或暴民是無法建國的,能建國的都是有思想、有抱負的人,即使李自成在攻陷北京以前也是能約束部下,嚴格紀律的領袖,雖然他在進入北京後有些忘乎所以了。「叛亂」或「亂」都是一個明顯貶義的詞,似乎不應該用,現在即使新聞播報世界其他地方的叛亂都稱之為「反政府武裝」,很少使用「叛亂」這個詞。--方洪漸 2007年11月17日 (六) 02:59 (UTC)

中文維基多次出現日本法西斯宣傳機構使用的文字

1。在台灣條目下。台灣的抗日組織被寫成「動亂組織」;此外,該條目也沒有提到台灣人民在抗日過程中犧牲65萬人的事實。

2。在"中國抗日戰爭"條目下。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在這一詞彙上的「區別」。稱"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民間"使用「八年抗戰」和「中日戰爭」。事實上國共兩黨政權同時使用「抗日戰爭」和「八年抗戰」的術語。懷疑是民進黨仿照日本的「日中戰爭」一詞,寫出「中日戰爭」一詞。所謂「中國民間」使用「中日戰爭」一詞而不用「抗日戰爭」一詞的說法更是荒繆。

維基要求用「可靠的來源」來書寫,「中日戰爭」的提法並沒有指出來源。

3。在色戒條目下,愛國學生的抗日活動被描寫成「反日時尚」。易的漢奸活動被寫成「日日艱巨的工作」。並出現「愛國有害」的論點。這些用詞代表了日本法西斯宣傳機構的觀點。

納粹觀點和為納粹翻案的論點受到禁止。同樣,日本法西斯主義觀點,以及為法西斯主義翻案的觀點應該受到禁止。

觀點不可能也不應該被禁止。

Idealib 2007年11月30日 (五) 18:39 (UTC)

確實不中立,建議多找些例子,放到互助客棧其他那裡討論。建議在討論前先了解Wikipedia:中立的觀點方針,以免本身的論點站不住腳。--真實事求是() 2007年12月1日 (六) 16:25 (UTC)
同意,可以在討論頁提出,如果沒有異議即可將其修改。—自由之大天使唱唱反調  2007年12月7日 (五) 00:11 (UTC)

找出NPOV的方法

最近有朋友對我說想改善這個問題, 因為這實在是極為重要的方針, 我想放上來分享一下

  • 可以在關鍵搜尋引擎中打我國, 動亂等沒有明確標準的詞語, 或是明顯不符合中立觀點的字眼
  • 善用模版

Lichunhon (留言) 2008年9月12日 (五) 13:46 (UTC)

修訂中立觀點方針的提議

先前在#中立的觀點一節中,提到了我最近譯了英文維基百科關於中立觀點的最新版本(User:PhiLiP/中立的觀點)。蒙書生的解釋,中文維基百科採用的中立觀點方針是為當年的版本,多年來未經修訂。我亦舉例道現在中文版本的中立方針並未有效地提及可供查證方針。隨後,小周同學也表示願意與我一道推動對中立觀點方針的修訂,以及推動另兩大方針成為正式方針。然我們時間有限,社群也需要逐步推進討論,因此在下擅自打算先行推動對中立方針的修訂,待有所成效後再推動另兩大方針。於此,在下就有關於中立觀點方針的修訂過程提出幾點建議,望社群考核:

  1. 第一步,是決定我們是否需要修訂中立觀點的方針,這一點需要我們社群初步的討論共識;(大概需要二至三周的時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可以減短至一周)
  2. 第二步,是討論出對中立方針修訂的具體形式,在下於此先提出幾點:(大概需要一至兩個月的時間,這一步的討論必須充分,寧肯多花點時間)
    1. User:PhiLiP/中立的觀點進行適當修改,令其適應中文維基的需求;
    2. 對相關頁面的翻譯與討論,如en:WP:NPOVFAQ(常見問題解答)、en:WP:NPOV tutorial(中立化指南);
    3. 仿照en:WP:NPOVN增加為中立的觀點專設的討論頁,畢竟中立問題仍然是可以算是中文維基面臨的一個大問題(看一看Category:中立性有爭議的作品便可得知)。有專門的討論頁可以方便用戶提報非中立的條目,而且對中立觀點方針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幫助。
  3. 第三步,付諸社群投票,以求更新現有中立觀點的方針。(對重大方針的投票修改,估計需要一個月的投票時間)

同時,我還在尋求願意一同推動中立方針的維基人們,我們這些推動者主要從事的工作將是:1. 對有意義的討論進行重構,非常有意義的可能會被整理進方針,或者整理成FAQ供他人查詢;2. 對流程模板進行及時的維護更新;3. 創建並維護相關的討論頁與投票頁等。

以上,如果您有什麼好的補充,也請提出。修訂過程中的第一步討論估計將在一個星期後開始進行,以先行收集一些優秀的意見。—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9年1月29日 (四) 17:30 (UTC)

修改應該是有必要的。另外現在的Wikipedia:中立的觀點看著很煩,新的就好很多。--達師信訪工作報告 2009年1月30日 (五) 06:09 (UTC)
(+)支持小周(XiaoZhou)留言2009年2月1日 (日) 05:48 (UTC)

關於Wikipedia:中立的觀點/tempWikipedia:中立的觀點的移動請求

這個是否還應該需要進一步討論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5月11日 (一) 03:26 (UTC)

疑問:為什麼叫「中立的觀點」,而不叫「客觀的觀點」?

「中立的觀點」是否可以與「客觀的觀點」相等。 「中立的」與「客觀的」他們的意思有什麼區別?

本人覺得中立的觀點只能儘可能達到,而不能完全做到。不過,好像,這樣說,我還是要堅持追求中立的觀點的吧。

(是不是我應該在互助客棧,詢問處提問?) 小作品製造 (留言) 2009年6月17日 (三) 11:44 (UTC)

其實觀點本身就帶有提出觀點者的個人色彩(明確一點講就是偏見),因此我認為觀點本身不存在中立和客觀的問題,只有事實本身才是中立、客觀的。所以撰寫條目時最好避免不必要的個人觀點,除非是對重大事件列出正反面看法之類、或是引述特定人的看法(當然以上都要給出處),除此之外編輯者的個人觀點能免則免。不幸的是,中文維基摻入個人觀點的情況似乎是頗嚴重的。--Gonbom留言2012年12月7日 (五) 04:05 (UTC)

請謹慎扣帽子

給一個條目加上NPOV非常容易,但請慎用這個權利,如果要加這個標誌,請務必說明原因,並儘可能詳細,甚至舉出修改樣例,否則這個標記會被濫用。Hier (留言) 2009年9月16日 (三) 16:42 (UTC)

支持慎用.--Berthe (留言) 2009年12月8日 (二) 04:05 (UTC)
返回專案頁面「中立的观点/存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