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歷程》(英語通稱「The Pilgrim's Progress」)是英格蘭基督教作家佈道家約翰·班揚的著作,於1678年2月出版,是一首基督教寓言詩(Allegory),後來也被認為是小說。它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英國文學作品之一,被翻譯成200多種文字。[1]

天路歷程
原名The Pilgrim's Progress from This World to That Which Is to Come; Delivered under the Similitude of a Dream
作者約翰·班揚
类型宗教託寓
语言英語
主题託寓 编辑维基数据
發行信息
出版時間1678
出版地點英格蘭
规范控制
ISBNN/A

創作 编辑

班揚開始創作這本書,是因為他違反英國政府頒佈的非正式聚会法1664年英语Conventicle Act 1664而被判入貝德福德郡監獄。有關法案禁止國民參與英國國教以外的聚會。研究班揚生平早期的學者如約翰·布朗相信本書是在他第二次坐牢,即1675年時創作的。但更多的學者如羅傑‧沙羅克(Roger Sharrock)相信是他完成其精神的自傳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中譯《罪人受恩記》、《罪人頭目的赦免》)第一次坐牢時所作的。

上卷於1678年時在倫敦出版,而下卷則於1684年出版;最早的上下卷合訂本於1728年出版。《天路歷程》為史上最廣為人知的宗教寓言文學,並且被廣泛地翻譯至其他語言,賓威廉最早將之意譯成中文版,後來出現更多的譯本。

《天路歷程》首部是靈程經驗的寓意文學。有一「墮落者」,逃出「毀滅之城」,遇十字架,而成了「基督徒」。一路訪尋「天城」,途中遇各種各色的人物(如,智仁勇、心慈、敬虔、無知、善殺、弱質……)、狀況(如失望泥沼、浮華世界、疑惑城等)、危險與各種考驗,戰勝魔王……到達快樂山與天城。)《天路歷程》第二部是姊妹作,也可以說是續篇,是「基督徒」的妻子尋訪天城的歷程。

英文版含十萬八千多字,分作兩部分。每部分是連續的,且沒有分章節。1678年完成首部分後,1679年他獲釋後出版了首部分增潤版。第二部分則於1684年出現。他在首部分所寫的生活分作十一版本,1678-1685年成功出版。1688年次版分作兩個版本,分別於1684年和1686年出版。

故事大綱 编辑

第一部分: 基督徒負擔著罪惡,開始前往天城——上帝的城市。 傳道者指引基督徒前往小門,他在這裡開始了他的旅程。 基督徒在路上遇到了頑固和易曲,但頑固拒絕加入他,而易曲在面臨各種困難後離開了這條道路。 基督徒在痛苦沼澤中奮鬥,但他被幫助所拯救。 基督徒遇到了世俗智者先生,他建議他通過世俗手段解脫他的負擔。 基督徒到達了解經者之家,在那裡他學到了各種屬靈的教訓,並看到了強化他信仰的異象。 基督徒與魔鬼阿波利恩進行了戰鬥,憑藉代表聖經的聖靈之劍獲得了勝利。 基督徒進入了死蔭谷,一條充滿危險的陰險之路,但他得到了上帝的保護。 基督徒到達了美麗的宮殿,他在那裡受到信仰、希望和愛的美德的歡迎和恢復。 基督徒穿過了令人愉悅的山脈,一個美麗和平的地方,他被警告前面的危險。

第二部分: 基督徒的妻子基督安娜和他們的孩子們踏上了追隨基督徒的路程。 他們受到戰士大心的保護,並幫助他們度過危險的路途。 他們遇到與基督徒相同的障礙,例如沮喪沼澤、難登之山和死蔭谷。 基督安娜和她的同伴在基督徒曾經拜訪過的地方受到歡迎,例如解經者的房子、美麗的宮殿和美麗的山脈。 基督安娜和她的同伴遇到了憐憫,她加入了他們的旅程。 他們到達了天國之城,在那裡受到天使的歡迎,並與早已到達的基督徒重聚。 故事以基督徒和他的家人進入天國之城為結束,這是天堂和永生的象徵。

