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端(6世纪—627年),壽州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梁朝時期尚書左僕射夏侯詳的孫子。[1]

勸說起兵 编辑

夏侯端在隋朝擔任大理司直一官。與李淵(後來的唐高祖)是識於微時的好友,他們在隋煬帝楊廣在位時期工作,隋朝大業年間,李淵奉命前往河東平亂,他請夏侯端擔任副帥。那時候隋煬帝臨幸江都,地方盜賊日益增長,而夏侯端懂得看人面相和精通天象,他勸李淵說:「金玉床搖動,此帝座不安。參墟得歲,必有真人起於實沈之次。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忍,切忌諸李,強者先誅,全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李淵也覺得所言甚是。當李淵的義軍起義時,夏侯端在黃河以東地區被官吏捕捉住了,送到長安囚禁了起來。李淵進入長安,把他放出來,引進自己的寢室裡,兩人交談甚歡。 授官秘書監。[2]

大義持節 编辑

義寧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公元618年6月18日),隋恭帝禪讓,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李淵開始着手消滅其他諸侯、軍閥,展開唐朝統一戰爭。王世充李密的軍隊在偃師展開戰鬥,王世充大破李密,李密帶領部下和軍隊到唐高祖下投降,那時候關東地區還沒有歸屬任何一方,夏侯奉命帶着符節和招撫的手諭前往勸說招安,於是拜夏侯端為大將軍,擔任河南道招慰使。行軍中駐於譙州,適逢亳、汴兩州刺史向王世充投降。道路被阻斷,無返回路,沒有辦法,徘徊不前。摩下二千人雖然糧草已盡但將士和士兵們卻不忍心離開他。夏侯端就在一片沼澤中殺了自己的戰馬請眾人吃,他含淚對眾多部下說:「如今奉朝廷之名出征的軍隊被打敗,四處淪陷,各位的土地都被盜匪佔領,因為共事之情,不願離我而去。但我接了皇帝的指令不可不從。各位有妻兒子女的不應該繼續追隨我,可以斬下我的人頭給盜賊獲取豐富獎賞。」[3] [4]眾部下聽到了也不禁留下眼淚。夏侯端再表示各位不忍心殺死他,他就當場自刎。眾軍士連忙抱住阻止夏侯端自殺,然後說:「將軍與唐宗室非親屬,但因為忠義之故,不顧生死。與大家一起共事,經歷艱難,根本沒有傷害將軍而去換取富貴的道理!」然後他們與夏侯端一同趕路。[5][6]他們隱蔽地行走了五天,路程當中有人餓死和流寇襲擊,潰敗逃散了一大半人。只有大約三十人跟著夏侯端向東走,採生瑩豆食充肌,他手持符節毫不鬆懈,不論躺臥行走都不離身,他再次勸喻眾人離他而去,可以去投靠盜賊,保存性命,不應該陪著他等死。眾人還是不願離他而去。[7][8]此時黃河以南地區,都被王世充所佔領,王世充派遣使者召降夏侯端,並脫下自己的衣服及豐厚禮物送給他,還發給他授官詔書,封夏侯端為淮南郡公、吏部尚書。夏侯端對王世充的使者說:「我是天子的大使,怎可能接王世充的官職!如果不是把我的頭斬下來帶去見王世充的話,根本沒有在盜賊下苟且偷生的餘地!」說完燒掉了王世充的詔書,拔刀斬破他送的衣服。[9][10]於是起程連夜趕路,路途中山中地形險峻,根本沒有路徑,不少人因為墜崖溺水和遇到猛獸襲擊而遭難,又失去一半人,其餘的人都遍體鱗傷,鬢髮禿落,形貌枯瘠。回京後,夏侯端騎驛馬急馳入京拜見唐高祖,但只說道歉無功而回,不說路途上的艱苦,唐高祖憐憫他,再次封他為秘書監。後來出任梓州刺史,他將俸祿外所得食料錢,分散送給孤兒寡婦。貞觀元年(627年)病逝。[11][1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夏侯端,壽州壽春人,梁尚書左僕射詳孫也。
  2.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高祖龍潛時,與其結交。大業中,高祖帥師於河東討捕,乃請端為副。時煬帝幸江都,盜賊日滋。端頗知玄象,善相人,說高祖曰:「金玉床搖動,此帝座不安。參墟得歲,必有真人起於實沈之次。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曉察,情多猜忍,切忌諸李,強者先誅,全才既死,明公豈非其次?若早為計,則應天福;不然者,則誅矣!」高祖深然其言。及義師起,端在河東,為吏所捕,送於長安,囚之。高祖入京城,釋之。引入臥內,與語極歡,授秘書監。
  3.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今王師已敗,諸處並沒,卿等土壤,悉皆從偽,特以共事之情,未能見委。然我奉王命,不可從。卿有妻子,無宜效我。可斬吾首,持歸於賊,必獲富貴。」
  4.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麾下二千人糧盡不忍委端去,端乃殺馬宴大澤中,謂眾曰:「我奉王命,義無屈。公等有妻子,徒死無益。吾丐若首,持與賊以取富貴。」
  5.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端又曰:「卿不忍見殺,吾當自刎。」眾士抱持之,皆曰:「公於唐家,非有親屬,但以忠義之故,不辭於死。諸人與公共事,經涉艱危,豈有害公而取富貴!」復與同進。
  6.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眾號泣不忍視,端亦泣,欲自刎,爭持之,乃止。
  7.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潛行五日,餒死者十三四;又為賊所擊,奔潰相失者大半。端唯與三十餘人東走,采生瑩豆而食之。猶持節與之俱臥起,謂眾人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中。我受國恩,所以然耳,今卿等何乃相伴死乎!可散投賊,猶全性命。吾當抱此一節,與之俱殞。」眾又不去。
  8.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行五日,餓死十四三。遇賊,眾潰,從者才三十餘人,遂東走,擷豆以食。端持節臥起,嘆曰:「平生不知死地乃在此!」縱其下令去,毋俱沒。
  9.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於時河南之地,皆入世充,唯公逸感端之義,獨堅守不下。世充遣使召端,解衣遺之。禮甚厚,仍送除書,以端為淮南郡公、吏部尚書。端對其使者曰:「夏侯端天子大使,豈受王世充之官!自非斬我頭將往見汝,何容身茍活而屈於賊乎!」遂焚其書,拔刀斬其所遺衣服。
  10.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時河南地悉入世充,公逸感端之節,亦固守。世充遣人以淮南郡公、尚書少吏部印綬召端,解所服衣以贈。端曰:「吾,天子使,寧汙賊官邪!非持首去不可見。」即焚書及衣
  11.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夏侯端》:初,山中險峻,先無蹊徑,但冒履榛梗,晝夜兼行,從者三十二人,或墜崖溺水、遇猛獸而死又半,其餘至者,皆鬢髮禿落,形貌枯瘠。端馳驛奉見,但謝無功,殊不自言艱苦。高祖憫之,復以為秘書監。俄出為梓州刺史。所得料錢,皆散施孤寡。貞觀元年病卒。
  12.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一百十六 忠義上·夏侯端》:比到,其下僅有在者,皆體發臒焦,人不堪視。端入謁,自謝無功,不及危困狀。帝閔之,復拜秘書監。出為梓州刺史。散祿稟周孤窮,不為子孫計。貞觀元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