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侍,中国汉朝、北齐时的官衔

有研究者认为,西漢的中常侍来源于秦朝官职[1]。一開始的稱呼是「常侍」,或稱常侍郎。漢武帝東方朔曾為常侍郎。第一个有记载的中常侍是汉元帝的岳父许嘉。他可能在初元之前就获得这一职衔[1]。当時,中常侍僅是虛銜,多為皇帝愛倖之宦臣,無定員,凡列侯將軍卿大夫等,得此加銜,可出入禁中。

東漢漢明帝时,中常侍定員四人,雜用士人宦官,其秩為千石,後又增為二千石。漢和帝時宦官鄭眾因參與帷幄,立有大功。中常侍員額增至十人。漢代宦官干政,亦是自鄭眾始。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在丈夫逝世后,主政十六年。因女性主政,多用宦官。此时,中常侍已非加官,成为本职官名[1]汉灵帝时,有十常侍。東漢末年增至十二人,兼領卿署,宦官竟可權傾人主。曹魏时,这一官衔被弃之不用,代以散骑常侍。北齐有中侍中省,置中侍中二人,中常侍四人。隋朝为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1]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李雅雯. 《汉代中常侍考论》. 管子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 齐文化研究院). 2015, (2015年第1期). ISSN 1002-3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4)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