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喬望尼
《浪子終受罰》(義大利語:Il dissoluto Punito),又題《唐·乔万尼》(Don Giovanni,直譯為乔万尼先生),目录第527號,是由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譜曲,洛伦佐·达·彭特作詞的二幕義大利語歌劇,首演於1787年10月29日的布拉格城邦劇院,由莫札特本人親自指揮。
《唐·乔万尼》雖然和很多其他歌劇一樣,以唐璜為主要人物,但這個版本被普遍認為是在眾多版本中最為出類拔萃的。而达·彭特為歌劇準備的劇本,把該劇歸類為「詼諧戲劇」(dramma giocoso),而莫札特自己則把該劇收入「喜歌剧」(opera buffa)的分類下。雖然常歸類為喜劇,但是實際上該劇融合了喜劇、悲劇甚至超自然事件的元素。
歷來著名的唐·喬凡尼扮演者包括男低音艾齐欧·平扎(Ezio Pinza)、西萨·西艾皮(Cesare Siepi)、諾曼·特雷哥(Norman Treigle)以及男中音迪特里希·费雪尔-迪斯考、托馬斯·漢普遜和托馬士·阿倫等等。
背景
编辑自1787年6月劇本完成後,莫札特便開始譜曲,直至同年10月28日完成。而在莫札特作曲的同時便開始彩排,作詞和作曲同時在場,以便即場作出修改,但首演也因此延遲。一般相信,莫札特最後才完成序曲的創作,傳抄人員在首演前一刻才完成抄寫,譜上墨水才剛剛乾,就拿去給樂團,即席視讀演奏。
首演
编辑1787年10月29日,整套歌劇以全名「浪子終受罰,又稱唐·喬凡尼:二幕喜歌劇」(Il Dissoluto Punito ossia il Don Giovanni Dramma giocoso in due atti)在布拉格首演,一如既往,反應狂熱。《布拉格邸報》(Prager Oberamtszeitung)報導中指出:「音樂行家和演奏家都說,布拉格從未聽過這樣的(音樂)」,還指出「這套歌劇……表演難度極高。」[1]維也納《省內新聞報》(Provincialnachrichten)指出:「莫札特先生親自指揮,並獲得來自各個階層的愉悅歡迎。」[2]
1788年5月7日的維也納首演,莫札特也是親自執棒督陣。為了這次首演,莫札特分別為兩位獨唱家,增寫了兩首詠嘆調和其相關的宣敘調:第一首為扮演唐·奧塔維奧的男高音范切斯科·莫瑞拉(Francesco Morella),寫於4月24日〈我的快樂取決於她的安好〉(Dalla sua pace,目錄540a);另一首則是4月30日落筆,為扮演艾維拉的女高音卡塔里娜·卡拉利耶里(Catarina Cavalieri)的〈多深的罪孽……這個壞人背叛了我〉(In quali eccessi … Mi tradì quell'alma ingrata,目錄540c)[3];另外在4月28日,還增寫了利波雷洛和澤林娜的二重唱〈妳這對纖纖小玉手〉(Per queste tue manine,目錄540b)。
出版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劇情大要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角色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音樂分析
编辑演出安排
编辑莫札特的原譜對於宣敘調的樂器配置有特別要求:木管樂器、圓號、小號、定音鼓和低音羽管鍵琴(basso continuo)的數量需為一般配置的雙倍,而弦樂部分則保持標準配置。此外,莫札特在多處加入特殊音效設計。例如,在第一幕結尾的舞會場景中,莫札特要求三支小型樂團同時在台上演奏不同節奏的舞曲,與此同時,不同角色在台上跳著相應的舞蹈,營造熱鬧的氛圍。在第二幕中,觀眾可以看到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在台上演奏曼陀林,弦樂組以撥弦方式伴奏,為場景增添趣味。而在該幕稍後,當騎士長的石像首次開口說話時,莫札特額外加入三支長號,以增強氣勢和戲劇效果。
本作在早期的演出中,其最終合唱(final ensemble)通常會被省略,這一傳統似乎從歌劇首演後不久就開始了。根據19世紀波希米亞回憶錄作家威廉·庫赫(Wilhelm Kuhe)的記載,這首最終合唱僅在布拉格的首次演出中呈現,隨後在原始演出檔期內再未出現過。1788年的維也納劇本中也未包含這段最終合唱,因此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中描繪的維也納首演以無最終合唱結束的場景可能符合史實。儘管如此,在當今的演出中,最終合唱幾乎總是以完整形式呈現。
現代製作有時會同時保留唐·奧塔維奧(Don Ottavio)的兩首咏嘆調:原版的「我的寶貝」(Il mio tesoro)以及為適應維也納首演男高音弗朗切斯科·莫雷拉(Francesco Morella)的演唱能力而改編的替換曲目「我的快樂取決於她的安好」(Dalla sua pace)。艾薇拉(Elvira)的咏嘆調「在何種過激之中,眾神啊……那無情之人背叛了我」(In quali eccessi, o Numi ... Mi tradì quell'alma ingrata)也通常會被保留。然而,維也納版本中柴琳娜(Zerlina)與萊波雷洛(Leporello)的二重唱「為了這雙小手」(Per queste tue manine)以及相關場景,幾乎從未被納入現代演出。
評價
编辑- 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在《非此即彼》(Enten-Eller)裡的一篇長篇論文中,引用夏尔·古诺的說話,指出《唐·喬凡尼》是一套「沒有瑕疵,毫無間斷的完美(作品)[4]」。
商業錄音
编辑- 眾星,國立維也納劇院唱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约瑟夫·克里普斯指揮,Decca,1956年
- 眾星,愛樂管弦樂團與唱團,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指揮,RCA,1960年
- 眾星,布拉格國立劇院樂團,卡爾·貝姆指揮,DG,1967年
- 眾星,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唱團,柏林爱乐乐团,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揮,DG,1986年
其它
编辑- 終曲當中,唐·乔万尼拒絕悔改的情節,引起了成為不少作家筆下的哲學性和藝術性主題,當中包括蕭伯納在《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反諷地模仿這一幕,還詳細地列出最後這一幕的樂譜。
- 1979年,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曾將整套歌劇搬上大銀幕。
- 根據美國歌劇協會的數據顯示,現時《唐·喬万尼》在北美地區上演的頻率,名列第七。[5]
- 幾個不同版本的總譜對〈我的快樂取決於她的安好〉採取不同的編號:
- 彼得斯(Peters)使用編號10a,排於第10曲、第11曲之間
- 貝倫賴特(Bärenreiter)亦使用編號10a,然其選擇將此曲置於附錄部分
- 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Breitkopf & Härtel)則是編為第11曲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Deutsch 1965,第303頁.
- ^ Deutsch 1965,第304頁.
- ^ OperaGlass at Opera.Stanford.Edu.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2).
- ^ Naugle, David, PhD. "Søren Kierkegaard's Interpretation of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An Appraisal and Theological Response" (PDF (160KB)): p.2. [2007-10-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4-20).
- ^ OPERA America's "The Top 20" list of most-performed operas. [200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3).
- 專書文獻
- Deutsch, Otto Erich. Mozart: A Documentary Biography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ISBN 978-0-8047-0233-1.
- Synopsis taken from The Opera Goer's Complete Guide by Leo Melitz,1921 version.
- Preface by Schünemann to a complete orchestral and vocal score published in 1974 b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