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臺灣話Tuā-hun-khinn bûn-huà)是台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名稱來自大坌坑遺址,被認為是島嶼東南亞地區最早的農業人群與南島語族人群,也是臺灣原住民族的起源文化。該文化的分佈地區,廣泛分佈於台灣西部地區。從各遺址或研究所得的推測年代不一,大致上約距今6000年至4200年之間。[1][2][3]

新石器时代文化
大坌坑文化
年代: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00年
首次发现的遺址位置:台灣新北市八里區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
出土文物:陶器、石器等
文化特点
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生产工具: 石斧、石铲、網墜、石錛、石簇、槽石棒

主要遗址

分期

编辑

大坌坑文化的分期以早期農業發展為界線,可以為早期大坌坑(距今6000年至4800年),以及晚期大坌坑(距今4800年至4200年)。

早期大坌坑完全缺乏農作物的直接考古證據,生業相關的出土物多為貝塚,晚期大坌坑則以南科考古遺址群為代表,南關里東考古遺址出土了最早的稻米與小米考古證據(碳十六定年測定距今4500年),也出土了豬隻與最早的台灣犬墓葬等農業生業相關的直接證據。[1]

文化內涵

编辑

早年考古學家依循陶器器型類型學分類,將紅色粗繩紋陶器視為大坌坑文化的主要特徵。[4]

重要性

编辑

新移入農業人群

编辑

大坌坑文化被廣泛視為與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人群斷裂,一批新移入台灣島的人群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3][5],大坌坑文化有著更偏重農業的生業型態,兩種人群分別在台灣西部與台灣東部並存很長一段時間,最終台灣東部亦被以大坌坑文化為基礎發展的人群吸納或完全取代。[6]

南島語族起源文化

编辑

台灣考古學家張光直於1987年,在中國學術期刊上提出大坌坑文化是南島語族起源文化,但不同意大坌坑文化的範圍僅限於台灣島,而是主張大坌坑文化是橫跨至中國東南沿海的兩岸史前共通文化[7],作為對「出台灣假說」的反論,這一史前文化範圍定義並非當代台灣考古學者的共識,仍有待爭議。[2]

原住民文化

编辑

自大坌坑文化在台灣發展後,台灣考古學家觀察到大坌坑文化及其承繼者之間,存在很強的連續性,可以視為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的起點,後續文化承繼了大坌坑文化的部分特徵與生業型態,在台灣島各地發展出區域性的特徵。[3]

大坌坑地方類型

编辑

此文化在各地與不同時間有所差異,可以分成:大坌坑、八甲、鳳鼻頭(菓葉)、月眉等地方類型。

遺址

编辑

可見大坌坑文化的遺址包括:新北市大坌坑遺址台北市芝山岩遺址臺中市安和遺址台南市南關里東遺址八甲遺址澎湖縣菓葉遺址高雄市鳳鼻頭遺址;以及台東縣長光遺址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Bellwood, Peter; 洪曉純. First Islanders: Prehistory and Human Migration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Wiley. 2017: 235. 
  2. ^ 2.0 2.1 臧振華. 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 南島研究學報. 2012, 3 (1): 87-119. 
  3. ^ 3.0 3.1 3.2 陳有貝. 山林裡的南島語族:台灣原住民族群的形成論. Ainosco Press. 2022. ISBN 9789864371969. 
  4. ^ 杜美慧. 粗繩紋陶文化. 臺灣史前文化雲. 2009 (中文). 
  5. ^ 劉益昌. 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 玉山社. 2019. ISBN 9789862942291. 
  6. ^ 洪曉純. 臺灣東部與菲律賓群島的史前人群交流 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 田野考古. 2019, 19 (2): 87-116. 
  7. ^ 張光直. 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 南方民族考古. 1987, 1 (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