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玛塔港
怀特玛塔港(英語:Waitemata Harbour)[1]是奥克兰(Auckland)的主入海口,所以有时也被称作奥克兰港。尽管港口几乎环绕全市,但全市还是几乎被奥克兰海港大桥纵横交错地连接着。港口北面和东面皆被奥克兰地峡包围,南面则与马努考港的浅水区相接。 港口占地70平方英里[2],连接奥克兰码头和奥克兰海滨,沟通太平洋和豪拉基湾,同时受到北面的北岛城、朗伊托托岛和怀赫科岛的保护,使得怀特玛特成为一个优良的避风港。 “怀特玛塔”是毛利语。最早来到奥克兰的毛利人,当在港口看到闪闪透亮的海水,就把港口描述成“如宝石般闪烁的海洋”[2],取名怀特玛塔[3]。
概况
编辑怀特玛塔港从朗伊托托海峡末端向西延伸,实质上怀特玛塔港是豪拉基湾的延伸部分。港口的主要入口位于南面,在北头和巴斯申点之间。港口向西北方向贯穿了蒂阿塔图,西面与蒂阿塔图相抵,西南有著名的涡河。 港口的北部是陆地,也是奥克兰区北岛城的所在地。这里同时也沿东西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城郊地区,像伯肯黑德、诺斯科特、德文波特等。南面就是著名的奥克兰市,以及属于它的海岸城郊地区,如米申湾、帕内尔、赫恩湾、谢瓦利埃。其中谢瓦利埃的三角形半岛,有部分嵌入了怀特玛塔港。 奥克兰海港大桥实际上是贯穿整个港口。港口的南末也就是韦斯特黑文小码头,这里的东边,就是自由者湾和高架桥盆地。再往东就是港口的入海口,奥克兰码头。 刚才提到伯肯黑德区,这里着重说明一下。伯肯黑德区内建有众多吞吐量巨大的码头,是奥克兰区的一个城郊区域。其中著名的建筑包括德文波特海军基地和车路士炼糖厂。值得一提的是,海军基地的储存库在科利角,如果只算炼糖厂附近码头和科利角,码头排水量就已经达到500GRT,可见伯肯黑德的地位。至于伯肯黑德区的一些小码头,则提供通往奥克兰中心商务区的渡轮往返服务。如诺斯科特、德文波特和西港。
地质历史
编辑根据地质研究发现,港口形成于中新世,是由海洋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溺谷。到了全新世时期,奥克兰火山地区的的火山活动频发,强烈的火山活动几乎把熔岩带到了怀特马塔,米奥拉礁、德文港、奥拉基军事基地的火山坑和浅水湾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一条源自米尔福特的支流注入了浅水湾流域,到了海平面上升时期,支流所在的河谷成为了港口的第二个入海口,但后来这个入海口被普普克火山湖阻塞了[4] 。 港口的西面和北面受着潮汐河的影响,同时陆地上也分布着典型的红杉林和盐碱滩涂[2]。
人文历史
编辑在欧洲殖民前,怀特马塔就已经是重要的停靠点。因为港口受到朗伊托托岛和怀赫科岛的保护,使得影响船只停靠的浅水区、沙洲(马努考港存在沙洲隐患,会阻碍船只停靠)和风浪少之又少。 在短短几十年欧洲移民所带动的发展中,殖民者对港口进行了一系列的填海工程,其中对奥克兰海滨地区的影响尤为突出。从中证明了,港口在推动殖民地区经济繁荣的作用[5]。 早在20初期,政府当局就计划把毛利人的位于地峡上的几条陆运径,进一步开发成沟通怀特玛塔港和曼努考之间的运河系统。为此政府在1908年,还颁布了《奥克兰及曼考努河道法案》,允许私人通过向政府申请,取得对运河系统片区的开发利用权力。但长期以来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最终,法案在2011年11月1日废除[6]。
参考
编辑- ^ 存档副本. [201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 ^ 2.0 2.1 2.2 Waitemata Harbou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自 Te Ara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 ^ 详细内容请查看英文Wiki的Princes Wharf
- ^ City of Volcanoes: A geology of Auckland - Searle, E. J., 1981, 2nd edition, revised by Mayhill, R. D. Longman Paul, Auckland. ISBN 0-582-71784-1. Figure 5.2, Page 69.
- ^ 参考自英文维基的Auckland waterfront
- ^ 存档副本. [2013-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