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輸

新加坡文化现象
(重定向自惊输

驚輸闽南语kiaⁿ-su英语Kiasu),源自闽南话,意思是「怕输」,怕事事都落后于人[1][2]。後來在新加坡衍伸許多用法,也被认为是新加坡的国民迷思(national fixation)之一[3]

驚輸(Kiasu)
漢字 驚輸
白話字 kiaⁿ-su
臺羅拼音kiann-su

語源 编辑

驚輸(kiasu)源自閩南語,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怕輸」。在同樣使用閩南語的臺灣,「驚輸」就是「怕輸」,並無特別的意思,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亦未收錄此字。

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福建話中,此字衍伸為表示害怕失去或表示吝啬、自私(的态度),常被用来形容害怕没有拿到最好的、害怕失败的人,或常被用来指在每一次交易中总想占大头、占每一次竞争中都想占先的渴望,其中暗含了对其贪婪、自私、粗鲁等的影射[4][3][5]

用法 编辑

这个词语在新加坡很常用,并由新加坡式英語使用者引入英语当中,常用于形容那些由于害怕错失或者失去而引起的焦虑而自私的行为。该词的英文Kiasu见诸正式场合最早追溯到1990年新加坡的议会文件,原句是在讲希望政府不要患上其呼吁大家反对的驚輸综合症(Kiasu Syndrome)[6]。常被一同提及的类似词语还有驚死英语kiasi(害怕死)[2][7]

影响 编辑

驚輸心理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有些人说这一心理使得一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也有人说这种心理会导致社会残酷无情[8]

以下行为被认为归因于这一心理:

  • 吃自助餐时明明餐盘已经满出来了,但是还是要继续加东西,生怕自己吃得不够多;
  • 新加坡地鐵上,人们蜂拥入车厢,丝毫不顾里面还有人要出来;
  • 行车到最后一刻才变道,防止别人占用自己现在的道;
  • 关掉电梯门,防止别人进来;
  • 不乐意分享知识,以使得自己保持领先……

此外,这种心理使得人们倾向于避免一切风险,这反映在不少新加坡的初创企业身上[9][10]

流行文化 编辑

在新加坡,「驚輸先生」(Mr. Kiasu)是一名知名的漫画人物,出现在新加坡街头和政府宣传品中。其凡事争第一、贪便宜的性格被认为反映了新加坡人的生活侧面,并被认为暗含了新加坡对冒险与开拓精神的缺乏所造成的被动[11]。尽管驚輸原来有贬义内涵,但却被部分新加坡人引以为傲[12]。但也有人认为,驚輸先生扭曲了新加坡人的形象[7]。新加坡有专门的家长网站,名为KiasuParents(意即驚輸家长)。网站供16岁以下儿童或青少年的家长交流与合作。驚輸文化被认为促进了新加坡的教育,强化了其高等教育竞争力[13]。1993年,新加坡为去除“Kiasuland(驚輸之地)”这一称号,将这一年新加坡國家礼貌運動英语National Courtesy Campaign (Singapore)的主题定为“如果我们有时只能看到我们自己(If we could only see ourselves sometimes)”[14]

新加坡歌手陈奂仁在2017年发行的专辑《差不多人生》中就有歌曲名为《驚輸》[15]

2014年,香港占领中环活动失败后,该词被律師任建峰所使用,其在苹果日报上发文指出,香港人不必嘲笑新加坡人的驚輸,持有普世价值就不怕输[16]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新加坡人的怕输文化,你中枪了吗?. 搜狐教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 
  2. ^ 2.0 2.1 梁德明. 梁德明:惊输,惊死. 中国报. 2016-01-30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 
  3. ^ 3.0 3.1 Hwang, Alvin; Ang, Soon; Francesco, Anne Marie. The silent Chinese: The influence of face and kiasuism on student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70 (英语). 
  4. ^ KIASU: Singaporean by Origin, Global in Meaning - Made in Singapore - 103 Meridian East, Singapore. meridian103.com.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英语). 
  5. ^ Definition of kiasu in English. Oxford Dictionaries.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9). 
  6. ^ Where the word kiasu came from and how it sprea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6-10-06 [2019-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英语). 
  7. ^ 7.0 7.1 周嘉川. 獅城歲月: 重返探訪線上 初版.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 [2018-02-22]. ISBN 97895705210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8. ^ Doing Business in Singapore | Singapore Social and Business Culture (PDF). Communicaid. 2009 [2012-1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9-05) (英语). 
  9.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1,2 MB) Aurotität und Kreativität? Singapores Dilemma beim Übergang zu einer Wissensgesellschaft Seite 21. Aufgerufen am 21. Oktober 2012.
  10.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381 kB) Wissensbasierte Entwicklung in Singapur und Malaysia Seite 12. Aufgerufen am 21. Oktober 2012.
  11. ^ 陳玉梅. 「驚輸」的新加坡人?. 遠見雜誌. 1996-05-15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中文(臺灣)). 
  12. ^ A Dictionary of Singlish and Singapore English. singlish dictionary. 2016-05-18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8). 
  13. ^ 劉政暉. 【投書】劉政暉:新加坡,世界最光鮮亮麗的極權國家|劉政暉/非典型教育|獨立評論. 獨立評論@天下.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臺灣)). 
  14. ^ A preliminary study of kiasu behaviour - is it unique to Singapore? (PD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07). 
  15. ^ 陳奐仁在 Apple Music 上的《差不多人生》專輯. 2017-12-26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中文(香港)). 
  16. ^ 任建峰. 普世價值永不「驚輸」(執業律師 任建峰). Apple Daily 蘋果日報. 2014-11-21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参阅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