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F小调谐谑曲 (肖斯塔科维奇)

升F小调谐谑曲作品号1,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1975年)为管弦乐团创作的一段音乐作品。肖斯塔科维奇,苏联时期俄罗斯作曲家兼钢琴家。本作大概当于1921年或1922年写就,在肖氏现存作品中属最早的一批,当时肖氏正在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于马克西米利安·施泰因贝格(Максимилиан Осеевич Штейнберг)门下受业。本曲原按钢琴奏鸣曲的一个乐章谱写,后在施泰因贝格辅导下配器,自成一篇管弦曲目。

升F小调谐谑曲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作品
原文名Скерцо fis-moll
作品号1
年份1921年或1922年
创作彼得格勒音乐学院
献给马克西米利安·施泰因贝格
时长5分钟
配器管弦乐团
首演
日期1996年2月17日
位置皇家节日音乐厅
指挥马克·埃尔德
表演者BBC交响乐团

本作首演于1996年,BBC交响乐团演出,其指挥者马克·埃尔德(Mark Elder)。全曲包含谐谑曲一段、三重奏一段,又有回转乐段(retransition),将乐曲一引而回到谐谑曲主题上。对本作,有描述认为其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乐派看齐。另外,肖氏将本作升F小调谐谑曲中一段主题用在其钢琴小品集《儿童练习本》之乐章「上发条的洋娃娃」(作品号69,第6首)中。

背景 编辑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所作「升F小调谐谑曲」为其人早期作品中为数不多留至今日者,[1]此作之外,有其「八首钢琴前奏曲」中五首亦类似。[2]于此曲,多有人将其写作时间定为1919年秋季或初冬时节,时为肖氏进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今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之第一年,作曲家13岁。[3][4]然而又有许多其他日期记录:于一作品集中,谐谑曲据载写于1920年,集名《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生平描述》(1926年);另一作品集中,谐谑曲则记为作于1919年至1920年,集名《肖斯塔科维奇作品列表》(1927年);肖斯塔科维奇本人而言,则于后续其作品列表中将谐谑曲谱曲时间记作1919年。[5]虽如此,音乐学家奥莉加·季贡斯卡娅(Ольга Дигонская)则述称本作最可能写于1921年末或1922年初,当时肖氏已有15岁上下。[6][7]随季贡斯卡娅之发现,将此时作为写作时间,目前大体获得认可。[8]

进入音乐学院一二年时,肖斯塔科维奇开始谱写一部钢琴奏鸣曲,调性B小调[9][8]其第三乐章是唯一留存至今的部分,后经配器,成为「升F小调谐谑曲」。[4]肖氏将此曲题献于其作曲教师马克西米利安·施泰因贝格,此人在音乐学院教导肖氏,对理解品鉴音乐而言于学术审美两方面均有促进。[3][10]肖氏将谐谑曲配器,施泰因贝格亦有辅导。[2]

形式 编辑

本「升F小调谐谑曲」为管弦乐团而作,其乐团规模与配置当与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所用者类似。[11]作品谱曲安排短笛二支、长笛二支、双簧管二支、A调单簧管二支、巴松二支、圆号四把、小号二把、长号三把、大号定音鼓三角铁铜钹大鼓及弦乐组。[3]乐谱分三段,各题为「小快板」(Allegretto)、「稍慢」(Meno mosso)及「第一段速度」(Tempo I),时长约5分钟。[3]

谐谑曲中所引入主题,其按对位法构造及处理——按音乐学家大卫·范宁(David Fanning)所写,是对施泰因贝格所作风格的回响。[8]乐曲起自谐谑曲乐段,其引入为主的长笛主题,并小提琴拨奏出旋律线与之成对位。[12][11]这一对位主题于全曲重复多次,方式多变,有模仿(imitation),有转位inversion)。而后乐曲进入另一部分,D大调,此部分范宁称之为「抒情的」三重奏部分。[8][11]此处音乐取华尔兹节拍,主题以二拍子对三拍子之复节奏演奏,起于弦乐,木管组与圆号复述之。[12][11]三重奏随后是回转乐段,糅合先前长笛与拨奏小提琴所出对位主题,引回谐谑曲部分。[13][12]依范宁,此处回转是「相当程度来说,作品在结构上最有意思的创意」,因为此段起「高潮」的作用——听者于其前三重奏段落时或已有期待之——又起契机的作用,能借此发展主旋律与织体的主题。[12]华尔兹主题于铜管组重复奏出,开头出现的原先之谐谑曲对位主题,则与之相伴。[11]作品最后一乐句中,可听到主题之间进一步的组合。[12]

反映与后世影响 编辑

1921年末或1922年初,肖斯塔科维奇为指挥尼古拉·马利科(烏克蘭語Микола Малько、俄語:Николай Малько)演奏升F小调谐谑曲,马利科描述之为「学生天赋不错,他写得很出色的课业曲子——也就这样」。[6]谐谑曲对马利科打动不多,不若作曲家其后于1924年-1925年所作第1号交响曲为马利科留下的印象之深。[7]

音乐学家劳瑞尔·费伊(Laurel Fay)同大卫·范宁描述此曲有类芭蕾舞曲,如柴可夫斯基德利布所作者,虽其「灵活的乐句结构」使其并不适合舞蹈。[13][8][8]费伊将此作归为风格上看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乐派遗泽之类。[10]范宁则认为此音乐之专业程度,尤以其配器方面言之,自发现本作写作时间晚于先前所推测后,其给人的印象即不如先前深刻。[8]

肖斯塔科维奇用此升F小调谐谑曲开头之主题放入其钢琴小品集《儿童练习本》一乐章中,乐章名「上发条的洋娃娃」(作品号69,第6首)。[12][14]音乐学者理查德·路易斯·吉利斯(Richard Louis Gillies)则写道此升F小调谐谑曲是肖氏以这一调性作曲之第一例,而其将来对作曲家持续「有特殊的意义」;吉利斯举肖氏二作,即《根据亚历山大·勃洛克诗歌而作的七首浪漫曲》中「城市睡了」曲及一部「升F小调组曲」为后来之例子。[15]

升F小调谐谑曲于1996年2月17日首演于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由BBC交响乐团演出,指挥者马克·埃尔德(Mark Elder)。同年五月,本曲首次在广播播出,广播者BBC广播三台[3]

注释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Wilson 1994,第32-33頁.
  2. ^ 2.0 2.1 Fairclough 2019.
  3. ^ 3.0 3.1 3.2 3.3 3.4 Hulme 2002,第12頁.
  4. ^ 4.0 4.1 Digonskaya 2010,第53頁.
  5. ^ Digonskaya 2010,第68-69頁.
  6. ^ 6.0 6.1 Digonskaya 2010,第63頁.
  7. ^ 7.0 7.1 Digonskaya 2010,第68頁.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Fanning 2013,第75頁.
  9. ^ Digonskaya 2010,第59頁.
  10. ^ 10.0 10.1 Fay 2000,第19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Cunningham 2018.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Fanning 2013,第76頁.
  13. ^ 13.0 13.1 Fay & Fanning 2001.
  14. ^ Hulme 2002,第13頁.
  15. ^ Gillies 2021,第57頁.

引用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