中譯 编辑

陳平原認為《天路歷程》是「最早介紹到中國的英國長篇小說」。早在1853年,英格蘭長老會的首位宣教士宾惠廉就將《天路歷程》翻譯成了漢語文言文。1865至1866年間,他又將其譯成官話白話文,以擴大讀者群[2]。但當時國語(基於官話方言)並未推行,很多方言地區的人看不懂官話白話文,因此後來該書又出現了閩南話(1853年)、寧波話(1855年)、福州話拼音(1855年)、廣東話(1870年)、上海話(1895年)等版本,部分版本係以文言文版為底本翻譯。

其中粵語白話文的版本由循道會(Wesleyan Missionary Society)的傳教士俾士牧師(Rev. George Piercy, 1829-1913)譯出,其插圖較其他方言/語言版本為多,第一部30幅,第二部28幅,風格頗為一致,均被「中國化」,儘管有少許半中半西的情況,但除了十字架,「基本上看不出所闡釋的是一部英國小說」。[3][4]

《天路歷程》漢譯對韓國日本後來翻譯該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譯本천로 역정》(天路歷程)譯本《天路歴程》的譯名均取自漢譯本。

下面是原文和當時的文言文、官話白話文、粵語白話文3個版本的卷一開頭部分的對照:

英文 文言 官話 廣東話
As I walk'd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this world, I lighted on a certain place, where was a Denn; And I laid me down in that place to sleep: And as I slept I dreamed a Dream. I dreamed, and behold I saw a Man cloathed with Raggs, standing in a certain place, with his face from his own House, a Book in his hand, and a great burden upon his Back. I looked and saw him open the Book, and Read therein; and as he read, he wept and trembled: and not being able longer to contain, he brake out with a lamentable cry; saying, what shall I do? 我行此世之曠野,遇一所有穴。我在是處偃臥而睡,睡即夢一夢。夢見一人,衣甚破爛,立在一所,面轉室而他視。手執書,背上有大任。又見其展書而觀,戰慄流涕,不能自禁。遂大發哀聲云:「我當何為?」 世間好比曠野。我在那裏行走,遇着一個地方有個坑。我在坑裏睡着,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人,身上的衣服,十分襤褸,站在一處,臉兒背着他的屋子,手裏拿着一本書,脊樑上背着重任;又瞧見他打開書來看,看了這書,身上發抖,眼中流淚,自己擋不住,就大放悲聲喊道:「我該當怎麼樣才好?」 世上猶如曠野。我喺個處行,遇着一笪地方有個巖。我在巖里瞓着,就發個夢,夢見一個人,着的好爛嘅衣服,企在一處,佢面背住自己嘅屋,手揸部書,背脊孭個大包袱。又見佢打開部書睇,好驚慌,流眼淚,自己唔禁止得住,就發聲大喊話:「我應當點樣做呢?」
  • 註:中文原文使用舊式句讀點(。),此處一律改作新式標點。

時至今日,《天路歷程》仍然有很多中譯本,但上述的各方言版本皆已絕版。

参考文献 编辑

  1. ^ 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 W.R. Owens, ed., Oxford World's Class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xiii: "... the book has never been out of print. It has been published in innumerable edition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200 languages." Cf. also F.L. Cross,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92 sub loco.
  2. ^ 《天路歷程官話》自序:「是書初係文語譯成,高明之士,自能尋文按義,一目了然。庸眾之流,僅能識字,未能解理,仍非予與人為善之心也。緣此重按原文,譯為官話,使有志行天路者,無論士民,咸能通曉。」
  3. ^ 陳平原. 〈晚清教会读物的图像叙事〉. 《学术研究》2003年11期.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中文(中国大陆)). 
  4. ^ 李婉薇.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ISBN 978-962-04-3082-4 (中文(香港)).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