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球,又名康樂棋克郎球克郎棋,是一项技巧性的撞击球运动,使用球杆将球打入球台四角的洞内,以达成特定目的,打法与规则类似于台球,起源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流行于中国,有「中国斯诺克」、「平民斯诺克」之称。[2]

康樂球
起源民国时期中国
特征
是否身体接触
隊员1-2人
是否男女混合
分類撞球、球类
器材球台、球子、球杆
比賽場地任何空旷的场地

历史 编辑

康乐球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一说是彈戲(Carrom)传到中国演变而来,是近代中国较为普及的娱乐运动之一。[3]1940年代,康乐球传入中国开埠较早的一些地区,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未能传开。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球房被陆续关闭,作为取代台球的一项运动,康乐球逐渐开始流行起来。[4] 还出现过一阵子「康乐球热」,在街头巷尾以及居民家中的庭院或街口处,皆可看见到玩康乐球的人群,[3]甚至在一些工厂、政府机关也都有配备,据报道,宋庆龄[5]邓华[6]等名人也经常参与这项运动。但此后康乐球一度被少数人发展成一种变相的赌博方式,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口碑而发展日渐式微,[7]文化大革命时期更为冠以「封、资、修」而停滞发展了十余年,改革开放后康乐球运动虽被恢复,但由于台球运动在大陆的再度兴起而被旁落,在中国大陆已不常见,参与者也以中老年人为主。[2]

康乐球在民国前后也传入了殖民地时期香港,逐渐发展成一项流行于坊间的运动,在不少宿營營地、社區中心以及一些學校的康樂室,均會有康樂球设施,一些团体还会定期举办康乐球比赛。由于康乐球依托手臂的臂力击球,肩臂的肌肉受到牵引锻炼,长时间锻炼,对肩部和腰部的关节放松有一定作用。[8]

配備 编辑

 
1953年,海南乐东小学学生在玩康乐球

康乐球球台为正方形,四角有四个圆形的球洞,下方为储存盒,球台下面用交叉的木架支撑。球台四边是一寸多高的框,球盘高度可以调节,以到胸口为宜。[9]球盘的球洞旁有四個白圈,為射球子的位置,圈與圈之間有四條線連成一四方形,中心另有一白圈。球杆为笔直的,有一米多长,一端如小指细,另一端有拇指粗。

在中國大陸,球子为有四种颜色或四种标记的中国象棋棋子状圆扁形球子各8枚,共32枚,大小厚如手指。在香港,棋子則共有36隻,其中紅綠棋子各16隻,另有4隻白棋用作射棋之用。

遊戲規則 编辑

 
一种康乐球盘,四角有1球洞(图中以黑色圆圈代表),靠近球洞各有一个发球区。

康樂球通常供兩人同時進行,也可根据喜好由若干人組成兩隊對戰。而兩隊(或两人)玩家會站在成平衡線的其中兩側。玩家手持球杆用母球去撞击对家颜色的子球,谁率先将全部球子打入洞中便是赢家。[7]打法可将球子集中在球盘中,还可将球子紧贴在球盘边上,互击对方的球子。[9]

比赛规则 编辑

比赛開始時,雙方分別將母球射向中心的白圈,較近中央者可选择开球顺序,也可采用抛硬币的方法。比赛中,雙方輪流射球子,目標是將对家的球子全部射入洞中。射球子的位置為近自己一側的兩隻角上的圓洞外母球能觸着白圈的任何位置。若用母球將对家的球子射入洞,便可連續射球子,直至射失或赢的比赛。若不小心將自己的母球射入洞内,对家就可获得射球机会,直至其中一方已將对家的球子全部射入洞中,比赛便結束。

两人制比赛时,双方各执一方,每方各6枚子。发球时将母球置于两侧圆形发球区内发球,双方互相将母球击打子球,先将对方全部子球击入洞内者为获胜方。四人制比赛,则由两方各组成一组配合比赛,以先将另一组的子球全部击入洞内或积分高的一方为获胜方。[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Jaunumi | Latvijas Novusa federācija.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2). 
  2. ^ 2.0 2.1 康乐球介绍. 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健身时代栏目》. 2009年10月5日 中午12:20. 
  3. ^ 3.0 3.1 露香园; 张云龙 杨刚 方媚. 《康乐球百图精解》.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47603024 (中文). 
  4. ^ 薛理勇. 上海人“打弹子”. 新民晚报-夜光杯. 2008-06-05. 
  5. ^ 汤雄. 《宋庆龄与她的卫生长》. 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1434800 (中文). 
  6. ^ 罗印文. 《邓华将军传》.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3512254 (中文). 
  7. ^ 7.0 7.1 方德辉. 一度风行“康乐球”. 龙虎网-南京晨报. 200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6). 
  8. ^ 8.0 8.1 康乐球规则介绍. 浙江省体育局-健身项目.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9. ^ 9.0 9.1 张伟强. 康乐球. 青年报-海派作家栏目. 2006-12-09. [永久失效連結]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