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鸡

(重定向自小田雞

小田鸡(台湾作小秧雞)(学名Zapornia pusilla),为秧鸡科小田鸡属的小型水鸟,分布于歐亞非大陸大部分地區、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與其鄰近島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外貝加爾

小田鸡
澳洲亞種(palustris),腹面羽色最淺,大多沒有過眼線
西方亞種(intermedia),腹面羽色最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形目 Gruiformes
科: 秧鸡科 Rallidae
属: 小田鸡属 Zapornia
种:
小田鸡 Z. pusilla
二名法
Zapornia pusilla
(Pallas, 1776)[2]
小秧雞的分布範圍
  繁殖區
  留鳥
  非繁殖區
異名
  • Porzana pusilla
小秧雞的蛋
Porzana pusilla

分佈

编辑

牠們的繁殖棲地位於歐洲莎草科植物區域,主要在東部和整個古北界。牠們曾經在19世紀中期之前繁殖於英國,但由於排出濕地積水,西歐的數量下降。近年來,西北歐有所回升,德國荷蘭重新出現了這種鳥類的蹤跡,並懷疑在英國有繁殖;2012年愛爾蘭的記錄是自1850年代以來的首次。牠們在濕潤的莎草沼澤中選擇乾燥地點築巢,產下4-8枚鳥蛋。這種鳥類是遷徙性動物,冬季在東非洲南亞過冬。

牠們也是非洲澳大拉西亞的定居繁殖鳥類。在北美洲有一個於2000年9月在阿圖島的記錄。

 
哥印拜陀泰米爾納德邦

亞種

编辑

小秧雞至少有五個亞種:[3]

  • Z. p. intermedia:分布于欧洲至小亚细亚,东非和南非以及马达加斯加。
  • Z. p. affinis:分布于新西兰和查塔姆群岛。[4]
  • 小田鸡指名亚种学名Porzana pusilla pusilla)。分布于中亚和东亚;越冬于印度、马来亚和菲律宾。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南华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5]
  • Z. p. palustris: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
  • Z. p. mira:在婆羅洲

描述

编辑

小秧雞體長16—18 cm(6.3—7.1英寸),重约35.4克,翼长约84.4毫米,嘴峰长约17.4毫米,喙宽度约2.4毫米,喙厚度约4.8毫米,跗蹠长约25毫米,尾长约32.2毫米。[6]

小秧雞類似於僅稍大一些的姬田雞。小秧雞有一個短直的喙,為黃色或綠色,沒有紅色基部。成鳥主要為棕色上體,帶有一些白色斑點,臉部和下體為藍灰色。後側面有黑白條紋。牠們有綠色的腿,長趾,以及一個帶有條紋的短尾巴。

未成熟的小秧雞與成鳥相似,但下體有廣泛的條紋。剛孵化的雛鳥全身黑色,與所有秧雞相同。

 
填充標本

行為

编辑
 
蛋, 收藏於威斯巴登博物館

這些鳥用牠們的喙在泥濘或淺水中探查,也會靠視覺撿拾食物。牠們主要以昆蟲和水生動物為食。

小秧雞在繁殖季節非常隱秘,多數時候以叫聲而非視覺被人察覺。此時牠們會發出像歐洲水蛙小水鴨般的響亮鳴聲聲。在遷徙或越冬時牠們較容易被觀察到。

現況

编辑

國際

编辑

小秧雞是Agreemen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frican-Eurasian Migratory Waterbirds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所適用的物種之一。

参考文献

编辑
  1.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Zapornia pusil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15 August 2019].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2.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田鸡.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Marsh crake: Porzana pusilla (Pallas, 1776). New Zealand Birds Online. [May 12, 2022]. 
  4. ^ Clements, J. F.; Schulenberg, T. S.; Iliff, M. J.; Billerman, S. M.; Fredericks, T. A.; Gerbracht, J. A.; Lepage, D.; Sullivan, B. L.; Wood, C. L. The eBird/Clements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2021.. 2021 [202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5.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小田鸡指名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20].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